探究点一 政治近代化的丰碑——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社会转型
01史料实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史料一 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席卷全国各地各民族,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求自身的发展。——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吴兆麟在讨论会上提出:湖北军界表同情于革命者,占十之六七;军队训练程度较优,而且武汉供给军队需用之军资亦甚多。但军队最重要者:弹药、粮秣、被服耳。汉阳的兵工厂,弹药不可胜用也;汉口之大商埠,粮秣不可胜用也;武昌有各大工厂,被服不可胜用也。且按兵要地理之关系;以中国形势,占领扬子江,则可左右南北。况湖北居扬子江中心,即孙子所谓衢地是也。……我日知会所计划革命战略,要……由湖北首义。
——摘编自陈奇文《也谈辛亥武昌起义为何称武昌起义》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变的积极影响。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分析吴兆麟“所计划革命战略,要……由湖北首义”的原因。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
(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02分析论证——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史料 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对司法官任用,更有特别规定。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对考试做具体规定。
——摘编自马斗全《民国初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史料导读】 史料论述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文官任用注重考试与资历实践。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进行了文官制度的建设。
【探究】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试答:
【史论拓展】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文官制度的改革
(1)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文官制度的改革
特点 选拔方式多样;以立法形式确立,法制化、制度化;有性别限制,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选官方式现代化。
评价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才选拔;推动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有利于中国官吏选拔的近代化;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受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北洋政府剥夺女子参加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利以及甄别制度的实行都违背了文官制度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03开放探究——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史料 辛亥革命只止于辛亥革命,绝不会有比辛亥革命更好的结果发生,也绝不会有比辛亥革命更坏的结果发生。这句话是怎么讲的呢?就是当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当时环境上所必需的,所需要的,大多数人民所需要的,就只是“推翻清王朝”,至于推翻清王朝以外的事,和推翻清王朝以后的事,他们则无意过问。所以辛亥革命的结果,便只是将清王朝推翻了。不是没有将清王朝推翻,也不是会发生推翻清王朝以外的好的结果。
——摘编自徐天一《今日之革命与革命者》(1928年)
【史料导读】 首先,阅读史料,提取史料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如由史料“辛亥革命的结果,便只是将清王朝推翻了”得出观点。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探究】
评析史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史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答:
【史论深化】 辛亥革命的成败
探究点二 黑暗中的新曙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01史料实证——北洋军阀的统治
史料一 各派军阀或相互勾结,合纵连横;或矛盾冲突,明争暗斗。“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大小兵燹连绵不断。据统计,在民国初年,光是四川内部各派军阀之间的战乱,即达400余次之多。在军阀的烧杀劫掠之下,百业俱废,民生凋敝。频繁的战乱,又造成了政局的动荡。控制中央政权的军阀头目,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变换。正所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归纳军阀割据的影响。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分析毛泽东所提出的造成军阀割据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面及其特点
(1)专制与共和之争
①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
②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驭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主要包括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
③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以后,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局面的特点
①袁世凯对内搞独裁专制,复辟帝制,实行黑暗统治;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民不聊生。
②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列强侵华势力,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他们大肆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列强支持。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成果,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④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⑤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02分析论证——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双十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社会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不减,仍为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中学历史参考资料汇编》
【史料导读】 史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礼仪的变化。史料二反映出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新旧习俗并存。史料一中图1是旧礼仪,图2、3是近代礼仪、新礼仪。史料二中“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一般民间较为冷漠”“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不减,仍为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体现出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新现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礼仪变化的过程和实质。
试答:
(2)史料一、二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试答:
【史论拓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及评价
(1)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政治上 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思想
文化上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评价
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
03开放探究——冲破旧的文化格局,“打倒孔家店”
史料
观点一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
观点二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许多优秀内涵,不能全盘否定
【史料导读】 史料中的两种观点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态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探究】
怎样看待上述两种观点?
试答:
【史论深化】 新文化运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
(2)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的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
(3)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探究点一
1.[提示] (1)积极影响: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提示](2)原因:湖北军界支持革命;军队战斗力强;物资丰富,湖北经济基础好;战略位置重要。
2.[提示] 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实施;采用考试的形式选拔;重视法官的考试选拔;北洋政府公务员选拔形式多样,考试和资历并重;北洋政府形成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文官选任制度。
3.[提示] 示例:
观点:辛亥革命不彻底,仅推翻了清政府。
评析:我认同这一观点。在20世纪初的中国,帝国主义操纵着清政府,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已被证明走不通。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成功地完成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推翻清政府。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却没能将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真正付诸实践。由于三民主义本身的局限性,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解决,革命未能得到广泛认同,革命中所依靠的会党和新军并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结论:辛亥革命只是一场成功的“民族革命”,并未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任务,这是由其指导纲领、社会基础的局限性以及强大的革命对象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探究点二
1.[提示] (1)影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百业俱废;中央政权变更频繁,国家分裂。
[提示](2)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当时中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帝国主义分而治之。
2.[提示] (1)过程:近代礼仪由跪拜礼到鞠躬礼,再到握手礼。
实质:反映了中国社会由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
[提示](2)说明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的社会习俗正由传统向现代迈进,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
3.[提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儒学由于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它承载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传播。但是,儒学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因此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创新版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第六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探索__民国时期第15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