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四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7月)
一、选择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2024八下·衡阳期末)班会活动上,李大爷热情洋溢地跟同学们讲述他参加开国大典的故事。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在其讲述中的是( )
A.《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
B.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C.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D.游行队伍出现“联产承包好”标语
2.(2024八下·衡阳期末) 毛泽东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这场“必须”参与的战争是( )
A.国民革命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3.(2024八下·衡阳期末)如表是 1950 年至 1952 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 年比 1950 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 年比 1951 年增长(%) 14.1 26.5 12.5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土地改革 D.“八字方针”
4.(2024八下·衡阳期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能反映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取得的成就的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民众庆新生”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
D.“南方谈话指方向,祖国建设谱新章”
5.(2024八下·衡阳期末)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国务会议上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一讲话聚焦的是( )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6.(2024八下·衡阳期末)“1962年,他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他”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
7.(2024八下·衡阳期末)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8.(2024八下·衡阳期末)在我国改革开放创业路上,有一座城市先拥抱世界,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个城市是( )
A.上海 B.厦门 C.深圳 D.珠海
9.(2024八下·衡阳期末)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打破了这个谶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10.(2024八下·衡阳期末)某公众号向小明同学推送的文章包含以下关键词: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该文章便于他学习(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1.(2024八下·衡阳期末)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12.(2024八下·衡阳期末)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段话针对的是( )
A.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B.破坏海峡两岸“三通”的逆流
C.刻意诬蔑抹黑新疆的外国政客和反华媒体
D.制造香港动乱的“港独”分子
13.(2024八下·衡阳期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下列事件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是
( )
A.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B.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辽宁舰”交接入列
14.(2024八下·衡阳期末)1955 年,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是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 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 26 届联大 D.亚信峰会
15.(2024八下·衡阳期末)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材料反映出中国研制原子弹是 ( )
A.基于抗美援朝军事需要作出的决策
B.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
C.基于经济发展需要作出的决策
D.基于苏联的建议作出的决策
16.(2024八下·衡阳期末)读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2024八下·衡阳期末)红色是中国的代表色,中国现代以来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红色国旗迎风飘】
材料一:1949 年 9 月 27 日,毛泽东把经过征集遴选出的《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正式提交给参会代表审议。经过会议表决,由上海职员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随后的典礼中,五星红旗第一次正式升起,中国历史走入一个新的时代。
——据周文姬、霞飞《天安门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背后的故事》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五星红旗”作为国旗第一次被正式升起的时间?(具体到日期)(如何理解“中国历史走入一个新的时代”?
(2)【红色手印促改革】
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红手印”相关的历史事件。该事件有带来怎样的影响?
(3)【科技腾飞“东方红”】
材料三: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成功发射,亿万国人熟悉的旋律——《东方红》响彻寰宇,正式拉开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从“东方红一号”到空间站建设,从月球探测到火星探测,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持续奋斗,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加速远航。
——据贾璇《从“东方红一号”到登上自己的空间站》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加速远航”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红色”记忆的认识。
18.(2024八下·衡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说:“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 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也是由于伟大的构想, 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
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舟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摘选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体现了邓小平的什么构想?
(2)材料二认为香港问题能解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今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就当前形势,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19.(2024八下·衡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 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
材料三 (20 世纪)70 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
活动的舞台,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主要目的。
(2)材料二中的原则指什么?(该原则有哪些内容?
(3)列举材料中 70 年代上半期我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史实两例。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0.(2024八下·衡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78 年 11 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978 年 12 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 年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 个经济特区
1984 年 5 月 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 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85 年 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 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年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之后,逐渐向内陆全面开放
1978-2017年
中国年均保持 9.5%经济增长速度,远超同期世界经济 2.9%左右的年均增速;
2010 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100-150 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游行队伍中出现“联产承包好”标语,属于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与开国大典无关,D符合题意。
《义勇军进行曲》是新中国的国歌,不符合题意,排除A;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与开国大典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B;
“毛泽东同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与开国大典的史实符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攻占朝鲜半岛,并且把战后烧到中国东北,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是在20世纪20年代,不符合题意;
B.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从1931年到1945年,不符合题意;
C.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从1946年到1949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C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A;
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B;
1961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反映的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这是“一五”计划期间在交通领域取得的成就,B符合题意;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事众庆新生”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
“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排除C;
"南方谈话指方向,祖国建设谱新章”反映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可知,题干材料与三大改造有关;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项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不符合题意;
B项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规划,不符合题意;
D项三大改造是题干讲话聚焦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改造的实质及历史意义。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相关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焦裕禄调任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身患肝癌,依旧坚持工作,用自铸就了“焦裕禄精神”,被称为“党的好干部”,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雷锋因高尚品行和模范事迹而闻名,以雷锋精神影响了后世一代代中国人,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不合题意,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油工人王进喜,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铸就了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人称“铁人”,不合题意,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相关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84年”“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一系列谈话,推动了思想解放,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不出百货商场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创业路上,深圳是一座率先拥抱世界,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1980年中共中央设置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C符合题意;
1984年上海成为我国进一步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排除A;
1980年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并不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排除B;
1980年珠海成为经济特区,并不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特区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A项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符合题意;
B项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符合题意;
C项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D项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共十四大的重要决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中共十四大。
10.【答案】D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章便于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在为实现中国梦奋斗过程中,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D项正确;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成为指引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的掌握。
11.【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据材料“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项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不符合题意;
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作用,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据“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选项A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与“三通”无关,排除B;
题干与刻意诬蔑抹黑新疆的外国政客和反华媒体、制造香港动乱的“港独”分子无关,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我们国家对祖国统一的态度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012年,“辽宁舰”交接入列,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华东军区海军建立在1949年4月,排除A;
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在1966年,排除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1964年,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防建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国防建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结束,B符合题意;
1954年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排除A;
第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生于1971年10月,排除C;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是一个有关安全问题的多边论坛,其宗旨是在亚洲国家之间讨论加强合作、增加信任的措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出发点是保卫国家主权及世界的和平稳定,是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B符合题意;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至1953年,排除A;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苏联的建议,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变化”可知,1978-2016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变化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日益美化、舒适,C符合题意;
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不全面,排除B;
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不全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衣食住的行变迁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衣食住行的变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1)时间:1949年10月1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或“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或“人民当家作主”)。
(2)事件: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原因: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等。
(4)认识: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凸显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根据材料一“在随后的典礼中,五星红旗被第一次正式升起,中国历史走入一个新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宣告了新中国的建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理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或“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或“人民当家作主”)。
(2)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可知,这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党和政府进入历史新时期奠定了基础;1978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农村把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本题考查航天事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等角度进行说明。
(4)本题考查对“红色”记忆的认识。综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凸显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故答案为:
(1)时间:1949年10月1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或“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或“人民当家作主”)。
(2)事件: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原因: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等。
(4)认识: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凸显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航天事业发展的原因、对“红色”记忆的认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答案】(1)构想:一国两制。
(2)主要原因: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或者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基本原则: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我们要坚决同一切分裂势力作斗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根据材料一“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本题考查港澳回归。根据材料二“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可得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据“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也是由于伟大的构想,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可得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根据“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得出,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本题考查海峡两岸的交往。根据材料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志不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可知,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本题考查对祖国统一的认识。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对祖国统一的正确认识即可。根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海峡两岸的交往和所学知识可知,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据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的日益繁荣可知,祖国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坚决同一切分裂势力作斗争。
故答案为:
(1)构想:一国两制。
(2)主要原因: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或者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基本原则: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我们要坚决同一切分裂势力作斗争。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对祖国统一的认识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9.【答案】(1)特点:我国新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是继续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推行和平外交、不结盟政策。主要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事例: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原因:党和国家因势利导,调整对外政策;综合国力的提升;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等。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主要目的。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我国新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是继续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推行和平外交、不结盟政策。根据材料一“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材料二“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出自《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及原因。根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根据材料三“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可知,党和国家因势利导,调整对外政策;根据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知识可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故可得出:综合国力的提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密不可分。
故答案为:
(1)特点:我国新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是继续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推行和平外交、不结盟政策。主要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事例: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原因:党和国家因势利导,调整对外政策;综合国力的提升;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等。
【点评】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主要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及原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0.【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
(2)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以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分配上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后来在全国大力推广。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据材料表格可知,材料涉及改革开放大事记,结合所学知识,伴随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因此可将观点拟定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阐述时,可从改革开放的措施、步骤、影响等方面进行史论结合的分析。具体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以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分配上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故答案为: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以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分配上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湖南省衡阳市四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7月)
一、选择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2024八下·衡阳期末)班会活动上,李大爷热情洋溢地跟同学们讲述他参加开国大典的故事。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在其讲述中的是( )
A.《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
B.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C.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D.游行队伍出现“联产承包好”标语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游行队伍中出现“联产承包好”标语,属于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与开国大典无关,D符合题意。
《义勇军进行曲》是新中国的国歌,不符合题意,排除A;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与开国大典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B;
“毛泽东同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与开国大典的史实符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4八下·衡阳期末) 毛泽东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这场“必须”参与的战争是( )
A.国民革命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攻占朝鲜半岛,并且把战后烧到中国东北,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是在20世纪20年代,不符合题意;
B.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从1931年到1945年,不符合题意;
C.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从1946年到1949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2024八下·衡阳期末)如表是 1950 年至 1952 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 年比 1950 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 年比 1951 年增长(%) 14.1 26.5 12.5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土地改革 D.“八字方针”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C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A;
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B;
1961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4八下·衡阳期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能反映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取得的成就的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民众庆新生”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
D.“南方谈话指方向,祖国建设谱新章”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反映的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这是“一五”计划期间在交通领域取得的成就,B符合题意;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事众庆新生”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
“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排除C;
"南方谈话指方向,祖国建设谱新章”反映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八下·衡阳期末)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国务会议上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一讲话聚焦的是( )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可知,题干材料与三大改造有关;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项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不符合题意;
B项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规划,不符合题意;
D项三大改造是题干讲话聚焦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改造的实质及历史意义。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相关知识。
6.(2024八下·衡阳期末)“1962年,他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他”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焦裕禄调任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身患肝癌,依旧坚持工作,用自铸就了“焦裕禄精神”,被称为“党的好干部”,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雷锋因高尚品行和模范事迹而闻名,以雷锋精神影响了后世一代代中国人,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不合题意,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油工人王进喜,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铸就了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人称“铁人”,不合题意,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相关知识。
7.(2024八下·衡阳期末)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84年”“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一系列谈话,推动了思想解放,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不出百货商场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8.(2024八下·衡阳期末)在我国改革开放创业路上,有一座城市先拥抱世界,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个城市是( )
A.上海 B.厦门 C.深圳 D.珠海
【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创业路上,深圳是一座率先拥抱世界,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1980年中共中央设置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C符合题意;
1984年上海成为我国进一步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排除A;
1980年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并不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排除B;
1980年珠海成为经济特区,并不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特区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4八下·衡阳期末)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打破了这个谶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A项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符合题意;
B项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符合题意;
C项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D项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共十四大的重要决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中共十四大。
10.(2024八下·衡阳期末)某公众号向小明同学推送的文章包含以下关键词: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该文章便于他学习(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章便于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在为实现中国梦奋斗过程中,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D项正确;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成为指引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的掌握。
11.(2024八下·衡阳期末)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据材料“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项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不符合题意;
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作用,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4八下·衡阳期末)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段话针对的是( )
A.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B.破坏海峡两岸“三通”的逆流
C.刻意诬蔑抹黑新疆的外国政客和反华媒体
D.制造香港动乱的“港独”分子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据“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选项A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与“三通”无关,排除B;
题干与刻意诬蔑抹黑新疆的外国政客和反华媒体、制造香港动乱的“港独”分子无关,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我们国家对祖国统一的态度的相关史实。
13.(2024八下·衡阳期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下列事件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是
( )
A.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B.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辽宁舰”交接入列
【答案】D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012年,“辽宁舰”交接入列,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华东军区海军建立在1949年4月,排除A;
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在1966年,排除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1964年,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防建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国防建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4八下·衡阳期末)1955 年,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是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 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 26 届联大 D.亚信峰会
【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结束,B符合题意;
1954年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排除A;
第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生于1971年10月,排除C;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是一个有关安全问题的多边论坛,其宗旨是在亚洲国家之间讨论加强合作、增加信任的措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八下·衡阳期末)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材料反映出中国研制原子弹是 ( )
A.基于抗美援朝军事需要作出的决策
B.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
C.基于经济发展需要作出的决策
D.基于苏联的建议作出的决策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出发点是保卫国家主权及世界的和平稳定,是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B符合题意;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至1953年,排除A;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苏联的建议,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4八下·衡阳期末)读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变化”可知,1978-2016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变化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日益美化、舒适,C符合题意;
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不全面,排除B;
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不全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衣食住的行变迁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衣食住行的变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2024八下·衡阳期末)红色是中国的代表色,中国现代以来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红色国旗迎风飘】
材料一:1949 年 9 月 27 日,毛泽东把经过征集遴选出的《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正式提交给参会代表审议。经过会议表决,由上海职员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随后的典礼中,五星红旗第一次正式升起,中国历史走入一个新的时代。
——据周文姬、霞飞《天安门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背后的故事》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五星红旗”作为国旗第一次被正式升起的时间?(具体到日期)(如何理解“中国历史走入一个新的时代”?
(2)【红色手印促改革】
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红手印”相关的历史事件。该事件有带来怎样的影响?
(3)【科技腾飞“东方红”】
材料三: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成功发射,亿万国人熟悉的旋律——《东方红》响彻寰宇,正式拉开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从“东方红一号”到空间站建设,从月球探测到火星探测,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持续奋斗,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加速远航。
——据贾璇《从“东方红一号”到登上自己的空间站》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加速远航”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红色”记忆的认识。
【答案】(1)时间:1949年10月1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或“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或“人民当家作主”)。
(2)事件: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原因: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等。
(4)认识: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凸显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根据材料一“在随后的典礼中,五星红旗被第一次正式升起,中国历史走入一个新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宣告了新中国的建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理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或“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或“人民当家作主”)。
(2)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可知,这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党和政府进入历史新时期奠定了基础;1978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农村把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本题考查航天事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等角度进行说明。
(4)本题考查对“红色”记忆的认识。综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凸显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故答案为:
(1)时间:1949年10月1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或“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或“人民当家作主”)。
(2)事件: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原因: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等。
(4)认识: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凸显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航天事业发展的原因、对“红色”记忆的认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2024八下·衡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说:“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 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也是由于伟大的构想, 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
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舟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摘选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体现了邓小平的什么构想?
(2)材料二认为香港问题能解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今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就当前形势,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答案】(1)构想:一国两制。
(2)主要原因: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或者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基本原则: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我们要坚决同一切分裂势力作斗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根据材料一“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本题考查港澳回归。根据材料二“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可得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据“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也是由于伟大的构想,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可得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根据“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得出,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本题考查海峡两岸的交往。根据材料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志不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可知,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本题考查对祖国统一的认识。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对祖国统一的正确认识即可。根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海峡两岸的交往和所学知识可知,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据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的日益繁荣可知,祖国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坚决同一切分裂势力作斗争。
故答案为:
(1)构想:一国两制。
(2)主要原因: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或者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基本原则: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我们要坚决同一切分裂势力作斗争。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对祖国统一的认识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9.(2024八下·衡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 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
材料三 (20 世纪)70 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
活动的舞台,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主要目的。
(2)材料二中的原则指什么?(该原则有哪些内容?
(3)列举材料中 70 年代上半期我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史实两例。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特点:我国新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是继续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推行和平外交、不结盟政策。主要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事例: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原因:党和国家因势利导,调整对外政策;综合国力的提升;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等。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主要目的。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我国新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是继续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推行和平外交、不结盟政策。根据材料一“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材料二“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出自《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及原因。根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根据材料三“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可知,党和国家因势利导,调整对外政策;根据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知识可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故可得出:综合国力的提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密不可分。
故答案为:
(1)特点:我国新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是继续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推行和平外交、不结盟政策。主要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事例: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原因:党和国家因势利导,调整对外政策;综合国力的提升;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等。
【点评】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主要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及原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0.(2024八下·衡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78 年 11 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978 年 12 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 年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 个经济特区
1984 年 5 月 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 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85 年 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 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年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之后,逐渐向内陆全面开放
1978-2017年
中国年均保持 9.5%经济增长速度,远超同期世界经济 2.9%左右的年均增速;
2010 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100-150 字)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
(2)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以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分配上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后来在全国大力推广。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据材料表格可知,材料涉及改革开放大事记,结合所学知识,伴随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因此可将观点拟定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阐述时,可从改革开放的措施、步骤、影响等方面进行史论结合的分析。具体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以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分配上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故答案为: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以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分配上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