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2分,共计28分。在下面各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填写在相应的答题卡内)
1.(2024八下·江岸期末)1951年苏北姜堰小学学生写信倡议全国小朋友节约糖果费;农业劳动模范王洛合自愿捐献小米5000斤;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汉口举行两场义演,将得款1亿元(旧币)全部捐献,支持国家的国防建设。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具有(  )
A.长期性 B.机动性 C.正义性 D.曲折性
2.(2024八下·江岸期末)“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使占世界人口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践证明,没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上述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
C.工业化的起步 D.三大改造
3.(2024八下·江岸期末)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的变化(单位:亿吨),出现这种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农业政策的调整 B.对外开放的深入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生产技术的变革
4.(2024八下·江岸期末)1984年11月,德国工程师格里希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 他走马上任后,狠抓质量、从严治厂,打破了“大锅饭”,推行结构工资制,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情况进行工资浮动。这些现象的出现(  )
A.缩小了城乡差距 B.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C.发展了乡镇企业 D.丰富了所有制结构
5.(2024八下·江岸期末)2016年至2020年,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人从4203元增长到10770元,增幅达156%。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这表明国家重视(  )
A.完善民主制度 B.基础设施建设
C.保护民族文化 D.民族共同繁荣
6.(2024八下·江岸期末)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20 年来,中国全面履行人世承诺,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人世承诺;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这些做法(  )
A.体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D.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7.(2024八下·江岸期末)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反映我国(  )
图1 1952年阅兵中的解放军高射炮部队 图2 2019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部队
A.兵种合成的转变 B.构筑钢铁长城
C.文明之师的风采 D.实现联合作战
8.(2024八下·江岸期末)自2023年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每逢节假日,北上的香港市民和南下的内地旅客“擦肩而过”,他们用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三五分钟的短视频,分享香港和内地的“大城小事”,逐渐成为促进内地香港文化双向交流的“民间力量”。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内地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一国两制”的深入实践
9.(2024八下·江岸期末)下列三幅图片所展现的历史事件共同体现了中国在外交领域(  )
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 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
A.坚持和平共处 B.发展睦邻友好
C.遵循求同存异 D.践行大国外交
10.(2024八下·江岸期末)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相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型杂交水丽,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招,创建了超级杂交招技术体系。袁隆平身上传递出的精神力量是(  )
A.不畏牺牲.英勇斗争 B.依靠群众,实事求是
C.乐于吃苦,善于团结 D.突破创新勇于探索
11.(2024八下·江岸期末)大约在公元前4千年后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坡、南亚的印度河流坡、欧洲的爱琴海地区都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这反映的世界古代文明特点是(  )
A.交流互鉴 B.-脉相承 C.多元独立 D.影响深远
12.(2024八下·江岸期末)在罗马帝国对外征服的过程中,大量行省城市兴起。到公元2世纪时,几乎每- 个行省城市都有类似罗马的比较正规的市政组织.公认的法律、剧场、竞技场公共图书馆、辩论和演讲使用的讲堂等。这表明罗马帝国的建立(  )
A.扩大了农耕文明的影响 B.推动了罗马文化的扩展
C.成为了东西文明的桥梁 D.促进了印度文化的传播
13.(2024八下·江岸期末)13世纪庄园法庭档案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人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这说明庄园法庭的主要作用是(  )
A.实现庄园的自给自足 B.维护封君封臣制度
C.保障封建领主的利益 D.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14.(2024八下·江岸期末)日本奈良时代的都城平城京,建筑格局模仿了我国唐朝长安城的格局,整个构架犹如棋盘-样中规中矩,道路分布均匀且笔直。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日本平成京示意图 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A.大和统一的实现 B.大化改新的推行
C.武士力量的增强 D.幕府统治的出现
二、非选择题(三小题,共32分)
15.(2024八下·江岸期末)【通信发展与时代变迁】
材料一 新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历 程(部分阶段)
阶段及时间 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 1949~1978年 1949年邮电部成立,全国电话用户只有26万,电话善及卑仅为 0.05%;1958年北京电报大楼建成。这一阶段,通信建设主要是为了服 务党政军部门的通信需求。
第二阶段 1979~1985年 通信技术开始成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工具,通信服务进入了普 通民众的生活。在此期间,我国自主研发了多项民用通讯设备。
——摘编自祁馨仪《中 国通信“长征路”)
材料二 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 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在通信领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影响。
16.(2024八下·江岸期末)【外交与国防】
材料一 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1976 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根据材料一指出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并结合所学慨括这一时期外交成就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时期外交成就出现的原因。
17.(2024八下·江岸期末)【图说四藏】
图1 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仪式 图2 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
图3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图4 青藏铁路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于2006年全线通车
围绕西藏地区的发展演变,根据材料自拟观点,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提示,观点可以从西藏地区发展的原因、历程、影响等角度加以提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据材料“1951年苏北姜堰小学学生写信倡议全国小朋友节约糖果费;农业劳动模范王洛合自愿捐献小米5000斤;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汉口举行两场义演,将得款1亿元(旧币)全部捐献,支持国家的国防建设”可知,材料反映了全国人民踊跃损款捐物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故选C项。
材料表明各界群众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并非是长期性,排除A项。
材料表明各界群众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体现不了机动性,排除B项。
材料表明各界群众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无法说明曲折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使占世界人口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故选D项。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业化起步成就突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我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了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1950-1952年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图二反映了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原因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综上分析说明,题干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粮食产量都呈现增长形势,共同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故选A项。
图一是1949-1952年,是土地改革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图二是1978-1984年,是改革开放时期粮食产量提高,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两个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得益于政策调整,与高产作物的引进没有关联,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两个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得益于政策调整,生产技术的变革并非是主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据材料“1984年”“格里希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狠抓质量、从严治厂,打破了“大锅饭”,推行结构工资制,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情况进行工资浮动”,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打破了“大锅饭”,推行结构工资制,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活力,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涉及农村改革,体现不出缩小了城乡差距,排除A项。
材料表明武汉柴油机厂是国有企业,并不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排除C项。
材料叙述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改革,并非是丰富了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5.【答案】D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可知,材料表明我国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方面取得突破性贡献,有助于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摘帽成果,没有涉及民主制度完善,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摘帽成果,没有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摘帽成果,没有涉及保护民族文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共同繁荣。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据材料“20 年来,中国全面履行人世承诺,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人世承诺;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可知,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入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壮大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中国恪守承诺,成为世界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与责任,故选A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材料描述不符合,排除B项。
材料描述是中中国入世的重要意义,没有涉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信息,排除C项。
中国入世是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一大重要助力,但当前还未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图1:1952年阅兵中的解放军高射炮部队”“图2:2019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部队”可知,从1952年的高射炮部队到2019年的核导弹部队,反映了我国武器装备不断迈向现代化,国防力量发展壮大,构筑起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防现代化发展,并未体现兵种合成的转变,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防现代化发展,体现不出明之师的风采,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防现代化发展,未体现实现联合作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防现代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自2023年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每逢节假日,北上的香港市民和南下的内地旅客‘擦肩而过’……”,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深入实践“一国两制”,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文化往来,推动了内利与香港的共同发展,说明这一切得益于“一国两制”的深入实践,故选D项。
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与材料强调的香港与内地交流信息不符,排除A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对外政策,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B项。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流是国内不同区域的交流,不属于对外开放格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据图片信息“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印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指导中缅、中印关系;据材料“ 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并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由此说明题干中三幅图片所展现的历史事件共同体现了中国在外交领域支持和平共处,故选A项。
中缅、中印体现了睦邻友好,但屯万隆会议不符,排除B项。
万隆会议提出遵循求同存异,但与周恩来访问缅甸、印度不符,排除C项。
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的历史世纪中国的新外交方针,与三图片时代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外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从他身上传递出突破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故选D项。
“不畏牺牲,英勇斗争”是一种革命精神,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排除A项。
“依靠群众,实事求是”是共产党坚持的群众路线,是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法宝,排除B项。
“乐于吃苦,善于团结”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与袁隆平的精神力量不符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袁隆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袁隆平的相关历史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约在公元前4千年后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坡、南亚的印度河流坡、欧洲的爱琴海地区都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可知,大约在公元前4千年后期,世界不同地区延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反映了各地文明多元独立,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各地文明多姿多彩,独立发展,没有体现文明的交流互鉴,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各地文明多姿多彩,独立发展,没有体现文明的一脉相承,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各地文明多姿多彩,独立发展,没有体现文明的影响深远,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材料“到公元2世纪时,几乎每一个行省城市都有类似罗马的比较正规的市政组织.公认的法律、剧场、竞技场公共图书馆、辩论和演讲使用的讲堂等”可知,伴随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行省大量建立,推动了罗马文化的扩展,故选B项。
材料描述的是罗马文化的扩展,没有涉及罗马帝国农耕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罗马文化的扩展,没有体现罗马帝国成为了东西文明的桥梁,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罗马文化的扩展,没有印度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马帝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人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可知,13世纪庄园法庭档案的记录反映了西欧庄园法庭主要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故选C项。
材料表明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征,排除A项。
封君封臣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与庄园法庭无关,排除B项。
材料表明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并未体现完善的法律体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文信息“日本奈良时代的都城平城京,建筑格局模仿了我国唐朝长安城的格局”,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推行了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故选B项。
5世纪时,兴起于本州中部的大和政权基本上实现了统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大化改新后,日本武士力量增强,但与奈良平城京建筑格局仿唐风格无关,排除C项。
12世纪晚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与奈良平城京建筑格局仿唐风格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日本大化改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
15.【答案】(1)变化:通信建设服务从服务党政军部门的通信需求为主到服务普通民众,成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工具。
原因: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2)影响: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
(1)变化:据材料一“…… 通信建设主要是为了服 务党政军部门的通信需求 ”“ 通信技术开始成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工具,通信服务进入了普 通民众的生活 ”可知,材料说明新中国的通信建设服务从服务党政军部门的通信需求为主到服务普通民众,成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工具。
原因:据材料一“第二阶段 1979~198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在通信领域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2)据材料二“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 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可知,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据材料二“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可知,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故答案为:
(1)变化:通信建设服务从服务党政军部门的通信需求为主到服务普通民众,成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工具。
原因: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2)影响: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点评】本题以新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1)成就: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条件。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美国试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崛起等。
【知识点】“两弹一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成就:据材料一“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1976 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主要成就有: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影响:据材料一“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巨大成就,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条件。
(2)原因:据材料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美国试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崛起等。
故答案为:
(1)成就: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条件。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美国试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崛起等。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7.【答案】观点:国家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
论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上所述,国家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依据题意,围绕西藏地区的发展演变,根据材料自拟观点。据材料材料“图1、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仪式”“图3、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图4、青藏铁路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于2006年全线通车”可知,反映了国家积极推动西藏和平解放,建立自治区,实现西藏人民当家作主,修建青藏铁路,加快西藏建设发展,由此可提炼观点为“国家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围绕所提炼的观点,依据材料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以西藏和平解放,西藏自治区成立,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等史实,从内容、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论述,注意史实正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对观点作出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
观点:国家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
论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上所述,国家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点评】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地区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西藏地区的发展演变的相关史实。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2分,共计28分。在下面各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填写在相应的答题卡内)
1.(2024八下·江岸期末)1951年苏北姜堰小学学生写信倡议全国小朋友节约糖果费;农业劳动模范王洛合自愿捐献小米5000斤;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汉口举行两场义演,将得款1亿元(旧币)全部捐献,支持国家的国防建设。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具有(  )
A.长期性 B.机动性 C.正义性 D.曲折性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据材料“1951年苏北姜堰小学学生写信倡议全国小朋友节约糖果费;农业劳动模范王洛合自愿捐献小米5000斤;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汉口举行两场义演,将得款1亿元(旧币)全部捐献,支持国家的国防建设”可知,材料反映了全国人民踊跃损款捐物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故选C项。
材料表明各界群众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并非是长期性,排除A项。
材料表明各界群众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体现不了机动性,排除B项。
材料表明各界群众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无法说明曲折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2024八下·江岸期末)“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使占世界人口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践证明,没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上述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
C.工业化的起步 D.三大改造
【答案】D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使占世界人口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故选D项。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业化起步成就突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2024八下·江岸期末)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的变化(单位:亿吨),出现这种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农业政策的调整 B.对外开放的深入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生产技术的变革
【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我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了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1950-1952年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图二反映了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原因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综上分析说明,题干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粮食产量都呈现增长形势,共同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故选A项。
图一是1949-1952年,是土地改革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图二是1978-1984年,是改革开放时期粮食产量提高,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两个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得益于政策调整,与高产作物的引进没有关联,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两个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得益于政策调整,生产技术的变革并非是主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4.(2024八下·江岸期末)1984年11月,德国工程师格里希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 他走马上任后,狠抓质量、从严治厂,打破了“大锅饭”,推行结构工资制,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情况进行工资浮动。这些现象的出现(  )
A.缩小了城乡差距 B.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C.发展了乡镇企业 D.丰富了所有制结构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据材料“1984年”“格里希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狠抓质量、从严治厂,打破了“大锅饭”,推行结构工资制,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情况进行工资浮动”,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打破了“大锅饭”,推行结构工资制,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活力,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涉及农村改革,体现不出缩小了城乡差距,排除A项。
材料表明武汉柴油机厂是国有企业,并不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排除C项。
材料叙述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改革,并非是丰富了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5.(2024八下·江岸期末)2016年至2020年,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人从4203元增长到10770元,增幅达156%。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这表明国家重视(  )
A.完善民主制度 B.基础设施建设
C.保护民族文化 D.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D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可知,材料表明我国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方面取得突破性贡献,有助于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摘帽成果,没有涉及民主制度完善,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摘帽成果,没有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摘帽成果,没有涉及保护民族文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共同繁荣。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6.(2024八下·江岸期末)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20 年来,中国全面履行人世承诺,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人世承诺;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这些做法(  )
A.体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D.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据材料“20 年来,中国全面履行人世承诺,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人世承诺;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可知,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入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壮大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中国恪守承诺,成为世界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与责任,故选A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材料描述不符合,排除B项。
材料描述是中中国入世的重要意义,没有涉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信息,排除C项。
中国入世是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一大重要助力,但当前还未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7.(2024八下·江岸期末)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反映我国(  )
图1 1952年阅兵中的解放军高射炮部队 图2 2019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部队
A.兵种合成的转变 B.构筑钢铁长城
C.文明之师的风采 D.实现联合作战
【答案】B
【知识点】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图1:1952年阅兵中的解放军高射炮部队”“图2:2019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部队”可知,从1952年的高射炮部队到2019年的核导弹部队,反映了我国武器装备不断迈向现代化,国防力量发展壮大,构筑起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防现代化发展,并未体现兵种合成的转变,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防现代化发展,体现不出明之师的风采,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防现代化发展,未体现实现联合作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防现代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
8.(2024八下·江岸期末)自2023年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每逢节假日,北上的香港市民和南下的内地旅客“擦肩而过”,他们用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三五分钟的短视频,分享香港和内地的“大城小事”,逐渐成为促进内地香港文化双向交流的“民间力量”。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内地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一国两制”的深入实践
【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自2023年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每逢节假日,北上的香港市民和南下的内地旅客‘擦肩而过’……”,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深入实践“一国两制”,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文化往来,推动了内利与香港的共同发展,说明这一切得益于“一国两制”的深入实践,故选D项。
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与材料强调的香港与内地交流信息不符,排除A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对外政策,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B项。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流是国内不同区域的交流,不属于对外开放格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9.(2024八下·江岸期末)下列三幅图片所展现的历史事件共同体现了中国在外交领域(  )
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 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
A.坚持和平共处 B.发展睦邻友好
C.遵循求同存异 D.践行大国外交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据图片信息“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印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指导中缅、中印关系;据材料“ 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并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由此说明题干中三幅图片所展现的历史事件共同体现了中国在外交领域支持和平共处,故选A项。
中缅、中印体现了睦邻友好,但屯万隆会议不符,排除B项。
万隆会议提出遵循求同存异,但与周恩来访问缅甸、印度不符,排除C项。
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的历史世纪中国的新外交方针,与三图片时代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外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
10.(2024八下·江岸期末)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相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型杂交水丽,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招,创建了超级杂交招技术体系。袁隆平身上传递出的精神力量是(  )
A.不畏牺牲.英勇斗争 B.依靠群众,实事求是
C.乐于吃苦,善于团结 D.突破创新勇于探索
【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从他身上传递出突破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故选D项。
“不畏牺牲,英勇斗争”是一种革命精神,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排除A项。
“依靠群众,实事求是”是共产党坚持的群众路线,是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法宝,排除B项。
“乐于吃苦,善于团结”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与袁隆平的精神力量不符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袁隆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袁隆平的相关历史知识。
11.(2024八下·江岸期末)大约在公元前4千年后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坡、南亚的印度河流坡、欧洲的爱琴海地区都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这反映的世界古代文明特点是(  )
A.交流互鉴 B.-脉相承 C.多元独立 D.影响深远
【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约在公元前4千年后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坡、南亚的印度河流坡、欧洲的爱琴海地区都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可知,大约在公元前4千年后期,世界不同地区延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反映了各地文明多元独立,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各地文明多姿多彩,独立发展,没有体现文明的交流互鉴,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各地文明多姿多彩,独立发展,没有体现文明的一脉相承,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各地文明多姿多彩,独立发展,没有体现文明的影响深远,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2.(2024八下·江岸期末)在罗马帝国对外征服的过程中,大量行省城市兴起。到公元2世纪时,几乎每- 个行省城市都有类似罗马的比较正规的市政组织.公认的法律、剧场、竞技场公共图书馆、辩论和演讲使用的讲堂等。这表明罗马帝国的建立(  )
A.扩大了农耕文明的影响 B.推动了罗马文化的扩展
C.成为了东西文明的桥梁 D.促进了印度文化的传播
【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材料“到公元2世纪时,几乎每一个行省城市都有类似罗马的比较正规的市政组织.公认的法律、剧场、竞技场公共图书馆、辩论和演讲使用的讲堂等”可知,伴随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行省大量建立,推动了罗马文化的扩展,故选B项。
材料描述的是罗马文化的扩展,没有涉及罗马帝国农耕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罗马文化的扩展,没有体现罗马帝国成为了东西文明的桥梁,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罗马文化的扩展,没有印度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马帝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
13.(2024八下·江岸期末)13世纪庄园法庭档案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人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这说明庄园法庭的主要作用是(  )
A.实现庄园的自给自足 B.维护封君封臣制度
C.保障封建领主的利益 D.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人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可知,13世纪庄园法庭档案的记录反映了西欧庄园法庭主要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故选C项。
材料表明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征,排除A项。
封君封臣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与庄园法庭无关,排除B项。
材料表明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并未体现完善的法律体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4.(2024八下·江岸期末)日本奈良时代的都城平城京,建筑格局模仿了我国唐朝长安城的格局,整个构架犹如棋盘-样中规中矩,道路分布均匀且笔直。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日本平成京示意图 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A.大和统一的实现 B.大化改新的推行
C.武士力量的增强 D.幕府统治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文信息“日本奈良时代的都城平城京,建筑格局模仿了我国唐朝长安城的格局”,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推行了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故选B项。
5世纪时,兴起于本州中部的大和政权基本上实现了统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大化改新后,日本武士力量增强,但与奈良平城京建筑格局仿唐风格无关,排除C项。
12世纪晚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与奈良平城京建筑格局仿唐风格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日本大化改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三小题,共32分)
15.(2024八下·江岸期末)【通信发展与时代变迁】
材料一 新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历 程(部分阶段)
阶段及时间 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 1949~1978年 1949年邮电部成立,全国电话用户只有26万,电话善及卑仅为 0.05%;1958年北京电报大楼建成。这一阶段,通信建设主要是为了服 务党政军部门的通信需求。
第二阶段 1979~1985年 通信技术开始成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工具,通信服务进入了普 通民众的生活。在此期间,我国自主研发了多项民用通讯设备。
——摘编自祁馨仪《中 国通信“长征路”)
材料二 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 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在通信领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变化:通信建设服务从服务党政军部门的通信需求为主到服务普通民众,成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工具。
原因: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2)影响: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
(1)变化:据材料一“…… 通信建设主要是为了服 务党政军部门的通信需求 ”“ 通信技术开始成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工具,通信服务进入了普 通民众的生活 ”可知,材料说明新中国的通信建设服务从服务党政军部门的通信需求为主到服务普通民众,成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工具。
原因:据材料一“第二阶段 1979~198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在通信领域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2)据材料二“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 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可知,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据材料二“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可知,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故答案为:
(1)变化:通信建设服务从服务党政军部门的通信需求为主到服务普通民众,成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工具。
原因: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2)影响: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点评】本题以新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4八下·江岸期末)【外交与国防】
材料一 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1976 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根据材料一指出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并结合所学慨括这一时期外交成就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时期外交成就出现的原因。
【答案】(1)成就: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条件。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美国试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崛起等。
【知识点】“两弹一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成就:据材料一“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1976 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主要成就有: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影响:据材料一“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巨大成就,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条件。
(2)原因:据材料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美国试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崛起等。
故答案为:
(1)成就: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条件。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美国试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崛起等。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7.(2024八下·江岸期末)【图说四藏】
图1 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仪式 图2 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
图3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图4 青藏铁路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于2006年全线通车
围绕西藏地区的发展演变,根据材料自拟观点,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提示,观点可以从西藏地区发展的原因、历程、影响等角度加以提炼。)
【答案】观点:国家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
论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上所述,国家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依据题意,围绕西藏地区的发展演变,根据材料自拟观点。据材料材料“图1、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仪式”“图3、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图4、青藏铁路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于2006年全线通车”可知,反映了国家积极推动西藏和平解放,建立自治区,实现西藏人民当家作主,修建青藏铁路,加快西藏建设发展,由此可提炼观点为“国家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围绕所提炼的观点,依据材料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以西藏和平解放,西藏自治区成立,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等史实,从内容、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论述,注意史实正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对观点作出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
观点:国家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
论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上所述,国家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点评】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地区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西藏地区的发展演变的相关史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