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2025学年鹤壁市高中高三(上)第一次综合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道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13世纪,英国贵族们用拉丁文写给国王的《大宪章》里规定了要国王承认贵族的财产权利及政治权利,并且在征收国税、组织军队、发动对外战争时,所需经费未经贵族的同意,国王不得擅自决定。1689年《权利法案》用当时的语言明确重申了《大宪章》中的内容。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A.具有贵族与国王分权的传统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实现联合
C.通过政治妥协实现社会变革 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明显增强
2.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集簿,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该做法( )
A.实现了对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 B.有利于提升地方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群体共同意识的凝聚 D.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在英国,二战后政府部门最高层次的常务次官,由高级的、高资历的常任文官担任。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采用“掺沙子”的做法,适当地改组常务次官的人员结构。如将她的秘书惠特摩直接任命为国防部的常务次官,任命庇特·密特业为财政部首席次官。据此可知( )
A.“政治中立”的传统原则被破坏 B.传统文官制度出现重构趋势
C.高级文官一统天下被彻底打破 D.政务官的专业能力得到重视
4.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
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5.《新唐书·地理志》指出“唐兴,初未暇于四夷。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令式:章程)”。这表明唐朝( )
A.实行一种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开创了设立机构管理民族事务的先例
C.对边疆地区实现了直接的管辖 D.是中国古代疆域范围最为广阔的王朝
6.1816年,英国率先采用金本位制,1870年后,各工业国都采取金本位制。通过规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用类似的方法,马克、法郎、美元也可以在世界市场流通,随时兑换。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实现自由流动。这可以说明( )
A.资本输出减弱了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B.西方国家依靠金融手段即可控制世界市场
C.英镑等同黄金起到协调各国贸易的作用 D.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显著
7.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问世,随后的1701年《王位继承法》中部分法规和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对其具体实施规定做出了补充与修正,英国逐渐形成了建立济贫院等一整套济贫制度。这一制度( )
A.是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B.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C.暴露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弊端
D.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革命结果
8.图为“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对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成正比 B.宋元时期人民生活最为富足
C.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 D.清朝以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9.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的愈来愈彻底,世界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因此,“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这段话旨在( )
A.强调世界历史的形成是曲折而漫长的 B.反映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肯定社会分工对历史发展的先导作用 D.阐明物质生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10.根据下面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 B.各诸侯国内部形成了统一市场
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D.钱文上镌刻的文字以隶书写成
11.据《汪氏宗谱》记载:“是自元而明,渐成村墟,今则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其间南湖、月沼、雷岗、西溪胜景凡八,堪供行吟,致足乐也。”有关此“都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山傍水,布局方正,中轴对称
B.“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C.“宛自天成”的古典园林建筑博物馆
D.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
12.20世纪以来,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表明( )
A.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B.交通工具创新扩大了城市规模
C.工业化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D.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13.有学者认为,“北宋一代,是儒家学者们的觉醒时期,当时绝大部分儒学家们,不再只是拘守着儒家旧有的思想壁垒,作为反对佛老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使儒家学派重新居于佛道两家之上”。这一“觉醒”( )
A.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充实 B.旨在否定佛老思想
C.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 D.重建了个人价值观
14.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中还有古代铸币的泥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从已发掘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曾经( )
A.农业、铸造业和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B.与波斯战争促使其加强与阿拉伯的交往
C.是最早遣使到中国的东非国家 D.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15.下表为新加坡的法定节假日及所属族群情况,该表反映了新加坡( )
节日 所属族群 节日 所属族群
元旦 全民 卫赛节 佛教徒
春节 华人 开斋节 马来—穆斯林
耶稣受难日 基督徒/欧亚人 新加坡国庆节 全民
国际劳动节 全民 哈芝节 马来—穆斯林
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文化冲突日益严重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传统文化保护乏力
16.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瘟疫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记载,也逐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疫病应对经验。西汉元始二年,青州发生严重的蝗灾,由蝗灾而次生瘟疫,官府“舍空郎第,为置医药”,并向死者发放殡葬费。唐代大和六年,南方发生水旱之灾,继以疾疫,文宗专门下“拯恤疾疫诏”,要求“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数疗之术,各加拯济”。清初,出于对感染天花的恐惧,对于可能罹患天花的人进行了强制驱逐和隔离,并设置了“查痘章京”一职。明清政府还利用民间乡贤开展了各种疫病救疗活动,包括:施送医药、刊刻散发医方、利用宗族义庄或行业公所等组织开展制度化的救治和创设医药局等专门的慈善机构进行疫病救治等。
——摘编自余新忠《中国传统疫病应对成效探略》
材料二:1944年元旦刚过,延安周边出现严重的传染病疫情。毛泽东提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1952年春,华北各地疫病相继发生并蔓延。毛泽东立即批示周恩来:“似宜通令全国各地普遍注意疫情,有疫者治疫,无疫者防疫,并将华北防治时疫文件转发各地参考,请酌办。”毛泽东历来认为,“把卫生工作看作孤立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卫生运动不是一个人的事,要大家来做”,“一切卫生医药人员都要振作起来,与党委、群众组成三结合,显示自己的能力”。毛泽东深知天灾人祸是难以承受之重,必须“保证不饿死一个人,不冻死一个人”,“此问题解决的好坏,对各方面影响甚大”。所以,在安排救灾时,他总是强调要“认真地进行对于灾民的救济工作”。
——摘编自李达等《疫病防治这场战争,毛泽东是这么打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的防疫思想。(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著,孟丽译《咖啡馆的文化史》
材料二:随着全球贸易蓬勃发展,中国茶叶全面进入欧洲饮食版图,“下午茶”成为许多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茶馆在西欧城镇中不断涌现,构成公共社会生活的重要节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茶叶带来的中英两国贸易巨额逆差,勾勒了旧世界格局的不稳定结构,成为英国发起鸦片贸易和侵华战争的伏笔。
——据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欧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叶在英国广受欢迎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产生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D B B A D A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D A A A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2分。
17.(16分)答案:(1)促进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6分)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4分)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6分)
18.(18分)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注重经验积累;以政府防治为主,民间参与为辅;措施多样,因疫而治;不断发展完善,趋于制度化。(4分)成因:维护政治与社会稳定的需要;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经济和传统科技的发展;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宗族等社会力量逐渐壮大。(4分)
(2)述:主张中西医结合;全国统筹防疫;尊重医学规律;重视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奉行“人民至上”原则。(4分)
评:注重吸收借鉴传统防疫经验;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特色医学事业的发展;保障了防疫工作的有效推行;增强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同与支持;为后世疫病防治提供借鉴。(6分)
19.(16分)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中国茶叶大量销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精英的示范效应;英国茶叶广告的推动作用;咖啡馆提供了饮茶场所;英国“下午茶”习俗逐渐形成。(8分)
(2)影响:①经济方面: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发展;加速对外贸易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的财富积累。②文化方面:推动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创作。③社会方面:促进女性解放;推动了欧洲社会阶层重构。④生活方面:有利于生活民主化;改变了生活方式和社会
风尚。(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