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高三下学期7月历史测试卷(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7月历史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唐代是恩赦制度革新的重要时期。初唐,皇帝很少亲自参与单纯颁布大赦的仪式;武则天以后,皇帝往往亲临颁赦,直接与万民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这表明唐代(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统治秩序得以重构
C.民众参政程度提高 D.社会治理方式丰富
2.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统计资料(部分)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由此可以推知,中国古代( )
A.中枢决策机制不断完善 B.农耕经济长期高度繁荣
C.儒家思想重人伦轻自然 D.重农抑商政策有效实施
3.民国时期所编《阜宁县新志》列出了23种职业,其中包括公务员、教员、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医生、记者、电务员、邮务员、商人、渔人、矿工、工人、军人、警察、伶人、杂业等。“农中有士,商中有士,工中有士”的局面成为现实。上述职业构成表明( )
A.社会结构多元化加强 B.小农经济趋于解体
C.生产分工日益精细化 D.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4.1979年3月30日,长城上的一个小男孩正吸着一罐可口可乐。可乐是来到北京旅游的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安丹森偷偷带进中国的,拍摄当天,他特意在长城上空出一条无人的弧形路,给了小男孩几个硬币,请他摆好造型。该图( )
A.成为了国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见证
B.说明商业促销方式在我国首次出现
C.反映我国经济腾飞生活巨变的现实
D.体现了中国已与世界经济实现接轨
5.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一改任用各地区贵族为维齐尔(负责帝国行政管理,约9人)的传统,而多任出身卑微者,例如大维奇尔易卜拉欣帕夏就曾为苏莱曼一世的奴隶。这一转变( )
A.强化了君主对朝政的控制力 B.扩大了王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提高了国家行政治理的效能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治隐患
6.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选举出“人类都应该拜服”而“希腊会为他们立像”的四大宗师为:“英国不朽的大法官”培根;“几何学家兼哲学家”笛卡尔(法);“赋予哲学不变形式”的牛顿(英);和“将形而上学还原为它所应有形式,即灵魂之实验科学”的洛克(英)。这表明( )
A.英国是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 B.启蒙运动助推科学教育的普及
C.追求科学理性已成社会共识 D.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联系密切
7.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提出恢复金本位的主张。同时法国和美国开始贸易战,为确保法国农产品在共同市场各国中的地位,在法国的策动下,共同市场开始抵制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这反映了( )
A.二战之后法美同盟关系破裂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分化
8.20世纪90年代,法国政府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法国电视频道应至少播放60%的法语节目,所有法国电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不低于40%的法语歌曲;法国政府甚至通过“单独配额”强行要求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法国人制作的电视节目。这反映出法国政府( )
A.注重维系本国的文化根脉 B.积极扩大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C.恪守傲慢偏见的文化政策 D.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仍心存顾忌
9.1883年美国颁布的《彭德尔顿法案》规定:建立一个由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个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等。此举旨在( )
A.打破美国分权制衡机制 B.推进美国文官政治中立制度
C.保障国家政策的连续性 D.稳定党派利益提高文官地位
10.元代规定:“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又规定在御试时,“汉人、南人,试策一道,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时务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成”。这一规定( )
A.表明科举是选官唯一途径 B.打破了不同民族间界线
C.带有明显的民族等级色彩 D.容易滋生新的腐败现象
11.18世纪以后,英国地方政府职能从主要集中于治安及土地等方面的管理扩展到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并逐渐承担起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20世纪80年代,英国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把社区服务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一变化( )
A.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 B.折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
C.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12.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演变。这( )
戽斗 桔槔 翻车 筒车
A.体现了人力到机械力的转型 B.根植于农业发展的需求
C.反映出古代的小土地所有制 D.折射出天人合一的理念
13.战国至秦汉时期,村落依然是“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居住共同体,又是“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四邻并结”“倾盖社场”的信仰共同体。但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好田野邑屋”“强耕而自以为落”。该时期的这一变化( )
A.体现集聚型村落已失去根基 B.说明村落是地缘外壳和家庭内核的组合
C.印证了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 D.折射出宗法血缘观念和土地制度的变化
14.穆达比尔于1209年完成的《谱系树》是献给德里苏丹国第一位苏丹艾伯克的,因而有意将奴隶出身的艾伯克纳入从先知穆罕默德到古尔王朝苏丹的世系中,并撰写了从创世、诸先知时代、前伊斯兰时期的伊朗列王、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直至艾伯克崛起的漫长历史。这部史学著作( )
A.再现了阿拉伯帝国的整体面貌 B.显示出印度通史类史学的成就
C.记述了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D.盛誉了都城巴格达的城市风貌
15.20世纪,考古学者在德国的一座公元前6世纪的克尔特人首领墓葬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在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的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凰刺绣和山字纹铜镜。这反映出( )
A.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C.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高超 D.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16.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俄国一批革命家曾沿用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和别斯土热夫创办的刊物《北极星》名称,出版《北极星》文集,文集封面印着被沙皇政府绞死的五位十二月党人的侧面像。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俄国( )
A.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启蒙思想的发展状况
C.报刊积极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D.农奴制改革影响深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子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牛、羊、猪三牲。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羊、猪二牲。大夫和士祭祀宗庙,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宗的荐礼是:春天荐祭韭菜,夏天荐祭麦,秋天荐祭黍,冬天荐祭稻。韭菜配以鸡蛋,麦配以鱼,黍配以小猪,稻配以鸩。如果不是为了祭祀,诸侯不能杀牛作膳食,大夫不能杀羊作膳食,士不能杀狗或猪作膳食,平民不能吃时鲜美味。平常吃的菜肴不能比祭祀用的牲牢好,平常穿的衣服不能比祭祀的礼服好,平常居住的房屋不能比宗庙好。
——据《礼记·王制》编译
材料二 宋代东京和临安的城市餐饮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在宋代都市的人们不必为就餐时段感到忧虑,生活在宋代都城的人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就餐,“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就大大方便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那些工作生活较晚的人们来说,更是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难题。都城拥有众多的大小餐饮店肆,东京的酒肆必然需要雇佣大量做佣工的杂役人员与酒菜饭肴的厨师。而规模宏大,装修豪华的店肆是为那些达官贵人准备的。部分官员,穷奢极欲,“食不肯蔬食,菜羹,粗粝……必欲精凿稻粱,三蒸九折,鲜白软湄。”正店基本上就能满足部分官员的需求,而普通百姓则是食其糟糠,社会贫富悬殊,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摘编自郭卓文《宋代城市餐饮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饮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餐饮业的影响。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19世纪初的“世界工厂”,“当1815年和平恢复时,拥有使用蒸汽机的工厂的英国,已经能够供应全世界,而其他国家当时还几乎不知道蒸汽机。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远远走在它们前面了。”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材料二 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工厂则培养她形成准时、守纪、敏捷、能干、注意力集中与保持效率的习惯,鞭策她努力工作,表现自己的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
——摘编自马樱《工业革命对英国工厂女工的影响》
材料三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厂制度给女工带来的变化。
(3)材料三中“掘墓人”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理解。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继承有两种。一是宗祧继承,另外则是财产继承。宗祧继承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宗祧继承是财产继承的基石,如若可以继承宗桃,则一定具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反之则不然。古代传统社会强调以血缘为主维护男性权利,女性是完全没有宗桃继承的资格。《名公书判清明集》及当时有关法律条文规定可以得出,女儿享有法定的财产继承权。宋朝的户绝财产继承相关法律规定中,出嫁女、归宗女、在室女都具有相对的财产继承权,但因所处身份不一样,继承的份额也不相同。《宋刑统》中也规定假使出嫁女不能尽赡养父辈的义务,那么也不能够有资格去获得户绝财产。宋朝财产继承制度中,如若想使用遗嘱继承那前提条件就是投契纳税。在南宋时期,政府专门设立了相关机构以及制定了相关的程序为了有效地进行征收遗嘱税。从整体上来看,贯穿宋朝的财产继承制度仍然是以维护男子的权利为核心原则的。元朝时,发展了宋朝的赘婿继承权,且立法规定了扩大其继承份额。通过《名公书判清明集》,我们可以发现宋朝许多有关财产继承争讼方面案件的处理结果都是甚是要善的,兼顾着情、理、法。
——摘编自吴妍梅《宋朝财产继承制度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近代财产继承制度历经三部国家立法文件的不断修正。民国初期由于《大清民律草案》未能实际颁布实施,所以大理院之审判法源为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而此时立法上规定的继承主体仍仅为儿子,限制妇女继承权之获取,但是大理院在依据现行立法进行裁判的同时,又通过酌分财产的方式间接使得女儿获得了遗产继承权,使得立法与司法呈现出既冲突又融合的趋势。及至《中华民国民法》的颁布,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近代的财产继承制度,立法与司法进一步融合。社会学家马克·赫特尔强调,于近代而言,个体逐步挣脱家庭的禁锢,个体的自由得以进一步发展,个人逐渐享有独立的财产权。近代财产继承制度的变迁体现了人民继承意识不断变化的过程,也体现了近代法制变革中近代人民权利意识的逐步觉醒,这导致立法者更加注重对于人民私权利的保障,使得包括继承法在内的中国民法不断向近现代化发展演进。从偏重对于伦理的保护,到更加注重对于私权利的保障。平等主义的兴起对后来《中华民国民法》中确立妇女平等财产继承权有着深远意义,若无如此的思想启蒙,若无平等意识,女子教育就难以出现,随之而来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无从兴起,更不必说妇女权利的立法化。
——摘编自肖蓓《财产继承制度在中国近代民法中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财产继承制度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财产继承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影响近代财产继承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规划机关(者) 规划方案或要点 城市定位
1949年 上海市政府 收缩改造 消费城市
1950年 上海市政府、苏联专家 《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 生产城市
1953年 上海市政府、苏联专家 《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 全国轻工业中心
1956年 上海市委、市政府 《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图》 工业城市
1986年 上海市报国务院批复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修改稿)》 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
1992年11月 上海市委、市政府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 国际大城市
1999年 上海市委、市政府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据黄文忠主编《上海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编制
表2呈现了建国以来上海城市发展规划情况。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初唐,皇帝很少亲自参与单纯颁布大赦的仪式;武则天以后,皇帝往往亲临颁赦,直接与万民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可知,皇帝亲自参加恩赦活动,直接与民众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这有利于强化皇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皇帝亲自参与恩赦活动的影响,且统治秩序重构说法夸大化,排除B项;恩赦活动的主角是皇帝,民众只是被动参与,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皇帝参与恩赦活动,不能得出社会治理方式丰富,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中国。据题干“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统计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 401 年到 1500 年,中国的科技发明在数量上和占比上多数时候都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长期高度繁荣,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B 项正确;中枢决策机制不断完善主要与中央官制演变有关,材料无法体现中枢决策机制的情况,排除A项;C项是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向近代科技转变的原因之一儒家思想重人伦轻自然,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科技发明,与重农抑商政策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的经济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农业,而是拓展到了教育、法律、工程、会计等多个领域,职业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解体,排除B项;材料更多地强调了职业的多样性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而不是生产分工的精细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列出了多种职业,没有提及民众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可口可乐属于外国产品,“长城上的一个小男孩正吸着一罐可口可乐”反映了国人从封闭走向开放,A项正确;“首次出现”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仅凭材料内容,不能得出“我国经济腾飞生活巨变”的结论,排除C项;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并未与与世界经济实现接轨,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可知,苏莱曼一世对于国家高级官员的选拔上改变任用贵族的传统,转而提拔身边出身低微的亲信,这有利于苏莱曼一世对其的控制,进而强化对朝政的控制,A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统治阶级是封建贵族,提拔出身卑微者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的阶级基础而非“扩大”,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苏莱曼一世改变任命维奇尔对象的具体影响,排除C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法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的培根、笛卡尔、牛顿、洛克等为科学家,说明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联系密切,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不能得出英国是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排除A项;教育的普及材料中未涉及该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20世纪60年代,法国与美国开始进行贸易战,而且法国策动欧洲国家抵制美国的农产品,说明法国与美国之间已经出现了矛盾, 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变化的表现,D项正确;法国与美国并没有建立同盟关系,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并不能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法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以美国为主的全球流行文化对世界各国形成了一定冲击,法国政府通过法律规定电视频道等以法国本土语言节目为主,这有利于维系法国文化的根脉,保持其民族文化的独立,A项正确;法国注重维护法国本土文化在国内的主体地位与扩大法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国政府注重保护本土文化,这与恪守傲慢偏见的文化政策无关,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法国政府此举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年(美国)。材料“两人不得来自同一个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突出强调了对文官的政党、职业化等方面的要求,推进美国文官政治中立制度,B项正确;打破美国分权制衡机制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分权制衡机制未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政策连贯性的信息,排除C项;党派利益主要涉及民主党和共和党,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汉人、南人,试策一道,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时务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成”即要想御试成功,汉族需要完成一千字以上,而少数民族仅需五百字,可得出,这一规定带有明显的民族等级色彩,C项正确;科举制只是主要的选官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不利于民族交融,易加剧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项;区别对待的政策可能让一些考生产生钻制度空子的想法和行为,进而与官员勾结产生腐败问题,但D项不是材料的直接结果,且“容易”表述夸张其词,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8至20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增多,政府管理职能扩展,基层治理发展;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后,减少政府干预,在社区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由此可见,这一变化折射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B项正确;这一变化体现英国基层治理的变革,不是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排除A项;文官制度是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戽斗、桔槔到翻车、筒车,反映古代中国农业灌溉工具的改进,结合所学,农业灌溉工具的改进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B项正确;戽斗、桔槔需要人力操作,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筒车以水流为动力,也即材料所述灌溉工具使用人力、畜力、水力等,而非使用机械动力驱动,排除A项;农业灌溉工具情况不能直接反映土地所有权的归属,看不出土地所有制情况,排除C项;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材料主旨为农业技术的进步,而非人与自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至秦汉时期村落继承了原始聚落的传统,集村仍是村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但在这一模式之外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开始摆脱村落共同体的藩篱,开垦荒地,另辟居处,这主要是由于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宗法血缘体系的松弛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个体农民家庭独立性的增强,村落内部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色彩,除传统紧凑型集村村落外,还出现了零星的散居型村落,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集聚型村落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村落形式,排除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郡县制”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印度。根据材料“穆达比尔于1209年完成的《谱系树》是献给德里苏丹国第一位苏丹艾伯克的”和所学可知,《谱系树》是波斯文撰写的以艾伯克苏丹的族谱或传记为核心的“通史”类著作,显示出印度通史类史学的成就,B项正确;材料是对印度历史的描述,非阿拉伯帝国,排除A项;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是近代的事件,排除C项;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由题干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凰刺绣和山字纹铜镜”等信息可知,早在公元前1000年代,东西方之间即已出现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丝绸之路”开通于公元前2世纪末,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高超”,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的俄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二月党人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希望按照西欧方式改造俄国,而俄国一批革命家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这说明了启蒙思想在俄国继续发展,B项正确;十二月党人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和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A项;材料和社会主义革命也没有关系,这些革命家是要推翻沙皇封建统治和农奴制,排除C项;当时尚未进行农奴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特点:①等级森严(或饮食与宗法分封制紧密结合)②饮食与祭礼相结合;③平民饮食简单(或平民生活水平低,饮食种类少)④尊重自然规律。(任写三点即可)
(2)影响:为城市消费者提供便利的餐饮服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带动其他相关联行业的发展;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就业岗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但也助长了奢靡的消费理念,加剧了阶级对立,易激化社会矛盾。
18.(1)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供给全球商品;使用蒸汽机技术,领先世界;工业生产方面独占鳌头。
(2)变化: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很多妇女从传统家庭妇女转变成为社会劳动者;推动了女工文化教育水平提升;更多女性走向经济独立。
(3)掘墓人:指的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理解: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但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且这一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扩大,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19.(1)特点:重视对遗嘱继承的立法;女性财产继承权得到扩大;以维护男子权利为核心;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灵活性)。
评析: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完善了宋代的法律体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后世提供一定的借鉴;但仍然以维护男子权利为核心,妇女权利只是处于被动地位。
(2)基本特征;不断完善;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继承方式;注重对私权利的保障;妇女的继承权利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主要因素:晚清至民国时期法律的不断完善;人民继承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启蒙思想中平等主义的兴起。
20.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城市实现跨越发展。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上海市政府对城市进行收缩改造,将上海定位为消费城市,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将上海定位为生产城市。1953年,伴随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开展,上海被定为全国轻工业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上海被定为为工业城市。直到改革开放前上海的城市定位始终局限于国内视野。改革开放助推上海城市迅速发展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上海的城市定位转向国际视野。20世纪80年代,上海提出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1992年,在中共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背景下,上海的城市定位转向国际大城市。90年代末上海被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改革开放使上海完成了由国内中心城市到国际大都市的转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繁荣富足的上海将在未来继续谱写新华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高三下学期7月历史测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