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机密★启用前
香洲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1.全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座位号、试室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中国古代史时间轴(部分),关于③的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无论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科举制的推行(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保障了社会公平
C.加强了文化交流 D.巩固了君主专制
3.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天下百姓之事众多,必须经百官商量,由宰相筹划,确定稳妥后方可实行,不能由一次独断。”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 )
A.减少决策失误 B.增强宰相议政职能
C.提高政府效率 D.缓和君相之间矛盾
4.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 )
A.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B.和平稳定的环境
C.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D.贤臣能将的辅助
5.“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下图中与材料描述相符的是( )
A. B. C. D.
6.《唐六典》记载:苏州有六十坊市,扬州城有常乐坊、临湾坊、东市等,敦煌出土的文字也证明唐代敦煌也有坊市。这说明唐朝( )
A.坊市设置普遍存在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7.唐太宗时期,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武则天时期,唐军主动出击吐蕃;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这说明了唐朝( )
A.军事力量强大 B.民族政策灵活 C.民族关系融洽 D.文化影响广泛
8.唐初贵族女子出门要戴一种长及身的面罩,“不欲途路窥之”。自武则天之后,这种面罩逐渐被只遮盖脸部的帷帽所替代,唐玄宗后甚至“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这反映了唐朝( )
A.纺织业技术水平高 B.男女地位日趋平等
C.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D.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9.下图两件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 )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构图方式来自于中亚地区,双狐双桃是中国传统图案。 染金双狮纹银碗,其纹饰既受到萨珊(今伊朗地区:)艺术的影响,又有着本土化的狮型图案。
A.边境贸易频繁 B.政治制度完善 C.诗歌创作流行 D.文化兼容并包
10.由下图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B.统一始终是必然趋势 C.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D.延续了藩镇割据局面
11.宋太宗在位期间,开科举8次,录取进士1487人,平均每榜进士达186人,是五代和宋太祖朝每榜进士的10多倍。这一做法有利于( )
A.营造重文风气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宋朝实现统一 D.促进宋代经济发展
12.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数年间,先后颁布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募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由此可知,变法( )
A.实现富国强兵 B.解决财政问题 C.涉及多个领域 D.触犯官僚利益
13.下图所示,早期契丹人的鸡冠壶上部都带孔,下部较扁平,方便系上绳子挂在马上。后期被提梁鸡冠壶取代,壶底部多做成圈足,方便放在地上或桌上。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辽与北宋保持友好关系 B.澶渊之盟对契丹的影响
C.辽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契丹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14.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宋辽议和 B.宋夏议和 C.宋金议和 D.金夏议和
15.根据考古发现,南宋古船“南海一号”有利用大容量器物套装多件小型器物的现象,尽量做到不浪费每一个空间。这样做是因为( )
A.海外贸易利润丰厚 B.造船技术相对落后
C.海上丝路航线单一 D.必须保障货物安全
16.“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收割)无遗陇。……所以吴中之农专事人力,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这反映了宋朝( )
A.引进高产优良品种 B.水稻种植面积增加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人民群众辛勤劳作
17.据研究发现,元大都孔庙大成殿的建筑形式为当时官方建筑形式中的最高等级,这是因为元代( )
A.完成全国统一 B.萌发了民族平等观念
C.推崇儒家学说 D.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
18.1262年忽必烈任命赵璧“行中书省事于山东”,讨伐叛乱的李璮;1274年因伐宋设置荆湖行省,由伯颜以中书左丞相领行省事。由此可见,元朝设置行省的最初目的是( )
A.有效管理辽阔的疆域 B.适应军事进攻的需要
C.促进各民族之间交融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19.下图为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画中描绘了宋人以装扮艳丽的伎乐为宴饮享乐助兴的情况。这反映了宋代( )
A.娱乐生活丰富 B.宋词广泛流行 C.夜市十分兴盛 D.城乡文化发达
20.1268年,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27个驿站,驿站贯穿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区,更规定沿途居民负责传送公文、供给马匹。这一举措( )
A.标志中央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B.巩固了元朝对西藏的统治
C.有利于元朝结束政权并立局面 D.促进了元朝对外经济发展
21.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这些变化( )
A.强化了君主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抑制了武将权力 D.加强了边疆治理
22.某部古代农业著作在第二十七章“树艺”中分别对马铃薯与芋头的特征、食用方式进行了详细记述,并予以区分。据此判断,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书》 D.《农政全书》
23.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战斗力大为增强。他的作战思想是( )
A.贵在选兵,兵精军强 B.因地制宜,依敌制器
C.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D.循序渐进,注重实战
24.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工具,下图所反映的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是( )
A.“尊王攘夷”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D.“均田免赋”
2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顺治帝接见格鲁派首领,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B 康熙帝派兵两次进攻雅克萨的俄军 扩大了清朝的疆域范围
C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D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
A.A B.B C.C D.D
26.题26表中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因素是( )
时代 人口数(亿) 人均耕地数(市亩)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明万历时 1.2 6.3 1205
清雍乾之际 1.6 5.6 1434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耕作技术的提高
C.人口数量的激增 D.经济作物的推广
27.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的政治理念做出总结:“朝纲独断,乃本朝家法……一切用人听言大权无从旁假”。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28.清代,广州成为海内外商业贸易的大本营,各地商人纷纷涌向广东贩销货物,俗称“走广”。“走广”热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清政府( )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29.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封建制度衰落 B.适应市民阶层的需求
C.统治者的推崇 D.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动
30.端午节形成初期,人们最重要的活动是悬艾草防疫辟邪;隋唐时期,纪念屈原成为主要内容,增添了龙舟竞渡、食粽子等活动;宋元时期,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射柳”习俗出现;明清时期,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这反映了( )
A.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B.传统节日迷信色彩浓厚
C.中国历代政府重视传统节日 D.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31.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不同朝代民族关系变化的见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主(隋文帝)既立,待突厥礼薄,突厥大怨。……沙钵略(突厥汗国可汗)……乃与故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合兵为寇。隋主患之,敕缘边修保障,峻长城。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边塞一线长城的现状:因为年久失修,早己化作“崇崇道傍土”,只能听当地前辈“云是古长城”而判定的长城;……居庸关处因关塞而得以保全的长城,却在元人的记忆中淡去,如胡助《上京记行再赋居庸关》所写“过者但知今北口,居人不识古长城”……残存的长城、消失的胡汉边界,成为了再无功用的怀古场。
——摘编自张颖《元代上京纪行诗的文化阐释》
材料三 古北口总兵蔡元疏言:古北口一带边墙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帝)谕:“……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蔡元见未及此,其言甚属无益。”
——摘编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长城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及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反对维修长城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4分)
32.千年运河,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运输繁忙,运河沿岸城市商业日益繁荣。如运河南端的杭州,运河和长江交口处的京口,与之隔江对峙的江都,运河和淮河会合处的楚州都成为物资的集散地、繁盛的都会。运河的开凿,沟通江淮,地形造成的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取得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水与城的双向互动: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变迁与城市兴衰》
材料三 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社会文化风情
建筑 运河沿线的繁华地段吸引了各地商帮来此兴建会馆。会馆由各地商人请老家工匠按家乡建筑风格建筑,有的则吸取了江南园林的构筑理念。
民俗 运河沿线城镇的商帮常举办庙会、灯会等民俗活动,崇奉各地神灵,改变着某地的民间信仰面貌。
文学 运河的贯通为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明清小说多诞生在运河流域,大多数作品与运河文化有密切关联。
观念 市民阶层壮大,追求物质享受和商品经济的观念兴起。
——根据范金民《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地域商帮的活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粮仓的分布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与其相关的两个著名商帮。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运河的认识。(6分)
33.印刷术历经千年,从雕版到活字,它的发明、发展及应用,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人物。(2分)
(2)根据上述材料,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观察角度:(Ⅰ)科技创新(Ⅱ)文明交流(Ⅲ)文化发展
香洲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指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A A D A B C D B A C D C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B A B A D B D C B D C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题小12分,33小题14分,共40分。)
31.(1)历史信息:隋朝轻视突厥;隋朝与突厥处于敌对状态;突厥攻打(袭扰)隋朝;隋朝修缮长城是为了抵御突厥的进攻。(任答一点可得2分,共4分)
(2)元代长城状况:长城年久失修;长城被人淡忘;长城不再具备军事功能;长城成为怀古场。(任答一点可得2分,共2分)
原因:元朝疆域远超长城的界限;元朝建立起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疆域辽阔,没有边患危机;长城不能起到防御外敌入侵的作用。(写到疆域辽阔得1分,只写元统一不得分。任答一点可得2分,共2分)
影响:有利于各民族在更大范围内交流交往交融;有利于边疆各族人民自由迁徙;有利于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任答一点可得2分,共2分)
(3)原因:康熙帝认为秦汉唐宋修理长城边患依然存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修德安民,获取民心,民众团结才是巩固边境的重要法宝;长城延绵千里,分兵把守,难以为继;维护长城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任答一点可得2分,共2分)
评价: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获得人民支持才能保障国家安全;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康熙帝的做法有利于化解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认同。(任答一点可得2分,共2分)
32.(1)特点:分布在运河沿线;主要集中在洛阳(东都)附近;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多数在北方。(任答一点2分,共4分)
(2)影响:产生了新的城市;运河沿岸城市商业繁荣;沿岸城市成为物资集散地、繁盛都会;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地位;便利了南北交通往来;吸引了各地商人来经商;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任答一点2分,共4分)
(3)商帮:晋商,徽商。(1点1分,共2分)
认识:(大运河)巩固了国家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交通和经济的大动脉;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要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更好地发挥其功效。(任答一点得2分,共4分)
33.(1)历史人物:毕昇(2分)
(2)示例一:
角度:科技创新
观点: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阐释:宋代以前,主要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成本高昂。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使每个字都能够重复使用,并且可以自由组合、搭配,大大提高印刷效率;元代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进一步提高了拣字速度,推动印刷技术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结论:综上所述,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及应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示例二:
角度:文明交流
观点: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阐释: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克服了雕版印刷术效率较低的弊端。它的出现,降低了印书的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先后传入朝鲜、日本和欧洲,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示例三:
角度:文化发展
观点: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发展。
阐释:宋代以前,主要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成本高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书籍刊刻的发展;清代,萃文书屋先后两次用木活字排印《红楼梦》,极大推动了《红楼梦》的传播,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结论: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在推动文化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技术研发,创新科技体系,方能推动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