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4七下·昭阳期中)将“581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A项符合题意;
B: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个政权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C项不符合题意;
D:隋朝的疆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2024七下·昭阳期中)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反映出唐太宗(  )
A.勇于革新 B.知人善任 C.以史为鉴 D.虚心纳谏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贞观初年,……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可知,对于魏征的建议,唐太宗虚心接受,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勇于革新,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知人善任,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以史为鉴,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虚心纳谏,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2024七下·昭阳期中)贞观年间的某一治国措施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还提高了行政效能。该治国措施是(  )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发展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C.实行募役法和农田水利法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贞观年间的某一治国措施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还提高了行政效能”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提高行政效率,B项符合题意;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实行募役法和农田水利法,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交往,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4.(2024七下·昭阳期中)学习隋唐历史后,四位同学参加了主题演讲活动。以下是他们的演讲标题,其中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由分裂走向统一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A项符合题意;
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B项不符合题意;
C: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特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5.(2024七下·昭阳期中)发明并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下图的生产工具分别用于(  )
A.耕作和纺织 B.耕作和灌溉 C.灌溉和耕作 D.耕作和运输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农民使用曲辕犁耕种;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农民使用曲辕犁耕种;唐朝时创新的新式灌溉工具是筒车,B项符合题意;
A:筒车是灌溉工具,与纺织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曲辕犁是耕作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C项不符合题意;
D:筒车是灌溉工具,与运输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准确识记曲辕犁、筒车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
6.(2024七下·昭阳期中)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出唐代(  )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山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唐代蜀锦缠枝宝花团窠花卉纹锦半臂
A.丝织业兴盛 B.民族交往频繁
C.手工业发达 D.娱乐活动丰富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唐朝手工业发达,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三幅图片共同反映出唐代手工业发达,C项符合题意;
A:丝织业兴盛只体现了“代蜀锦缠枝宝花团窠花卉纹锦半臂”,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民族交往频繁,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娱乐活动丰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准确识记唐代手工业发达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
7.(2024七下·昭阳期中)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李白的诗飘逸洒脱,杜甫的诗淳朴厚重”和结合所学可知,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不同,是因为二人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
B:二人均是封建时代,所受教育的内容是相同的,B项不符合题意;
C:李白仕途多有磨难,但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C项不符合题意;
D:因为二人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因此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李白、杜甫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诗的相关知识。
8.(2024七下·昭阳期中)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  )
A.钟繇、胡昭 B.颜真卿、柳公权
C.王羲之、怀素 D.赵孟频、欧阳询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颜真卿、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家,B项符合题意;
A:钟繇、胡昭是三国魏初的书法家,A项不符合题意;
C: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怀素是唐朝草书家,C项不符合题意;
D:赵孟頫是南宋末至元初书法家,欧阳询是唐代书法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书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9.(2024七下·昭阳期中)唐朝时期,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到达奈良后,通过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弘扬了中国先进的文化。这位历史人物是(  )
A.阿倍仲麻吕 B.玄奘 C.鉴真 D.弘法大师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唐朝时期,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到达奈良后,通过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弘扬了中国先进的文化”和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C项符合题意;
A:阿倍仲麻吕是日本人,A项不符合题意;
B:玄奘西行,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B项不符合题意;
D:弘法大师是日本佛教僧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准确识记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
10.(2024七下·昭阳期中)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  )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 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
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 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故C符合题意;
ABD不能全面体现出来主旨,并且太片面,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玄奘西游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朝时,高僧玄奘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佛教圣地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1.(2024七下·昭阳期中)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B.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对安史之乱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符合题意;
A: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属于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属于历史史实,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
12.(2024七下·昭阳期中)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动荡时期。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为图霸业,征战不休,人民备受战乱和分裂之苦。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
D.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动荡时期。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为图霸业,征战不休,人民备受战乱和分裂之苦”和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A项符合题意;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是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的表现,B项不符合题意;
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是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的表现,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是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的表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的实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13.(2024七下·昭阳期中)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杨坚 B.李渊 C.赵匡胤 D.忽必烈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而建立了北宋王朝,赵匡胤是为宋太祖,C项符合题意;
A:北周末年,外戚杨坚(隋文帝)掌握大权,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A项不符合题意;
B: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B项不符合题意;
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北宋建立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14.(2024七下·昭阳期中)下图资料卡片是对某历史人物主要功绩的描述,该历史人物是(  )
1.仿效唐宋制度 2.发展农牧经济 3.创制西夏文字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铁木真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B项符合题意;
A: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A项不符合题意;
C: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C项不符合题意;
D: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西夏建立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5.(2024七下·昭阳期中)公元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司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此举旨在(  )
A.铲除地方割据根源 B.削弱相权以强化专制
C.分化事权以加强集权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司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转运使权力过重,通过分事权以相互牵制,加强集权,C项符合题意;
A:北宋初年,宋太祖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削弱相权以强化专制,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6.(2024七下·昭阳期中)宋元时期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交融 B.地方军阀割据混战
C.中外势力的碰撞与融合 D.南北政权的对峙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宋元时期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明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交融,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地方军阀割据混战,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外势力的碰撞与融合,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南北政权的对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交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7.(2024七下·昭阳期中)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史料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下列属于研究北宋、辽、西夏时期历史史料中最真实可靠的是(  )
A.《大宋提刑官》历史剧 B.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手资料一般指事件当事人或同时代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述,第一手资料没有掺杂个人观点,最为可信。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较高,D项符合题意;
A:《大宋提刑官》历史剧属于二手史料,A项不符合题意;
B: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反映了清朝平定准噶尔的历史,与题干“北宋、辽、西夏时期”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资治通鉴》译注本属于二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手资料,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基本概念。
18.(2024七下·昭阳期中)宋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对这一谚语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
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抓住关键信息,逐一分析选项。
19.(2024七下·昭阳期中)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宋代针铺商标 清明上河图 交子 南宋商船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针铺商标”反映了宋代商业发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宋代商业繁荣,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民族政权并立,B项不符合题意;
C: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题干未体现元朝国家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
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迁都大都。题干未体现大都闻名世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图片,结合所学回答。
20.(2024七下·昭阳期中)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朝统治者设置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机构 B.殿试机构 C.互市机构 D.参赞机构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宋朝统治者设置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对外贸易繁荣发达,为了有效管理海外贸易,统治者设置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殿试机构是负责科举选拔人才的机构,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互市是古代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或外国开展贸易交流的市场,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参赞机构是一种外交人员,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外贸管理机构,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朝市舶司的相关历史知识。
21.(2024七下·昭阳期中)某同学制作了资料卡片(如下图)。他学习的是(  )
政权建立时间:1206年 首领:铁木真 事件:灭亡西夏、金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蒙古崛起 D.元朝建立
【答案】C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铁木真”“灭亡西夏、金”和结合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年蒙古军队灭掉西夏。1234年蒙古灭掉金。蒙古灭金后,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题干体现了蒙古崛起,C项符合题意;
A: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A项不符合题意;
B: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
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蒙古崛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卡片内容,结合所学回答。
22.(2024七下·昭阳期中)某校初一同学开展“中国历代版图及疆域的探究”活动课,得知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版图“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D项符合题意;
A:秦朝疆域不如元朝辽阔,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疆域不如元朝辽阔,B项不符合题意;
C:宋朝疆域不如元朝辽阔,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疆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4七下·昭阳期中)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
A.藏族 B.回族 C.女真族 D.契丹族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B项符合题意;
A:西汉时期已经形成藏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时就已经出现女真族,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契丹族在汉代时期已经出现,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回族的形成,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4七下·昭阳期中)某学者对我国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评价如下: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地方机构设置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为后世以及现行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这项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地方机构设置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为后世以及现行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为后世以及现行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A:西周实行分封制,与题干“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与题干“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隋朝创立科举制,选官注重学识、才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行省制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4七下·昭阳期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藏两族友好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更好地管理西藏,元朝设立了(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北庭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B项符合题意;
A: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A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的军政事务,C项不符合题意;
D: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2024七下·昭阳期中)材料一: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
唐太宗 唐高宗 唐宪宗 唐武宗 唐宣宗 唐懿宗
科举出身人数 1 13 29 15 23 21
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 3.4% 31% 56% 80% 87% 81%
材料二:唐太宗统治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诗赋取士),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唐朝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科举取士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论述: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的局面,隋唐时期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这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逐步增加,其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在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时期都高达80%以上,科举出身成为遴选宰相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士途径,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提升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
总之,科举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是我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根据材料一“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可知,科举取士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结合科举制的发展和影响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的局面,隋唐时期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这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逐步增加,其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在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时期都高达80%以上,科举出身成为遴选宰相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士途径,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提升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总之,科举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是我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根据材料二“唐太宗统治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诗赋取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唐朝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可知,科举制的推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结合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唐诗的关系进行论述,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诗赋取士,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这吸引了寒门学子和平民百姓主动学习诗赋,不仅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唐朝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为参加科举,大批才华卓越的人进行诗歌唱和吟诵,壮大了诗歌的创作群体。他们利用诗歌记录社会交往和抒发个人情怀,题材丰富,开掘了诗歌博大深广的内容,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风格。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仅《全唐诗》就辑录了2200多位诗人近5万首诗歌。总之,唐朝由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尤其是在以诗赋取士的推动下,诗歌成为唐朝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唐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故答案为:
观点:科举取士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论述: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的局面,隋唐时期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这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逐步增加,其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在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时期都高达80%以上,科举出身成为遴选宰相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士途径,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提升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总之,科举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是我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主题,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2024七下·昭阳期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一: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遗产 说明其影响。
(2)【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二:
和图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四: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时期社会现象 材料四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三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4)材料四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案】(1)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2)文成公主入藏
(3)唐玄宗统治前期;小邑犹藏万家室。
(4)增长的趋势;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2)根据材料二“《步辇图》”和结合所学可知,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
(3)根据题干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和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注重文教,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景象。根据材料四“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知,唐太宗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户数增长迅速,与材料三中“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富裕景象相关。
(4)根据材料四“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知,唐朝户数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户数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
故答案为:
(1)历史遗产:隋朝大运河。影响: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2)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3)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诗句:小邑犹藏万家室。
(4)趋势: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2024七下·昭阳期中)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七年级(14)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1)任务一【打造经济和谐】
材料一 如表: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约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约81:19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2)任务二【创造政治和谐】
材料二:联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宋太祖
材料二叙述的是宋太祖采取哪一政策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北宋的政治统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3)任务三【营造民族和谐】
图一 辽、西夏和北宋并立 图二 元朝疆域图
认真观察上面两幅图,指出图一到图二,民族政权关系有何变化 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
(2)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防止了军人政变;巩固了北宋政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等。
(3)变化: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启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则两伤,和则两利;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的经济发展;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材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根据材料二“联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图一“西夏和北宋并立”、图二“元朝疆域图”和结合所学可知,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则两伤,和则两利;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
故答案为:
(1)经济现象:经济重心南移。时间:南宋时期。
(2)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防止了军人政变;巩固了北宋政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等。
(3)变化: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启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则两伤,和则两利;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重文轻武政策、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9.(2024七下·昭阳期中)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唯物史观】
材料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一的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有人说,这一协定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你如何评价
(2)【历史解释】
材料二:当时割据势力最大的要数成德、魏博、平卢三镇。成德镇自762年李宝臣开始割据以来,占有恒、定、易等7州,拥兵5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自763年开始割据,占有魏、博、卫等7州,拥兵5万……这些藩镇相互勾结,不执行朝廷法令。
材料二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哪一政治局面 是哪一次历史事件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
(3)【家国情怀】
材料三:
A:岳飞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 ”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B: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写下《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他严词拒 绝。刑场上,他面南而拜,从容就义。
请任选A、B一则材料,谈谈这位英雄身上体现出的高尚品质。
【答案】(1)澶渊之盟。这在当时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但换来了宋辽之间长久的和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是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
(2)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
(3)选A:岳飞的事迹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名利,不怕牺牲,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选B:文天祥的事迹体现了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崇高的民族气节。
【知识点】安史之乱;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这在当时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但换来了宋辽之间长久的和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是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
(2)根据材料二“当时割据势力最大的要数成德、魏博、平卢三镇。成德镇自762年李宝臣开始割据以来,占有恒、定、易等7州,拥兵5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自763年开始割据,占有魏、博、卫等7州,拥兵5万……这些藩镇相互勾结,不执行朝廷法令”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根据材料“岳飞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和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岳飞不计个人名利,不怕牺牲,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写下《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他严词拒绝。刑场上,他面南而拜,从容就义。”和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崇高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澶渊之盟。评价:这在当时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但换来了宋辽之间长久的和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是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
(2)政治局面:藩镇割据局面。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3)选A:岳飞的事迹。高尚品质: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名利,不怕牺牲,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选B:文天祥的事迹。高尚品质:体现了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崇高的民族气节。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澶渊之盟、安史之乱、岳飞和文天祥的事迹,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4七下·昭阳期中)将“581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
2.(2024七下·昭阳期中)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反映出唐太宗(  )
A.勇于革新 B.知人善任 C.以史为鉴 D.虚心纳谏
3.(2024七下·昭阳期中)贞观年间的某一治国措施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还提高了行政效能。该治国措施是(  )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发展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C.实行募役法和农田水利法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4.(2024七下·昭阳期中)学习隋唐历史后,四位同学参加了主题演讲活动。以下是他们的演讲标题,其中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由分裂走向统一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5.(2024七下·昭阳期中)发明并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下图的生产工具分别用于(  )
A.耕作和纺织 B.耕作和灌溉 C.灌溉和耕作 D.耕作和运输
6.(2024七下·昭阳期中)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出唐代(  )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山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唐代蜀锦缠枝宝花团窠花卉纹锦半臂
A.丝织业兴盛 B.民族交往频繁
C.手工业发达 D.娱乐活动丰富
7.(2024七下·昭阳期中)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8.(2024七下·昭阳期中)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  )
A.钟繇、胡昭 B.颜真卿、柳公权
C.王羲之、怀素 D.赵孟频、欧阳询
9.(2024七下·昭阳期中)唐朝时期,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到达奈良后,通过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弘扬了中国先进的文化。这位历史人物是(  )
A.阿倍仲麻吕 B.玄奘 C.鉴真 D.弘法大师
10.(2024七下·昭阳期中)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  )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 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
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 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
11.(2024七下·昭阳期中)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B.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12.(2024七下·昭阳期中)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动荡时期。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为图霸业,征战不休,人民备受战乱和分裂之苦。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
D.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13.(2024七下·昭阳期中)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杨坚 B.李渊 C.赵匡胤 D.忽必烈
14.(2024七下·昭阳期中)下图资料卡片是对某历史人物主要功绩的描述,该历史人物是(  )
1.仿效唐宋制度 2.发展农牧经济 3.创制西夏文字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铁木真
15.(2024七下·昭阳期中)公元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司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此举旨在(  )
A.铲除地方割据根源 B.削弱相权以强化专制
C.分化事权以加强集权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16.(2024七下·昭阳期中)宋元时期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交融 B.地方军阀割据混战
C.中外势力的碰撞与融合 D.南北政权的对峙
17.(2024七下·昭阳期中)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史料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下列属于研究北宋、辽、西夏时期历史史料中最真实可靠的是(  )
A.《大宋提刑官》历史剧 B.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18.(2024七下·昭阳期中)宋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对这一谚语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
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19.(2024七下·昭阳期中)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宋代针铺商标 清明上河图 交子 南宋商船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
20.(2024七下·昭阳期中)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朝统治者设置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机构 B.殿试机构 C.互市机构 D.参赞机构
21.(2024七下·昭阳期中)某同学制作了资料卡片(如下图)。他学习的是(  )
政权建立时间:1206年 首领:铁木真 事件:灭亡西夏、金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蒙古崛起 D.元朝建立
22.(2024七下·昭阳期中)某校初一同学开展“中国历代版图及疆域的探究”活动课,得知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3.(2024七下·昭阳期中)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
A.藏族 B.回族 C.女真族 D.契丹族
24.(2024七下·昭阳期中)某学者对我国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评价如下: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地方机构设置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为后世以及现行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这项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5.(2024七下·昭阳期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藏两族友好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更好地管理西藏,元朝设立了(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北庭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2024七下·昭阳期中)材料一: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
唐太宗 唐高宗 唐宪宗 唐武宗 唐宣宗 唐懿宗
科举出身人数 1 13 29 15 23 21
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 3.4% 31% 56% 80% 87% 81%
材料二:唐太宗统治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诗赋取士),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唐朝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2024七下·昭阳期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一: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遗产 说明其影响。
(2)【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二:
和图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四: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时期社会现象 材料四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三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4)材料四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28.(2024七下·昭阳期中)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七年级(14)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1)任务一【打造经济和谐】
材料一 如表: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约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约81:19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2)任务二【创造政治和谐】
材料二:联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宋太祖
材料二叙述的是宋太祖采取哪一政策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北宋的政治统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3)任务三【营造民族和谐】
图一 辽、西夏和北宋并立 图二 元朝疆域图
认真观察上面两幅图,指出图一到图二,民族政权关系有何变化 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9.(2024七下·昭阳期中)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唯物史观】
材料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一的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有人说,这一协定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你如何评价
(2)【历史解释】
材料二:当时割据势力最大的要数成德、魏博、平卢三镇。成德镇自762年李宝臣开始割据以来,占有恒、定、易等7州,拥兵5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自763年开始割据,占有魏、博、卫等7州,拥兵5万……这些藩镇相互勾结,不执行朝廷法令。
材料二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哪一政治局面 是哪一次历史事件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
(3)【家国情怀】
材料三:
A:岳飞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 ”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B: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写下《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他严词拒 绝。刑场上,他面南而拜,从容就义。
请任选A、B一则材料,谈谈这位英雄身上体现出的高尚品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A项符合题意;
B: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个政权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C项不符合题意;
D:隋朝的疆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贞观初年,……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可知,对于魏征的建议,唐太宗虚心接受,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勇于革新,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知人善任,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以史为鉴,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虚心纳谏,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贞观年间的某一治国措施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还提高了行政效能”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提高行政效率,B项符合题意;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实行募役法和农田水利法,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交往,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A项符合题意;
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B项不符合题意;
C: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特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农民使用曲辕犁耕种;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农民使用曲辕犁耕种;唐朝时创新的新式灌溉工具是筒车,B项符合题意;
A:筒车是灌溉工具,与纺织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曲辕犁是耕作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C项不符合题意;
D:筒车是灌溉工具,与运输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准确识记曲辕犁、筒车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
6.【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唐朝手工业发达,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三幅图片共同反映出唐代手工业发达,C项符合题意;
A:丝织业兴盛只体现了“代蜀锦缠枝宝花团窠花卉纹锦半臂”,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民族交往频繁,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娱乐活动丰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准确识记唐代手工业发达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
7.【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李白的诗飘逸洒脱,杜甫的诗淳朴厚重”和结合所学可知,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不同,是因为二人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
B:二人均是封建时代,所受教育的内容是相同的,B项不符合题意;
C:李白仕途多有磨难,但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C项不符合题意;
D:因为二人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因此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李白、杜甫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诗的相关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颜真卿、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家,B项符合题意;
A:钟繇、胡昭是三国魏初的书法家,A项不符合题意;
C: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怀素是唐朝草书家,C项不符合题意;
D:赵孟頫是南宋末至元初书法家,欧阳询是唐代书法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书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9.【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唐朝时期,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到达奈良后,通过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弘扬了中国先进的文化”和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C项符合题意;
A:阿倍仲麻吕是日本人,A项不符合题意;
B:玄奘西行,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B项不符合题意;
D:弘法大师是日本佛教僧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准确识记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故C符合题意;
ABD不能全面体现出来主旨,并且太片面,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玄奘西游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朝时,高僧玄奘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佛教圣地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1.【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对安史之乱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符合题意;
A: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属于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属于历史史实,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
12.【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动荡时期。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为图霸业,征战不休,人民备受战乱和分裂之苦”和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A项符合题意;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是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的表现,B项不符合题意;
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是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的表现,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是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的表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的实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而建立了北宋王朝,赵匡胤是为宋太祖,C项符合题意;
A:北周末年,外戚杨坚(隋文帝)掌握大权,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A项不符合题意;
B: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B项不符合题意;
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北宋建立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14.【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B项符合题意;
A: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A项不符合题意;
C: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C项不符合题意;
D: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西夏建立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5.【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司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转运使权力过重,通过分事权以相互牵制,加强集权,C项符合题意;
A:北宋初年,宋太祖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削弱相权以强化专制,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6.【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宋元时期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明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交融,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地方军阀割据混战,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外势力的碰撞与融合,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南北政权的对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交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7.【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手资料一般指事件当事人或同时代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述,第一手资料没有掺杂个人观点,最为可信。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较高,D项符合题意;
A:《大宋提刑官》历史剧属于二手史料,A项不符合题意;
B: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反映了清朝平定准噶尔的历史,与题干“北宋、辽、西夏时期”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资治通鉴》译注本属于二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手资料,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基本概念。
18.【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抓住关键信息,逐一分析选项。
19.【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针铺商标”反映了宋代商业发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宋代商业繁荣,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民族政权并立,B项不符合题意;
C: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题干未体现元朝国家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
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迁都大都。题干未体现大都闻名世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图片,结合所学回答。
20.【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宋朝统治者设置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对外贸易繁荣发达,为了有效管理海外贸易,统治者设置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殿试机构是负责科举选拔人才的机构,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互市是古代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或外国开展贸易交流的市场,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参赞机构是一种外交人员,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外贸管理机构,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朝市舶司的相关历史知识。
21.【答案】C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铁木真”“灭亡西夏、金”和结合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年蒙古军队灭掉西夏。1234年蒙古灭掉金。蒙古灭金后,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题干体现了蒙古崛起,C项符合题意;
A: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A项不符合题意;
B: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
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蒙古崛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卡片内容,结合所学回答。
22.【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版图“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D项符合题意;
A:秦朝疆域不如元朝辽阔,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疆域不如元朝辽阔,B项不符合题意;
C:宋朝疆域不如元朝辽阔,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疆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B项符合题意;
A:西汉时期已经形成藏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时就已经出现女真族,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契丹族在汉代时期已经出现,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回族的形成,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地方机构设置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为后世以及现行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为后世以及现行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A:西周实行分封制,与题干“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与题干“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隋朝创立科举制,选官注重学识、才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行省制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B项符合题意;
A: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A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的军政事务,C项不符合题意;
D: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26.【答案】观点:科举取士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论述: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的局面,隋唐时期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这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逐步增加,其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在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时期都高达80%以上,科举出身成为遴选宰相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士途径,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提升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
总之,科举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是我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根据材料一“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可知,科举取士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结合科举制的发展和影响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的局面,隋唐时期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这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逐步增加,其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在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时期都高达80%以上,科举出身成为遴选宰相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士途径,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提升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总之,科举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是我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根据材料二“唐太宗统治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诗赋取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唐朝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可知,科举制的推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结合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唐诗的关系进行论述,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诗赋取士,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这吸引了寒门学子和平民百姓主动学习诗赋,不仅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唐朝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为参加科举,大批才华卓越的人进行诗歌唱和吟诵,壮大了诗歌的创作群体。他们利用诗歌记录社会交往和抒发个人情怀,题材丰富,开掘了诗歌博大深广的内容,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风格。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仅《全唐诗》就辑录了2200多位诗人近5万首诗歌。总之,唐朝由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尤其是在以诗赋取士的推动下,诗歌成为唐朝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唐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故答案为:
观点:科举取士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论述: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的局面,隋唐时期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这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逐步增加,其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在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时期都高达80%以上,科举出身成为遴选宰相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士途径,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提升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总之,科举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是我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主题,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答案】(1)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2)文成公主入藏
(3)唐玄宗统治前期;小邑犹藏万家室。
(4)增长的趋势;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2)根据材料二“《步辇图》”和结合所学可知,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
(3)根据题干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和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注重文教,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景象。根据材料四“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知,唐太宗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户数增长迅速,与材料三中“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富裕景象相关。
(4)根据材料四“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知,唐朝户数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户数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
故答案为:
(1)历史遗产:隋朝大运河。影响: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2)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3)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诗句:小邑犹藏万家室。
(4)趋势: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
(2)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防止了军人政变;巩固了北宋政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等。
(3)变化: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启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则两伤,和则两利;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的经济发展;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材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根据材料二“联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图一“西夏和北宋并立”、图二“元朝疆域图”和结合所学可知,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则两伤,和则两利;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
故答案为:
(1)经济现象:经济重心南移。时间:南宋时期。
(2)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防止了军人政变;巩固了北宋政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等。
(3)变化: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启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则两伤,和则两利;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重文轻武政策、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9.【答案】(1)澶渊之盟。这在当时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但换来了宋辽之间长久的和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是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
(2)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
(3)选A:岳飞的事迹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名利,不怕牺牲,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选B:文天祥的事迹体现了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崇高的民族气节。
【知识点】安史之乱;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这在当时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但换来了宋辽之间长久的和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是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
(2)根据材料二“当时割据势力最大的要数成德、魏博、平卢三镇。成德镇自762年李宝臣开始割据以来,占有恒、定、易等7州,拥兵5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自763年开始割据,占有魏、博、卫等7州,拥兵5万……这些藩镇相互勾结,不执行朝廷法令”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根据材料“岳飞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和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岳飞不计个人名利,不怕牺牲,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写下《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他严词拒绝。刑场上,他面南而拜,从容就义。”和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崇高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澶渊之盟。评价:这在当时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但换来了宋辽之间长久的和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是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
(2)政治局面:藩镇割据局面。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3)选A:岳飞的事迹。高尚品质: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名利,不怕牺牲,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选B:文天祥的事迹。高尚品质:体现了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崇高的民族气节。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澶渊之盟、安史之乱、岳飞和文天祥的事迹,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