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A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唐代音乐、舞蹈、雕塑吸收了波斯、天竺等外来艺术精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等也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惯影响。这些反映了当时( )
A.西北游牧民族文化成为主流 B.繁荣的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
C.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D.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自信
2.玄奘和鉴真是唐朝时期的僧人,他们出生入死.历尽艰辛,完成自己的使命。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为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D.扩大了唐朝疆域
3.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 )
A.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4.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边“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分别应填( )
A.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五代十国
C.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5.文物是我们解读历史密码的重要途径,根据图表5中的货币样式,结合宋代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海外贸易繁荣 D.辽宋夏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互鉴
6.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都市生活的繁华 B.商业贸易的发展
C.造纸技术的成熟 D.冶铸工艺的进步
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
A.灭亡西夏 B.建立元朝 C.统一蒙古 D.定都大都
8.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社会,宋朝是个独特的存在。在这个武将开国的朝代里,文人却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演绎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宋朝。题干中“武将”指的是( )
A.赵匡胤 B.赵构 C.宋徽宗 D.宋钦宗
9.《资治通鉴》内容偏重政治史,多次着墨政治贤明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作者还根据才能,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该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北宋经济实力 B.传承中国科技文化
C.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D.提供国家治理参考
10.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A.变法成效显著 B.人力严重不足 C.农业技术先进 D.耕地面积扩大
11.洁白的哈达、浓香的青稞酒、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美丽的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的标志是( )
A.市舶司的设置 B.中书省的确立 C.宣政院的设立 D.驻藏大臣的设置
12.《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技著作都创作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3.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西洋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记述。据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B.开创了亚欧海上交通要道
C.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 D.增进了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14.明朝营建北京城,内城北缩南扩,更为突出中轴线,从外城的永定门到内城的钟鼓楼长达8公里的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这一布局( )
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 B.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
C.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5.乾隆时期出现了自发的移民。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福建向台湾移民,除国内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现象。造成这一移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 B.经济衰退 C.人地矛盾 D.自然灾害
16.清代出现了新的信用机构“官钱局”“票号”“钱庄”,这些新机构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官僚机构臃肿 B.商品经济繁荣 C.政府财政困难 D.社会治理混乱
17.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誓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条约》、渡江战役 B.《马关条约》、淮海战役
C.《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D.《辛丑条约》、辽沈战役
18.据统计,英国输华货物总值,1837年为90万英镑,1843年增加到145.6万英镑,1845年竟达239.4万英镑。这主要是因为(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虎门销烟的胜利
C.《资政新篇》的实践 D.总理衙门的设立
19.“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摧毁了整个皇权体制,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材料所述历史事件的指导思想是(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20.《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着长期和全国规模的影响。”材料认为戊戌变法( )
A.是一场失败的变革运动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 D.摧毁了腐朽的封建统治
二、材料题
21.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贞观初期,洛阳东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宁,道路萧条。……(经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成熟),流散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抱着,怀着)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此河”是指哪条河?“此河”开通于哪位帝王在位时期?
(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出现的哪一治世局面?当时,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3)材料二中“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诗中称他的统治为“全盛日”,你认为取得全盛的原因是什么?
(4)归纳概括,以上唐朝帝王身上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
22.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者徐中约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几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巨(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
材料四:元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制度有哪些作用?
(2)结合所学,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又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4)根据材料四为加强管辖,元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元朝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并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越南新品种农作物的传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土地的利用格局。
——司徒尚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材料三: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下令禁教,驱逐在华传教士,对中外交往和接触实行严格限制的强硬政策。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清政府制定《管理澳夷章程》,防范来华的外国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着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材料一中的“新品种农作物”指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是哪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三中“一口通商”中的“一口”是指哪个城市?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制定了什么对外政策?
24.从1840—1901年短短几十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四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代尺。
(1)请写出上图年代尺上①②③④分别是哪次侵华战争?
材料二:《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开放口岸对比表: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2)从地理位置来看,《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开放口岸有什么变化?《马关条约》对中国伤害最大的条款是什么?
(3)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四次侵略最终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唐代音乐、舞蹈、雕塑吸收了波斯、天竺等外来艺术精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等也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的自信,D项正确;西北游牧民族文化成为主流,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繁荣的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题干未提及,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是周边国家对唐朝的影响,并非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和玄奘的共同贡献是都弘扬传播了佛教文化,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项正确;加强了边疆管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开凿了丝绸之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扩大了唐朝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C。
3.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如创立了殿试、武举。武则天善于选拔并重用人才如重用姚崇等。同时武则天统治时期还重用酷吏,滥杀无辜。武则天统治时期有着“贞观遗风”之称,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所以D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907年,朱温灭亡唐朝建立后梁,D项正确;黄巢起义在安史之乱之前,唐灭亡后是五代十国,潜镇割据消弱了唐朝统治但不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即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D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辽宋夏时期民族政权的交流互鉴,未体现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辽宋夏时期民族政权的交流互鉴,未涉及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辽宋夏时期民族政权的交流互鉴,未阐释北宋海外贸易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A项,都市生活的繁华不一定是货币发生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B项,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半两钱”到秦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从金属货币到非金属货币方便了流通,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业贸易的发展。故B项:機救 “ C、D项,造纸技术的成熟和冶铸技术的进步不能是货币由重到轻便的原因。故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统一了蒙古,C项正确;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前去世,排除A项;建立元朝、定都大都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功绩,排除B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题干中“武将”指的是赵匡。960年,后周大将赵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定都开封,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A符合题意。故选:A。
9.答案:D
解析: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史学地位与司马迁齐名,其著作被宋神宗御批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据题干关键信息“《资治通鉴》内容偏重政治史,多次着墨政治贤明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作者还根据才能,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并结合所学,该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国家治理参考,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可知,材料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多,讲究生产效果,说明当时农业技术先进,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农业技术先进,没有涉及变法,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农业技术先进,材料没有体现人力严重不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农业技术先进,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了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事务,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域。A项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B项是中央机构;D项是清朝时期在西藏设置的机构。符合题意的是C项,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三部著作是对中国传统医学、农学和手工业技术的系统总结,呈现出共性特点是总结性,故选C三部作品均不注重理论总结和创新,故排除A;三部作品是中国传统技术总结,不能体现创新,故排除B;三部作品是当时最新成果,在当时具有先进性,故排除。故选:C。
13.答案:D
解析:根据“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西洋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记述。”可得出郑和的记录使人们对亚非国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D项正确;东西方并没有处于隔绝状态,排除A项;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要道,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并不能增强国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和结合所学知识,北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突出中轴线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A项正确;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B项;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C项;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国内移民和向国外移民现象越来越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人地矛盾突出,清政府放松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政局动荡不是当时移民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乾隆时期出现盛世局面,排除B项;自然灾难不是当时移民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明清经济发展,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关键词“官钱局”“票号”“钱庄”都与货币有关,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依据所学知识,这些机构主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以便于货币流通,是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所以B正确。ACD均不对。故选B。
17.答案:C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扎,不允许中国人居住。1949年在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宣告了旧时代的结束。故选C。
1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同时规定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所以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迅速增加,A项正确;虎门销烟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反对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而发起的运动,打击了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行为,这与英国贸易额的迅速上升无关,排除B项;《资政新篇》是1859年太平天国提出的革命纲领,与题干中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增长无关,排除C项;总理衙门设立于1861年,不可能推动1843年和1845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C
解析:依据“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可知评价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洋务运动旨在学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皇权统治,排除A项;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并没有否定整个皇权体制,而且变法迅速归于失败,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批判传统封建道德礼教或儒家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着长期和全国规模的影响。”可知,材料阐述的是关于戊戌变法在思想上所起的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BD项表述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1.答案:(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2)贞观之治。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
(3)唐玄宗;原因: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奠定的基础;唐玄宗本人的才能;唐玄宗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措施;人民的辛勤劳动。
(4)注重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勤政节俭等优秀品质。
解析:(1)根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贞观初期,洛阳东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宁,道路萧条。……(经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成熟),流散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抱着,怀着)粮,取给于道路焉。”可知,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当时,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是: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
(3)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的是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诗中称他的统治为“全盛日”,唐玄宗取得全盛的原因是: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奠定的基础;唐玄宗本人的才能;唐玄宗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措施;人民的辛勤劳动。
(4)总结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唐太宗、唐玄宗都具有注重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勤政节俭等优秀品质。
22.答案:(1)“这种制度”:科举制。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制度:三省六部制。措施:分化事权。
(3)目的:与知州分权或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官职:转运使。
(4)制度:行省制度。机构:澎湖巡检司。
解析:(1)“这种制度”:根据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和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科举制,以学识为选官标准,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作用:根据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和所学可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制度:根据材料二图一“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措施:根据材料二图二“三司”“枢密院”“中书门下”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图二反映了宋太祖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分化事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
(3)目的:根据材料三“几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巨(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与知州分权。官职: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后来又增设了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
(4)制度:根据材料四“元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和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设立了河南、江浙等10个行省。机构: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3.答案:(1)原因:经济发展;指南针的应用及航海技术的提高;政府的鼓励政策;造船业发展等。农作物:占城稻。
(2)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利条件: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发展;造船业发达。
(3)城市:广州。政策:闭关锁国。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宋元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并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越南新品种农作物的传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土地的利用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指南针的应用及航海技术提高,政府的鼓励政策,造船业发展等;农作物:材料中的“新品种农作物”指的是占城稻。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2)制瓷中心:结合所学可知,景德镇是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包括:国家实力的雄厚,手工业的发展,造船业的发达等等。
(3)城市: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乾隆二十二年(1757),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可知,“一口通商”中的“一口”是指广州;政策:由材料“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着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制定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24.答案:(1)战争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顺序不能错)
(2)变化: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条款: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影响: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解析:(1)战争:据材料“1840——1842年”可知,此段时间是鸦片战争时期,即①是鸦片战争。据材料“1856——1860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即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据材料“1894年”可知,189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期,即③是甲午中日战争;据材料“1900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时间,即④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顺序不能错)
(2)变化:据材料“《南京条约》开放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可知,《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其通商口岸分布在东南沿海;据材料“《马关条约》开放口岸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可知,《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沿长江分布到内地。即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条款: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影响:据所学可知,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启示:据所学可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