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 ( http: / / )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扇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造成北魏时期洛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均田令的推动 D.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2. 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第一个长方框中应填写(  )
( http: / / / )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魏晋开始出现三教合流
3.如图为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这反映出当时(  )
( http: / / / )
A.户籍管理更加严格 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全国人口大幅增长 D.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
4.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 ( http: / / )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www.21-cn-jy.com
A.高昌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业 B.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5.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http: / / / )
A.甲 丙 乙 丁 B.乙 甲 丙 丁
C.甲 乙 丁 丙 D.甲 乙 丙 丁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 ( http: / / )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21·世纪*教育网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7.下表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65
魏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2 7672881
蜀 263年 280000 940000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0
A.自然灾害多发 B.佛教在中国盛行
C.专制皇权衰落 D.豪强士族的发展
8.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 ( http: / / )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B.奢靡腐化之风盛行
C.社会动荡国家分裂 D.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9.下列诗篇未反映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思想的是(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C.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0.《隋书》记载:“炀 ( http: / / )帝即位,营建东都,矩职修府省,九旬而就。时西域诸蕃,……与中国交市。帝令矩掌其事。”“矩掌其事”的地点位于图中(  )21教育网
( http: / / /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 ( http: / / )玄宗下诏宣布∶"关内诸州庸调资课,并宜准时价变粟取米送至京,逐要支用。其路远处不可运送者,宜所在收贮,便充随近军粮。其河南北有不通水利,宜折租造绢,以代关中调课。"这一规定(  ) 21cnjy.com
A.体现中央对财政的统筹调配 B.旨在抑制豪强势力发展
C.推动政府变革税赋征收标准 D.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12.据史书记载,西域古国高昌国原 ( http: / / )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来又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统辖。自此以后,该地的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2·1·c·n·j·y
A.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 B.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
C.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D.中央集权不利于西域发展
13.《晋书 儒林传序》 ( http: / / )记载这一时期土人说: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撰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该时期(  ) 2-1-c-n-j-y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佛教与道教开始传播
C.“三教合流”的形成 D.政局形势的持续动荡
14.2020年11月,中国国家博 ( http: / / )物馆策划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向公众开放。下图分别为隋唐时期和元朝时期的大运河示意图,它们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21*cnjy*com
( http: / / / )
A.有利于保障都城物资供应 B.促进了关中与江南的交流
C.推动了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D.减轻了南方人民赋税负担
15.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 ( http: / / )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反映出(  )
A.老庄学说成为治国思想 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儒学的思辨化倾向加强 D.儒家信仰理论得以重建
二、材料分析题
16.汉代史书刻画了众多孝子形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舜父瞽(gǔ)叟盲,而舜母死, ( http: / / )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恭敬谨慎),匪有解(懈怠)。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 ( http: / / )四岳咸荐虞舜,曰可。 ……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 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版权所有:21教育】
——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
子曰: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非难、批评)于父母昆(兄长)弟之言。”
——司马迁《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 “先生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 “君子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刘向《说苑 ·修文》
(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材料中“孝子”的记述作出鉴别。
(2)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指出: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汉代塑造“孝子”形象的史学功能。 21*cnjy*com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晟(727-79 ( http: / / )3年)今甘肃临潭人,唐朝中期名将,擅长骑射,勇武绝伦。他以良家子身份从军,跟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他攻灭吐蕃定秦堡,生擒堡帅慕容谷钟,迫使吐蕃解除灵州之围,被赞为“万人敌”。李晟坚持以封建的忠君思想训育部下,善知部下之长,经常提拔部下,治军严明,赏罚必信。他镇守西陲,屡立战功,被册封合川郡王,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宿卫长安。783年泾原镇士卒在长安哗变,拥立朱泚为帝,唐德宗仓皇出逃,784年李晟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拜司徒兼中书令,世称李四平,他考虑到泾州临近边界,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发生兵祸,为此他主动奏请驻守泾州,吐蕃对李晟极为畏惧,多次主动请和。在作战指挥上,他不畏强敌,善激励士气,谋定后战,身先士卒,临敌应变。793年去世,时年六十七,谥号忠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晟取得很多历史成就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 ( http: / / )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 ( http: / / )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据题干“自 ( http: / /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从中可以获取到,自从晋、宋以来,都说洛阳成为荒土,说长江以北都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昨天到了洛阳才知道,穿戴豪华的士族都在中原地区,人们很讲礼仪,生活富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促进洛阳的复兴相关,A正确;
B、民族交融的发展不是其洛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
C、 均田令是孝文帝改革内容之一,因此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
D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 ( http: / / )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中第一个长方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出现三教合流,D正确;
A错误,汉代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与材料不相符;
B错误,理学形成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是在清朝以后;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3.【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 ( http: / / )南北方人口密度较为相似,这说明这一时期南方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B项正确;
材料无法反映户籍管理情况,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人口密度,并不能证明人口大幅度增加,C项错误;
图表信息无法证明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而且南方超过北方是在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北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图示信息,结合唐朝时期南北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唐设安西都护府统 ( http: / / )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D正确。
材料中体现不了高昌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故A错误;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
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 ( http: / /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结合所学知识中不糊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等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5.【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首先是魏蜀 ( http: / / )吴三国鼎立时期;其次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再次北魏趁前秦政权瓦解之时,进攻前秦,建立北魏,北魏分为东魏西魏;最后北周取代西魏政权;
A、选项对历史事件的时间排序错误,故排除;
B、选项对历史事件的时间排序错误,故排除;
C、选项对历史事件的时间排序正确,故正确;
D、选项对历史事件的时间排序错误,故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6.【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从材料“使唤他们开矿、 ( http: / / )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可以看出,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这说明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选项A,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排除。
选项C,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排除;
选项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与题干所给材料中“时有发生”不符,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等,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充分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7.【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 ( http: / / )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灾害多发,并非主要原因,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中国盛行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口数变化与专制皇权无关,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可知,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大幅减少,结合时代特征,可以推断出是豪强士族的发展,东汉后期豪强士族势力发展迅速,田庄里有大量的依附民,不纳入国家户口,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门阀政治,解答本题需根据题干所给表格数据的内容、变化趋势及士族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 http: / /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奢靡腐化的社会风气,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 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废弃货币和忘记货币”可知,反映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经济衰退的现象,表明此时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货币的铸造技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文章合为时而 ( http: / / )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均能反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思想,不合题意,排除。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出自《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不能反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思想,合题意。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诗歌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炀帝即位 ( http: / / ),营建东都,矩职修府省,九旬而就。时西域诸蕃,……与中国交市。帝令矩掌其事”及所学可知,隋朝时期,统治者派遣裴矩主掌西域诸蕃与中国的互市之事,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①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排除A项;
②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排除B项;
③位于洛阳一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1.【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关内诸 ( http: / / )州庸调资课”、“其路远处不可运送者,宜所在收贮”、“其河南北有不通水利,宜折租造绢,以代关中调课”可知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统筹调配,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抑制豪强势力发展,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政府变革税赋征收标准,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农产品商品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唐朝加强统治的措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 http: / / ),高昌由“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的转折是唐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设安西都护府统辖,此时唐朝封建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对土地兼并持抑制政策,故选C项;
“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
“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是在755一763年的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
“不利于”不合史实,应为“有利于”,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农业的发展,答题关 ( http: / / )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结合相关知识点的吧握。唐朝设置西域都护府,限制土地买卖,抑制土地兼并,反映了唐朝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13.【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魏 ( http: / / )晋时期玄学盛行,士人们崇尚清谈,不谈论政治,主要是因为魏晋时期政局动荡,一些人因为言论招来杀身之祸,因此D正确;
A错误,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是并未丧失正统地位;
B错误,材料无关佛教和道教传播;
C错误,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流趋势;
故答案为D【出处:21教育名师】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4.【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 ( http: / / )期都城在长安,大运河中心在洛阳,便于东南物资供应长安,元朝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有利于南方的物资供应都城北京,故选A;
选项B,是隋唐大运河的作用,不符合元朝,排除B;
选项C,元朝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排除C;
选项D,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对南方的赋税征收,不利于减轻南方人民的赋税负担,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和元朝时的大运河,旨在考查将图片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大运河的作用,再扣住材料的时间,找到两者的共同点,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玄学兴起源于魏 ( http: / / )晋时期的儒者运用道家语言对儒家思想进行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探求儒学的“本体论”,体现出儒学的思辨化倾向有所加强,故C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未涉及佛教思想,故B项错误;
玄学仅是“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而非重建信仰理论,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 “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进行分析即可。
16.【答案】(1)关于舜的记述:舜是传说中的人物,其“孝”的事迹源于传说(当时没有文字记载):
记述中如“天子” “摄政”等说法,与原始社会的状况不符。因而史证价值相对较低。
关于闵子骞的记述: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其时已有文字记载,且与汉代间隔时间较短,因其可信度较高。
二者作为文献史料,都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佐证。
(2)汉代塑造舜、闵子骞等人仁爱、贤能、遵守礼制的“孝子”形象,意在推崇儒学伦理,适应统治者尊崇儒术的需要,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 http: / / )分析可知,材料中关于舜的记载属于传说故事,且关于“天子”“摄政”一说,与原始社会发展状况不相符,因此关于舜的记载史料价值较低,杜撰成分较高;而关于孔子学生的事迹,由确切的文字记载,且两则史料相互印证,与汉代间隔时间较短,因此可信度较高。但是二者都是文献史料,需要与其他类型的史料互相印证。
(2)根据材料汉代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塑造孝子形象,意在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以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1)关于舜的记述:舜是传说中的人物,其“孝”的事迹源于传说(当时没有文字记载):
记述中如“天子” “摄政”等说法,与原始社会的状况不符。因而史证价值相对较低。
关于闵子骞的记述: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其时已有文字记载,且与汉代间隔时间较短,因其可信度较高。
二者作为文献史料,都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佐证。
(2)汉代塑造舜、闵子骞等人仁爱、贤能、遵守礼制的“孝子”形象,意在推崇儒学伦理,适应统治者尊崇儒术的需要,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www-2-1-cnjy-com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史书中的孝子形象,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17.【答案】(1)贡献:保卫西北边防,抵御吐蕃;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平定内乱,挽救唐朝的命运,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2)原因:忠于唐王朝;勇敢善战,深谋远虑;指挥得当,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治军严格,赏罚分明;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21·cn·jy·com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1)贡献:根据“ ( http: / / )他攻灭吐蕃定秦堡,生擒堡帅慕容谷钟,迫使吐蕃解除灵州之围”得出保卫西北边防,抵御吐蕃;根据“李晟坚持以封建的忠君思想训育部下,善知部下之长,经常提拔部下,治军严明,赏罚必信”得出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根据“他考虑到泾州临近边界,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发生兵祸,为此他主动奏请驻守泾州,吐蕃对李晟极为畏惧,多次主动请和。”得出平定内乱,挽救唐朝的命运,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2)原因:根据“在作战指挥上,他不畏强敌,善激励士气,谋定后战,身先士卒,临敌应变”得出忠于唐王朝;勇敢善战,深谋远虑;根据“李晟坚持以封建的忠君思想训育部下,善知部下之长,经常提拔部下,治军严明,赏罚必信。”得出指挥得当,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治军严格,赏罚分明;根据材料可得出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故答案为:
(1)贡献:保卫西北边防,抵御吐蕃;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平定内乱,挽救唐朝的命运,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2)原因:忠于唐王朝;勇敢善战,深谋远虑;指挥得当,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治军严格,赏罚分明;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人物李晟,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贡献,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原因,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
18.【答案】(1)特点∶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都城对经济依赖程度高。 版权所有
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洛阳、开封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大运河沟通南北;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2)背景∶朱棣的封地和势力在北京(明成祖 ( http: / / )的"肇基"之地);加强北部边防的需要(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威胁明朝安全);通过京杭大运河可以获得南方物资给养;朱元璋已有迁都的意向;北京有金元两代建都基础。
影响∶加速了京畿的开发,北京成为政 ( http: / / )治、经济、文化中心;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1)特 ( http: / / )点∶由题意可知,中国古代的都城由长安向洛阳转移,即由西向东转移;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开封,都城多在北方,而且都城对经济依赖程度高。原因∶根据“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得出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根据“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得出洛阳、开封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大运河沟通南北;同时还受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2)背景∶根据“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 ( http: / / ),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得出朱棣的封地和势力在北京;根据“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得出加强北部边防的需要;根据“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得出通过京杭大运河可以获得南方物资给养;根据“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得出朱元璋已有迁都的意向;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京有金元两代建都基础。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加速了京畿的开发、加强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等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故答案为:
(1) 特点∶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都城对经济依赖程度高。
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洛阳、开封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大运河沟通南北;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2) 背景∶朱棣的封地和势力在北京(明成祖 ( http: / / )的"肇基"之地);加强北部边防的需要(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威胁明朝安全);通过京杭大运河可以获得南方物资给养;朱元璋已有迁都的意向;北京有金元两代建都基础。影响∶加速了京畿的开发,北京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来源:21cnj*y.co*m】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上 ( http: / / )的迁都,考查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对朱棣迁都北京的评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城市的特点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