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1979年7月1日,我国通过了 ( http: /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被视为“立法系统的里程碑”,80年代,又相继颁布了《经济合同法》、《商标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 ) 21教育网
A.适应了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 B.初步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D.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
2.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大连市金县成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背景是( ) 21*cnjy*com
A.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 B.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C.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启动
3.1990年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中 ( http: / / )产阶级、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 济根源。不久,北京有广泛影响力的期刊《当代思想》发文指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类似观点的文章在当时多有发表。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受到质疑 B.拨乱反正工作提上日程
C.思想观念亟需进一步的解放 D.现代企业制度引发争论
4.下表为《人民日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报道年份统计
年份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报道数量 2 47 45 28 44 38 25
该表反映出当时(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起反响 B.包干到户的方式得到了认可
C.民众对市场经济存在着质疑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凸显
5.1984年3月,中共中央 ( http: / / )、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决定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对乡镇企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上述政策( )www.21-cn-jy.com
A.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D.推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发展
6.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 ( http: / / )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版权所有:21教育】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力
7.198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纠正了建党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这一年我国发展和建设取得的成就是 21cnjy.com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B.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 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 http: / / )初以来,部分国有工业企业为安置待业人员和富余职工,兴办了一批劳动服务型下属单位、可为企业内部提供如餐饮、洗浴、就医、教育、用车等服务,也可面向社会进行生产经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一状况( )
A.拓宽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途径 B.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
C.得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意在增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9.1993年,我国对“八五计划( ( http: / / )1991~1995年)”进行了调整,主要修改了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等。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 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 B.农村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粮食安全战略地位提升
10.如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高层出国考察的形势图。此图反映了我国( )
( http: / / / )
A.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B.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外交原则逐步发生变化 D.为政策转型做了充分准备
11.下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http: / / / )
A.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
B.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
C.1995—1997年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收入比在下降
D.1998—200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
12.20世纪90年代,河北邯 ( http: / / )郸钢铁公司紧抓成本管理,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通过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将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落实到每个职工身上,让广大职工当家理财。由此可见邯钢成功的关键在于(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 B.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C.市场经营机制的深度引入 D.国家宏观调控加强
13.至1997年底,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 ( http: / / )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4.4%下降至15%以下;在工业品出厂价中,以市场价格进行销售的比例已达96%以上。以上信息表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B.政府完全放弃对商品价格的管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了经营自主权
14.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 ( http: / / )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 )
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做准备
C.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D.通过完善法律文件保障和推动对外开放
15.1990年代以来的改革 ( http: / / )其深刻程度是1980年代不能比的,一种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形成,并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的社会结构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成为拉动中国这之后20年,特别是21世纪以来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引擎。这表明中国这一时期的“经济起飞”主要得益于( )
A.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大变动 B.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C.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全球化 D.两极格局最终走向解体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共八大前后,国家领导人为改革和完 ( http: / / )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陈云指出:在保持以国家和集体经营为工商经营的主体的同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对工商业的发展进行补充,在保持计划生产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指导地位的同时,允许私营工厂的开设。1957年.中央制定了以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和财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企业。把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权力要求,作为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要求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分配上要兼顾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当然,此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总体仍然是朝着计划经济方向发展的。www-2-1-cnjy-com
——摘编自马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1978年至199 ( http: / / )2年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探索阶段”。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中国走上了市场取向的艰辛探索之路。1979年4月,国家召开价值规律理论探讨会,推动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经济理论的先行探索深化了党对经济与市场的认识。除了农民自发的改革探索外,在国家主导下,还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允许非会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及以价格革命为中心的流通领域改革等。通过这些改革,农户、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模式逐步向独立的市场主体靠拢。2-1-c-n-j-y
——摘编自张泌悦、丁林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探索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八大前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1992年我国经济体制探索的显著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8月28日,中共 ( http: / / )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提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与方向:在建设工作中,必须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精简行政机构;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节约粮食。《人民日报》9月6日也发表了同主题社论。厉行节约作为一项国家政令在一五计划中开始实施。全国各大行政区和各省市的国营企业、机关迅速进行动员布置。群众性节约运动开始在一些工矿企业单位和农村社会基层中开展。……国务院指示,增产节约运动深入开展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积极开展整风运动。……短短五年时间内,全国积累资金高达909亿2千万元,并把它全部用于国家生产建设中。
——摘编自孙钦梅《“勤俭建国”:节约运动与一五计划的实施》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 ( http: / / )始起步。在农村,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村社队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实行并逐步完善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83年底,全国有98%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制。
城市初期的改革主要包括扩 ( http: / / )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润留成,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1984年后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成为改革的方向;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初步建立以税收、利率为杠杆调节市场的机制等。经过80年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已由温饱走向小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更具活力。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大力开展节约运动的原因,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阅读下列关于香港的材料
年份 主要事件
1841年1月 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岛
1841年5月 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未果
1842年8月 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1860年3月 英国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1860年10月 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
189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1919年1月 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指出英国在香港“无继续存在之充分理由”
1921年11月 华盛领会议上,中英双方就新界问题进行了一次交锋,但英国则以“防御需要”为由,坚不退还
1942年11月 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
1945年8月 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受日本投降,以免引起盟军误解。”英国重占香港
﹣﹣摘编自 人民网《香港问题的由来》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关于香港问题形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版权所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题干涉及的时间是19 ( http: / / )79年到80年代,此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政府的做法是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与外国的经济合作,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以吸引外资,故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需要,A项符合题意。
初步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材料中的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外资,而非国有企业,排除C;
发展市场经济是90年代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21·cn·jy·com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时间及通过的法规并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 http: / /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答案为C项。
A项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的时间为1992年,排除;
B项1985年中共中央在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开辟经济开放区,排除;
D项中国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排除。
故答案为C21·世纪*教育网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 http: / / )的形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84年中共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这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来源:21cnj*y.co*m】
3.【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0 ( http: / / )年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中产阶级、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不久,北京有广泛影响力的期刊《当代思想》发文指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可知,1990年社会出现反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中反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表明不认同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那么思想观念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故C正确;
材料未说明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拨乱反正工作,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B;
199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根据关键信息“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类似观点的文章在当时多有发表”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出处:21教育名师】
4.【答案】A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 ( http: / / )1982—1988年,《人民日报》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报道数量总体性上有所增加,这表明党中央在向社会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推知,这种制度提出后已在社会引起关注,因此《人民日报》代表政府来进行宣传,A项正确;
表格信息只是《人民日报》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报道数量,不能说明包干到户政策得到普遍认可,B项错误;
材料仅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法体现民众对市场经济的态度,C项错误;
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涉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注意报道数量变化,理解《人民日报》的性质,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决定将社 ( http: / / )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对乡镇企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可知,该政策强调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C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乡镇企业,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且是在20世纪90年代,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所有制形式,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决定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对乡镇企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A “一国两制” ( http: / / )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属于有一个中国才能进行“两制”的实施,A项正确;
B “一国两制”的内容是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B项错误;
C “一国两制”是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部问题,不存在殖民国家势力退出特区的前提,C项错误;
D 在“一国两制”下特区并不享有外交权,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属于简单题目,只要学生能理解“一国两制”含义,“一国两制”提出背景,清楚特区享有的权力等内容,结合材料内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21*cnjy*com
7.【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推动了城 ( http: / / )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1981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故选A项;
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于1978年,排除B项;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于21世纪初,排除C项;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81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
8.【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 http: / /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中出现了劳动服务型的第三产业部门,这些部门一方面对企业职工生活进行直接服务,另一方面也面向社会进行生产经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一状况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为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成为企业面向市场经营改革的先驱,即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B项正确;
依据材料“为安置待业人员和富余职工”可知,国企下属服务业发展的直接目的是解决企业内部劳动力问题,而非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A项错误;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材料中的这一状况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而非国际竞争优势,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 http: /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为此,1993年, 我国对“ 八五计划(1991~1995年) ”进行了调整,修改了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等,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对外开放,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涉及农村经营自主权的扩大,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粮食安全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 http: / / )立,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993年,我国对‘八五计划(1991~1995年)’进行了调整,主要修改了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分析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高层出国考查次数增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政策奠定了基础,D正确;
A、B错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
C错误,材料无关外交政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高层出国考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11.【答案】B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与 ( http: / / )所学知识可知,1985—1994年我国城乡收入比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选项符合题意。
1978—1984我国城乡收入比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A选项排除。
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选项排除。
1998—2007年我国城乡收入比呈现扩大的趋势,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激发活力。
12.【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20世纪90年代”“紧抓成本管理,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邯钢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入市场经营机制,深化企业管理改革,C正确;
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企业的改革,不涉及群众自治;
B错误,材料不涉及“所有制结构”;
D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家宏观调控,体现的是企业自主经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http: / / )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我国在 ( http: / /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4.4%下降至15%以下;在工业品出厂价中,以市场价格进行销售的比例已达96%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方面,国家计划的比重下降迅速,工业方面,市场调节比重发展迅速,结合时间1997年,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村进行的改革,无法体现工业产品价格的变化,排除A;
国家计划比例的下降,不代表完全放弃管控,排除B;
国企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但是无法说明农副产品的收购价的变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奠定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融入世界的程度加深。
14.【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华 ( http: / / )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等信息可知:中国逐渐完善法律文件保障和推动对外开放,D正确;
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反映的是“引进来”,没有体现“走出去”;
B错误,2001年中国已经加入WTO;
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外开放政策,答 ( http: / / )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以法律手段推动对外开放。
15.【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6.【答案】(1)探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 http: / / )允许多种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实行中央向地方分权;承认市场调节的必要性,扩大企业自主权;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分配领域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2)特征:首先兴起于农村;农民自发探索与国家主导相结合;重视理论探索的先导性;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
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 ( http: / /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拨乱反正;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认识更加深入,思想进一步解放;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探索: ( http: / / )依据材料“在保持以国家和集体经营为工商经营的主体的同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对工商业的发展进行补充,在保持计划生产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指导地位的同时,允许私营工厂的开设”可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依据“中央制定了以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和财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企业”可知,实行中央向地方分权;依据“把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权力要求,作为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结合所学可知,承认市场调节的必要性,扩大企业自主权;依据“毛泽东要求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分配上要兼顾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可知,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分配领域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2)特征:依据材料“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中国走上了市场取向的艰辛探索之路”、“除了农民自发的改革探索外”并结合所学可知,首先兴起于农村;农民自发探索与国家主导相结合;依据“国家召开价值规律理论探讨会,推动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经济理论的先行探索深化了党对经济与市场的认识”可知,重视理论探索的先导性;依据“通过这些改革,农户、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模式逐步向独立的市场主体靠拢”可知,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依据材料“1978年至1992年” 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拨乱反正;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认识更加深入,思想进一步解放;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 ( http: / / )革的探索过程。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和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
17.【答案】(1)原因: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建国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资金短缺;③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特点:党和国家的领导;全面开展;计划性强;具有群众性;成效突出;节约运动和整风运动相结合。
(2)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推动了国民经 ( http: / / )济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发展; 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等。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原因: ( http: / / )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大力开展节约运动是在一五计划前期,这与当时我国的国情息息相关,即建国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结合历史常识可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特点:根据材料“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提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与方向:在建设工作中,必须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精简行政机构;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节约粮食。”可知党和国家的领导;全面开展;根据材料“全国各大行政区和各省市的国营企业、机关迅速进行动员布置。群众性节约运动开始在一些工矿企业单位和农村社会基层中开展”可知具有群众基础;根据材料“短短五年时间内,全国积累资金高达909亿2千万元,并把它全部用于国家生产建设中”可知成效突出;根据材料“国务院指示,增产节约运动深入开展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积极开展整风运动。”可知节约运动和整风运动相结合;结合一五计划可知计划性强。
(2)意义:根据材料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再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经过80年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已由温饱走向小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更具活力。”可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等。
【点评】第一问考查一五计 ( http: / / )划,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第二问考查改革开放,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8.【答案】示例1:香港问题的形成是列强侵略使然。
评析:割占香港岛、九龙司及强 ( http: / / )租“新界”是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不断加剧对中国侵略、瓜分的结果。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坚持不退还香港主权,反映了列强的本质和当时中国政府的无能;二战期间,英国拒绝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战后英国重占香港,再次反映了美英对中国主权的漠视,以及国民政府的软弱。
总之,由于列强的侵略加剧,导致香港问题加剧且未能解决。
示例2:香港问题的形成与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强弱有关。
评析:从割香港岛到割九龙司,再到强租“新界 ( http: / / )”,与清朝政府软弱无能直接相关。作为一战战胜国,中国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维护香港主权的抗争,因北洋政府的软弱,而最终未能实现。二战期间,虽然国民政府提出了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的要求,但在英美等压力之下,国民政府最终放弃。
总之,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软无能,导致了香港问题的形成与悬而未决。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英国侵占香港岛、九龙 ( http: / / )司和新界的过程,以及对自身特权的维护可以看出,香港问题的形成是列强侵略造成的。从清政府、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政会表现软弱,香港问题的形成与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弱有关。考生可任选一个结论作为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评析。若是考生能得出其他结论,只要做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故答案为: 示例1:香港问题的形成是列强侵略使然。
评析:割占香港岛、九龙司 ( http: / / )及强租“新界”是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不断加剧对中国侵略、瓜分的结果。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坚持不退还香港主权,反映了列强的本质和当时中国政府的无能;二战期间,英国拒绝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战后英国重占香港,再次反映了美英对中国主权的漠视,以及国民政府的软弱。
总之,由于列强的侵略加剧,导致香港问题加剧且未能解决。
示例2:香港问题的形成与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强弱有关。
评析:从割香港岛到割九龙司, ( http: / / )再到强租“新界”,与清朝政府软弱无能直接相关。作为一战战胜国,中国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维护香港主权的抗争,因北洋政府的软弱,而最终未能实现。二战期间,虽然国民政府提出了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的要求,但在英美等压力之下,国民政府最终放弃。
总之,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软无能,导致了香港问题的形成与悬而未决。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难度中等, ( http: / / )答题时首先阅读表格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注意观点明确,史论一致,论证清晰有力。2·1·c·n·j·y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