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二)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素养检测(二)(第二单元)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临沂高一检测)如表为3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三大区域经济。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一 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区域经济
二 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的区域经济
三 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
A.政权鼎立 B.人口迁移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
【解析】选A。根据材料“3世纪中期中国”“以许洛为中心”“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以益州、成都为中心”可知,该时期处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政权鼎立导致三大区域经济出现,A正确;三大区域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权鼎立,人口迁移、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C、D。
2.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世族门阀的衰落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宗法制度的瓦解
【解析】选B。从材料可知,魏晋至唐中叶(特别是安史之乱后)都出现了大规模人口南迁的现象,但魏晋重视祖籍,唐中叶以后,以现居地为籍贯,反映了祖籍观念的日益淡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世族门阀的衰落,故选B;A、C从逻辑上都不能对材料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故排除;宗法制作为一项国家基本制度在东周时期日益瓦解,不能把魏晋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等同于宗法制度,故排除D。
3.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下列事件或现象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淝水之战
B.“王与马,共天下”
C.杨广灭陈
D.拓跋宏迁都洛阳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拓跋宏迁都洛阳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的性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体现的是民族交融趋势,D正确;A、B、C均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
4.近代以来,唐代钱币在新疆多地发现。1992年,在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又发掘出大批唐代钱币,样式如图所示。这表明唐代 (  )
A.货币使用尚未统一
B.西域与中原贸易频繁
C.丝绸之路从未中断
D.政府已有效管辖西域
【解析】选B。在新疆地区发现大批唐代的钱币,说明唐代时期新疆地区与内地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所以大量唐代钱币才能流入新疆,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新疆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货币使用是否统一无关,排除A;仅根据钱币不能说明丝绸之路是否中断,更不能说明政府是否有效管辖西域,排除C、D。
5.(2023·潍坊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出于政治军事需要,个人享乐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隋朝 (  )
A.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B.商业贸易不断发展
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D.南方经济地位提升
【解析】选D。依据材料“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出于政治军事需要,个人享乐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可知,反映的是大运河开凿的必然性,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开发,使得江南经济地位上升,成为国家粮食、财税的重要来源地,开通运河加强南北交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就算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故D正确;A、B、C均不能说明大运河开凿的必然性,排除。
6.宋人尹源指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作者认为藩镇 (  )
A.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B.形成五代十国局面
C.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D.维护中央政府权威
【解析】选A。依据材料信息“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作者认为藩镇虽然削弱了唐朝中央权力,但是延续了唐朝的统治,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
7.(2023·东营高一检测)唐代后期,“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矣。”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
A.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
B.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
C.唐代后期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
D.唐朝科举制越来越受政府重视
【解析】选A。材料说明科举成功可以免除赋役,享有一定的经济特权,A正确;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而不是造就新的社会结构,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财政负担加重的信息,C错误;材料说明科举制对于下层民众的作用,D错误。
【补偿训练】
  唐朝诗人孟郊曾作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与诗中描述的情景相关的制度是 (  )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
【解析】选B。根据“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得出是科举中举后的场景,B正确;排除A、C、D。
8.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
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诏令不当时,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正确;A、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错误。
【补偿训练】
  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解析】选B。据材料“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决定政务有利于加快决策进程,提高行政效率,故B正确;分散宰相权力的是三省制,不是政事堂,故A错误;冗官现象属于宋代特点,故C错误;“权力制衡”多用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D错误。
9.(2023·德州高一检测)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提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征收)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一说法旨在揭示两税法 (  )
A.扩大了征税对象
B.改变了征税标准
C.加重了人民负担
D.增加了国家收入
【解析】选C。根据材料“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征收)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地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依照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但却出现了许多莫名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加重了百姓负担,C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扩大了征税对象”,排除A;材料所强调的并非征税标准的改变,B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实施两税法目的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国家收入”强调的是“结果”,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D。
10.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解析】选C。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政策,所以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2023·临沂高一检测)天宝十三年,唐玄宗“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一批乐器因胡乐的流行在长安受到欢迎。下图为唐开元年间所制“三彩载乐骆驼俑”,图中男乐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执琵琶、箜篌等乐器做演奏状。这些史料表明当时 (  )
A.统治阶层奢侈腐化
B.朝贡贸易开始出现
C.文化风气开放包容
D.市井生活丰富多彩
【解析】选C。根据“一批乐器因胡乐的流行在长安受到欢迎”“图中男乐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执琵琶、箜篌等乐器做演奏状”可得出当时的唐乐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成分,体现了文化风气开放包容的一面,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统治阶层奢侈腐化,排除A;材料中反映的不是朝贡贸易,排除B;材料与市井生活无关,排除D。
12.(2023·滨州高一检测)《齐民要术》详尽探讨了抗旱问题,还论证了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据此可推知,它 (  )
A.有利于北方农业的发展
B.摒弃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C.消除了南北经济发展差距
D.农学理论领先于世界
【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北方农业发展,A正确;《齐民要术》反映了重农倾向,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发展的比较、农学理论的先进性,排除C、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2023·烟台高一检测)宰相的独白
  中国古代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指官僚机构中奉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是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独白就是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的话。
请根据所学的中枢权力体系的相关内容,分别为汉武帝时期和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撰写一段内心独白。(12分)
【解析】首先,了解题型,明确内心独白的主体分别为汉武帝时期、唐太宗时期的宰相;然后,综合材料“独白就是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的话”和所学知识,从汉、唐宰相制度的内容、特点和中枢权力体系运行等方面入手,构思撰写两段内心独白,说明人物的处境、职责、与皇权的关系等;解题过程中注意适度表达个人情感,重点说明当时宰相使命,突出时代特点,准确表述概念。
答案:示例:
汉武帝时期的宰相独白:“我太郁闷了。最近皇上提拔了一些亲信侍从,组成了宫中的决策班子——中朝,我逐渐被边缘化了,主要是干些执行命令的活儿,已经挤不进决策圈了。中朝这些官员对皇帝唯命是从,皇上也不用担心谁会威胁他的权力了。唉,我风光无限的历史也结束了。”
唐太宗时期宰相的独白:“我太难了。作为门下省的负责人,我的职责就是封驳审议,如果审议太严,负责起草政令的中书省嫌我耽误事儿;如果审议不严,尚书省执行时出现问题,皇帝会责我工作不力;相权三分、各管一摊、集体讨论、相互制约。我们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上对得起皇帝信任,下对得起黎庶民心。”
1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成分,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封建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
《中国古代文化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的牧马图到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第(2)题第一问封建化措施,根据所学可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第二问影响,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交融角度分析得出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第(3)题据材料三“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所学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答案:(1)变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2)封建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任答四点即可)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单元素养检测(二)(第二单元)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3·临沂高一检测)如表为3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三大区域经济。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一 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区域经济
二 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的区域经济
三 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
A.政权鼎立 B.人口迁移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
2.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世族门阀的衰落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宗法制度的瓦解
3.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下列事件或现象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淝水之战
B.“王与马,共天下”
C.杨广灭陈
D.拓跋宏迁都洛阳
4.近代以来,唐代钱币在新疆多地发现。1992年,在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又发掘出大批唐代钱币,样式如图所示。这表明唐代 (  )
A.货币使用尚未统一
B.西域与中原贸易频繁
C.丝绸之路从未中断
D.政府已有效管辖西域
5.(2023·潍坊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出于政治军事需要,个人享乐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隋朝 (  )
A.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B.商业贸易不断发展
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D.南方经济地位提升
6.宋人尹源指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作者认为藩镇 (  )
A.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B.形成五代十国局面
C.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D.维护中央政府权威
7.(2023·东营高一检测)唐代后期,“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矣。”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
A.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
B.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
C.唐代后期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
D.唐朝科举制越来越受政府重视
【补偿训练】
  唐朝诗人孟郊曾作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与诗中描述的情景相关的制度是 (  )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
8.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
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补偿训练】
  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9.(2023·德州高一检测)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提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征收)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一说法旨在揭示两税法 (  )
A.扩大了征税对象
B.改变了征税标准
C.加重了人民负担
D.增加了国家收入
10.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11.(2023·临沂高一检测)天宝十三年,唐玄宗“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一批乐器因胡乐的流行在长安受到欢迎。下图为唐开元年间所制“三彩载乐骆驼俑”,图中男乐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执琵琶、箜篌等乐器做演奏状。这些史料表明当时 (  )
A.统治阶层奢侈腐化
B.朝贡贸易开始出现
C.文化风气开放包容
D.市井生活丰富多彩
12.(2023·滨州高一检测)《齐民要术》详尽探讨了抗旱问题,还论证了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据此可推知,它 (  )
A.有利于北方农业的发展
B.摒弃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C.消除了南北经济发展差距
D.农学理论领先于世界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2023·烟台高一检测)宰相的独白
  中国古代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指官僚机构中奉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是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独白就是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的话。
请根据所学的中枢权力体系的相关内容,分别为汉武帝时期和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撰写一段内心独白。(12分)
1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成分,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封建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
《中国古代文化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二)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