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4-2025学年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顾炎武在书信中指出:“窃叹夫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其言论( )
A.抨击了士人空谈义理的学风 B.渗透了儒家民本主义的理念
C.意在赓续孔子儒学主流思想 D.适应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2.下表为清代不同年份山东地区人均耕地情况(单位:亩)。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地区( )
年份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雍正二年(1724年)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嘉庆十七年(1812年)
人均耕地 8.69 904 4.74 3.77 3.39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 B.农耕经济陷入停滞
C.粮食种植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D.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3.清乾隆时期编成的《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其中包括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等38种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此现象反映了( )
A.儒学地位受到西学的冲击 B.总结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C.“闭关自守”政策的局限性 D.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
4.明朝中后期,“中州(河南)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以上材料均能反映( )
A.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长途区间贩运发达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清代帝王多有查禁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
A.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B.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重要原因
C.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D.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6.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口频繁流动、更深度的区域开发、城市的发展和区域性贸易活跃、国家制度与商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及其调适、民间组织的兴起、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这些变化伴随着危机。经济、文化领域剧烈变化必然对原有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战。以下对明清时期的变化与挑战理解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直接导致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
B.西方殖民者的东进是明清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源
C.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与世界是同步的,构成后者的组成部分
D.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完全是反方向的,造成了社会的危机
7.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以骡马载着书籍,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但他的行旅所至重在西北,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这体现出顾炎武( )
A.在学术研究中仍缺少实证精神
B.延续了传统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C.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茫然无知
D.试图修正旧的华夷之辨的观念误区
8.下表所示为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府县的市镇数(单位:个)。这可用于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
明代 清代
镇数 市数 合计 镇数 市数 合计
苏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
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
镇江府 9 6 15 13 17 30
嘉兴府 30 13 43 29 21 50
湖州府 1 4 5 29 35 64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商品经济持续繁荣
C.区域分工越来越细 D.新的经济成分滋长
9.明朝物盐交易依照“实物一盐引一盐”的流程,盐商向官府出让实物的同时,获得支盐凭证——盐引。而盐商承担的因交易过程延长而产生的不确定的风险,由政府给予盐的销售权及售后利润作为补偿,从而使盐商有利可图,更愿参与其中。这一交易过程体现了当时( )
A.政府信用在专营中发挥作用 B.官府与私商的联系加深
C.新的经济因素已经产生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
10.明朝隆庆年间确定了白银的合法经济地位。在经济交易中涉及的交易数额比较大的就用白银计值,小面额的交易则是使用铜钱。据统计,明朝铜币发行量为宋代的1/60左右。该现象说明明朝( )
A.朝贡贸易发展迅速 B.贵重金属产量提高
C.深受世界贸易影响 D.税制改革卓有成效
11.(明朝)宣德、正统之后朝贡次数持续降低,同时海外白银大量流入,私人海上贸易日益兴盛,“私舶以禁驰而转多,番舶以禁严而不至。”当时“有力则通番船”,无本钱则以帮雇身份参与民间贸易已是普遍现象。这说明当时( )
A.海禁政策逐渐被废除 B.边患加剧明朝财政紧张
C.私人贸易走向合法化 D.全球化冲击了朝贡贸易
12.阮元在中国首部自然科学家传记一《畴人传》中提到:“欧逻巴人自明末入中国,嗣后源源而来,相继不绝。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于推步一事,颇能深究,亦当为之作传。”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流助推科技发展 B.史学创作体例实现更新
C.西学东渐影响史书编写 D.科技发展局面得到突破
13.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势力渐渐超过了北方。然而,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却将都成迁到了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有利于( )
A.加强对北方管理 B.稳定明成祖的统治地位
C.抵御蒙古族袭扰 D.推动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14.中国饮茶起于汉代,巴蜀是最早的产茶区之一。水稻精耕细作,产量不断提高,巴蜀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巴蜀地区手工业高度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尤以盐业、矿冶业、纺织业、漆器和金银器制造最为著名。由此可知( )
A.巴蜀成为全国最发达地区 B.区域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C.巴蜀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边疆地区治理难度较大
15.云南自明朝后期以至清末,纳入征税范围的土地大约一直稳定在约600万亩到约830万亩。清朝时期,云南财政总收入大约三分之一来自于田赋,其余则主要来自于盐课和矿课等。这时期的云南( )
A. 改土归流顺利推行 B. 土地问题治理不善
C. 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D. 政府收入陷入停滞
16.下表为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期 译著类别
应用科学 自然科学 历史地理 社会科学 哲学艺术 其他
1850~1899年 40% 30% 10% 8% 3.5% 8.5%
1902~1904年 10.5% 21% 24% 25.5% 11.3% 7.7%
A.国人普遍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对西学认识的深入
D.儒学教育再次得到当时政府大力支持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在封建社会早期,阅读尚且是一种奢侈,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明清两代,更不乏将自己的认识和亲身感受记录在著述中的文人。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
——摘编自王余光主编《中国阅读通史》等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阅读革命”兴起的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乐天(白居易)因为《长恨歌》(描写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故事的长诗),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京,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摘编自【唐】陈鸿《长恨歌传》
材料二 史载杨妃(杨玉环)多污乱事。予撰此剧(清初传奇《长生殿》),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而中间点染处,多采《天宝遗事》(元代说唱艺术《天宝遗事诸宫调》)《杨妃全传》(《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关杨玉环的记载及宋人所撰《杨太真外传》)。若一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览者有以知予之志也。
——摘编自【清】洪昇《长生殿·例言》
材料三 唐宋传奇小说的特点是“搜奇记逸”。此后,“传奇”也指说唱艺术和剧本。但无论是传奇小说,还是传奇说唱艺术和剧本,都突出了一个“奇”字,体现出“非奇不传”的特征。加之从传奇小说到传奇剧,很多作品的题材均有师承关系,且经过后世一代代作家的不断改编和创作,如洪昇的《长生殿》取材于唐传奇《长恨歌传》和元杂剧《梧桐雨》。“传奇”一词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其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深远。
——摘编自陆希致《也谈“传奇"话源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传奇”对唐宋“传奇”的继承和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长恨歌传》和《长生殿》的史料价值。
19.中国传统“天下”观经历了历史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
《诗经·小雅·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夏官·职方氏》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
材料二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统一王朝的统治为“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材料四 以下为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晚清卷》
第二十三章的部分标题
第二十三章天下、国家与价值重构:启蒙的历程 一、“天下”的破灭 华夏中心的“天下观” 中国不“中”…… 体制屈从近代国际体系 “礼仪"屈从近代国际体系 ……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内容,并分析其对秦汉历史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背景。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纵观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专制统治登峰造极,统治者完全用行政命令去干涉经济活动,工商业受到官府的严酷控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一直受到专制政府的压抑,再加上重本抑末观念,许多商人在发财后不是将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投向旧式的土地经营。农民耕耘自食,小农经济在社会经济中依然占据优势,城乡间工农业商品经济的交流市场很小。统治者把外人来华贸易视为是“天朝”对“蛮夷”的恩赐,海禁封闭政策极大地抑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社会转型因此而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缓慢的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据郝钧、周连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阻碍明清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3)除上述史料之外,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答题需说明史料类型+举例)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顾炎武的相关言论,他反对当时空谈义理的学风,认为“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学风中存在务虚的弊端,A项正确;材料抨击了士人空谈义理的学风,题干没有反映民本主义的理念,排除B项;顾炎武所言意在揭露和抨击士人空谈义理的行为,并非赓续孔子儒学主流思想,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顾炎武属于地主阶级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山东地区人均耕地变化的相关知识A.图表信息只能看出相应时间下山东地区耕地面积是减少的趋势,不能得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的结论,故A错误;B.图表信息反映的是相关时间下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不能得出农耕经济停滞的结论,故B错误;C.由图表信息可得当时山东人均田地是减少趋势,为了养活更多人口,有可能粮食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故C正确;D.图表信息反映的是“人均耕地”减少,没有反映耕地面积减少,故D错误。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四库全书》收录了古代大量重要典籍,其中包括多种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这说明《四库全书》的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地位是否受到西学的冲击,故A项错误;外国著作不属于中国文化的总结,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闭关自守”政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故选: D.
4.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中州半植木棉,率从贸易”,说明商品经济发达;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体现长途区间贩运,两则材料均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故A项正确;排除C项;自然经济瓦解即耕织分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学术界一般把雇佣关系的出现作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故排除BD。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A、D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专制和理学,且小说没有冲击理学的正统地位。故A、D项错误。B项,材料从正面说明了小说是导致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C项,根据“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是引起好勇斗狠和刑讼、奸盗频繁的原因,这从侧面反映出通俗小说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影响力。故C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6.答案:C
解析:
7.答案:B
解析:本题以顾炎武的撰书经历的视角来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顾炎武在文献记载中延续传统观念将葡萄牙写入南蛮范围,体现出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未出现明显变化,故选B;顾炎武的实证精神在西北等地可以印证,排除A;茫然无知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对华夷之辨的修正,排除D。
8.答案:B
解析: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期白银逐渐货币化,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之一是明代海上贸易的盛行,有大量的海外白银流入中国,提高了明代白银的储备量,C项正确;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材料未体现朝贡贸易,排除A项;中国的贵重金属一直产量不高,排除B项;明朝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朝贡贸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具雏形,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私人海上贸易日益兴盛,明朝的朝贡贸易受到冲击,故选D项;当时明政府仍然实行海禁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边患危机对明朝财政的影响,故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选择C:材料显示,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欧洲人在中国影响力扩大致使阮元为他们立传,这改变了传记中一般都是中国人的传统,说明当时西学东渐影响了史书编写的传统。排除A:材料未说明中外交流对科技发展的具体作用。排除B:明清时期的史学创作体例并未更新。排除D:当时中国科技仍然属于传统科技范畴,并未得到突破。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政治中心北移,但经济重心在南方,促使物资从南往北运,客观上推动长途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其他三项是主观方面的作用。故选D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后期巴蜀地区的状况。由材料可知,巴蜀地区是重要的产茶区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这说明当时的区域经济格局有所改变,B项正确。A、C、D在材料中都不体现。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至清末(云南)。据材料可知,明朝后期以至清末,云南纳入征税范围的土地长期稳定,清朝时期,云南财政总收入中田赋只占大约三分之一,说明农业的发展相对缓慢,C项正确;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度的政治改革,材料中的作法并不是改土归流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了土地数量和财政收入的来源,并不能直接推断出土地问题治理不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政府收入的前后的对比,不能说明收入陷入停滞,排除D项。
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世纪末中国译著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在1902年至1904年间,我国翻译的著作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类比例上升,说明这时期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这促进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入,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译著中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的著作比例上升,不代表国人普遍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并且“普遍”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所述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都不是儒学教育的内容,无法得出儒学教育再次得到当时政府大力支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主要特点:以儒家经典阅读为主导;娱乐阅读性逐渐下移;阅读目的分化日益明显;阅读主体呈多元化态势。(任意三点)形成原因: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范围的扩大;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任意三点)
(2)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
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任意三点)
解析:(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可得出以儒家经典阅读为主导;根据材料“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可得出娱乐阅读性逐渐下移;根据材料“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可得出阅读目的分化日益明显,阅读主体呈多元化态势。第二小间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娱乐阅读性逐渐下移,主权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根据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科学技术也得到进一步,教育范围的扩大,促进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我国古代阅读文化的娱乐性逐渐下移,阅读目的分化日益明显,同时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直接关系。
(2)不同:根据材料“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可知,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根据材料“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根据材料“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因此这时期的“阅读革命”是为救亡图存服务;根据材料“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可得出新式传媒的推动;根据材料“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可得出这时期西学的传播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18.答案:(1)继承:审美倾向均具有猎奇性;作品题材(历史原型)一脉相承;都蕴含一定的教化色彩。
发展:体裁趋于丰富:将传统书面文学扩展到文学与音乐,舞蹈,表演深度结合:篇幅逐渐变长,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社会影响力(受众群体)有所扩展。(答出三点即可)
(2)史料价值:《长恨歌传》和《长生殿》属于文学作品,对唐玄宗时期的史事多有夸张和附会,史料价值不高;《长恨歌传》与《长恨歌》的创作关系紧密,可以为研究中唐诗歌艺术和文坛风气提供旁证;《长生殿》参考多则史料,拒斥“秽迹”,对研究清初的文化政策和教化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继承性:根据材料“史载杨妃(杨玉环)多污乱事。予撰此剧(清初传奇《长生殿》”得出作品题材(历史原型)一脉相。根据材料“若一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览者有以知予之志也”得出都蕴含一定的教化色彩。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审美倾向均具有猎奇性。发展: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得出体裁趋于丰富:将传统书面文学扩展到文学与音乐,舞蹈,表演深度结合:篇幅逐渐变长,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社会影响力(受众群体)有所扩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所学知识得出《长恨歌传》和《长生殿》属于文学作品,对唐玄宗时期的史事多有夸张和附会,史料价值不高;《长恨歌传》与《长恨歌》的创作关系紧密,可以为研究中唐诗歌艺术和文坛风气提供旁证;《长生殿》参考多则史料,拒斥“秽迹”,对研究清初的文化政策和教化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答案:(1)内容:天下主要是指古代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延伸到周边地区;王权至上;华夏为中心。
影响:为秦朝和西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历史文化基础;(或:秦汉时期,建立并巩固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或: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西汉最终解决诸侯王割据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2)含义: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而非君主的天下;天下应该由君民共治,反对君主专制。
背景: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3)变化: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或:接受近代国际体系;或:接受不平等的条约体制)。
背景: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逐渐了解了世界的发展形势。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
内容:据材料一“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天下主要是指古代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延伸到周边地区和华夏为中心;据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天下共主,王权至上。
影响:据材料二“后世因此称统一王朝的统治为‘大一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为秦朝和西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历史文化基础(或:秦汉时期,建立并巩固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或: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据材料二“‘大’,重视、尊重”并结合所学“即重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统一”可得出,西汉王朝重视解决诸侯问题,重视国家统一,最终解决诸侯王割据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
含义:据材料三“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而非君主的天下;据材料三“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天下应该由君民共治,反对君主专制。
背景:结合所学可得出,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走向衰落腐化,阻碍社会进步;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而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等,阻碍其发展;阶级方面,市民阶层的壮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
(3)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
变化:据材料四“中国不‘中’”“屈从近代国际体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晚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或:接受近代国际体系;或:接受不平等的条约体制)。
背景: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逐渐了解了世界的发展形势,促进中国外交与世界接轨,向近代化转变。
20.答案:(1)现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长途贸易发展:海外贸易扩大,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原因:新航路开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发展。
(2)因素:专制统治的阻碍;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海禁政策的影响。
(3)文献史料:如地方志、官修史书、明清档案等;实物史料:如徽商会馆等;图像史料:与明清经济发展有关的绘画等(如《耕织图》、《盛世滋生图》)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新现象:据材料“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可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据材料“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可得出长途贸易发展:据材料“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可得出海外贸易扩大;据材料“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可得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结合国际因素新航路开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农业经营可得出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结合行业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因素:根据材料“专制统治登峰造极,…再加上重本抑末观念”可得出专制统治的阻碍;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根据材料“小农经济在社会经济中依然占据优势,……...海禁封闭政策极大地抑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可得出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海禁政策的影响。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除了题…而是被长途贩运到们还可以补充文献史料:如地方志、官修史书、明清档案等;实物史料:如徽商会馆等;图像史料:与明清经济发展有关的绘画等(如《耕织图》《盛世滋生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