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届高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24小题,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等传说中的人物都曾经被列入过中国的“三皇"之列。这些“三皇"的传说反映出中国
A.远古文明领先世界 B.早期文明缺史实依据
C.远古文明发展概况 D.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
2.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遗址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来自周边各种文化因素的青铜器和玉石器,有长江中、下游以及甘肃、青海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是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这最能体现
A.区域间文明的交流 B.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
C.奴隶制社会的残酷 D.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3. 根据下图可知,该时期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A.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结合 B.已出现君主专制的萌芽
C.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4. 内外服是相对于“大邑商(商王直接控制地区)”而言的,其内居住着内服贵族家族,内服由中央的百僚和地方的宗族之长以及里长构成,其外是具有侯、甸、男、卫、邦伯等名号的外服势力,他们与商的敌对方国交错分布。据此可知,商代内外服制度
A.利于维护王朝的政治稳定 B.加强了王朝的中央集权
C.标志着国家管理模式成熟 D.强化了商王的专制权力
5. 商周青铜器主要是纹饰多样的礼器和兵器,由此能得出的关于商周青铜器的最佳判断是
A.当时常用的兵器为青铜兵器 B.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
C.用以沟通人与神的世界 D.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6. 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奄(商朝旧部,周初参与叛乱,被灭),建立鲁国;姜尚被封在营丘(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经济 B.拱卫王室 C.奖赏功臣 D.笼络宗亲
7. 周公在摄政期间,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即所谓“周公制礼作乐”。在周公的推动下,西周时期
A.政治文化认同加强 B.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C.宗法制度走向完备 D.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8.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
A.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B.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C.都主张中央集权制 D.思想主张日益趋同
9.春秋战国时,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以民为本 D.严刑峻法
10. 许倬云先生在《说中国》一书中谈道:“人群的横向流动,在地理空间上形塑了‘中国’,相对而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则来自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动。”下列可以支持该观点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什伍连坐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11.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的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B.皇权制、宗法制、分封制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12.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陆续分封诸侯王和列侯,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统治者旨在
A.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贯彻因俗而治政策
C.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 D.健全地方行政体系
13. 汉武帝扩充乐府机构的规模,乐府的任务包括搜集民歌、制作歌词、重视采纳民间和西域的“新声变曲”等。乐府在采风时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诗歌,并根据这些诗歌对地方官员的执政情况和为官品行进行评判。这
A.折射出政治的民主化 B.缘于王国问题的解决
C.有助于国家吏治建设 D.维持了地方社会安定
14.2008年8月间,在玉门关小方盘城南侧废墟中发现的褐黄色麻纸残片,约10平方厘米大小。虽是残片,隶书字迹却清晰可辨。专家考证该麻纸为汉成帝刘鹫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的物品。该麻纸残片的发掘
A.表明隶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 B.说明纸已成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
C.证明西汉纸已有了规模生产 D.可印证蔡侯纸是对前人成果的改进
15. 东汉太守一到任,往往会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并对他们以礼相待,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反映出东汉
A.外戚干政现象严重 B.察举制度流于形式
C.地方管理效率低下 D.中央集权潜伏危机
16.曹操描述当时的状况:“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是
A.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B.三国时期的政权鼎立
C.西晋中期的八王之乱 D.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
17.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为主题,现存9段。其中《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好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C.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佛道观念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18.一同学绘制了中国某一时期的朝代结构图,请判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A.社会大变革与民族认同的形成 B.文化多元与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专制强化与社会停滞
19.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
C.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 D.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
20.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21. 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洛阳之初,每月要役使民丁二百万人;605年隋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不到半年就通航了。隋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A.中央集权体制保障 B.南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C.法律体系趋于严密 D.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
22.据《旧唐书》记载。先天二年(713年)唐朝派人册封“祚荣为左晓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大祚荣政权始以“渤海国”名号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这说明
A.唐太宗受到草原少数民族拥戴 B.唐朝加强了与东北地区的联系
C.唐朝统治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 D.西北少数民族接受了唐朝册封
23.为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辖,唐朝设立
A.西域都护府和河西四郡 B.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C.范阳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 D.西域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4.唐中和元年(881年),僖宗诏令允许藩镇“墨敕除官﹐以赏功勋”。中和三年(883年)七月,宰相郑畋迫于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等人的压力,不得不“引疾去位”,僖宗也只好同意。这表明唐后期
A.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B.藩镇操纵中枢决策
C.皇帝已经成为傀儡 D.三省六部制度瓦解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25题12分,26题13分,27题10分,28题1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三 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3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玉器中的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中的玉器
我国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有言“夫玉之为物虽微,使能即而详焉,则凡民族之所往返,与文化之所递嬗,将皆得于是征之”。可见玉器在我国历史中扮演的重要地位。下图玉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对研究中国古史意义重大。
汉代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西汉南越王博物院藏
材料一 南越武王赵佗(约公元前240年一前137年),恒山郡真定县(现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南越国(遗址位于现广东省广州市)创建者。秦始皇始任命其攻打百越之地,秦亡后其自立为王,汉高祖时归顺汉朝。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南越王博物院镇院之宝——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发现于墓主人右眼之上。因为古人“以右为尊”,墓主人借右眼玉器体现其尊贵……“龙”被认为可以“通天地人”,墓主人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右眼玉器看到另外一个世界……当时人们认为玉可以使尸身不朽、灵魂升天,所以在越王墓中使用了大量玉器。
——摘编自南越王博物院微博
材料三 这枚玉佩(指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分内外环,龙在内环,有兽形,孔武有力,龙爪伸出内环,蹬在外壁上,打破这条框的限制,也与凤联系在了一起。外环的凤,就站立在龙强健有力的前爪上,美丽的领羽和尾羽延伸成一个闭环。
——欢颜著《动物不凶猛:叫醒文物里的神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秦汉时期经略“南越”地区的具体措施。(3分)
(2)此玉璧对于我们研究的主题是必须的吗?请说明理由,并分析使用此类史料时应注意的问题。(6分)
(3)上述材料中的“玉器”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哪些角度?(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钿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兴盛的原因。(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 唐朝有人依然坚持“先华夏而后夷狄”的观点,但“华夷一家”的观念已成为这一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流基调。唐太宗指出“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集中体现了唐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对于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央地区的袭扰,唐朝军队给予了坚决反击。面对境内和周边众多和复杂的少数民族,唐朝政府借鉴了秦汉以来的诸多经验,设置了众多羁縻府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并对他们进行册封。为进一步密切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唐朝与吐蕃和亲后,文成公主积极向吐蕃传授中央地区的耕作方法,教藏族妇女纺织和刺绣。同时,与吐谷浑、突厥等民族的互市,不仅使边疆民族地区得到了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茶叶、粮品等生活资料,也使中原地区得到了农耕生产所需的马匹等耕畜。
——摘编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民族史》
(1)根据材料,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实施方式。(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得以实施的历史条件。(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朝民族政策的认识。(6分)
2027届高一历史限时练第一套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C A C A D B A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D C C D D A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B A B A B B A
1.【答案】C
【详解】根据“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可得出,三皇的传说反映的都是远古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排除A项;传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出现早期国家,排除D项。
2.【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周边文化因素的文物,占比最大的是中原地区夏商文化,体现出文明的交流与借鉴,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只是讲述大量青铜器的出现,并未体现技术成熟,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文化交流,“奴隶制社会的残酷”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讲述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占比最大,并未体现民族认同的形成,排除D项。
3.【答案】C
【详解】根据二里头遗址平面图标注的陶窑址、冶铸青铜器遗址可知,当时的手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C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排除A项;君主专制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该时期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发展阶段,排除D项。
4.【答案】A
【详解】据材料可知,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王朝的政治稳定,A项正确;商代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商代内外服制度属于早期国家制度,“标志着国家管理模式成熟”说法错误,排除C项;权力集中专制是春秋战国以后,排除D项。
5.【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商周青铜器的主要是纹饰多样的礼器和兵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器和兵器体现的是政治色彩,这说明其政治意义要大于经济意义,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能体现礼器的作用,说法片面,排除;当时商周时期是存在少量的青铜农具的,B选项排除;兵器主要用于战争,用以沟通人与神的世界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6.【答案】B
【详解】据题意可知,周初的封国中有些封国的分封是为了强化对于敌视周王室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由此可知主要目的是拱卫王室,B项正确;材料说明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不能体现发展经济、奖赏功臣和笼络宗亲,排除ACD项。
7.【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公为了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制礼作乐,通过一系列礼乐规范,从而达到诸侯对周天子的文化和政治认同,A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集权现象,更谈不上加强,排除B项;宗法制度为了解决权力继承问题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材料无体现,排除C项;家国一体主要指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既是国,国就是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8.【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定于一”,“尚同”,“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天下大势既有争辩的地方,又有一定的共同性,B项正确;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排除A项;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C项;“趋同”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可知,这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思想,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的应用,排除B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详解】据材料“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则来自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打通了底层通往上层的道路,利益驱使下的秦国士兵战斗力增强,这项制度反映了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动,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经济政策,排除A项;什伍连坐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人群流动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D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至清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一是有权就有一切”结合所学知识是皇权制度,皇权至上,“二是家长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西周的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的制度,“三是官僚政治”结合所学可得出是法家思想提倡的法、术、势相结合的中央集权制,D项正确;三公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有权就有一切,排除A项;B项的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制度,是贵族政治,排除B项;三公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有权就有一切,排除C项。
12.【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和所学可知,汉朝在关东地区册封同姓王并通过血缘关系加以笼络,使其拱卫中央,同时郡县的存在又能对王国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避免地方叛乱割据;而关西地区全面推行郡县制,保证中央的权威,并实现对关东地区诸侯国的制衡。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汉朝对地方制度的设置是为了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C项正确;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是郡国并行制推行的原因之一,非目的,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属于影响因素,非目的,排除B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当时的地方行政体系并不健全,排除D项。
13.【答案】C
【详解】汉代乐府采风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诗歌,且根据这些诗歌对地方官员的执政情况和官员品行进行评判,这一做法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有助于国家吏治建设,C项正确;“政治的民主化”与中国古代专制统治不符,排除A项;王国问题的解决对乐府采风影响不大,排除B项;仅凭乐府采风不能维持地方社会安定,排除D项。
14.【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西汉成帝时期(公元前7年)就已经出现了纸,再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据此可知,蔡侯纸是对前人成果的改进,D项正确;在甘肃玉门关小方盘城南侧废墟中所发现的褐黄色麻纸残片上的字体是隶书,但是不能据此扩大为“隶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因为题干隶书仅仅是“麻纸残片”上的字体,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能证明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带有隶书字体的纸,但不能据此扩大为“纸已成为西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在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纸残片”,不能据此扩大为西汉纸已有“规模化”生产,排除C项。
15.【答案】D
【详解】“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些现象容易造成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权,从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豪强地主,而非中央外戚干政现象,排除A项;B、C两项均与材料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16.【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显著的特征是军阀割据混战,给民众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A符合题意;BCD与曹操的生活年代不符,排除。故选A。
17.【答案】B
【详解】根据“保护汉元帝”、“防成帝恋女色而误朝政”等信息可知这两幅画带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说明该画卷具有审美和教化的双重功能,B项正确;仅根据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不能说明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排除A项;“空前提高”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佛道观念的影响,排除D项。
18.【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该时期的基本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政权分立,一方面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项符合题意;社会大变革与民族认同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材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宋代,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弱化,且社会并未停滞,排除D项。
19.【答案】A
【详解】据图片信息“对比汉武帝时期,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向中原地区内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南下,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所以,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A项正确;“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的说法正确,但是如果南方经济发展,那么农牧分界线向北方扩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魏晋时期,传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不是“渐趋衰退”,排除C项;魏晋时期的牧强农弱不是气候变迁导致,而是游牧民族内迁造成的,排除D项。
20.【答案】B
【详解】 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政权更迭频繁,币制混乱,因此主要使用实物作为交易媒介,反映出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因此金属货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故选B项。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A项。C、D两项表述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1.【答案】A
【详解】隋代众多大型工程建设,是国家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中央集权体制为其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A项正确;南北方经济恢复和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D两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2.【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祚荣为左晓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通过册封的方式,较好的处理了中原与东北靺鞨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加强了于东北地区的联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与东北之间的联系,排除A项;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民族是东北地区的,排除D项。。
23.【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辖,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建立了安西都护府,武则天于长安二年 (702年)设置了北庭都护府,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设置于汉宣帝时期,河西四郡设置于汉武帝时期,两者的设置主要为加强河西走廊地区的管辖,A项排除;范阳节度使主要防御奚和契丹,治幽州(今北京),河东节度使主要加强对太原地区的管辖,C项排除;西域都护府设置于汉宣帝时期,主要管辖西北地区,D项排除。
24.【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僖宗允许藩镇“墨敕除官﹐以赏功勋”,并且宰相迫于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等人的压力而辞职,体现了地方节度使实力膨胀,中央集权大为削弱,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集权大为削弱,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三省六部制度,排除D项。
25. (1)历史背景:①武王伐纣,西周建立;②井田制的实施;③宗法制的影响;④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任3点共3分)
(2)特点:①体系完备;②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③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任2点4分)
影响:①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利于维护统治)。(每点1分,共2分)
(3)分析:①礼乐制是维护等级、防止僭越的工具,对不同等级的贵族服饰做出了严格规制;(2分)②西周实行分封制,等级森严。(1分)
26. (1) ①设立郡县;②文化交流;③发展农业, 兴修水利。(1点1分,任2点3分)
(2)是。(1分)研究主题是“玉器中的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中的玉器”,而此玉璧反映了汉朝时期南越的玉器和墓葬文化。(1分)
注意的问题:①史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②史料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每点2分,共4分)
(3)角度:①艺术价值;②古代丧葬习俗;③政治权力象征。(任2点4分)
27. (1)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②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③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④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任3点6分)
(2)原因:①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②土地兼并的加剧;③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④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⑤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⑥皇权的相对衰弱。(任2点4分)
28. (1)特点:①开放开明,秉持民族平等观念;②手段多样、灵活;③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每点1分,共3分)
实施方式:①采用军事手段;②设置行政管理机构;③和亲;④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⑤进行互市。(任4点4分)
(2)历史条件:①唐朝国力的强盛;②统治者对民族关系的重视;③唐朝政府一系列有力得当的措施;④各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归附与认同。(任2点4分)
(3)认识:①唐朝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②推动了民族交融;③密切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任3点6分)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12 页,共 12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贤岭校区)2024-2025高一上学期限时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