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推断( ) www.21-cn-jy.com
①世袭制代替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③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臣民
④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商朝是依靠一系列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统治者创立了( )2·1·c·n·j·y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3.贞观年间,皇帝亲自主持御 ( http: / / )前会议,五品以上官员都要参与政事讨论和决策,每月一日和十五日定期举行。唐中期以后,御前会议逐渐演变成少数更高级官员参加的,日期不固定的延英会议、翰林学士会议等。这一转变( )【来源:21cnj*y.co*m】
A.表明官僚机构膨胀得到了有效遏制
B.反映出中央运行机制更具随意性
C.利于适应唐朝政治形势演变的需要
D.推动了中央行政权与决策权分离
4.有论者指出,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央机关成熟的 ( http: / / )标志,在于它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难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该论者的理由不包括( ) 【版权所有:21教育】
A.流程式分工,实现权力平衡
B.职能式分工,提高行政效率
C.相权三分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D.皇权相权相互制约,达到相对的平衡
5.隋朝元和年间,给事中崔祐认为主管财政 ( http: / / )的宰相皇甫镈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建议不妥,封驳诏书,皇帝采纳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判断,给事中隶属于(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6.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 ( http: / /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 )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7.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 ( http: / / )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8.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 ( http: / / )论》中写道:“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此论断反映了从汉代到唐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
A.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9.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反映出的有关商朝政治状况的信息是( ) 21*cnjy*com
( http: / / / )
A.商朝社会阶级压迫非常残酷 B.商朝统治者很迷信
C.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商王权威大大超越了夏王
10.中国古代有--位大臣向皇帝进 ( http: / / )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面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是( ) 21cnjy.com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1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其中所说的内服是( )
A.聚族而居,控制其他地方的部族
B.商王直接控制的国都及附近地区
C.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其他部族
D.对内通过宗法制维系与贵族关系
12.唐朝时期的翰林学士最初是供君主 ( http: / / )消遣的文学之士,后发展为起草内制、参谋顾问,继而参与机密。同时这些文学之士又以拒绝制诏、谏诤等多种方式对君主的“无道”“有违祖制”的行为进行劝阻、牵制。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的设置( )
A.积极维护封建皇权制度 B.加强了政府的监察机制
C.保证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D.促进了政府的效能建设
13.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 ( http: / / )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河”,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2-1-c-n-j-y
A.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B.皇位世袭,传世万代
C.借助神权,助力王权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4.商朝时期,商人在被征服 ( http: / / )的地区通过“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扶植商玉在该地区的代理人,这些分封下的诸侯其实只是封而没有分,也就是与殷商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周王室与分封下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等形式使其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这种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
A.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式微
B.王政统治的控制力得到一定强化
C.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D.中央实现了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15.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青 ( http: / / )铜器何尊铭文中记载:“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来)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统治)民。”这反映了 ( )
A.西周各诸侯国负担的贡赋较重 B.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的扩展
C.西周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D.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http: / / / )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 http: / / / )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七·职官考一》
(1)与唐朝相比,北宋中枢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这些变化有何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 ( http: / / ),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中国政制)达臻“文 ( http: / / )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 ( http: / / )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18.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 ( http: / / )(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 ( http: / / )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材料三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 ( http: / / )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四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从中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封建 ( http: / / )亲戚,以蕃屏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体现的是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巩固了西周统治,②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可知,周天子以“天下共主”名义占有全国的臣民和土地,但并不能直接统治诸侯国,③符合题意;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④符合题意;
夏朝就实行世袭制,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世袭制,排除①,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解答本题需根据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内外服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 http: / / ),夏朝时期,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商朝为了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而创建了内外服制度,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宗法血缘关系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西周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内外服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1教育网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唐中 ( http: / / )期以后,御前会议逐渐演变成少数更高级官员参加的,日期不固定的延英会议、翰林学士会议等”可知,唐中后期,皇帝主持的御前会议逐渐演变为由少数官员组成的延英会议、翰林学士会议等,这有利于皇帝直接干预国家的决策过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适应了唐朝政治形势演变的需要,C项正确;
“有效遏制”的说法绝对化,而且材料中唐朝中期以后的御前会议是由对少数高级官员组成,A项错误;
少数高级官员参与的延英会议、翰林学士会议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而非随意性,B项错误;
材料中的转变使得中央行政权与决策权逐渐向皇帝集中,而非分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唐中期以后,御前会议逐渐演变成少数更高级官员参加的,日期不固定的延英会议、翰林学士会议等”,结合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 http: /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这对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没有实质性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流程式分工,实现权力平衡、平稳运行,有利于解决君相矛盾,故A项与题意不符;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权三分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解决君相矛盾,故C项与题意不符;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皇权、相权相互制约,达到相对的平衡,有利于解决君相矛盾,故D项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央机关成熟的标志,在于它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难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给事中崔祐认为… ( http: / / )…建议不妥,封驳诏书……”可知,在隋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皇帝诏令的,也可以驳回皇帝的诏令,故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B正确;
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排除A;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排除C;
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三省六部制的影响进行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B.从材料中可以 ( http: / / )看出是因为周厉王的暴虐,导致了国人暴动,所以出现了共和行政,体现了当时贵族共和政体是应对危机的特点。
A.材料的内容不是强调司马迁用的是不是第一手史料。
C.周召共和只是贵族共同执政的政体,和近代的共和制无关。
D.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崩溃。21·cn·jy·com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 ( http: / / )期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读,通过材料可知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为应对国人暴动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体现了贵族共同执政以应对危机的措施。
7.【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出于族群安全 ( http: / / )”“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信息分析可知,福建的土楼和徽州古村落都体现了注重血缘和伦理的观念,C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自由活泼;
B错误, 材料不能看出讲究对称;
D错误,材料体现了浓厚的血缘伦理色彩,无关等级制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民居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出于族群安全”“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21·世纪*教育网
8.【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意为 ( http: / / )汉代实行的是独相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意为唐代实行的是群相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所以,从汉到唐宰相制度的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宰相权力走向分散,故D正确,C错误;
从汉代的宰相的“首长制”到唐代的宰相的“委员制"反映的是宰相权力不断分散,而非集中,故A错误;
唐代中央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同时存在,并非轮流坐庄,故B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到唐中枢机构的演变趋势,根据“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结合所学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囚”“刑”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阶级压迫之残酷,故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天下共主”出现在分封制时代(西周),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 ( http: / / )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研究商朝政治的重要文献资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0.【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可知,这位大臣主张采用周朝的分封制,反对郡县制,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主张郡县制与材料的意思相反,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的争论是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并未直接涉及是否要中央集权,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www-2-1-cnjy-com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21*cnjy*com
1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下,内服指 ( http: / / )的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即国都及其附近地区,故选B项;
夏朝社会是聚族而居,间接控制其他地方的部族,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其他部族是外服,而不是内服,排除C项;
对内通过宗法制维系与贵族的关系,是商朝对内服的管理特征,而不是内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下,内服指的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即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1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材料中“ ( http: / / )参谋顾问,继而参与机密”以及对于昏君之道的劝阻显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制度,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并不是监察机构,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属于君主专制,翰林学士的建议并不是主要作用,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翰林学士的建议并不能保证政府的效能建设,D项错误。
故答案为:A。版权所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君主专制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隋唐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进行分析。
13.【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 ( http: / / )知识,材料未涉及神化皇权的相关内容,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不是强调皇位世袭的特点,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借助神权的相关信息,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咸阳宫居中”“众星拱辰、屏藩帝都”可知,这些做法旨在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出处:21教育名师】
14.【答案】B
【知识点】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商朝时期在地方管理上 ( http: / / )分封的诸侯与殷商未必有血缘关系,但到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多数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的诸侯也通过联姻形成姻亲关系,说明在地方控制和管理上西周的分封制要强于商朝地方管理制度,故B正确;
题干体现的是西周与商朝相比,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并非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式微和血缘与政治秩序构建的对立统一,排除AC;
西周时期中央没有实现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政治,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 ( http: / / )中记载:周天子以大宗训诰小宗,褒扬其先祖追随负有天命的文王,明确武王伐商成功后祭祀上天,(把洛邑)当作天下的中心,开始统治中国人民,这一记载中的大小宗、祭祀上天,宣扬天命等做法,反映了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西周各诸侯国负担的“贡赋较重”,A项错误;
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的扩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
西周时期天子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 青铜器何尊铭文中记载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政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6.【答案】(1)变化:国家决策群体得到扩充;突出分化事权;台谏合一。
(2)意义:群策群力,有利 ( http: / / )于减少决策的失误;职责与事权明确集中,官员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对中枢官员监察,有助于减少腐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 ( http: / / )料二“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可知,相比于唐朝,宋代国家决策群体得到扩充、突出分化事权;根据结构图可以看出,宋朝台谏合一。
(2)意义:国家决策群扩充,得以群策群力,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采取分权举措,使得职责与事权明确集中,官员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台谏合一,加强了对中枢官员监察,有助于减少腐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
17.【答案】(1)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2)变化:①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②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发展, ( http: / / )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③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④法家思想的影响;⑤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西周政治制度: ( http: / / )根据材料一“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分封制、宗法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等角度分析。秦朝地方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等角度分析。
(2)变化:根据材料三“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得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根据材料三“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可得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等角度补充。
故答案为:
(1) 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2) 变化:①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②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③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④法家思想的影响;⑤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的统一、秦朝的政治制度。第一问,需根据材料“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及西周、秦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及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8.【答案】(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
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
(2)原则:犬牙相入。
原因: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3)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解决: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4)不同: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启示:农业文明时代中央集权制度 ( http: / / )适合中国国情,工业文明时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已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选择;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本质区别。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中书省与行省制;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 http: / / )“周”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其弊端在于地方权力过大,易形成封建割据势力;
(2)根据“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等信息可知:元朝打破了山川形便的原则,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3)根据“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可知: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是实行松散的邦联体制,中央政府权力较小。
解决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中央和地方关系角度进行回答,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完全服从于中央,没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美国联邦制下妥善处理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农业文明时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工业文明时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已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选择;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本质区别。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 ( http: / / )中央集权体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