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心声,他们共同表达了( )
姓名 身份 心声
巴金 文学家 我们怀着快乐的、感激的心来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
季羡林 大学教授 我们都觉得从此河清有日,幸福来到了人间
张均范之妻 上海妇女 人民政府的婚姻法帮助我们妇女翻身,脱离苦海
A.人民对新国家的认同 B.完成国家统一后的喜悦
C.人民富起来后的自信 D.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激
2.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或历史现场遗留下的历史材料。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研究开国大典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 B.学者著作中的有关开国大典的描写
C.开国大典亲历者的回忆录 D.开国大典时的新闻照片和影像资料
3.抗美援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纷纷以村寨、聚居点为单位,订立爱国公约,内容包括宣传动员、增产捐献、拥军优属、团结互助等。这说明抗美援朝( )
A.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推动三大改造的展开 D.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4.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1950年后,他家有田地15亩,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他家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于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这说明“一五”计划(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工业体系全面建立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工业布局得到调整
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中部地区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为实现我国工业化打下了初步的坚实基础。至今,这些重点企业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材料表明“一五”计划(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奠定了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C.促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 D.体现了国家战略的远见性
7.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8.1954年宪法第3条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
A.是我国的第一部根本大法 B.保护不同民族的权利
C.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9.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农村个体经济采用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改造;对手工业采用了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代销合作社、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的改造。据此可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 )
A.发展速度快 B.形式多样化
C.首先从手工业开始 D.采用了赎买的政策
10.1958年,文化部要求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会算,人人看电影,人人会唱歌,人人能绘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这反映了当时( )
A.国民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B.政府提倡积极参与文艺活动
C.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 D.文化领域受“大跃进”影响
11.刘少奇曾怒批“三年来,报纸在宣传生产建设成就方面的浮夸风……对实际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恶果”。与“浮夸风”相关的历史事件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 )
A.需要加强对报纸宣传的引导 B.发展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1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凭“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仅用三年时间拿下大油田。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C.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13.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经济特区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B.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 D.国有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14.电视剧《繁花》讲述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主角“阿宝”在爷叔的指点下,开启“左手炒股票,右手做外贸”的创业之旅,最终成为“宝总”。“阿宝”的传奇经历主要得益于我国( )
A.改革开放的推进 B.互联网的发展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国梦的实现
15.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下放给农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农业合作社 B.农业集体化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下图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93—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7.广东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入境旅游接待大省,牢牢占据接待国际入境人次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第一把交椅”。后来,我国入境旅游市场逐渐呈现出向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形成了一种以广东为基地向全国其他省区辐射发散的态势。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外汇收入保持高速增长 B.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C.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增强 D.旅游业是广东支柱产业
18.下图反映了2001—202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 )
A.设立了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辟经济开放区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下图所示内容的主题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B.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20.1978年以来,我国在高温超导、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近年来,又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生态建设成效凸显 B.人才强国战略得到落实
C.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1.文化部提出在“九五”期间至二十世纪末,在少数民族地区新建、扩建(改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军营文化中心、俱乐部、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儿童文化园、工人文化宫、林业工人乐园、农牧场俱乐部等设施。材料说明( )
A.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B.国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优势
C.国家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 D.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有其独特性
22.“无论飞机还是邮轮全世界到处跑……最长的跨海大桥是港珠澳,深港通、沪港通、债券通……粤港澳都是大湾区,科技园开在深港河套,走上‘一带一路’的快车道……紫荆花旗有着红色的底,红的底色来自五星红旗。”这些歌词充分体现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 B.海峡两岸密切的经贸交流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D.“一国两制”助推港澳发展
2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会晤中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双方应该坚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
A.实现两岸“三通” B.共同发扬中华文化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维持海峡两岸交往
24.下表为学者张佳佳总结的建国以来中国海军的战略目标。据此可知,海军战略目标不断调整意在( )
时期 战略目标
20世纪50年代 保卫沿海沿江,实行沿岸防御
20世纪60—70年代 以“空、潜、快”为核心,实行近岸防御
20世纪80年代 提出海军“近海防御”战略
21世纪以来 从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
A.展示我国科技强军的成果 B.适应不同时期国防建设需要
C.表明我国多兵种部队建成 D.驱逐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影响
25.万隆会议前夕,中国代表团就认为,应该在会上多提亚非国家的共同性问题,不突出我国的特殊问题。为此,周恩来在大会发言时提出( )
A.“求同存异”的方针 B.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6.196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而1971年他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尼克松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中美外交关系的正常化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亚丁湾护航等行动,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在全球抗疫合作和对外提供新冠疫苗的第一梯队,向遭受火山、洪涝、地震等灾害的国家第一时间提供援助。这表明中国( )
A.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中心作用
C.已经成为科技发达的世界强国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十分明显
28.钱学森曾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材料反映了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主要是( )
A.普通群众的广泛参与 B.苏联等国家的倾力帮助
C.科技人员的忘我精神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9.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至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千克。这表明我国( )
A.成为了世界粮食第一出口国 B.粮食安全得到极大提升
C.完全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D.生物科技居于世界第一
30.2023年5月21日,太原马拉松开跑。赛前,赛事组委会推出了“锦绣太原·激情太马”系列数字盲盒;赛时,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等30多个主流电视、直播平台同步直播,还为所有全程马拉松选手提供了个人AI短视频。材料说明( )
A.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B.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C.信息传递方式单一 D.科学技术改变生活
二、材料题
31.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迎来了曙光。全国人民积极推进经济、政治等方面建设。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下表为上海大隆机器厂公私合营前后资金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
年份 资金利润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1953年 11.8 1869
1957年 25.57 6203
材料三:五四宪法的形成条件从历史承载看: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留下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为五四宪法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现实基础看:国内各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宪制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五四宪法对于中国是专制与民主的分水岭……确立了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框架和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范式,其实践经历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借鉴。
——摘编自薛剑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视野下的五四宪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哪些考验以及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考验?
(2)材料二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五四宪法”制定的条件,概括其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3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时的谈话》(1978年1月14日)
材料二:如下表
时间 事件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87年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1992年 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1997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0世纪末 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1999年12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005年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2015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伟大构想。列举在这一伟大构想指引下的成功实践。
(2)根据材料二,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角度:①民族团结②祖国统一③两岸关系
33.科技发展是国家建设的重要领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东欧为科技合作主体,特别是同苏联进行大规模的科技、经济合作。同时,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亚非国家也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
——摘编自吴贻康《60年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1978年,中国开始与西方主要国家陆续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尤以1979年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为最大的框架协定,拉开了与西方进行官方合作的序幕。到80年代末,我国已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局面。
——摘编自纪录片《筑梦中国》解说词等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要求“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过去十几年,自主创新的方针经受住了考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
——摘编自徐冠华《中国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几点建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与外国科技合作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发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新中国建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一项史实,论证“自主创新的方针经受住了考验”。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资料,可信度最高的是当时的新闻照片和影像资料。选项D符合题意;电影有人为改编的内容,A排除;学者著作中有个人观念,B排除;亲历者的回忆录,有模棱两可的内容,C排除。故选D。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纷纷以村寨、聚居点为单位,订立爱国公约,内容包括宣传动员、增产捐献、拥军优属、团结互助等”可知,抗美援朝战多增强了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爱国意识,这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增强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期间的民族凝聚力增强,体现不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题于描述的是民族团结,排除C项;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纷纷以村寨、聚居点为单位,订立爱国公约”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
5.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说明一五计划使工业布局得到调整。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成就突出,意义重大,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D
解析: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可知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选项C符合题意;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排除;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掀起"大跃进"的高潮,B排除;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排除。故选C。
8.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我国1954年宪法对民族问题的规定,1954年宪法是我国的第一部根本大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据题干“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保护不同民族的权利,B项正确;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我国1954年宪法对民族问题的规定,1954年宪法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B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了我国三大改造的形式多样化,而发展速度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农村个体经济采用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改造;对手工业采用了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代销合作社、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的改造。”据此可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多样化,B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首先从农业开始的,排除C项;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赎买的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D
解析:
11.答案:B
解析:A加强对报纸宣传的引导不是材料相关的启示,排除A项。B根据材料“浮夸风”结合所学可知,“浮夸风”是大跃进的重要表现,所以主要原因就是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教训就是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B项正确。C注重科技及教育事业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D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B。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铁人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体现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B项正确;材料反映铁人精神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坚持真理,英勇斗争”、“献身科研,默默坚守”、“严谨治学,求真务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1979年10月……《市场报》……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C项正确;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A项。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的指导后的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国有企业活力不断增强是在城市经济集体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
1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得到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农业合作社、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都体现的是集体经营,农民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A,B,C三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数据图可知,1993~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而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A项正确;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84年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1979年10月……《市场报》……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C项正确;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A项。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的指导后的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国有企业活力不断增强是在城市经济集体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2022年提出以中国史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知,图中所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A项正确;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对外开放,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在高温超导、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等信息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科技成就,表明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D项正确;题干材料与生态环境、人才强国战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答案:C
解析:
22.答案:D
解析:
23.答案:C
解析:
24.答案:B
解析:
25.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A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的,排除C。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提出的,排除B。故选:A。
2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由认为中国没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到“1971年”认为“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选D。
2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A项正确;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中心作用,排除B项;我国还不是科技发达的世界强国,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问题,排除D项。故选:A。
28.答案:D
解析:
2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千克”及所学知识可得,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这些现象体现出粮食安全得到极大提升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中国粮食出口的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的生物科技在世界的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0.答案:D
解析:
31.答案:(1)考验:能否恢复国民生产;能否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建设国家
措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2)说明:资金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或资金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背景: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条件: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留下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的总结;国内各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稳定的和平环境。
意义: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基础;确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范式。
32.答案:(1)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成功实践: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2)示例一:角度:民族团结
观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要体现所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或共性)
论述: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国家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能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史论结合)
结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示例二:角度:祖国统一
观点: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要体现所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或共性)
论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开辟了途径。1997年香港回归,内地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能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史论结合。)
结论:随着香港澳门回归,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完成。
示例三:角度:两岸关系
观点:海峡两岸关系逐步走向缓和。(要体现所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或共性)
论述: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中国统一”的“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能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史论结合)
结论: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日益密切,祖国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解析:
33.答案:特点:主要以社会主义国家为科技合作主体;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亚非国家也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
解释: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施外交孤立政策;中国和苏联及东欧国家社会制度相同,便于进行科技合作;中国与广大亚非国家都曾受到殖民侵略,有进行科技合作的共同基础。
变化:由主要与苏联和东欧、亚非国家合作到与西方主要国家合作。
背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等。
(3)“两弹一星”的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肇庆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