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 ( http: / / )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
C.宰相职资发生重大变化 D.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
2.清代曾任左都御史者共430人 ( http: / / ),其中进士出身者221人。科道官共3087人,其中汉人为2153人。汉人御史中有95%来自科举正途。由此可知,清代(  )【出处:21教育名师】
A.汉族官僚掌控监察系统 B.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公平
C.监察机构内部分权制衡 D.重视提升监察体系效能
3.有学者指出:"在唐代统治阶层 ( http: / / )之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占21.5%。就其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而言,与实施九品官人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相同的。”据此可知,唐代(  )
A.科举制维护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B.社会阶层的演化具有渐进性
C.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一脉相承 D.门阀士族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4.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 ( http: / / )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录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以求推荐,谓之行卷。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www.21-cn-jy.com
A.促进了考试公平 B.录取范围大大扩展
C.扩大了社会基础 D.考试程序有待完善
5.魏晋南北朝时,高门大姓非常重视家谱 ( http: / / )的编修。与此同时,谱牒作伪现象严重,如“荒伧人王泰宝买袭琅邪谱”。一旦作伪成功,寒门之人就得以享受世家大族的特权,包括步入仕途。这反映了当时(  ) 21·世纪*教育网
A.士族专权不利于社会稳定 B.政治权力划分取决于宗法关系
C.士族专权削弱了中央集权 D.士族对社会政治有较大影响力
6.有学者分析:如果他当一 ( http: / / )郡太守,便可有权察举,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21*cnjy*com
A.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 B.隋朝科举制度建立的条件
C.西汉豪强地主崛起的背景 D.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的影响
7.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8.科举制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 ( http: / / )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从而在社会阶层间出现等级中的升降、贵贱间的对流,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材料主要阐述了科举制(  )
A.动摇了统治根基 B.增强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9.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 ( http: / / ),二者是分开的。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 ,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 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  )
A.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 B.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
C.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 D.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10.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 ( http: / / )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
A.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消除了门第观念
11.科举考试对我国的历史产生极大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考进士科之艰难
②进士科始于唐朝贞观年间
③通过读书考试的方式做官,对士族会更有利
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指的是唐太宗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12.有学者指出,“在以农为主的中国经 ( http: / / )济中,有谁能不从事体力劳动而又有足够的闲暇来做(科举方面的)文字练习呢 这种人大多是地主,大到能靠收租维持生活的地主。……于是读书人也就限制在这一个经济阶级中了。”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中国(  )
A.社会阶层的流动受制于经济基础
B.地主阶级完全垄断了仕途
C.科举制度削弱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文化水平决定了阶级属性
13.南宋人王林说:“唐 ( http: / / )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倡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土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作者认为宋代科举制(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促使社会底层好学上进
C.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误导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14.汉武帝时期制史的职责有监 ( http: / / )督“二千石(郡守)”选署不平,任人唯亲一项,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 21教育网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选官制度的变革
C.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 D.专制皇权的强化
15.有学者指出:西汉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构 ( http: / / )建了由中央至地方较为完整的监察系统。汉武帝时“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但东汉末汉灵帝时变刺史为州牧,这一举措(  )
A.强化了刺史的经济职能 B.促使监察制度性质巨变
C.缘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D.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 ( http: / / )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2·1·c·n·j·y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 ( http: / / )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www-2-1-cnjy-com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 ( http: / / )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版权所有:21教育】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来源:21cnj*y.co*m】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中先秦时期人才选拔方式是什么?其选拔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有何弊端?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18.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隋炀帝时增设进士 ( http: / / )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2-1-c-n-j-y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及积极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郡县 ( http: / / )制的实行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与材料中的科举制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更多宰相出身科举,体现出了科举制度日益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而没有反映出科举制度本身的完善,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更多的宰相出身科举,而没有反映出宰相职资发生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
根据“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可知科举制度日益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世家大族不再垄断官场,反映出世家大族衰落,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依据材料 “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结合科举制意义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21*cnjy*com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 ( http: / / )知,材料中御史和科道官员大部分出身科举,这体现了政府十分注重监察官员的素质,以提升监察体系效能,D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强调监察制度,不是科举制;
C错误,材料不涉及监察机构内部权力制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左都御史者共430人,其中进士出身者221人”、“科道官共3087人……汉人御史中有95%来自科举正途”。
3.【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隋唐 ( http: / / )时期科举制与社会阶层演化的关系。依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产生与发展,但尚未完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选官方式,尚未改变门阀士族力量强大的社会面貌,这表明社会阶层演化具有渐进性,故选择B项;
科举制的实施为庶族地主开辟了人仕渠道,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故排除A项;
魏晋时期选官依据门第家世,隋唐时期科举制选官依据才学,选官标准改变,并非一脉相承,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力量较大,并未直接体现其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的科举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应 ( http: / / )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以求推荐,谓之行卷”可知,唐代考生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以求推荐,说明唐代科举考试存在一定的不公平,考试程序有待完善,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科举制的不公平,A项与材料信息相悖,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唐代科考的不完善之处,未提及录取范围的扩展,B项错误;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科举制对社会基础的影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以求推荐,谓之行卷”,结合唐代科举制的局限性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 ( http: / / )旦作伪成功,寒门之人就得以享受世家大族的特权,包括步入仕途”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依据,世家大族垄断了仕途,因此出现材料中作伪现象,D正确;
AC错误,说法正确,但是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这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依据,世家大族垄断了仕途。
6.【答案】A
【知识点】察举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经 ( http: / / )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可知察举制的实行容易形成血缘关系门阀士族,所以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形成的原因,和隋朝科举制、西汉豪强地主崛起无关,排除BC项;
察举制的出现已经取代了世卿世禄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提取材料关于察举制的消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版权所有
7.【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科举制的主要 ( http: / / )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故排除A项;
明朝开始以八股取士和以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故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考查了学生对科举制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注意了解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并掌握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8.【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9.【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从题干材料看,礼部主持科 ( http: / / )举考试,重在选才,吏部主持铨选,重在择人和授官,两者通过程序分工,有效选用人才,故A项正确;
B项是察举制,排除;
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礼部支持科举考试,负责选官,吏部铨选择人授官,二者分工明确,有利于人尽其才。
10.【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A、结合 ( http: / / )所学知识,据材料“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可知,唐朝时期,无论官场还是民间,对于科举中的进士,都十分推崇,这反映出科举考试深刻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增添了政治活力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女性家庭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门第观念并未消除,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科举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1.【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十老明 ( http: / / )经,五十少进士”说明考进士科之艰难,①正确;“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指的是唐太宗,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进士科始于隋炀帝时期,②错误;通过读书考试的方式做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使平民阶层也可以通过考试缙绅到统治阶层,③错误,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依据题干结合科举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考生要有扎实的基础。
12.【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A由材料“ 不从事体力劳动 ( http: / / )而又有足够的闲暇来做(科举方面的)文字练习呢 这种人大多是地主,大到能靠收租维持生活的地主。……于是读书人也就限制在这一个经济阶级中了 ”可以看出能参加科举入仕的人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A符合题意;
B地主阶级完全垄断仕途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C 科举制度削弱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的说法不符合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排除;
D 文化水平决定了阶级属性与材料阐述的主体(经济实力)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由材料“ 有谁能不从事体力劳动而又有足够的闲暇来做(科举方面的)文字练习呢 这种人大多是地主,大到能靠收租维持生活的地主 ”分析出影响科举入仕的经济因素即可。
13.【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 作者认为唐 ( http: / / )朝发生读书人科考落榜,最终领导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而宋朝扩大科举录取比例,笼络读书人通过科举入仕,就可以避免读书人造反,故C符合题意;
A项不属于题干讨论的主题,A不符合题意;
B项参加科举考试的是社会各阶层,B不符合题意;
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生可结合材料“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倡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进行分析。
14.【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 ( http: / / )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官员不可能通过任人唯亲的方式产生,因此,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故选B;
汉代、唐代儒学都占正统地位,A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
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任人唯亲一项”,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排除C;
材料信息与君主权利的强化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21cnjy.com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 ( http: / /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有利于公平公正,也使得监察官员的职责发生变化。
15.【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 ( http: / / )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强化刺史的经济职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汉武帝时‘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但东汉末汉灵帝时变刺史为州牧”可知,西汉时期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权,东汉末期刺史拥有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说明监察制度发生了重要改变,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九品中正制开始于三国时期的曹魏,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期,刺史成为封疆大吏,拥有军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代监察制度变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1)制度:察举制。作用: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知识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 http: / / ):“乡举里选”指察举制;
作用:根据材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分析可知: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2)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根据材料“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可知:中正官徇私舞弊;根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根据材料“随世兴衰,不顾才实”可知:扼杀人才;根据“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可知:败坏社会风气。
(3)影响:根据“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知: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根据“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可知: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根据“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可知: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科举制的特点可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把握不同时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重点把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17.【答案】(1)世卿世禄制;血缘。
(2)初步突破血缘限制,扩大官吏来源。孝廉难以衡量,易出现察举不实现象。
(3)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
影响:为封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有利于中央集权。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1)第一 ( http: / / )小问,依据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实际上是贵族政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的选拔标准为血缘关系、等级、门第高低和世袭,贵族垄断了官制。
(2)第一小问,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重“孝廉”,德才皆备,因此标准从血缘到德才皆备,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第二小问,品德很难量化测定,所以容易出现察举不实的现象。
(3)第一小问,由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反映了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门第甚至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从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4)第一小问,材料三反映了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材料四“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反映了唐代实行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科举制,故可以答为: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第二小问,由“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反映科举制笼络了社会精英,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而科举制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1) 世卿世禄制;血缘。
(2) 初步突破血缘限制,扩大官吏来源。孝廉难以衡量,易出现察举不实现象。
(3) 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 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
影响:为封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有利于中央集 ( http: / / )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得出,答题的关键是理解世卿世禄制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汉代察举制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可以分析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局限性。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得出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结合其方式可以得出结论。
(4)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科举制。
18.【答案】(1)标准:血缘、门第、等级。
(2)原因: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儒生参政,儒学渐成主流;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西汉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21·cn·jy·com
(3)特点:进士科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一科;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士人直接报名,差额选拔等。
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促进了社会读书风尚的形成;宣扬公正公平的严格选官等。
【知识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做 ( http: / / )官人有一定的血统”“在古代封建世袭”得出答案是血缘、门第、等级。
(2)根据材料中“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得出儒生参政,儒学渐成主流,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得出秦代已经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以及西汉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3)根据材料中“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得出是科举制,从“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得出科举制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故答案为:
(1) 标准:血缘、门第、等级。
(2) 原因: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儒生参政,儒学渐成主流;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西汉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3) 特点:进士科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一科;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士人直接报名,差额选拔等。
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 ( http: / / )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促进了社会读书风尚的形成;宣扬公正公平的严格选官等。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先秦时期的人才选拔的标准,通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实行察举制的原因,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再通过所学知识中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即可;(3)本题考查的是隋唐时期选官制的特点和积极影响,主要是考查的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标准、选拔的程序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积极意义;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