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寮步外国语学校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寮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七下·寮步期中)隋文帝曾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由此可见,他(  )
A.崇尚节俭 B.虚心纳谏 C.变革礼仪 D.生活奢侈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隋文帝曾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由此可见,他崇尚节俭。隋文帝厉行节俭,曾教训太子说:自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长久的,A项正确;
选项BCD都与“ 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 ”不相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开皇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七下·寮步期中)与成语“金榜题名”、“名落孙山”、“连中三元”相关联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金榜题名”“名落孙山”“连中三元”“古代选官制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制度,以传贤为标准,排除B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以举孝廉为主要标准,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以高第为标准,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榜题名”“连中三元”体现的是科举考试,成绩优异,科举得中,“名落孙山”指的是科举落榜,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科举制度的相关史实。
3.(2024七下·寮步期中)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  )
A.繁荣而短暂 B.实现了统一 C.统治者残暴 D.大运河开通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隋朝581年建立,618年灭亡,存在时间短暂;隋朝经济繁荣,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A项符合题意;
实现了统一和“流星”的短暂不相符,排除B;
统治者残暴和 大运河开通 与隋朝的短暂繁荣无关,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注意识记和理解隋朝的特点,识记相关的知识点。
4.(2024七下·寮步期中)621年,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这说明唐太宗(  )
A.轻徭薄赋 B.简法轻刑 C.选贤任能 D.恩威并施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可知唐太宗使用曾经是敌对阵营的人才,看重的是魏征的才能,这说明他用人选贤任能,C项正确;
轻徭薄赋、简法轻刑、恩威并施都与“ 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 ”不相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掌握唐太宗用人的史实及影响。
5.(2024七下·寮步期中)贞观三年,唐政府颁布法令,以奖励物质的方式鼓励生育(  )
A.体现无为而治的理念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D.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通过物质奖励以及地方官员劝导方式鼓励早婚、鼓励生育,这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推动经济发展,D项正确;
唐太宗颁布行政法令不属于“无为而治”,排除A项;
唐太宗的做法是鼓励生育,刺激人口增长,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
中央集权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统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2024七下·寮步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但也有人认为“对人民来说(  )
A.首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B.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
C.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认为武则天“不是坏皇帝”的主要依据是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以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首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是在隋朝时期,排除A;
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是在唐太宗时期,排除B;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与人民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七下·寮步期中)在历史上某个时期的黄河流域曾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引起了皇帝的重视,“尔食朕百姓五谷,蝗灾没有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上述事件发生于(  )
A.唐太宗时期 B.唐玄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宋太祖时期
【答案】B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宰相姚崇”判断事件发生在唐玄宗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人才辈出,在丞相姚崇、宋璟的辅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史称“开元盛世”,B项符合题意;
唐太宗、武则天、宋太祖都与史实不符,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开元盛世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8.(2024七下·寮步期中)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  )
A.开放包容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政治腐败
【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允许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体现了包容的大国风范,A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繁荣,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文化昌盛,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出政治腐败,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关键信息是“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
9.(2024七下·寮步期中) 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  )
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C项正确;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农具,排除B项;
“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农业发展的认识。
10.(2024七下·寮步期中)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数据可知,从贞观二十三年到开元二十九年,唐朝人口数由1900万增加到4531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历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唐朝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放的社会风气能促进社会进步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表格类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表格数据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唐朝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局面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以此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11.(2024七下·寮步期中) 唐代女子受教育范围扩大,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她们在诗文和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胜于前代,成名者以下层者居多。这反映出唐代(  )
A.男女的地位平等 B.社会风气开化
C.女作家成就最大 D.诗歌风格多样
【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代女子受教育范围扩大,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她们在诗文和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胜于前代”可知,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扩大女子受教育的范围,使其在艺术文化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B项正确;
“男女的地位平等”表述有误,古代中国是典型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排除A项;
材料没有对比,并不能得出谁的成就最大,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唐代诗歌的类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社会风气的认识。
12.(2024七下·寮步期中)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
来自波斯的马球 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发达的交通 B.繁荣的经济
C.清明的政治 D.兼容并包的文化
【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来自波斯”“来自西域”“来自印度”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唐王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运用,故该同学侧重于展示唐朝兼容并包的文化,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兼容并包外来文化,和交通、经济以及政治无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2024七下·寮步期中)据统计,唐诗有作者3600余人,诗作55000余首,创作了20余万首诗,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0万余首(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诗歌繁荣
B.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
C.宋诗在文学中具有较高地位
D.唐宋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据材料“唐诗,……其中农事诗不少于800首。宋诗,……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0万余首,约占全诗的一半。”可知,唐诗和宋诗都大篇幅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内容,这反映出劳动生产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B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商品经济发展与诗歌繁荣的关系,排除A;
材料未比较唐诗与宋诗的地位,排除C;
材料未体现唐宋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诗和宋词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4七下·寮步期中)根据统计,唐玄宗天宝年间,中央军队的数量为9万(  )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 B.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
C.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D.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玄宗天宝年间,中央军队的数量为9万,而边镇地区兵力达到了49万”可知,天宝年间地方边镇拥有的兵力远远超过中央政府的兵力,这说明唐玄宗后期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A符合题意;
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排除B;
朱温建立后梁导致了唐朝的灭亡,排除C;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背景,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4七下·寮步期中)韦庄《秦妇吟》:“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描述了唐朝在受到致命打击后长安城的衰败、乱离情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史实是(  )
A.黄巾起义 B.大泽乡起义 C.黄巢起义 D.绿林起义
【答案】C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及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正确;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排除A;
大泽乡起义发生于秦朝末年,排除B;
绿林起义是发生于西汉末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朝灭亡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4七下·寮步期中)如图反映了中国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形势。这一历史时期(  )
A.开国君主多为文臣 B.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C.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南方先后出现十个政权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据题干图片“后周”“后蜀”“南唐”“北汉”等名称可知,这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C项正确;
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多为武将或节度使,排除A项;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稳定,北方战乱频繁,排除B项;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指南方的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等九个政权以及北方的北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代十国时期的相关史实。
17.(2024七下·寮步期中)宋朝官僚主要有“阶、职、差遣”等称谓,“阶”、“职”为虚名,只有“差遣”才掌握实际权力,出现“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情形。这些做法(  )
A.扩大了科举考试影响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落实了重文轻武政策 D.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的影响,排除A;
B.根据材料“只有‘差遣’才掌握实际权力,州县长官也都由皇帝‘差遣’京官去担任”可知,宋代采取职官差遣制的方式临时解决地方问题,这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B正确;
C.材料未涉及重文轻武政策,排除C;
D.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差遣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2024七下·寮步期中)南宋陆游的《避暑漫抄》中记载了“太祖碑誓”的传说,据传宋太祖在开国之初立下誓言,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杀文官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该传说的形成(  )
A.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的可信史料
B.印证了宋代官场的黑暗
C.改变了宋朝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D.受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南宋陆游的《避暑漫抄》中记载了‘太祖碑誓’的传说,据传宋太祖在开国之初立下誓言,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杀文官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同样的说法却不见于北宋时期的史书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题干中传说的形成受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提供研究宋代政治的可信史料,排除A;
题干材料不能印证宋代官场的黑暗,排除B;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改变宋朝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中传说的形成受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9.(2024七下·寮步期中)王安石变法过程中,许多大臣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反对变法,这反映出北宋的政治风气是(  )
A.重文轻武 B.守内虚外 C.因循保守 D.效率低下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许多大臣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反对变法”可知,材料反映出北宋的政治风气是因循保守。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C符合题意;
重文轻武在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A;
守内虚外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
效率低下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20.(2024七下·寮步期中)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的货币样式和汉族政权的样式相同,反映了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影响,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
A项民族交融的加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民族融合。正确分析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21.(2024七下·寮步期中)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和南方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此时,北方出现了契丹(辽)政权;之后北宋取代后周政权,并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与辽和西夏并立;12世纪初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后来灭辽,与北宋和西夏并立;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耻”,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即位建立南宋,形成了南宋与西夏、金的政权并立。所以正确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政权并立。
22.(2024七下·寮步期中)对如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表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表》的内容反映了宋与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其中和平的时间大于战争的时间,故可得出两宋时期,宋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互有战争,但双方之间的和平交往是主流,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应熟练掌握两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本题归纳性强。
23.(2024七下·寮步期中)“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结合所学分析:
A:材料描述了宋辽、宋夏边境榷场贸易,并未涉及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排除A项。
B:材料描述了宋辽、宋夏边境榷场贸易,不能说明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排除B项。
C:材料描述了宋辽、宋夏边境互市,有利于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交融,故选C项。
D:材料描述了宋辽、宋夏边境榷场贸易,未涉及民族间经济差距的消除,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的相关史实。
24.(2024七下·寮步期中)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  )
A.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B.宋金海上之盟,合兵灭辽
C.岳家军郾城大捷,大败金军 D.金军攻入开封,北宋灭亡
【答案】D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靖康耻”指金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D符合题意;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宋金海上之盟,合兵灭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南宋建立后,金军经常南下骚扰,南宋著名将领岳飞组建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在郾城大战中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的灭亡及其原因,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25.(2024七下·寮步期中)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描绘了宋朝农业发展的重大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占城稻的引入 B.人口南迁的影响
C.工具的进步 D.经济作物的兴起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BC都是宋朝农业发展重大变化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经济作物的兴起是农业发展变化的表现,不是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时期农业的发展变化等知识。
26.(2024七下·寮步期中) 瓷器英语为“china”,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北宋时期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
A.杭州 B.泉州 C.广州 D.景德镇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D项正确;
杭州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泉州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广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宋时兴起的制瓷业中心的相关史实。
27.(2024七下·寮步期中)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主要体现了宋代(  )
A.商业贸易的繁荣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行省制度的设立 D.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主要体现了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A项正确;
交子的出现体现了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无关,排除B项;
行省制度的设立是在元朝,排除C项;
交子的出现体现了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交子的相关史实。
28.(2024七下·寮步期中)“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北宋开封 B.西汉长安 C.南朝长安 D.秦朝咸阳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夜市”可知这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城内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夜市出现。
29.(2024七下·寮步期中)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材料所反映现象的背景是(  )
A.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 B.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
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 D.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可知,沈括的话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
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太过绝对,不能反映现象的背景,排除A项;
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没有反映出沈括的对“富贵诗”评价,排除B项;
材料中沈括只是对唐诗中描写的繁荣景象做出的评价,不能看出沈括看不起唐朝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30.(2024七下·寮步期中)观察唐宋时期诗词作家分布图,造成唐宋诗词作家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中心转移
C.海外贸易发展 D.文学风格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宋朝相比唐朝,南方诗词作家数量已经超过北方,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加,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南方人才辈出,A项正确;
唐朝定都长安,北宋定都东京,南宋定都临安,政治中心转移的趋势是东移,不是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海外贸易发展不是国内人才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文学风格变化与人才地域分布变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2024七下·寮步期中)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中古时代 隋唐》
材料二: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男儿当自强。
——[宋]王洙:《神童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达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的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
【答案】(1)隋唐时期,士族门阀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阶层兴起,原本属于士族的权力,开始向着庶族地主阶层转移;原本的九品中正制,存在着徇私舞弊、上层权贵垄断选人权等弊端,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2)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可得出隋唐时期,士族门阀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阶层兴起,原本属于士族的权力,开始向着庶族地主阶层转移;根据材料“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可得出原本的九品中正制,存在着徇私舞弊、上层权贵垄断选人权等弊端,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可知,宋代科举制度发达的表现是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有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
(3)根据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科举制度的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故答案为:
(1)隋唐时期,士族门阀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阶层兴起,原本属于士族的权力,开始向着庶族地主阶层转移;原本的九品中正制,存在着徇私舞弊、上层权贵垄断选人权等弊端,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2)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等相关史实。
32.(2024七下·寮步期中)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含嘉仓示意图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
(隋文帝末年)计天下(粮仓)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
时间 全国统计人口数量(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1900
唐中宗种龙元年(705年) 3714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4531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1690
材料三: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无少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1)从材料一的两则史料中提取可以互相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中后期(755﹣821)人口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1)隋朝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储存了大量粮食。
(2)迅速下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3)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的两则史料中提取可以互相印证的历史信息是隋朝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储存了大量粮食。
(2)根据材料二可知,唐朝中后期(755-821)人口的变化趋势是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3)依据材料三“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可知,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是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等。
故答案为:
(1)隋朝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储存了大量粮食。
(2)迅速下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3)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
33.(2024七下·寮步期中)盛唐之盛,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更在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阅读材料
材料一:唐朝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时代。……以博大的胸怀去吸收异族外域文化,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存: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使大唐帝国的威望空前鼎盛;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交往,丰富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时,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摘编自朱伟东、邵志国《论初唐的社会和谐及其成因》
材料二:
文物图片 历史背景
①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蔬菜种子、茶叶、工匠和图书典籍、
②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发展生产
③赠尚衣奉御井府君墓志铭 记录了唐玄宗时期的遣唐使井真成的生平,是目前国内关于遣唐使最早的实物资料。
贞观初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到达天竺,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充满自信”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选择至少两幅文物图片(写编号即可),自选一个角度,参考其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要求材料结合,观点明确、规范,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1)实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吸收异族外来文化,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外交流频繁等。
(2)观点: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论述: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说明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去吸收异族外来文化,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生”可得出实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吸收异族外来文化,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生);根据材料“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大唐帝国的威望空前鼎盛”可得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交往,中外交流的增强,丰富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可得出中外交流频繁等。
(2)根据材料二,选择图③、图④,选择角度对外交往,参考其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为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论述如下: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说明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故答案为:
(1)实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吸收异族外来文化,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外交流频繁等。
(2)观点: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论述: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说明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的民族关系、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等相关史实。
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寮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七下·寮步期中)隋文帝曾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由此可见,他(  )
A.崇尚节俭 B.虚心纳谏 C.变革礼仪 D.生活奢侈
2.(2024七下·寮步期中)与成语“金榜题名”、“名落孙山”、“连中三元”相关联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2024七下·寮步期中)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  )
A.繁荣而短暂 B.实现了统一 C.统治者残暴 D.大运河开通
4.(2024七下·寮步期中)621年,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这说明唐太宗(  )
A.轻徭薄赋 B.简法轻刑 C.选贤任能 D.恩威并施
5.(2024七下·寮步期中)贞观三年,唐政府颁布法令,以奖励物质的方式鼓励生育(  )
A.体现无为而治的理念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D.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6.(2024七下·寮步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但也有人认为“对人民来说(  )
A.首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B.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
C.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7.(2024七下·寮步期中)在历史上某个时期的黄河流域曾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引起了皇帝的重视,“尔食朕百姓五谷,蝗灾没有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上述事件发生于(  )
A.唐太宗时期 B.唐玄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宋太祖时期
8.(2024七下·寮步期中)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  )
A.开放包容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政治腐败
9.(2024七下·寮步期中) 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  )
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
10.(2024七下·寮步期中)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1.(2024七下·寮步期中) 唐代女子受教育范围扩大,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她们在诗文和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胜于前代,成名者以下层者居多。这反映出唐代(  )
A.男女的地位平等 B.社会风气开化
C.女作家成就最大 D.诗歌风格多样
12.(2024七下·寮步期中)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
来自波斯的马球 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发达的交通 B.繁荣的经济
C.清明的政治 D.兼容并包的文化
13.(2024七下·寮步期中)据统计,唐诗有作者3600余人,诗作55000余首,创作了20余万首诗,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0万余首(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诗歌繁荣
B.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
C.宋诗在文学中具有较高地位
D.唐宋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14.(2024七下·寮步期中)根据统计,唐玄宗天宝年间,中央军队的数量为9万(  )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 B.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
C.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D.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5.(2024七下·寮步期中)韦庄《秦妇吟》:“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描述了唐朝在受到致命打击后长安城的衰败、乱离情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史实是(  )
A.黄巾起义 B.大泽乡起义 C.黄巢起义 D.绿林起义
16.(2024七下·寮步期中)如图反映了中国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形势。这一历史时期(  )
A.开国君主多为文臣 B.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C.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南方先后出现十个政权
17.(2024七下·寮步期中)宋朝官僚主要有“阶、职、差遣”等称谓,“阶”、“职”为虚名,只有“差遣”才掌握实际权力,出现“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情形。这些做法(  )
A.扩大了科举考试影响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落实了重文轻武政策 D.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
18.(2024七下·寮步期中)南宋陆游的《避暑漫抄》中记载了“太祖碑誓”的传说,据传宋太祖在开国之初立下誓言,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杀文官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该传说的形成(  )
A.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的可信史料
B.印证了宋代官场的黑暗
C.改变了宋朝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D.受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9.(2024七下·寮步期中)王安石变法过程中,许多大臣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反对变法,这反映出北宋的政治风气是(  )
A.重文轻武 B.守内虚外 C.因循保守 D.效率低下
20.(2024七下·寮步期中)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
21.(2024七下·寮步期中)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22.(2024七下·寮步期中)对如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表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23.(2024七下·寮步期中)“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24.(2024七下·寮步期中)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  )
A.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B.宋金海上之盟,合兵灭辽
C.岳家军郾城大捷,大败金军 D.金军攻入开封,北宋灭亡
25.(2024七下·寮步期中)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描绘了宋朝农业发展的重大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占城稻的引入 B.人口南迁的影响
C.工具的进步 D.经济作物的兴起
26.(2024七下·寮步期中) 瓷器英语为“china”,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北宋时期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
A.杭州 B.泉州 C.广州 D.景德镇
27.(2024七下·寮步期中)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主要体现了宋代(  )
A.商业贸易的繁荣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行省制度的设立 D.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8.(2024七下·寮步期中)“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北宋开封 B.西汉长安 C.南朝长安 D.秦朝咸阳
29.(2024七下·寮步期中)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材料所反映现象的背景是(  )
A.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 B.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
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 D.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
30.(2024七下·寮步期中)观察唐宋时期诗词作家分布图,造成唐宋诗词作家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中心转移
C.海外贸易发展 D.文学风格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2024七下·寮步期中)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中古时代 隋唐》
材料二: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男儿当自强。
——[宋]王洙:《神童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达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的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
32.(2024七下·寮步期中)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含嘉仓示意图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
(隋文帝末年)计天下(粮仓)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
时间 全国统计人口数量(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1900
唐中宗种龙元年(705年) 3714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4531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1690
材料三: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无少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1)从材料一的两则史料中提取可以互相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中后期(755﹣821)人口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3.(2024七下·寮步期中)盛唐之盛,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更在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阅读材料
材料一:唐朝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时代。……以博大的胸怀去吸收异族外域文化,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存: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使大唐帝国的威望空前鼎盛;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交往,丰富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时,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摘编自朱伟东、邵志国《论初唐的社会和谐及其成因》
材料二:
文物图片 历史背景
①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蔬菜种子、茶叶、工匠和图书典籍、
②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发展生产
③赠尚衣奉御井府君墓志铭 记录了唐玄宗时期的遣唐使井真成的生平,是目前国内关于遣唐使最早的实物资料。
贞观初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到达天竺,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充满自信”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选择至少两幅文物图片(写编号即可),自选一个角度,参考其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要求材料结合,观点明确、规范,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隋文帝曾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由此可见,他崇尚节俭。隋文帝厉行节俭,曾教训太子说:自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长久的,A项正确;
选项BCD都与“ 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 ”不相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开皇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金榜题名”“名落孙山”“连中三元”“古代选官制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制度,以传贤为标准,排除B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以举孝廉为主要标准,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以高第为标准,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榜题名”“连中三元”体现的是科举考试,成绩优异,科举得中,“名落孙山”指的是科举落榜,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科举制度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隋朝581年建立,618年灭亡,存在时间短暂;隋朝经济繁荣,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A项符合题意;
实现了统一和“流星”的短暂不相符,排除B;
统治者残暴和 大运河开通 与隋朝的短暂繁荣无关,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注意识记和理解隋朝的特点,识记相关的知识点。
4.【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可知唐太宗使用曾经是敌对阵营的人才,看重的是魏征的才能,这说明他用人选贤任能,C项正确;
轻徭薄赋、简法轻刑、恩威并施都与“ 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 ”不相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掌握唐太宗用人的史实及影响。
5.【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通过物质奖励以及地方官员劝导方式鼓励早婚、鼓励生育,这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推动经济发展,D项正确;
唐太宗颁布行政法令不属于“无为而治”,排除A项;
唐太宗的做法是鼓励生育,刺激人口增长,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
中央集权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统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认为武则天“不是坏皇帝”的主要依据是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以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首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是在隋朝时期,排除A;
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是在唐太宗时期,排除B;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与人民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宰相姚崇”判断事件发生在唐玄宗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人才辈出,在丞相姚崇、宋璟的辅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史称“开元盛世”,B项符合题意;
唐太宗、武则天、宋太祖都与史实不符,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开元盛世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8.【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允许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体现了包容的大国风范,A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繁荣,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文化昌盛,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出政治腐败,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关键信息是“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
9.【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C项正确;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农具,排除B项;
“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农业发展的认识。
10.【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数据可知,从贞观二十三年到开元二十九年,唐朝人口数由1900万增加到4531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历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唐朝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放的社会风气能促进社会进步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表格类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表格数据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唐朝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局面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以此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11.【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代女子受教育范围扩大,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她们在诗文和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胜于前代”可知,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扩大女子受教育的范围,使其在艺术文化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B项正确;
“男女的地位平等”表述有误,古代中国是典型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排除A项;
材料没有对比,并不能得出谁的成就最大,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唐代诗歌的类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社会风气的认识。
12.【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来自波斯”“来自西域”“来自印度”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唐王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运用,故该同学侧重于展示唐朝兼容并包的文化,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兼容并包外来文化,和交通、经济以及政治无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据材料“唐诗,……其中农事诗不少于800首。宋诗,……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0万余首,约占全诗的一半。”可知,唐诗和宋诗都大篇幅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内容,这反映出劳动生产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B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商品经济发展与诗歌繁荣的关系,排除A;
材料未比较唐诗与宋诗的地位,排除C;
材料未体现唐宋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诗和宋词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玄宗天宝年间,中央军队的数量为9万,而边镇地区兵力达到了49万”可知,天宝年间地方边镇拥有的兵力远远超过中央政府的兵力,这说明唐玄宗后期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A符合题意;
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排除B;
朱温建立后梁导致了唐朝的灭亡,排除C;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背景,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及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正确;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排除A;
大泽乡起义发生于秦朝末年,排除B;
绿林起义是发生于西汉末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朝灭亡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据题干图片“后周”“后蜀”“南唐”“北汉”等名称可知,这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C项正确;
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多为武将或节度使,排除A项;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稳定,北方战乱频繁,排除B项;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指南方的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等九个政权以及北方的北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代十国时期的相关史实。
17.【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的影响,排除A;
B.根据材料“只有‘差遣’才掌握实际权力,州县长官也都由皇帝‘差遣’京官去担任”可知,宋代采取职官差遣制的方式临时解决地方问题,这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B正确;
C.材料未涉及重文轻武政策,排除C;
D.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差遣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南宋陆游的《避暑漫抄》中记载了‘太祖碑誓’的传说,据传宋太祖在开国之初立下誓言,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杀文官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同样的说法却不见于北宋时期的史书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题干中传说的形成受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提供研究宋代政治的可信史料,排除A;
题干材料不能印证宋代官场的黑暗,排除B;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改变宋朝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中传说的形成受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9.【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许多大臣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反对变法”可知,材料反映出北宋的政治风气是因循保守。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C符合题意;
重文轻武在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A;
守内虚外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
效率低下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20.【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的货币样式和汉族政权的样式相同,反映了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影响,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
A项民族交融的加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民族融合。正确分析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21.【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和南方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此时,北方出现了契丹(辽)政权;之后北宋取代后周政权,并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与辽和西夏并立;12世纪初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后来灭辽,与北宋和西夏并立;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耻”,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即位建立南宋,形成了南宋与西夏、金的政权并立。所以正确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政权并立。
22.【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表》的内容反映了宋与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其中和平的时间大于战争的时间,故可得出两宋时期,宋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互有战争,但双方之间的和平交往是主流,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应熟练掌握两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本题归纳性强。
23.【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结合所学分析:
A:材料描述了宋辽、宋夏边境榷场贸易,并未涉及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排除A项。
B:材料描述了宋辽、宋夏边境榷场贸易,不能说明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排除B项。
C:材料描述了宋辽、宋夏边境互市,有利于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交融,故选C项。
D:材料描述了宋辽、宋夏边境榷场贸易,未涉及民族间经济差距的消除,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的相关史实。
24.【答案】D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靖康耻”指金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D符合题意;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宋金海上之盟,合兵灭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南宋建立后,金军经常南下骚扰,南宋著名将领岳飞组建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在郾城大战中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的灭亡及其原因,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25.【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BC都是宋朝农业发展重大变化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经济作物的兴起是农业发展变化的表现,不是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时期农业的发展变化等知识。
26.【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D项正确;
杭州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泉州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广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宋时兴起的制瓷业中心的相关史实。
27.【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主要体现了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A项正确;
交子的出现体现了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无关,排除B项;
行省制度的设立是在元朝,排除C项;
交子的出现体现了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交子的相关史实。
28.【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夜市”可知这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城内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夜市出现。
29.【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可知,沈括的话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
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太过绝对,不能反映现象的背景,排除A项;
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没有反映出沈括的对“富贵诗”评价,排除B项;
材料中沈括只是对唐诗中描写的繁荣景象做出的评价,不能看出沈括看不起唐朝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30.【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宋朝相比唐朝,南方诗词作家数量已经超过北方,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加,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南方人才辈出,A项正确;
唐朝定都长安,北宋定都东京,南宋定都临安,政治中心转移的趋势是东移,不是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海外贸易发展不是国内人才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文学风格变化与人才地域分布变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31.【答案】(1)隋唐时期,士族门阀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阶层兴起,原本属于士族的权力,开始向着庶族地主阶层转移;原本的九品中正制,存在着徇私舞弊、上层权贵垄断选人权等弊端,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2)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可得出隋唐时期,士族门阀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阶层兴起,原本属于士族的权力,开始向着庶族地主阶层转移;根据材料“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可得出原本的九品中正制,存在着徇私舞弊、上层权贵垄断选人权等弊端,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可知,宋代科举制度发达的表现是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有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
(3)根据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科举制度的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故答案为:
(1)隋唐时期,士族门阀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阶层兴起,原本属于士族的权力,开始向着庶族地主阶层转移;原本的九品中正制,存在着徇私舞弊、上层权贵垄断选人权等弊端,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2)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等相关史实。
32.【答案】(1)隋朝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储存了大量粮食。
(2)迅速下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3)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的两则史料中提取可以互相印证的历史信息是隋朝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储存了大量粮食。
(2)根据材料二可知,唐朝中后期(755-821)人口的变化趋势是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3)依据材料三“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可知,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是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等。
故答案为:
(1)隋朝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储存了大量粮食。
(2)迅速下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3)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
33.【答案】(1)实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吸收异族外来文化,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外交流频繁等。
(2)观点: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论述: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说明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去吸收异族外来文化,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生”可得出实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吸收异族外来文化,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生);根据材料“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大唐帝国的威望空前鼎盛”可得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交往,中外交流的增强,丰富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可得出中外交流频繁等。
(2)根据材料二,选择图③、图④,选择角度对外交往,参考其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为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论述如下: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说明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故答案为:
(1)实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吸收异族外来文化,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外交流频繁等。
(2)观点: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论述: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说明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的民族关系、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等相关史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寮步外国语学校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