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
1.古籍中有许多关于西周村社制度的记载。例如,《礼记·王制》:“田里不鬻(卖)”;《诗经·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社神),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公羊传》:“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日父老,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据此可知,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村社的土地属于私有制 B.村社有自我管理的功能
C.村社对应集体劳作方式 D.村社内部具有公共空间
2.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铜柄铁剑出土于甘肃灵台的一座春秋早期墓中,初期制作的铁器多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 )
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冶铁技术 B.春秋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国家 D.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已完全取代铜制工具
3.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A.杜诗水排 B.高转筒车 C.翻车 D.风力水车
4.元朝初期,北方民间结成一种农民互助组织,称为“锄社”。王祯(农书》卷三:“其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由此可知,“锄社”
A.兼具生产和保卫的管理职能 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
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5.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以下属于灌溉工具的是
A.水排 B.翻车 C.曲辕犁 D.坯车
6.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齐明帝诏曰:“细作中署、材官、车府,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这一变化( )
A.体现了政府加强对工匠的管理 B.使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受挫
C.反映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 D.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一定条件
7.司马迁评价:“江南地区占有‘地势饶食’的优势,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得到‘饭稻羹鱼’的成就。”同时,他也指出尽管江南“无冻饿之人”,却也没有“千金之家”。对以上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江南地区逐渐成为经济重心
B.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处于原始阶段
C.江南地区已经消除贫富差距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8.《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最早出现于隋唐 B.由西域传入中原 C.在东汉普遍使用 D.属水力灌溉工具
9.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A.水排 B.筒车 C.翻车 D.水车
A.A B.B C.C D.D
10.下图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土的汉墓壁画拓片。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牛耕技术在边疆地区普及 B.庄园经济得到发展
C.家庭式劳作方式占据主导 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11.《西京杂记》记载:“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这反映了汉代
A.织机构造操作复杂 B.官营织品精美昂贵
C.纺织机是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工具 D.手工织品市场广阔
12.下图是一幅关于汉代农业的画像砖,画面左侧一人持长柄弯锄翻地松土,另二人并排俯身单手伸向地里,似为施播种子,动作整齐划一。这幅画像砖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多种经营方式兴盛 B.小农经济的繁荣
C.生产工具较为落后 D.农业的精耕细作
13.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延续的时间很不平衡。西亚约在公元前9 000年由中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A.采集、狩猎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磨制石器的使用 D.开始使用火
14.汉代开垦土地的工具有单、双两面之别,或用于耕翻土地,或用于开渠作垄;考虑到南、北土质的不同,北方的铁锸多为平刃,南方则多为尖刃。这说明当时
A.铁业官营影响质量 B.冶铁炼钢技术落后
C.各地缺乏经济交往 D.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15.以下史实,反映了西汉时期
甘肃武靡咀子48号汉墓 出土了西汉木牛犁模型
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 出土了巨型犁件
居延(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汉简 记载了诸多“田卒”、“治果渠卒”等称谓
A.自耕农经济的盛行 B.农业经济区北移
C.土地兼并得到抑制 D.地方治理的加强
16.《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而西汉时,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薄田亩十石。材料说明
A.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应 B.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铁犁牛耕己普及至全国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产铁之地设铁官,专管冶铁和铸造铁器,全国共有49处。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考古发掘,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
——摘编自张钢杰《试论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冶铁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祯,字伯善,元初东平路泰安州人(今山东泰安)。曾出任泰安州教授、旌德县尹、永丰县尹,游宦南北,博学多识,任职地方期间勤政爱民,劝导农桑功绩显著。他所作《王祯农书》继承了中国古代农书编纂的优良传统,顺应了元朝重视农事经验总结的潮流,书中各卷目都反复强调政府劝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王祯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个部分组成,全书十三万余字,广泛涉猎农林牧副渔业多个层面。其中《农器图谱》部分,绘制了306幅图画,收录了105种农具,占到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这在农学史上是首创之举。全书将农具分成二十门,每门细分若干项,每项之下又专门画一图演示,并配以文字注解说明。王祯还精通机械工具制造原理,复原了一些失传的农具。如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绘制出了水排的样式图形。另外,如牛转翻车、水转翻车,都是王祯自己所创制,加以试验成功之后载入农书。该书付梓之后,立刻引起世人的关注和追捧,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元朝官方主持编订的《农桑辑要》。明清时期的农学书籍,很多都沿袭了《王祯农书》的做法和内容。
——摘编自《<王祯农书>:一部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概括《王祯农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祯编撰此书的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社会最早的“突破”点在哪里 毫无疑问,就人这个物种而言,其最早的“突破”应当从学会制作工具开始,这一“突破”使得人最终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区分开来,在生物发展的树谱上成为主干而非旁支。就一部人类史来说,这一“突破”开启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事实上,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同样是一次“突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末端,人类已经有了宗教意识的萌芽,有了彼岸世界的观念。 在人类文明史上,东西方都曾发生过“突破”,“突破”不是西方的“专利”,并非只属于西方。
——摘编自吾淳《论早期文明的“突破”》
请以人类社会文明的“突破”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村社制度的记载......《礼记·王制》:‘田里不鬻(卖)’;《诗经·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社神),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公羊传》:‘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日父老,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名义上归周天子所有,土地不可以随意转让和买卖,村社的土地应属于公有制,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父老、里正”说明村社推选能者行使管理职能,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周的井田制是一种集体劳作方式,所以村社应该是对应集体劳作方式,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以御田祖”说明村社有祭祀的公共空间,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铜柄铁剑出土于甘肃灵台的一座春秋早期墓中”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冶炼技术,A项正确;根据材料“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对比同时期的中国冶铁技术和世界冶铁技术,无法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国家,排除C项;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已完全取代铜制工具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诗的水排用于冶金业,而高转筒车、翻车及风力水车均用于农业灌溉,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锄社”是一种互助组织,在这种互助模式下,能实现“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对于农业发展而言,有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D正确;“锄社”并没有保卫的管理职能,排除A;锄社是农耕文明,不是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结合,排除B;锄社是克服小农经济分散性脆弱性的一种手段,依然属于自然经济范畴,排除C。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B项正确;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排除A项;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排除C项;坯车是陶瓷生产中的运输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而南齐时,“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这就为民营手工业发展创造一定条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放松对工匠的控制,不是”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对手工业者的管理情况,无法得出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政府放松对工匠的控制,不能说明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材料中指出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却也没有“千金之家”,体现了江南地区人民虽能解决温饱问题,但没有特别富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D项正确;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宋朝,排除A项;“原始阶段”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技术就已经脱离了原始阶段,进入传统农业阶段,排除B项;“消除”二字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依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曲辕犁,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A项正确;曲辕犁并不是外来传入,是江南地区百姓的发明,排除B项;曲辕犁最早出现在隋唐,排除C项;曲辕犁属于耕犁工具,不是水力灌溉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而筒车、翻车、水车都是农业灌溉工具,因此A正确,BCD排除。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图示中的汉墓壁画拓片中有“采桑区,沤麻区、扶犁耕耘、廊舍、厩棚栏圈”,说明这里具有耕种粮食、手工业作坊、养殖牲畜等自给自足的特征,分区代表了生产规模较大,符合汉代庄园经济特征,B项正确;拓片内容反映了该地区出现牛耕,但是不能反映牛耕技术在边疆的普及,排除A项;拓片反映的生产规模较大,不是家庭式劳作方式,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情况,而庄园经济也不是社会动荡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东汉时期,手工业者陈宝光家织绫,需“宝光妻”专门传授技术,“用一百二十蹑”的织机,六十日才成一匹,反映了汉代织机构造操作复杂,A项正确;“陈宝光家”属于私人手工业,并非官营,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纺织机对农耕家庭的重要性,排除C项;手工织品市场广阔与材料内容和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画面左侧一人持长柄弯锄翻地松土,另二人并排俯身单手伸向地里,似为施播种子,动作整齐划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画像砖中体现的是三个劳动者在劳作的情形,翻地和播种的动作体现出了在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进行耕作,D项正确;汉代农业经营方式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繁荣需要从动态的农业生产量等信息来分析,材料仅仅提供了农业生产的过程性史料,无法证明小农经济繁荣,排除B项;汉代生产工具是铁力牛耕,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磨制石器在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经过磨光等加工工艺,使得器物表面更为光滑,器形更为规整。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故均排除。
14.D
【详解】汉代开垦土地时,需要根据“耕翻土地”、“开渠作垄”等具体用途或南、北方的不同土质,选择不同的农具,说明当时农业重视精耕细作,D项正确;铁业官营影响质量与材料主旨无关,A项错误;农具的多样性不能说明汉代冶铁炼钢技术落后,B项错误;汉朝时期我国各地并不缺乏经济交往,C项错误。
15.B
【详解】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耕犁等农具在甘肃、辽阳一带出现,内蒙古出土的汉简中多次提到管理农业生产和水利兴修的官吏等,反映出当时农业文明向北扩展和农业区的北移,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自耕农”即小农经济的盛行,A项错误;土地兼并得到抑制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治理的加强,D项错误。
16.C
【详解】汉代相比于战国,粮食的亩产量明显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战国到西汉,铁农具逐渐推广,灌溉技术有所进步,精耕细作生产得到发展,因此粮食产量提升,C正确;西汉时期实行小农经济,而非集体耕作,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实行,排除B;东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至全国,排除D。
17.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保证了小农家庭自给自足。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详解】作用:根据材料“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可知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保证了小农家庭自给自足。根据所学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作用和特点可知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18.(1)表现:冶铁业地域分布广泛;冶铸作坊规模较大;铁产量得到提高;不少新技术被发明并得到应用。
(2)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推动了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有助于精耕细作农耕模式的发展与推广。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表现:据材料“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可知,冶铁业地域分布广泛;据材料“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可知,冶铸作坊规模较大;据材料“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可知,铁产量得到提高;据材料“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知,不少新技术被发明并得到应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影响:据材料“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知,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据材料“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汉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可知,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进而推动了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多种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有助于精耕细作农耕模式的发展与推广。
19.(1)特点: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具有农业百科全书性质;以农具的记载与复原为主要内容;图文并茂,分门别类,注解详细,指导性强;在写作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反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流传广、影响大。
(2)原因:当时农业发展的需要;顺应元朝编撰农书的潮流;作者主政地方时就十分重视劝导农桑;前朝的农业技术积累与农书成果提供了素材。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全书十三万余字,广泛涉猎农林牧副渔业多个层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祯农书》的特点有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具有农业百科全书性质。根据材料“其中《农器图谱》部分,绘制了306幅图画,收录了105种农具,占到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这在农学史上是首创之举。”“王祯还精通机械工具制造原理,复原了一些失传的农具。”可知以农具的记载与复原为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全书将农具分成二十门,每门细分若干项,每项之下又专门画一图演示,并配以文字注解说明。”可知图文并茂,分门别类,注解详细,指导性强。根据材料“如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绘制出了水排的样式图形。另外,如牛转翻车、水转翻车,都是王祯自己所创制,加以试验成功之后载入农书。”可知在写作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根据材料“他所作《王祯农书》继承了中国古代农书编纂的优良传统,顺应了元朝重视农事经验总结的潮流。”“明清时期的农学书籍,很多都沿袭了《王祯农书》的做法和内容。”可知反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流传广、影响大。
(2)原因: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任职地方期间勤政爱民,劝导农桑功绩显著。他所作《王祯农书》继承了中国古代农书编纂的优良传统,顺应了元朝重视农事经验总结的潮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祯编撰此书的原因有,作者主政地方时就十分重视劝导农桑;当时农业发展的需要;顺应元朝编撰农书的潮流。根据材料“其中《农器图谱》部分,绘制了306幅图画,收录了105种农具,占到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可知前朝的农业技术积累与农书成果提供了素材。
20.示例一
论题:人类社会文明在交流中不断“突破”。
论述: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人类社会早期,多元文明之间也在交流互补中实现“突破”。古代希腊以移民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城邦,并与东方波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不断交流。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4世纪建立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后,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从而推动了希腊化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早期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西亚地区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文字传入希腊地区,演化出希腊字母,推动了各地区文化的发展。因此,处在多元并存的早期人类社会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实现“突破”,并在“突破”中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人类早期文明在“突破”中发展。
论述: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特征,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根本动力下,人类早期社会在“突破”中不断推进。在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实现了在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上的“突破”,就生产工具而言,出现了相对成熟的磨制石器,就生活方式而言,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以及各地区在产品上的互通有无,人类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和商业交换的“突破”。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产品、私有制度、私有观念出现,早期国家和阶级产生,人类实现了早期政治组织上的“突破”。因此,人类早期文明在生产力的根本推动下,在“突破”中获得进步。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示例一:围绕人类社会文明的“突破”为主题并结合材料“在旧石器时代的末端,人类已经有了宗教意识的萌芽,有了彼岸世界的观念。 在人类文明史上,东西方都曾发生过‘突破’,‘突破’不是西方的‘专利’,并非只属于西方”可拟定论题为人类社会文明在交流中不断“突破”。论述可结合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人类社会早期,多元文明之间也在交流互补中实现“突破”。古代希腊以移民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城邦,并与东方波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不断交流。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4世纪建立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后,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从而推动了希腊化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早期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西亚地区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文字传入希腊地区,演化出希腊字母,推动了各地区文化的发展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处在多元并存的早期人类社会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实现“突破”,并在“突破”中发展。
示例二:结合材料“就人这个物种而言,其最早的‘突破’应当从学会制作工具开始……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同样是一次‘突破’”可拟定论题论题为人类早期文明在“突破”中发展。论述可结合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特征,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根本动力下,人类早期社会在“突破”中不断推进。在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实现了在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上的“突破”,就生产工具而言,出现了相对成熟的磨制石器,就生活方式而言,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以及各地区在产品上的互通有无,人类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和商业交换的“突破”。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产品、私有制度、私有观念出现,早期国家和阶级产生,人类实现了早期政治组织上的“突破”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人类早期文明在生产力的根本推动下,在“突破”中获得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