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一、单选题
1.永乐十三年(1415年),“麻林国(东非)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上御奉天门受之。文武群臣稽首称贺曰:‘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这反映出当时( )
A.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B.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C.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D.西学东渐思潮提高了中国对外认知的水平
2.明廷为了供应长城九边军粮,以盐引为报酬,招募商户运粮边塞,晋商顺势兴起。清军入关前后,晋商取得皇商身份,为政府供应军需民用,垄断蒙古与中原贸易。至咸丰后,晋商票号又取得接济官府,代理省库、国库的特权。据此可知,晋商的商业贸易( )
A.适应了明清社会发展的需要 B.突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明清全国大市场形成 D.不利于明清商业的健康发展
3.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曾经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且在忽必烈手下工作了17年,后来他从海路经波斯湾回到威尼斯,又在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捕。他在狱中口述的《东方见闻录》记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他不可能记载的“中国信息”是( )
A.不管走到哪,都可以用纸币进行支付
B.刺桐(泉州)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
C.中国人来拜访我……有的要学数学,有的对伦理科学感兴趣
D.杭州除了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店铺外,还有十个大广场或市场
4.庄票又称钱庄票,是清代钱庄发行的一种会票。发行兑换券性质的庄票是钱庄的首要业务,钱庄按寄存户存钱(银)填发存款收据,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可以代替现金流通。庄票的出现表明清代( )
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流通量不足
C.资本性借贷有所发展 D.借贷纠纷得以和平解决
5.明朝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清朝也规定:每月取利,不得过三分。而在民间,月利息经常达到3%至9%,甚至更高。这说明当时
A.白银货币程度提高 B.私人资本严重缺乏
C.信贷典当十分活跃 D.民间白银流通不畅
6.如表为战国时期的货币及流通区域表。这可以说明当时
刀币 齐、燕等国
布 韩、赵、魏等国
圜钱 秦国和东周、西周等地
铜贝、郢爰 楚国
A.民间商业勃兴 B.国内缺乏统一市场
C.货币流通量大 D.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7.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认为,每个社会的统治者都是经济人,在决策时必然要追求最大化的效用,同时他们的政策判断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总的来说,政策是帝王们在特定阶段下理性考虑的结果。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8.福建海澄县番舶税额,明万历四年,“至万金”;万历二十一年,“累增至二万有余”;万历二十二年,“骤溢至二万九千有奇”,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现象说明( )
A.朝贡贸易获利丰厚 B.海禁政策遭到废弃
C.关税成为经济支柱 D.海外贸易有所扩大
9.《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城市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10.据记载,宋代江南地区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从熙宁十年(1077年)到嘉定年间(1208—1224年)分别由39502贯962文上升到206298贯298文,10618贯671文上升到48463贯774文。这说明宋代( )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异变 B.江南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11.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颁布诏令:“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政策的调整反映了( )
A.抵御倭寇侵扰的需要 B.改善沿海地区民生的需要
C.有效管理台湾的需要 D.维护朝贡体制贸易的需要
12.唐代商贾行入内地,须持“过所”(商贾旅客通过丝绸之路沿线关口的通行证明)。申请“过所”时,既要证明自己的身份,也要查验其与同行人之间的关系,奴婢是否有保人、市券,牲口何种毛色等。各项内容必须经核实清楚才能动身,所经过的镇戍、关津,经查验签证,方可放行。由此可知,唐代( )
A.政府重视规范商贸行为 B.商业贸易活动比较活跃
C.商路交通管理制度严密 D.传统经济政策得到强化
13.《盐铁论》记载,西汉“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而曹、卫、梁、宋,采棺转尸;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食,而邹、鲁、周、韩,藜藿蔬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
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
C.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D.各地物产流通范围有限
14.17世纪,葡萄牙人将巴西鼻烟及鼻烟壶从澳门带到广州。有清代史学家称:“鼻烟壶起于本朝。其始,止行八旗并士大夫,近日,贩夫牧竖(牧童)无不握此壶。”由此可知,巴西鼻烟壶的传入( )
A.冲击了现有的外贸政策 B.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C.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D.缩小了社会阶层的差距
15.埃及新王国时期,农村中出现大量的借贷契约,租佃、雇佣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物物交换已经很普遍。一份文献记载了一个王家牧人涅布麦希“因为什么都没有了”而出租奴隶和出卖土地的事情。据此可以推测,当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
A.得益于王室贵族的需求 B.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化
C.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 D.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16.《管子》在论及齐国冶铁行业的具体操作方式时表示: “发民,则下疾怨上……未见山铁之利而内败矣。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十,君得其三,有杂之以轻重,守之以高下。”这一论述( )
A.源于齐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B.打破了工商食官的传统观念
C.以维护百姓利益为出发点 D.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大量兴办,主要服务于大宗商品交易。至唐朝中叶,栖坊逐渐从邸店中分离出来,由颇具资本的商人运营,成为专门为客商进行钱财寄存的地方,柜坊帮助客商进行钱财的保管,并进行柜租的收取,而且还能凭借相关信物来帮助客商进行款项的支付。柜坊还兼营放高利贷,客商通过粮食和布帛等作为抵押,以此借取回访的钱财还款的利息大约超过40%。由于柜坊所拥有的资金量较大,所以富商都愿将钱财寄存其中。而主要的剥削对象还是唐朝的农民。著名经济史学家傅筑夫曾经说过,唐朝的柜坊可以说是纯粹的专门经营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早于欧洲的奥格斯堡和佛罗伦萨700多年。
——摘编自孙金文王常健《“柜坊”对唐代商业发展的影响探索》
材料二 明清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了金属货币的流通,从而造成市面上钱色不一,这就促使银钱兑换业得以发展,由此催生了专门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机构——钱铺银号,明清时期,“钱铺开设随地皆有”,钱铺银号大多在县城及大城市,而钱店、钱桌、钱肆在县及镇一级区域。为了平抑钱价,雍正年间下令开设官钱铺,由户部提出相应的钱法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八旗军饷拥堵甚高的问题。由于钱铺银号的经营环境相对宽松,在运行中因一些不法商人从中谋取利益,为此清中期对钱铺银号管理更加“精细化”,开设前需要到内务府报备登记在册,并进行五家互保实行连带责任制度。此外对日常犯罪的打击、防范亦实行了诸多措施,如严厉打击盗劫者、对官员疏忽问责等。钱铺银号以经营银钱兑换而兴起,随着发展存放贷、发行银钱票等逐渐成为主业。就借贷来说,覆盖对城乡贫民的生活借贷、对手工亚、矿冶业及运输业的资金放贷和对工商企业进行经营性放贷等多种放贷渠道。
——摘编自刘娜《明清时期钱铺银号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柜坊兴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明清钱铺银号发展的因素,并指出其与唐代坊的不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契约制度发源于古代罗马法。罗马法规定:“契约是由双方意愿一致而产生的相互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古罗马人把契约分为口头契约、文字契约等要式契约和实务契约、合意等非要式契约。早期罗马债务以口约为主,随着帝国的扩大和罗马商业的发展,罗马社会复杂化,要式口约已不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非要式契约逐渐兴起。罗马法中关于契约的规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罗马法所包含的契约自由思想,对近现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刘锴《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契约法文化》
材料二 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的干预,改变了唐代“任依私契,官不为理”的传统。如宋代规定田宅买卖交易后订立的契约必须报官,经由官府验证、盖官府印,方始合法。既然封建官府参与对各类契约的积极管控,那么由契约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也就自然由官府来处理。在宋元以后的契约中,几乎见不到“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之类的语言。封建国家自宋元开始施行对民间契约的积极管控,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然而,这项政策却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的发展······这正是中国契约及契约关系的发展,直到明清也未能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动,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乜小红《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契约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罗马与中国契约制度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元以后政府对民间契约的干预。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宋真宗时期,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并重新走向高涨,商品流通的活跃,为市镇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浙东地区,由于大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不足,相应地,经济作物种植和山区林业、沿海渔业则十分发达;地处沿海的越、明、台等府州,盐业市镇十分兴盛;如绍兴府,自六朝以来一直是纸业中心;萧山县西兴镇,位于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与临安城郊的浙江市隔江相望,处于水路交通要冲,商旅往来频繁。从地区发展来看,绍兴府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州府,居浙东首位;从个体发展水平来看,如绍兴府的曹娥镇、渔浦镇、龙山市等,年商税额在1000至5000贯,已接近县级城市的水平。这些镇市实际上充当了与县城同一层次的经济中心地的角色,发挥着将远离州县城市的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的作用。
——摘编自姚培峰《宋代浙东市镇的经济形态与社会特征》
材料二到了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流域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浙江崇德石门镇因榨油业的发达,成为拥有数千家的巨镇;嘉善的甘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的庵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些市镇的经济活动,有的已超出地区性的限制,而和全国各大都市发生联系,并在一些丝织业市镇出现了“有力者雇人织挽”的现象。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浙东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浙东市镇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
三、论述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 基本描述
春秋战国 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其中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较著名。
秦汉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公元前118 年,汉武帝废除汉初邦国制币权,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唐朝 621年,唐高祖下令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宋朝 1023 年,宋仁宗下令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钞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 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春秋战国到宋代货币演变趋势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材料中东非进贡的动物被命名为“麒麟、天马、神鹿”等且被视为祥瑞,这些名称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仍用传统的观念对待外来物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B项;西学东渐出现在明末清初,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至清朝(中国)。题干信息强调晋商具有政府给予的特殊政策,故能供给政府物资,取得垄断地位及多种特权。晋商这种特殊商业地位阻碍了市场竞争,不利于商业的健康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晋商的特殊地位是否适应了明清社会发展的需要,材料主要体现出明清时期晋商享受政府的特殊政策,排除A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存在,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晋商的贸易能否促进全国大市场的形成,材料仅仅交代的是晋商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民众对科学不够重视,不会出现“中国人来拜访我……有的要学数学,有的对伦理科学感兴趣”的现象,C项符合题目的要求,C项正确;宋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元朝继续使用纸币,且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这时会出现“不管走到哪,都可以用纸币进行支付”的现象,但这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排除A项;泉州是元朝的第一大港,这时会出现“刺桐(泉州)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的现象,但这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排除B项;元朝时期,杭州的商业繁荣,会出现“杭州除了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店铺外,还有十个大广场或市场”的现象,但这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发行兑换券性质”“凭票即付”“代替现金流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代,庄票的出现促进了资本性借贷的发展,C项正确;庄票的出现不能表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排除A项;庄票出现与金属货币的流通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庄票是一种借贷形式,但其不能使借贷纠纷和平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农户从事农业生产而获得的收入具有鲜明的季节性,且可能会经常性地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但由于私人资本严重缺乏,农户难以从市场机构中获得公允的贷款,因此尽管政府对民间借贷行为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月利息经常达到3%至9%”,B项符合题意。材料仅说明了民间借贷行为的频繁,但并未涉及货币的流通状况,无法得出AD两项结论,排除;C项仅是材料的表面信息,并非最佳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将材料中对放债、典当的行为的种种限制和民间高额的月利息进行对比才可做出正确推断。
6.B
【详解】从“战国时期的货币及流通区域表”不难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地区所使用的是货币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战国时国家分裂,没有统一的市场,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间商业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货币流通量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诸侯是兼并战争而非争霸战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认为,经济政策是帝王们在客观条件下为追求最大化的效用而采取的相对理性的选择,也即经济政策的制定有其客观原因和合理性。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财政收入,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本意是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要“追求”最大化的效用,而非“实现了”最大化的效用,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古代有其合理性,但也有消极影响,“明智选择”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夏商西周也属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是在战国时期,“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福建海澄县番舶税额,……万历二十二年,‘骤溢至二万九千有奇’,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可知,反映了明代万历时期福建海澄县番舶税额不断增加的信息,海外贸易税成为当地的重要财政来源,说明此时期明朝的海外贸易有所扩大,D项正确;朝贡贸易中,获利丰厚的是朝贡国而非明朝政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海禁政策的信息,选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关税成为经济支柱的信息,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唐朝设有“官街鼓”,表明唐朝开市和闭市的时间受到了官府的严格监管,宋朝废除“官街鼓”,表明宋代开市和闭市的时间没有受到官府的监管,因此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择B ;街鼓是规定开市和闭市的工具,与社会治安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将都城人口进行对比,排除C;宋废街鼓是城市管理相对宽松的表现,排除D。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代江南地区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从熙宁十年(1077年)到嘉定年间(1208—1224年)分别由39502贯962文上升到206298贯298文,10618贯671文上升到48463贯774文”可知,宋代江南地区的商税上升较为明显,商税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经济机构并非发生根本性变化,小农经济仍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商税的上升,没有设计商税在整体国家赋税中所占的比例,不能得知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宋朝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并没有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8-1694年(中国)。根据材料“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可知,康熙调整政策开展海外贸易,是为了沿海地区的民生发展,B项正确;抵御倭寇应采取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排除A项;管理台湾的需要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鼓励开展海外贸易,与朝贡体制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根据材料“唐代商贾行入内地,须持‘过所’……各项内容必须经核实清楚才能动身,所经过的镇戍、关津,经查验签证,方可放行。”可知,唐代对商贾旅客进入内地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涉及身份、物品、经过的场所等方面的查验签证,体现了唐代商路交通管理制度严密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政府规范商贸行为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唐代商业贸易活动比较活跃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依据材料“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而邹、鲁、周、韩,藜藿蔬食”,可以看出“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能贩运到“曹、卫、梁、宋”,且“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能为“邹、鲁、周、韩”地区所食用,说明当时各地物产流通不畅和流通范围有限,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物产流通受限,不能说明商业环境状况宽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商品流通受阻,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流通受限,无法得出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中国。由材料中“将巴西鼻烟及鼻烟壶从澳门带到广州”“近日,贩夫牧竖(牧童)无不握此壶”等信息可知,当时鼻烟壶的受众群体广泛,涉及士大夫、贩夫、牧童,这说明鼻烟壶已深入民众的社会生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外贸易政策的相关信息,A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对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而不是社会生活的丰富,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社会阶层的差距缩小,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根据材料“租佃、雇佣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因为什么都没有了’而出租奴隶和出卖土地”可知,商品货币关系深入农村后,会改变农村的生产资料占有情况,从而加剧农村阶级的分化,B项正确;古埃及的商业发展中,王室贵族的需求带动的是海外贸易,加剧农民的负担,与材料中记载的农村民间商品交换并没有太大关系,排除AD项;根据材料“物物交换已经很普遍”可知,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并不成熟,排除C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管子强调让民众参与到冶铁行业中来,实现国家与民众共同获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一论述根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齐国实力的增强,排除A项;管子是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以维护统治为出发点,排除C项;这一论述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影响: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便利了商品交换;早期的银行金融机构。
(2)因素:农产品商品化促进货币需求;货币不一,为了方便兑换;商品经济发展活跃;白银货币化。
不同:从事专门的货币兑换业务;受到有序的管理;经营范围扩展。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代(中国)。关于唐代柜坊兴起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由颇具资本的商人运营,成为专门为客商进行钱财寄存的地方”可知,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根据“客商通过粮食和布帛等作为抵押”可知,便利了商品交换;根据“纯粹的专门经营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可知,早期的银行金融机构。
(2)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推动明清钱铺银号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二“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了金属货币的流通”可知,农产品商品化促进货币需求:根据“从而造成市面上钱色不一,……钱铺银号”可知,货币不一,为了方便兑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活跃;白银货币化。
第二小问,关于明清钱铺银号与唐代坊的不同,根据“钱铺开设随地皆有”可知,从事专门的货币兑换业务;根据“为此清中期对钱铺银号管理更加精细化’”可知,受到有序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营范围扩展。
18.(1)特点:运用广泛,形式多样;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包含契约自由的思想;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影响: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了各种错综复杂的民事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对近现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不同:古代罗马自由订立契约,法律进行规范和保障;古代中国封建政府直接干预和管控契约的签订。
评价: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规范了契约签订行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契约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纷;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成本,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契约自由化的发展;阻碍了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
【详解】(1)特点:由材料“口头契约、文字契约等要式契约和实务契约、合意等非要式契约”,可得出运用广泛,形式多样;由材料“契约是由双方意愿一致而产生的相互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可得出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由材料“罗马法所包含的契约自由思想”,可得出包含契约自由的思想;由材料“随着帝国的扩大和罗马商业的发展,罗马社会复杂化”,可得出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影响:由材料“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可得出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所学,明晰的契约规范了各种错综复杂的民事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材料“对近现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得出对近现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不同:由材料“罗马法所包含的契约自由思想”“罗马法中关于契约的规定”,可得出古代罗马自由订立契约,法律进行规范和保障;由材料“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的干预”“由契约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也就自然由官府来处理”,可得出古代中国封建政府直接干预和管控契约的签订。评价:由材料“封建国家自宋元开始施行对民间契约的积极管控,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可得出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材料“封建官府参与对各类契约的积极管控,那么由契约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也就自然由官府来处理”,可得出规范了契约签订行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契约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纷;国家加大对各类契约的积极管控,必然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成本,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的发展”,可得出阻碍了契约自由化的发展;由材料“国契约及契约关系的发展,直到明清也未能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动”,可得出阻碍了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
19.(1)原因: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经济的举措;经济重心的南移;浙东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优良的工商业基础。(任答两点即可)特点:出现多种类型的市镇;市镇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发展水平较高;市镇经济具有桥梁作用。(任答两点即可)
(2)表现:市镇经济发展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专业型市镇经济规模成型;市镇经济突破地域限制;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宋代浙东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由材料“地处沿海的越、明、台等府州,盐业市镇十分兴盛;”可知,浙东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由材料“到宋真宗时期,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并重新走向高涨,商品流通的活跃,为市镇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经济的举措;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更加明显,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浙东地区地处南方,市镇经济发展有优越的条件;此外浙东地区工商业一直有较好的基础。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由材料“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可知,市镇经济发展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由材料“浙江崇德石门镇因榨油业的发达,成为拥有数千家的巨镇;嘉善的甘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可知,专业型市镇经济规模成型;由材料“这些市镇的经济活动,有的已超出地区性的限制”可知,市镇经济突破地域限制;由材料“并在一些丝织业市镇出现了“有力者雇人织挽”的现象。”可知,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点睛】
20.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商业贸易的推动,特别是铸币技术的提高,以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和政府强力推行,货币呈现形制渐趋统一、兑换规范化、便于携带和铸币权由国家主导的趋势,而货币的演变便于稳定金融和市场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从具体的角度回答也可)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的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形制渐趋统一、兑换规范化、便于携带和铸币权由国家主导的趋势。结合秦统一货币、历朝历代发行货币的内容和纸币的出现等信息展开论述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