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九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面临的挑战(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九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面临的挑战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邯郸模拟)1372年,明太祖颁布《铁榜文》九条:严禁公侯与都、司卫所军官私相结纳,不许擅役军士、倚势欺压良善、侵夺公私田地。后来明太祖又多次颁布诏令,规定了功臣权限,并借“胡蓝之狱”诛杀了一大批开国功臣。这些举措意在 (  )
A.维护统治秩序 B.维护国家统一
C.防止土地兼并 D.树立个人威严
【解析】选A。明太祖规定功臣权限和诛杀开国功臣,目的是限制权贵势力发展,从而起到维护统治秩序的作用,A正确。这些举措和维护国家统一无关,也不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和树立个人威严,排除B、C、D。
2.明初,锦衣卫“御侮防奸,所系甚重”,不时出京作战,甚至征安南、下西洋。仅洪武朝锦衣卫下辖千户所即有19个之多,其中专职的骑兵千户所4个。由此可见,明初锦衣卫(  )
A.凸显特务政治色彩
B.折射出社会矛盾的不可调和
C.兼具军政双重职能
D.遵循了守外虚内的设置原则
【解析】选C。作为皇帝侍卫亲军的锦衣卫,担负“御侮防奸”的重任,参与征战安南和郑和下西洋等外交活动,说明明初锦衣卫兼具军政双重职能,C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锦衣卫的特务政治色彩,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当时的社会矛盾不可调和,排除B;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的初衷是侍卫皇帝,不是守外虚内,排除D。
3.(2024·福州模拟)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过今天的埃及、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后将其航海见闻编写成《岛夷志》。明代郑和的随从马欢曾评价说:“(余)历涉诸邦……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由此可知 (  )
A.中非之间贸易繁盛
B.郑和航海沿袭汪大渊路线
C.元朝多次遣使非洲
D.《岛夷志》史料价值较高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郑和下西洋证实了元朝航海家汪大渊编写的《岛夷志》的真实性,说明《岛夷志》史料价值较高,D正确;材料未涉及中非之间的贸易,排除A;材料未体现郑和航海沿袭汪大渊路线,排除B;材料未体现元朝多次遣使非洲,排除C。
4.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谕,“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并列出朝鲜、日本、越南等15个“不征之国”。朱元璋此举 (  )
A.改变了重典治乱的国策
B.旨在构筑稳定的朝贡秩序
C.埋下了倭寇泛滥的隐患
D.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解析】选B。朱元璋认为海外蛮夷之国如果为患中国,必须讨伐,同时列出了周边朝鲜、日本、越南等15个“不征之国”,这说明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周边安全,构建稳定的朝贡秩序,B正确;材料内容是针对周边国家关系,重典治乱是面向国内,排除A;倭寇泛滥不是朱元璋导致的,排除C;东亚文化圈在明朝之前就形成了,排除D。
5.(2024·荆州模拟)明嘉靖年间,蒙古各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满足于朝贡马市贸易,强烈要求更大规模的、包括民间贸易和生产资料交换在内的互市贸易。他们甚至大兵压境,明廷连年抗战,兵费浩繁和财政匮乏,不得不考虑蒙古的要求。为此明政府 (  )
A.在长城沿线设置重镇,派驻重兵
B.设立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
C.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小市
D.设立会馆以供商人停宿、储运
【解析】选C。明朝中后期,面对财政困难,为解决边患,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小市,C正确;A是明朝初年的举措,明朝中后期国力有限,不能在北边维持大量军队,排除A;日升昌票号是晋商设立的,而非政府,排除B;会馆是私人设立,排除D。
【拓展延伸】明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维度 阐释
整体 (1)实行“因俗而治”,让各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2)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北方 北方边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南方 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和留居内地的少数民族采取兼容并包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6.“如果从军事上说,明代中央政府已有能力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然而,明政府最终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谓土司“完粮赋而不食俸禄,听征调而不用军饷”。由此可见,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重要因素是 (  )
A.郡县制度的弊端 B.土民的政治要求
C.守外虚内的国策 D.财政实力的限制
【解析】选D。根据材料“完粮赋而不食俸禄,听征调而不用军饷”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王朝财政状况不佳因此从现实的角度看,为了节省资金,明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最符合实际,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郡县制度有弊端,排除A;材料并未反映西南土民的政治要求,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明朝实行守外虚内的政策,排除C。
7.(2023·安庆模拟)明初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这些措施 (  )
A.改变了当地饮食习惯
B.冲击了抑商政策
C.旨在复兴古丝绸之路
D.有利于稳定边疆
【解析】选D。 茶马互市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交往、互通有无,有利于稳定边疆,D正确。
8.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数百件奏折均是用宣纸和黄粉纸多层封裹,别无其他保护装置。而其后的奏折,则按规定用木制折匣或用贴有印花的夹板作为保护装置。雍正朝,折匣由皇帝赐发并备有小锁,宫中及具折官员本人各有钥匙一把。这表明清朝 (  )
A.朝政决策科学化
B.皇帝对官僚的控制加强
C.军机处权力膨胀
D.相权受到了进一步削弱
【解析】选B。根据“雍正朝,折匣由皇帝赐发并备有小锁,宫中及具折官员本人各有钥匙一把”可得出这是清代的密折制,这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官僚的控制加强,加强皇权,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决策科学化,排除A;材料体现的不是军机处,排除C;当时没有宰相,排除D。
 【拓展延伸】
(1)奏折制度的实质是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这种做法在以前的朝代也出现过,但并不普遍。(2)通过这样的单线联系,清朝皇帝能够做到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大大强化了其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9.清朝军机处设立以后,大学士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职军机处的为内中堂。因平常批本之事逐渐转入侍读手中,故外中堂的事务更为简要,即“票拟皆舍人,按故事为之,大学士晨入画可否,然少所更定”。这反映出 (  )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异
B.朝廷内部权力的失衡
C.官场政治生态得到净化
D.内阁票拟权逐渐丧失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后,大学士群体出现内外中堂格局,而且进入军机处的内中堂权力更大,这说明朝廷内部权力失衡,B正确;决策机制变异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净化官场政治生态是通过整顿官僚队伍以实现政治清明,因此净化官场政治生态通过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内阁依然掌握票拟权,排除D。
10.(2023·平潭模拟)清朝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和蒙古地区的“封禁”,同时,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清政府试图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
B.民族交融开始加强
C.边疆危机加深促使国家意识提升
D.清朝重视边疆开发
【解析】选C。据材料“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和蒙古地区的‘封禁’,同时,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中国边疆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清政府开始放宽限制,允许向边疆移民,充实边疆地区,并加强对边疆的开发,C正确;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加强了对边疆的移民与开发,目的是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并未体现民族关系问题,排除A;材料主旨是民族危机加强,导致清政府放宽边疆移民限制,而不是强调民族交融,排除B;材料未体现清朝重视边疆开发,排除D。
【加固训练】
  下表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间的台湾行政建置情况。清朝在台湾的行政建置 (  )
时期 台湾行政建置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至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 康熙亲自审定批准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隶属福建省
雍正元年 (1723年) 至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 增设彰化县,淡水同知、海湖通判。要求台湾有关事宜的处理要及时呈报,由最高统治者最后定夺
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 至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再增设噶玛兰通判,形成“一府四县三厅”。福建督抚虽有实权,但凡涉及事项的变更都要奏报朝廷,有时是皇帝直接介入
A.建立起与台湾的宗藩体制
B.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
C.意图防范倭寇的频繁骚扰
D.强化了台湾行政自治权
【解析】选B。根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间的台湾行政建置情况”可知,清朝采取了众多措施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和控制,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B正确;台湾是清朝领土的一部分,清朝设府县治理,台湾并不是藩属,排除A;在这一时期,倭寇并没有频繁骚扰台湾,排除C;根据“要求台湾有关事宜的处理要及时呈报,由最高统治者最后定夺”“福建督抚虽有实权,但凡涉及事项的变更都要奏报朝廷,有时是皇帝直接介入”可知,台湾行政事务受中央控制,并没有自治权,排除D。
11.(202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明清时期,广东番禺一带盗匪猖獗,老鼠与猫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1780年,巡抚李公瑚得知番禺茭塘乡盗匪聚集,在镇压后认为茭塘乡的鼠山风水不好,于是命人将山脊挖掉用铁猫镇之。以上材料说明了 (  )
A.官员治理不善导致官匪勾结
B.封建迷信思想危害地方治理
C.贫民冲破海禁政策沦为盗匪
D.康乾盛世之下社会危机浮现
【解析】选D。材料“明清时期,广东番禺一带盗匪猖獗”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盛世下隐含着社会危机,D正确;材料与官员治理不善的说法无关,排除A;材料未涉及封建迷信思想对地方治理的危害,排除B;材料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
12.如表为明代不同时期法律、法规对违禁下海囚犯处罚的规定。这从侧面反映了嘉靖时期 (  )
处罚缘由 明太祖《大明律》 嘉靖《问刑条律》
携带一般违禁物品下海 杖一百 发边卫充军
携带重要违禁物品下海 纹刑 斩刑,并枭首示众
官吏通同犯罪 除死罪外,罪止杖一百,不连累子孙 除死罪外,发边卫永远充军,并且取消子孙永袭的权利
A.社会矛盾逐步缓和
B.倭寇侵略危机已被消除
C.对外政策更加保守
D.民本思想受到政府重视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明律》与嘉靖《问刑条律》相比,嘉靖《问刑条律》对违禁下海的处罚愈加严酷,更加严格地实行“海禁”政策,这从侧面反映了嘉靖时期对外政策更加保守,C正确;材料展示了此时对违禁下海的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即政府与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之间的矛盾加剧,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时期,倭寇形势日益严峻是嘉靖《问刑条律》对违禁下海的处罚愈加严酷的原因之一,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本思想”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对沿海人民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这与民主思想相背离,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成祖迁都北京,作何考量
材料一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材料二 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其次则关中。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然视汴犹为上游焉。若金陵则僻在东南,不足控驭西北,非胜地也。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
材料三 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乎!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分析说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利弊。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利:(1)北京作为古都本身拥有很多优越性,从以北京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北京为都城(辽、金、元等);同时朱棣在登基之前势力就在北京,在北京环境利于其发展。(2)根据材料二可得出,从以北京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北京战略地位角度作答,如:北京地区战略地位非常突出,便于控制全国。关中、洛阳、南京等地则不具备此条件。②从防御蒙古等少数民族角度作答,本身拥有的优越性具有不可代替性。弊:根据材料一中地图中的详细信息可得,(1)从军事上安全系数过低的角度作答。如:面临少数民族的冲击,边境压力大。(2)从政治上礼乐教化难行的角度作答,如:北京是边防重地,政府疲于应对外来进攻,不利于礼乐政教的有效建设。(3)根据材料“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乎!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可得,从加重经济负担的角度作答。如:随着时代的发展,自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在南方,北京作为都城,需要大量的粮食以及财政的转运,造成了江南之民疲于运输物资,政府大量资金用于河道建设,财政负担沉重,人民负担加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答案:利:
(1)从以北京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北京为都城;朱棣在北京经营多年。
(2)从以北京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北京战略地位角度作答,如:北京地区战略地位非常突出,便于控制全国。关中、洛阳、南京等地则不具备此条件。②从防御蒙古等少数民族角度作答。
弊:
(1)从军事上安全系数过低的角度作答。如:面临少数民族的冲击,边境压力大。
(2)从政治上礼乐教化难行的角度作答。如:北京是边防重地,政府疲于应对外来进攻,不利于礼乐政教的有效建设。
(3)从加重经济负担的角度作答。如:经济重心在南方,北京作为都城,需要大量的粮食以及财政的转运,造成了江南之民疲于运输物资,政府大量资金用于河道建设,财政负担沉重。
(1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19世纪的东西方社会发展图。
——摘编自伊恩·莫里斯
《西方还能主宰世界多久》
注:社会发展包含经济、文化、政治、习俗、体制等一系列的社会存在的总体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8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发展赶上并超越东方,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西方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度,东方是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上,西方是工业革命,东方仍是传统小农经济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文化上,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断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东方是文化专制,日趋僵化;最终西方超越了东方,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答案:论题:18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发展赶上并超越东方。
阐述:17-18世纪,中国处于清朝康雍乾盛世之际,这一时期,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传统小农经济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文字狱的打压之下,思想文化渐趋僵化,对外闭关锁国,整个社会处于缓慢的发展进程之中。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5世纪末开始的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大量资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断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持;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亚非拉等广大地区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西方社会发展完全超越东方。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社会发展迅猛,到18世纪赶上并超越东方。(12分)九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邯郸模拟)1372年,明太祖颁布《铁榜文》九条:严禁公侯与都、司卫所军官私相结纳,不许擅役军士、倚势欺压良善、侵夺公私田地。后来明太祖又多次颁布诏令,规定了功臣权限,并借“胡蓝之狱”诛杀了一大批开国功臣。这些举措意在 (  )
A.维护统治秩序 B.维护国家统一
C.防止土地兼并 D.树立个人威严
2.明初,锦衣卫“御侮防奸,所系甚重”,不时出京作战,甚至征安南、下西洋。仅洪武朝锦衣卫下辖千户所即有19个之多,其中专职的骑兵千户所4个。由此可见,明初锦衣卫(  )
A.凸显特务政治色彩
B.折射出社会矛盾的不可调和
C.兼具军政双重职能
D.遵循了守外虚内的设置原则
3.(2024·福州模拟)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过今天的埃及、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后将其航海见闻编写成《岛夷志》。明代郑和的随从马欢曾评价说:“(余)历涉诸邦……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由此可知 (  )
A.中非之间贸易繁盛
B.郑和航海沿袭汪大渊路线
C.元朝多次遣使非洲
D.《岛夷志》史料价值较高
4.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谕,“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并列出朝鲜、日本、越南等15个“不征之国”。朱元璋此举 (  )
A.改变了重典治乱的国策
B.旨在构筑稳定的朝贡秩序
C.埋下了倭寇泛滥的隐患
D.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5.(2024·荆州模拟)明嘉靖年间,蒙古各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满足于朝贡马市贸易,强烈要求更大规模的、包括民间贸易和生产资料交换在内的互市贸易。他们甚至大兵压境,明廷连年抗战,兵费浩繁和财政匮乏,不得不考虑蒙古的要求。为此明政府 (  )
A.在长城沿线设置重镇,派驻重兵
B.设立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
C.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小市
D.设立会馆以供商人停宿、储运
【拓展延伸】明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维度 阐释
整体 (1)实行“因俗而治”,让各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2)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北方 北方边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南方 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和留居内地的少数民族采取兼容并包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6.“如果从军事上说,明代中央政府已有能力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然而,明政府最终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谓土司“完粮赋而不食俸禄,听征调而不用军饷”。由此可见,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重要因素是 (  )
A.郡县制度的弊端 B.土民的政治要求
C.守外虚内的国策 D.财政实力的限制
7.(2023·安庆模拟)明初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这些措施 (  )
A.改变了当地饮食习惯
B.冲击了抑商政策
C.旨在复兴古丝绸之路
D.有利于稳定边疆
8.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数百件奏折均是用宣纸和黄粉纸多层封裹,别无其他保护装置。而其后的奏折,则按规定用木制折匣或用贴有印花的夹板作为保护装置。雍正朝,折匣由皇帝赐发并备有小锁,宫中及具折官员本人各有钥匙一把。这表明清朝 (  )
A.朝政决策科学化
B.皇帝对官僚的控制加强
C.军机处权力膨胀
D.相权受到了进一步削弱
 【拓展延伸】
(1)奏折制度的实质是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这种做法在以前的朝代也出现过,但并不普遍。(2)通过这样的单线联系,清朝皇帝能够做到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大大强化了其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9.清朝军机处设立以后,大学士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职军机处的为内中堂。因平常批本之事逐渐转入侍读手中,故外中堂的事务更为简要,即“票拟皆舍人,按故事为之,大学士晨入画可否,然少所更定”。这反映出 (  )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异
B.朝廷内部权力的失衡
C.官场政治生态得到净化
D.内阁票拟权逐渐丧失
10.(2023·平潭模拟)清朝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和蒙古地区的“封禁”,同时,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清政府试图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
B.民族交融开始加强
C.边疆危机加深促使国家意识提升
D.清朝重视边疆开发
【加固训练】
  下表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间的台湾行政建置情况。清朝在台湾的行政建置 (  )
时期 台湾行政建置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至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 康熙亲自审定批准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隶属福建省
雍正元年 (1723年) 至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 增设彰化县,淡水同知、海湖通判。要求台湾有关事宜的处理要及时呈报,由最高统治者最后定夺
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 至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再增设噶玛兰通判,形成“一府四县三厅”。福建督抚虽有实权,但凡涉及事项的变更都要奏报朝廷,有时是皇帝直接介入
A.建立起与台湾的宗藩体制
B.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
C.意图防范倭寇的频繁骚扰
D.强化了台湾行政自治权
11.(202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明清时期,广东番禺一带盗匪猖獗,老鼠与猫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1780年,巡抚李公瑚得知番禺茭塘乡盗匪聚集,在镇压后认为茭塘乡的鼠山风水不好,于是命人将山脊挖掉用铁猫镇之。以上材料说明了 (  )
A.官员治理不善导致官匪勾结
B.封建迷信思想危害地方治理
C.贫民冲破海禁政策沦为盗匪
D.康乾盛世之下社会危机浮现
12.如表为明代不同时期法律、法规对违禁下海囚犯处罚的规定。这从侧面反映了嘉靖时期 (  )
处罚缘由 明太祖《大明律》 嘉靖《问刑条律》
携带一般违禁物品下海 杖一百 发边卫充军
携带重要违禁物品下海 纹刑 斩刑,并枭首示众
官吏通同犯罪 除死罪外,罪止杖一百,不连累子孙 除死罪外,发边卫永远充军,并且取消子孙永袭的权利
A.社会矛盾逐步缓和
B.倭寇侵略危机已被消除
C.对外政策更加保守
D.民本思想受到政府重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成祖迁都北京,作何考量
材料一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材料二 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其次则关中。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然视汴犹为上游焉。若金陵则僻在东南,不足控驭西北,非胜地也。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
材料三 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乎!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分析说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利弊。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19世纪的东西方社会发展图。
——摘编自伊恩·莫里斯
《西方还能主宰世界多久》
注:社会发展包含经济、文化、政治、习俗、体制等一系列的社会存在的总体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九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面临的挑战(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