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如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得到全国支持
B.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
C.国民革命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D.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燎原
2.为防止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 )
A.《清帝逊位诏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3.民国初期的“府院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机构之间为争权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是一种常态。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这里的“特殊原因”主要是指( )
A.古代帝王权力观念根深蒂固 B.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
C.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 D.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
4.孙中山在一篇宣言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一人冠冕”是指
A.张勋复辟 B.袁世凯称帝 C.蒋介石任总统 D.溥仪称帝
5.下表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的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平均年增长率(%)
棉纺织业 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1922年) 12.1
机器面粉业 产量(万包) 1966(1913年) 8316(1921年) 19.8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36.7
电力业 发电容量(千瓦) 12013 29602 11.9
机械采煤业 矿产量(吨) 416558 3279757 29.4
A.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趋于合理 B.基本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落后的工业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D.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6.孙中山指出“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旨在
A.深究欧美制度得失 B.创新人才选用制度
C.融合中西制度精华 D.复制三权分立体制
7.《新青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批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的文章,还大力提倡国语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思想观念非常激进,遭到了批守旧知识分子的攻击。陈独秀的回应是
A.扛起文学语言改革的大旗 B.大力宣扬达尔文进化论
C.强调个体人权意识的觉醒 D.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8.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将《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清革命。这说明《明夷待访录》( )。
A.代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
C.实质是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
D.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9.图1、图2分别是“五四”后穿文明新装的华南女大毕业生(1924年)和穿改良旗袍的民国女性,这反映( )
A.女性思想意识的觉醒 B.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
C.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D.改良旗袍成为主流服饰
10.“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这一对联反映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1.晚清时期,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以下时间轴展示了其中的四件大事,方框处应填入( )
A.虎门销烟 B.中法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12.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际上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认为:“没有辛亥革命,某些进步更为迟缓,也许某些进步成为不可能。”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为中国共产党的继续探索创造了重要条件
B.成为中华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的重要节点
C.是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义反帝反封建斗争
D.促进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的兴起奠定基础
13.1915年9月,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中,对社会主义做了专门的介绍,他指出,社会主义是近世文明的三大特征之一;正是近代文明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导致了“社会主义”作为新价值观的兴起,并演变成为现实的社会运动。这反映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B.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C.陈独秀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14.陈独秀在1915年所写《今日之教育方针》中指出:“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其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他旨在( )
A.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B.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促进近代体育教育的进步 D.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15.下图反映了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总额的变化。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税额变化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
C.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民国政府逐步收回关税主权
16.民国元年,时任《东方杂志》编辑的杜亚泉在文章中说“(辛亥革命)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在民国二年时他撰文指出,“立宪之前途尚远,而寄希望于国民时,已隐约有些不耐了”。他认为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未能充分地发动人民群众
C.功绩与问题并存 D.探索出了成功的救国之路
二、材料分析题
17.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办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沉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材料二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经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
(2)材料二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请举出学习器物和制度的代表人物及实践活动(代表人物举出一个代表即可)
(3)材料二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18.政治制度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央行政制度作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即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三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材料四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4)材料四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下划线的文句分别指什么政府?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为张海鹏教授对晚清时期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的概括。
阶段划分 阶段特征
阶段一1840~1864年 是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急遽变化作出初步反应的时期
阶段二1865-1895年
阶段三1896-1901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期,也是中国社会中的积极力量对所处环境作出强烈反应的时期
阶段四1901-1912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在成长,其政治代表人物发动辛亥革命……
(1)仿照材料中作者对阶段特征的概括思路,写出1865-1895年的阶段特征。
(2)指出阶段三中“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作出强烈反应”的代表性事件,并任选其一简述其历史意义。
(3)作者认为“1901-1912年是中国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举出两个事例说明该观点。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若干人物的思想主张
时间 人物 主张
19世纪40年代 魏源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9世纪50年代 洪秀全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19世纪60年代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皆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9世纪90年代 梁启超 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0世纪初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0世纪初 陈独秀 拥护.德先生,,必须反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赛先生,,必须反旧艺术、旧宗教。只有拥护.德先生,.赛先生,,才能救中国
从表中任意选取一个人物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望风而起》的漫画”“‘民权’的旗帜插遍了各个山头”可知,漫画信息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项正确;三元里抗英斗争没有得到全国支持,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C项;材料与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燎原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为防止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一项法案。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B项正确;1912年2月,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排除A项;1914年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排除C项;1946年“国民大会”颁布《中华民国宪法》,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府院之争”的“特殊原因”是指封建王权观念的影响,A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是封建王权观念的影响,“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与材料中“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是“府院之争”发生的原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
4.B
【详解】根据“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随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他大搞复辟帝制活动,大肆卖国,企图称帝,人民称他为“民贼”,遭到了人民的反对,同时孙中山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进行护国运动,维护共和制度,“一人冠冕”是指袁世凯称帝,B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一人冠冕”是指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C项;“溥仪称帝”与材料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从1912年到1922年的工业发展数值变化和平均年增长率对比可知,当时中国的纺织、面粉和卷烟等轻工业,电力和机械采煤等重工业都得到了一定发展,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结构不合理,排除A、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孙中山借鉴中国传统政治中的考试、监察制度,结合西方的三权分立,提出“五权宪法”,旨在融合中西制度的精华,C项正确;“深究欧美制度得失”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创新“人才选用制度”与孙中山提出 “五权宪法”的主张不符,B项错误;孙中山结合中西方政治提出“五权宪法”的目的不是“复制三权分立体制”,D项错误。
7.B
【详解】根据“发表了大量批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的文章,还大力提倡国语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思想观念非常激进,遭到了批守旧知识分子的攻击”可以看出,要反击守旧的知识分子,可以用进化的观点,强调思想的革新才能进步,要宣扬新的思想,社会才会进步,故B项正确;扛起大旗并不能回应守旧派,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学领域,而不是个体的意识 ,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与材料中的问题并不对应,因此D项错误。故选B。
8.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根据题干“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将《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清革命。”,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有利于激发国人反封建专制,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D正确;《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代表作,黄宗羲属于儒家知识分子,故A错误;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提出限制君权、设立学校等主张,没有提出推翻清朝统治主张,故B错误;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故C错误;故选D。
9.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上述解读可知,民国时期的女学生和穿旗袍的女性都受到社会新思潮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新文化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思想的觉醒促进女性服饰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西融合,但无法得出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女性服饰的变化主要与思想觉醒有关,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仅展示了民国时期的部分服饰,无法得出改良旗袍成为主流服饰,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可知该历史事件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结合所学这是辛亥革命的功绩,C项正确;鸦片战争既没有结束君主专制又没有建立民主共和,排除A项;太平天国并未推翻清朝统治,排除B项;北伐战争之前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方框处对应的是1911年,结合所学知识,1911年湖北新军革命士兵发动武昌起义,揭开辛亥革命的序幕,D项正确;1839年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排除A项;中法战争发生于19世纪80年代,排除B项;1898年,山东兴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实际上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没有辛亥革命,某些进步更为迟缓,也许某些进步成为不可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两个信息,一是辛亥革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一是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的重要节点,B项正确;“为中国共产党的继续探索创造了重要条件”是片面反映材料,排除A项;“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义反帝反封建斗争”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该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材料反映了1915年,陈独秀从社会主义的地位、兴起原因等方面对社会主义进行了专门介绍,这说明当时陈独秀对社会主义有了初步认识,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后,也就是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而不是1915年就开始传播,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的介绍,不能以此断定当时陈独秀的信仰,排除C项;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尚未在中国成为主流思潮,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其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可知,陈独秀强调人除了人性之外,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兽性”,即保持一定积极进取精神,A项正确;陈独秀强调人应保持一定“兽性”,不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体育发展无关,排除C项;民主和科学与人之“兽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1913- 1921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对华商品输入减少,中国的海关征收额一路走低。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的海关税收急速增长。由此可知税额变化受到国际局势影响,A项正确;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短暂的,排除B项;C项是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D项是在20代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分析了辛亥革命在政治领域的历史贡献和面临的困境,C项正确;材料中包括两部分,A项只体现前面部分,不够全面,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后半部分的概括,不够全面,排除B项;虽然辛亥革命有巨大历史功绩,但也有一定局限,没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也没有探索出成功的救国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7.(1)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未能清除。民主和科学。
(2)李鸿章洋务运动康有为戊戌变法(答出一个代表人物即可)
(3)答案一:赞同。理由:新文化运动促使了民众的觉醒,使人们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或唤起了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则为盘踞吾人精神办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沉积”可归纳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未能清除。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促进人们思想上的解放,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思想解放运动。
(2)人物及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上的学习,器物如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制度如戊戌变法,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思想如新文化运动,代表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3)本题相对开放,可赞同亦可不赞同,如赞同的理由是新文化运动促使了民众的觉醒,使人们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不赞同的理由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8.(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
观点:主张“克已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2)变化:实行三省六部制。
影响:①既分权,又制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③标志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历朝基本沿用。
(3)各指: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
主张: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地方分权思想。
评价: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冲击君主专制统治;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4)“新的变化”指: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
分别指: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历史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来看,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以礼治国”,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以法治国”;主张:依据儒家思想的知识来看,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场景,孔子主张“克已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2)变化:依据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来看,唐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影响:依据材料中三省处理政务的流程并结合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来看,三省六部制既分权,又制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标志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历朝基本沿用。
(3)其专在下:依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并结合分封制内容来看,这指的是地方权势过大;其专在上:依据材料“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并结合郡县制内容来看,这指的是君主专制;主张:依据材料“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来看,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地方分权思想;评价:依据顾炎武的主张并结合世界局势来看,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冲击君主专制统治,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4)新的变化:依据材料“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并结合中国发展过程来看,这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分别指:依据材料“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并结合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划线部分分别指的是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历史趋势:依据每个执政政府所代表的阶级和所实行的措施来看,中国经历着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的发展趋势。
19.(1)从沉沦和探索两个角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时期;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与失败时期(或中国变法和改良的酝酿时期,或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强烈反应”: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义和团运动意义: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
(3)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落后;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企图独揽大权。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65-1895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从沉沦和探索两个角度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时期;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与失败时期(或中国变法和改良的酝酿时期,或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96-1901年(中国)。据时间可得出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1898-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戊戌变法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义和团运动意义: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1-1912年(中国)。结合所学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落后;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企图独揽大权。
20.示例:李鸿章洋务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评析:李鸿章面对西方侵略和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中国文武制度远优越于西方,只是中国技术不如西方,因此 提出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主张,即“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下进行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先进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促进了我国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创办期间,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一批先进新型人才,选派一批留学生等,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批先进人才;李鸿章“中体西用”的主张适应了当时我国救亡图存及向西方学习的需求,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但该思想主张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制度。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评析。材料内容提供了中国近代若干人物的思想主张,有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的主张,有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主张,有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主张,有维新派人物主张等,解答时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入手,如可以选择李鸿章的主张,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史实加以评析;也可以选择梁启超主张,结合维新派史实加以评析。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