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含解析)

林州一中2022级高三7月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红山文化出土的一种非日常实用性陶器无底筒形器,基本形状和样式较为统一。有学者认为其与宗教活动或丧葬仪式有密切关系,是祭祀中将天、地、人联通在一起的重要媒介。也有学者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推定其为乐器陶鼓。这种非日常实用性陶器的出现说明红山文化时期(  )
A.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社会分工趋向复杂 D.原始农耕生产较发达
2.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  )
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3.就汉代儒学来看,西汉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希望开创大同世界;东汉完全以考证训诂为学问,对一两个字眼可以有繁琐的考订。这一变化(  )
A.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反映出东汉政治统治的腐朽
C.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 D.折射出社会发展活力的衰退
4.秦朝推行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执行。如果县道属曹不受命的话,则按图1所示进行反馈,由县、道向上行文报郡后进行责罚。对该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图1
A.向上行文完全可以越级上报 B.体现了文书流转的科学规范
C.郡县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
5.东晋宋齐北边的疆域,大致以淮水为界,几度北伐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随后又退回到了淮水一线;梁陈只能保有长江以南。这(  )
A.源于江南经济的初步开发 B.符合古代政局变迁的整体趋势
C.说明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 D.导致了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6.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时人薛登批评说:“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举”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取士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士族仍然把持着选官权力
C.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 D.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
7.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这一变化导致(  )
A.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B.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
C.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 D.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8.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学说,重新注释了《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并成为太学和州县学校的教材、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王安石此举意在(  )
A.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 B.禁锢士人思想
C.重构儒家的经学体系 D.保护弱势群体
9.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敝”;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边防压力日益增加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10.《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1.《宋刑统》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南宋司法官范西堂在“漕司送下互争田产”案中说:“律之以法,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有本宗鳃麻以上亲,及墓田相去百步以内者,以帐取问。”宋代法律的变化(  )
A.注重保护交易双方权益 B.彰显了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平等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促进了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
12.有学者指出,两宋时期,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造成了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反映了宋代(  )
A.强化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租佃制的实施影响了社会矛盾
C.养兵募兵政策稳定了社会治安 D.政府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对立
13.清代乾隆年间,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蔗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 D.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14.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觝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技逾蹴鞠炼脚力,事异拔河供玩具。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指(  )
A.耀兵威于异域 B.敦教化以厚风俗
C.寓绥远于讲武 D.倡戏剧以娱万民
15.明代致位宰辅必须经由科举,而应科举必须读儒家经典,但当时的儒学代表人物大多不是位极人臣的大学士或名魁金榜的三鼎甲,而是以道义名节自励,讲求修、齐、治、平之道的各地的理学家。这反映了,明代(  )
A.民间儒学的影响扩大 B.官方对民间思想控制减轻
C.科举制选材功能失效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16.图2为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427件中使用通货的情况统计。该统计佐证了明代前期(  )
图2
A.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B.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C.物价多以银两计算 D.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
二、非选择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的重要标志。秦武力扫平作为宗法政制之承担者的周朝诸侯之后,建立了郡、县、乡、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统,“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原六国的贵族被废为平民,秦始皇按军功等能力任用官吏,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
春秋战国的儒家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法家则基于治野人的办法,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倡行“集权”“法治”。秦选择立足国家之维而攻击儒学为“六虱”的法家,“举事实,去无用,不道仁义”,把君主的意志作为法律,以秦篆的形式“颁行天下”,不分吟域地强制实施。夏商周形成的“华夏”“诸夏”的“文化共同体”的意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变成了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的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方面的体现。(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变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材料二 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除供子弟读书科考外,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通过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履行着对外保护、赈济互助、开办书院等职能;通过宗谱义庄等凝聚宗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族学强化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宋以后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其成员必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在聚居下的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5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
——摘编自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6分)
19.瓷器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小小瓷器更能折射出宋文化的特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瓷器技术的原创国。考古学证明,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国两汉,作为产量巨大的手工业生产系统,它因胎土、釉色、造型、工艺、装饰等差异而逐渐形成产地特色,俗称“窑口”。从唐代开始,在文献中开始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两宋时期,瓷业之“窑口”达到昌盛阶段。宋代陶瓷业中的不同窑系甚至同一窑系的不同窑口、窑场,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在印花、刻花、划花、塑花、嵌花、绞花、镂花、绘花,在书法、绘画、诗词、印章、铭刻及釉装饰等各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
材料二 两宋时代的中国,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各方面呈现出惊人的进步,考古发现的“宋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考古学视野下的宋瓷特质鲜明,富于创造,高贵雅致,光耀古今,向我们诉说着中华宋文明的高度,折射着中国文化繁盛期的世道人心。既成就了一个划时代的工艺篇章,也成就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独特奉献。
——以上材料均摘自贺云翱《瓷器中折射出宋文化的特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瓷与宋文化关系”角度出发,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已纳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郡县体制,但所设郡县只不过是中央王朝的政治和军事据点,而广大地区仍为当地土著民族的上层直接统治,实为“郡国”并存。……隋文帝统一全国而对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则鞭长莫及,唐代实行羁縻州制而使这里变为经制州、羁縻州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存的“三管齐下”。
——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
材料二 元代在今贵州一概取消地方民族政权并改羁縻州峒制,通过以地势分属的四川、湖广和云南3个行省,全面推行土司制。明代在今贵州境实行“土流并置,军政分管”的政策,卫所和土司各有辖地,互有分工,卫所管军户,土司主要管理当地少数民族。卫所插入土司地区,控扼军事要道,并以此为据点,逐渐实行“改土归流”。清代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各长官司置于府、州、县的管辖之下,或增设副司以分其权,或收为土舍、土弁听流官调遣,许多土司已是名存实亡。
——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唐时期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至唐时期相比,元代以后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变化,并说明其意义。(8分)
林州一中2022级高三7月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D B C A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C A B
1.【答案】C【解析】题目描述了红山文化出土的一种非日常实用性陶器——无底筒形器,并提到了两种关于其功能的推测:一是与宗教活动或丧葬仪式有密切关系,二是可能作为乐器陶鼓。这说明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社会分工趋向复杂,故选C项;陶器作为祭祀或乐器的用途,并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的贫富分化情况,排除A项;神权与王权结合是指古代社会中,宗教领袖或宗教机构与国家统治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支持的关系,材料中并无相关描述,排除B项;材料中的陶器属于手工业品,具有非日常实用性,不能用来说明农业生产情况,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封地建筑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逐渐突破等级城制的约束,故选A项;题干封地逐渐突破等级城制的约束体现战国时期分封制受到冲击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国的封地规模扩大,实力逐渐增强没有涉及战争规模参战兵力等,无法得出兼并战争更加激烈,排除C项;土地国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的,且题干仅提及诸侯国实力逐渐增强,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西汉儒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希望开创大同世界,说明有明确而崇高的目标,而东汉却完全以考证训诂为学问,对一两个字眼可以有繁琐的考订,这说明儒学不再关注社会现实,更谈不上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了,所以折射出东汉社会发展活力远不如西汉,是在衰退,故选D项;由经世致用到考证训诂,说明儒学不再关注现实,这没法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儒学的变化,属于思想文化范畴,与政治腐朽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考证训诂是对之前儒家经典的考证,并没有增加新的思想内涵,所以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4.【答案】D【解析】材料中显示,秦朝的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且对不受命令的有权加以惩戒,这有效的维护了郡的权威,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故选D项;材料中郡对县道属曹的治理要经过县、道,据此可知不可以越级上报,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文书制度中的流转程序和不受理的惩戒,更侧重郡具有权威,且是否合理则未呈现,排除B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朝前期还能将疆域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到了南朝晚期疆域只能保持长江以南,疆域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实力的变化,反映了南方在南北竞争中渐趋衰落,这符合中国古代在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整体上是由北方统一南方的政局变迁趋势,故选B项;南方的开发增强了南方的势力,不符合南方政权只能保有南方的逻辑,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北对比,C项只侧重于北方,排除C项;门阀政治的衰落与南弱北强没有关联,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反映唐代广大举子奔走士大夫门下,以诗文自荐求得提携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制度,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由天子下诏,内外官举荐,即通过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旨在选拔“非常之才”,因此荐举也是选官的重要途径,故选C项;唐代规定凡官吏士庶人等只要出身清白、不属于工商杂类,均可参加科举考试,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广大举子奔走士大夫门下,以诗文自荐求得提携的现象,没有涉及选官范围扩大,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士族阶层日益把持选官大权,唐朝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题干反映士人为获取考试资格,以文才为依托,积极进行自荐的现象,且唐代科举考试及第后,只是取得了铨选的资格,必须经过吏部铨试或科目选,考试及格才能被授予官职,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无力控制土地,逐渐承认土地买卖;结合所学知识,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进行了赋税制度的调整,实行两税法,故选A项;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而均田制的破坏和户籍制度的变化,直接导致的是赋税制度的变化,不会直接导致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安史之乱导致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排除C项;唐朝封建土地私有制始终没有改变,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参照各家学说,重新注释了《诗》《书》《周礼》”,“成为太学和州县学校的教材、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可知,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重新注释儒家经典,实际上是在统一学术和思想,使更多的士人能够按照官方的思想进行学习和考试,从而有助于让更多的人接受和支持官方推崇的变法思想,因而王安石此举意在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重新注释儒家经典并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可能会对士人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但这只是改革科举制度可能带来的客观影响,并非王安石此举的主观意图,并且王安石的措施是要“统一”思想,而非“禁锢”思想,排除B项;王安石的确重新注释了儒家经典,但其目的是借此来统一学术,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从而推动变法顺利进行,而不是要重构儒家的经学体系,排除C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针对士人阶层,与弱势群体无关,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自宋以后,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城郭、街道、衙门等)与以前相比简陋很多,结合所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宋朝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地方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导致地方财政比较缺乏,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不是“下降”,排除A项;边防压力日益增加与郡县的建设状况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以后的地方城市情况,没有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C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大元大一统志》的编修体现了元朝统一全国后,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吸收西域地区和阿拉伯的文化、技术,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元朝在修纂地理志书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但不能得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地理志书的内容、修纂方法,并未提及地理志修纂体例,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可知,宋代典卖田宅需详细记录四邻位置,并询问本宗亲族,这显示了宋代对田宅交易程序的进一步细化,这些规定与变化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确保交易的合法性与公正性,故选C项;题干中主要讨论的是交易流程的规定,并未直接体现对交易双方权益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宋代商品交易程序的规范,不能说明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平等,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了政府法律规定,不能说明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宋朝租佃制盛行且发达,农民阶级与私人地主的矛盾在实践上就成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矛盾,因此在这种矛盾中爆发的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所以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选B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起到了有效预防内部动乱的作用,但材料是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矛盾的角度来说明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养兵募兵的内容,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到赋役制,但不是说赋役减轻,重点是国家不再直接剥削农民,而是向地主征税,地主直接剥削农民,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预先向蔗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可知,商人通过预先发放资金或物资,之后收获成品的方式参与生产活动,这反映了商业资本不仅仅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是渗透到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者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商业资本与生产的关系,并未提及私营手工业在整体手工业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商业资本通过不同形式与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不能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加深,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商人通过提前发放银钱参与农民的生产,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摔跤表演“独近戎务” “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可知,摔跤表演与蒙古战争事务最接近,乾隆帝意在告知蒙古王公清廷军人训练有素、战斗力强,从而达到威慑蒙古王公、维护社稷安定的意图,故选C项;“异域”指国外地区,蒙古属于清朝版图一部分,排除A项;“敦教化”不合题意,摔跤表演是一种力量较量,不是“教化”,排除B项;“娱万民”不合题意,与材料涉及清朝皇帝与蒙古王公的关系相悖,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在明代,儒学代表人物多为讲求修、齐、治、平之道的各地理学家,而非位极人臣的大学士或名魁金榜的三鼎甲,这表明儒学代表人物更多是来自民间,而不是局限于官场或科举中的高层,这说明儒学在民间的影响确实扩大了,故选A项;儒学在民间的影响力扩大,这实际上表明,官方哲学对民间思想影响和控制加强,排除B项;科举制仍然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而且儒家经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排除C项;在明朝,儒家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发生动摇,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据图2可以看出,明代前期,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中使用白银的数量大幅上升,而使用宝钞、谷物、绢布交易的数量不断下降,最后几乎为0,这表明明代前期商业交易活动中白银的使用越来越多,因此可以佐证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故选B项;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后期,与“明代前期”不符,排除A项;在土地买卖交易中使用白银越来越多,并不能说明物价是用银两计算,此项明显证据不足,排除C项;图2只反映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中使用宝钞数量大幅减少,但不能据此认定“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排除D项。
17.【答案】(14分)
(1)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以才能代替血缘为选官标准;国家治理中以法治代替德治;由君主专制取代“天下共主”。(8分,言之成理即可)
(2)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认同。(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据材料“建立了郡、县、乡、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统”可知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据材料“按军功等能力任用官吏”可知以才能代替血缘为选官标准;据材料“秦选择立足国家之维而攻击儒学为‘六虱’的法家”可知国家治理中以法治代替德治;据材料“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由君主专制取代“天下共主”。
(2)据材料“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可知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以及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据材料“建立了郡、县、乡、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统”可知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结合所学(秦汉时期的经济)可知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
18.【答案】(14分)
(1)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土地兼并的加剧;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皇权的相对衰弱。(4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政治色彩淡化,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增强;不以谋求政治地位为目标;族权与政权分离;主要功能是敬宗睦族;家族规模和结构更加紧凑。(4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赈济等社会保障职能助推了基层治理;增强了理学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门第,可知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据材料一“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可知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据材料一“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可知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根据所学可知士族不与庶族通婚;据材料一“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可知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可知,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据材料一“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可知土地兼并的加剧;根据所学可知魏晋门阀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这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据材料一“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可知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结合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可知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士族之所以强大,还有重要原因是皇权的相对衰弱。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可知政治色彩淡化,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增强;材料“除供子弟读书科考外,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可知不以谋求政治地位为目标;据材料二“通过严密的家族组织……促进家族长久繁荣”可知家族组织主要是关注族内事务,不再与政权相关个,即族权与政权分离;据材料二“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可知主要功能是敬宗睦族;据材料二“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可知家族规模和结构更加紧凑。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逐渐褪却政治色彩”可知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结合相应史实可知,门阀士族时期家族势力威胁了中央集权,而家族组织政治色彩的淡化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据材料二“通过族学强化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可知赈济等社会保障职能助推了基层治理;据材料二“通过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可知在家族治理中重视理性规范,者在宋代之后增强了理学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据材料二“履行着对外保护、赈济互助、开办书院等职能”可知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据材料二“增强血缘向心力”可知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
19.【答案】(12分)
示例:宋瓷折射宋文化
宋瓷是宋文化的直观反映,通过宋瓷可以直观感受到两宋文化上的繁荣,而宋瓷发展的繁荣又是当时宋朝社会发展的体现。(4分)
两宋时期手工业、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宋代海外贸易兴盛,宋瓷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宋代市井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理学、书法、词等在两宋时期发展到了一定新高度,推动着宋瓷的创新。统治者崇尚文治,整个社会呈现出尚学的氛围。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并通过瓷器一一展现出。(6分)
宋瓷能够折射出宋文化,而透过宋瓷高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朝繁荣昌盛。(2分)
(若从其它关系出发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两宋之前的瓷器发展史,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宋瓷发达的原因(两宋时代的中国,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各方面呈现出惊人的进步)、表现(特质鲜明,富于创造,高贵雅致,光耀古今)、地位(既成就了一个划时代的工艺篇章,也成就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独特奉献。)结合题干的要求—从“宋瓷与宋文化关系”角度出发,自拟题目,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把题目定位为“宋瓷折射宋文化”。在具体时,首先要从总体上概括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宋瓷是宋文化的直观反映,通过宋瓷可以直观感受到两宋文化上的繁荣,而宋瓷发展的繁荣又是当时宋朝社会发展的体现。然后具体论述宋瓷在宋朝时期发达的原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两宋时期手工业、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宋代海外贸易兴盛,宋瓷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宋代市井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理学、书法、词等在两宋时期发展到了一定新高度,推动着宋瓷的创新。统治者崇尚文治,整个社会呈现出尚学的氛围。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并通过瓷器一一展现出。在论述的结尾部分,还要对所论述的主题进行小结,一是深化所要论述的主题,二是使得论述结构完整:宋瓷能够折射出宋文化,而透过宋瓷高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朝繁荣昌盛。
20.【答案】(12分)
(1)(4分)
特点:管理较为松弛;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多种管理方式并用。(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8分)
变化:从元朝土司制度、明朝“土流并置”到清朝“改土归流”;中央政府管理加强;实行行省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
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
【解析】(1)由材料一“纳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郡县体制”、“中央王朝的政治和军事据点”、“为当地土著民族的上层直接统治”、“对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则鞭长莫及”可得,管理较为松弛;由材料一“当地土著民族的上层直接统治”、“唐代实行羁縻州制”可得,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由材料一“纳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郡县体制”、“‘郡国’并存”、“经制州、羁縻州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存”可得,多种管理方式并用。
(2)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元代在今贵州……全面推行土司制”、“明代在今贵州境实行‘土流并置,军政分管’的政策”、“清代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可得,从元朝土司制度、明朝“土流并置”到清朝“改土归流”,中央政府管理加强;由材料二“以地势分属四川、湖广和云南3个行省”、“将各长官司置于府、州、县的管辖之下”可得,实行行省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国家统一、对贵州当地发展和对民族关系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国家统一层面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贵州当地发展角度看,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民族关系层面看,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