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二十九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二十九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所示,西欧经济升幅最大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示意图
A.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欧共体经济政治实体的形成
C.国家奉行干预经济的政策
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刺激
【加固训练】
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曲线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
A.阶段①——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B.阶段②——出现“滞胀”、物价下跌
C.阶段③——国家大规模增加福利支出
D.阶段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地位的国家从64个增加到了107个;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领土的关注更少,很少有公然的扩张主义,和非常少的征服战争”。据此可知,二战后 (  )
A.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
B.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出现和平和动荡并存局面
D.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方式发生改变
3.如图是1950—1989年西方某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央政府积极干预经济
B.国际关系恶化掣肘经济
C.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D.政府公共开支适时减少
4.当代西方“蓝领”“白领”“灰领”代表工人的不同分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40%,而同期“蓝领”(产业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500万。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雇佣劳动者总数的50%,在英国和法国则为4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严重的滞胀问题
B.福利制度的发展完善
C.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
D.阶级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一部回忆录中写道:1976年前后的荷兰,没有多少荷兰人会非常努力地工作。在富裕社会,人们不会因为变得更加富有而感到更幸福,与朋友和亲戚们在一起的时间才能带来幸福……而今欧洲国家正在禁止懒惰,我们现在都成了职业至上者,生活被重新定义为一场赛跑,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  )
A.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
B.西方国家经济走向了衰落
C.宏观调控更关注社会效率
D.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6.下图反映的是1973—1983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这主要是由于 (  )
A.经济政策调整的局限性
B.大量移民带来的冲击
C.科技发展影响的双重性
D.现代保障制度的弊端
7.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发动了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权利的大规模斗争运动。以下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B.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
C.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西方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8.下表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
年份 苏联粮食产量
1953 8 250吨
1954 8 560吨
1955 10 370吨
1956 12 500吨
1957 10 260吨
1958 13 470吨
A.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
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
D.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9.(2023·南京模拟)赫鲁晓夫执政后,从1956年起,改变了过去集体农庄只能在年终发放报酬的办法,改为每月发给农民一定的款项。从1957年起,农庄开始逐步取消实物报酬的形式并推行货币形式的报酬,到1960年,货币在苏联农庄庄员报酬中的比重已提高到62%。这说明改革 (  )
A.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B.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
C.改变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打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10.(2023·枣庄模拟)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但原机器拖拉机站的人员不愿变为农庄庄员,其中驾驶员有一半左右离开了农业岗位。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B.技术工人的待遇高于农庄庄员
C.农业机械化的推行阻力重重
D.体制因素制约了改革预期效果
11.1973年,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这是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后勃列日涅夫首次访问美国。在尼克松为他举办的欢迎仪式结束后,两人再次在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这就是著名的“阳台对话”。勃列日涅夫此行的历史背景是 (  )
A.苏联希望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B.美国扭转了争霸劣势的局面
C.苏联成为匹敌美国的超级大国
D.苏联为改革营造和平的环境
12.有史学家称,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这是因为这两场改革 (  )
A.都将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B.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C.都由于各种问题虎头蛇尾
D.都未彻底否定斯大林个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2023·沈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漫长的20世纪》是一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一章中提及皮伦尼(1862—1935年)在概述资本主义社会史时注意到“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反复轮回的“惊人的规律性”。这种“反复轮回”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下图为据此绘制的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比法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一个对比学习表格。
时间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20年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柯立芝繁荣、经济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
20世纪30年代 开展计划经济建设 罗斯福新政
20世纪40年代 苏联模式 凯恩斯主义盛行
20世纪50年代 赫鲁晓夫改革 建立福利国家
20世纪60年代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继续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纷纷建立混合型经济
20世纪80年代 戈尔巴乔夫改革 减少福利政策
根据表格内容,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二十九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所示,西欧经济升幅最大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示意图
A.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欧共体经济政治实体的形成
C.国家奉行干预经济的政策
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刺激
【解析】选C。据示意图曲线走向,西欧经济升幅最大的阶段是1952—1973年,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选C;马歇尔计划实施于1947年,持续4年,与西欧经济升幅最大的阶段1952—1973年不相符合,排除A;欧共体是1967年成立的,排除B;“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排除D。
【加固训练】
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曲线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
A.阶段①——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B.阶段②——出现“滞胀”、物价下跌
C.阶段③——国家大规模增加福利支出
D.阶段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解析】选D。据曲线图可知,阶段④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平稳增长,据所学知识,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以后,美国放弃原来的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始了“新经济”时代,故选D;阶段①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此时的经济政策是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阶段②时期西方国家逐渐出现滞胀现象,物价上涨,排除B;阶段③时期为摆脱滞胀,发达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福利支出,排除C。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地位的国家从64个增加到了107个;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领土的关注更少,很少有公然的扩张主义,和非常少的征服战争”。据此可知,二战后 (  )
A.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
B.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出现和平和动荡并存局面
D.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方式发生改变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民族独立国家的广泛建立,军事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以及对二战的反思,越来越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获取资源和市场,促进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式发生改变,D正确。
3.如图是1950—1989年西方某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央政府积极干预经济
B.国际关系恶化掣肘经济
C.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D.政府公共开支适时减少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结束,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为了走出困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据此可知,该国在1970年到1980年之间,其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在这一时间段减少了公共开支,故选D;在经济发展处于“滞胀”时期,政府一般都减少政府干预,而不是“积极干预经济”,排除A;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并没有出现“恶化”现象,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处于“滞胀”时期,而不是“黄金时期”,排除C。
4.当代西方“蓝领”“白领”“灰领”代表工人的不同分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40%,而同期“蓝领”(产业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500万。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雇佣劳动者总数的50%,在英国和法国则为4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严重的滞胀问题
B.福利制度的发展完善
C.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
D.阶级结构的发展变化
【解析】选C。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段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该时间段之内,美国的工业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蓝领”(产业工人)的人数却出现了减少的现象,同时,与英国和法国相比,“美国脑力劳动者占雇佣劳动者总数的50%”,说明美国工业产量的提高,其主要依靠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故选C;“滞胀”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而题干内容却述及的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福利制度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属于生产关系层面,而题干内容属于生产力发展层面,即工业产量的增加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B;题干内容中“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雇佣劳动者总数的50%,在英国和法国则为40%”述及的是劳动者结构的变化,而不是“阶级结构”,排除D。
5.一部回忆录中写道:1976年前后的荷兰,没有多少荷兰人会非常努力地工作。在富裕社会,人们不会因为变得更加富有而感到更幸福,与朋友和亲戚们在一起的时间才能带来幸福……而今欧洲国家正在禁止懒惰,我们现在都成了职业至上者,生活被重新定义为一场赛跑,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  )
A.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
B.西方国家经济走向了衰落
C.宏观调控更关注社会效率
D.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解析】选D。据材料,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随后各国再次调整经济运行机制,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公共开支,缩小社会福利规模,D正确;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说法绝对,排除A;西方国家经济走向了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B;20世纪80 年代后,西方国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排除C。
6.下图反映的是1973—1983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这主要是由于 (  )
A.经济政策调整的局限性
B.大量移民带来的冲击
C.科技发展影响的双重性
D.现代保障制度的弊端
【解析】选A。根据图片可知,1973—1983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较高,主要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生产停滞,经济恶化,虽然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等政策,都不能摆脱滞胀,并且失业人口不断增长,所以失业率较高出现的原因是经济政策调整的局限性,故选A;二战后有大量移民流入欧美地区,对欧美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此高的失业率的主要原因还要从经济发展方面考虑,排除B;科技发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未来可能会取代一些技术含量较低、重复率较高的岗位,但是20世纪70—80年代,会导致如此高的失业率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现代保障制度即欧美的福利国家制度弊端之一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失业率上升,排除D。
7.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发动了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权利的大规模斗争运动。以下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B.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
C.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西方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国家掀起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鼓舞了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8.下表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
年份 苏联粮食产量
1953 8 250吨
1954 8 560吨
1955 10 370吨
1956 12 500吨
1957 10 260吨
1958 13 470吨
A.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
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
D.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解析】选B。本题考查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对比表格数据明显可以看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选B;由材料不能直接得出当时苏联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的结论,故排除A;当时苏联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故排除C;粮食产量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故排除D。
9.(2023·南京模拟)赫鲁晓夫执政后,从1956年起,改变了过去集体农庄只能在年终发放报酬的办法,改为每月发给农民一定的款项。从1957年起,农庄开始逐步取消实物报酬的形式并推行货币形式的报酬,到1960年,货币在苏联农庄庄员报酬中的比重已提高到62%。这说明改革 (  )
A.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B.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
C.改变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打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赫鲁晓夫每月给农民发放报酬到推行货币报酬,说明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故选A;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改变了发放报酬的方式,并未改变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排除C;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D。
10.(2023·枣庄模拟)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但原机器拖拉机站的人员不愿变为农庄庄员,其中驾驶员有一半左右离开了农业岗位。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B.技术工人的待遇高于农庄庄员
C.农业机械化的推行阻力重重
D.体制因素制约了改革预期效果
【解析】选D。据材料“原机器拖拉机站的人员不愿变为农庄庄员,其中驾驶员有一半左右离开了农业岗位”可知,赫鲁晓夫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但由于体制的制约,导致农庄没有足够数量的驾驶员,影响了改革预期效果,故选D;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受到农民欢迎,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有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中没有比较,无法说明技术工人的待遇高于农庄庄员,排除B;C是材料的表象,排除。
11.1973年,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这是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后勃列日涅夫首次访问美国。在尼克松为他举办的欢迎仪式结束后,两人再次在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这就是著名的“阳台对话”。勃列日涅夫此行的历史背景是 (  )
A.苏联希望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B.美国扭转了争霸劣势的局面
C.苏联成为匹敌美国的超级大国
D.苏联为改革营造和平的环境
【解析】选C。根据 “1973年”这一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的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而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初期,通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快速发展,军事实力极大增强,真正成为可以匹敌美国的超级大国,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材料所述的美苏外交互动,故选C,A、B、D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2.有史学家称,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这是因为这两场改革 (  )
A.都将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B.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C.都由于各种问题虎头蛇尾
D.都未彻底否定斯大林个人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但是后期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骤然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由此可知,两次改革都没有正确面对和克服各种问题,改革虎头蛇尾,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2023·沈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漫长的20世纪》是一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一章中提及皮伦尼(1862—1935年)在概述资本主义社会史时注意到“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反复轮回的“惊人的规律性”。这种“反复轮回”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下图为据此绘制的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解析】首先,审清楚设问后,明确方向:围绕“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紧扣论题来加以阐述。第二,拟定论题时,紧扣“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与材料图示信息从16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政府在“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政策而推动资本主义向前发展,得出论题: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第三,阐述时,据图示并结合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阶段,对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因、内容、影响等角度来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原因、内容、影响等角度来分析,从而得出答案。对20世纪70年代实行新自由主义的原因、内容、影响等角度来分析,从而得出答案。最后,简明扼要地围绕论题: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推动经济发展,从哲学高度来升华结尾:历史证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应适时改变。
答案:参考示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推动经济发展。(2分)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有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指出政府无需干预一般的经济事务,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实施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9分)
历史证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应适时改变。(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比法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一个对比学习表格。
时间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20年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柯立芝繁荣、经济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
20世纪30年代 开展计划经济建设 罗斯福新政
20世纪40年代 苏联模式 凯恩斯主义盛行
20世纪50年代 赫鲁晓夫改革 建立福利国家
20世纪60年代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继续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纷纷建立混合型经济
20世纪80年代 戈尔巴乔夫改革 减少福利政策
根据表格内容,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相互影响。
论述:经济大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成功摆脱困境,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管理的合理成分,逐渐形成了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逐渐推行市场发展模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国家大多推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二十九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