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一书中写道:“1978 年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实行新制度后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收,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书中所指新制度是( )
A.农村土地所有制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下图中历史文件的发表,表明
A.对台政策转变为和平统一
B.“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
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冷战”结束两岸关系缓和
3.邓小平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这一论述
A.发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时
B.强调市场经济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C.意在说明计划经济的优点
D.深化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4.1979年全国县以上工业自销机构只有2832个,人员不到2万人,到1982年,全国县以上工业自销机构发展到22052个,人员达18万多人,自销商品零售额1982年已近217亿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国家的工作中心已转移到工业
5.2005年12月24日,大陆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1993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领导人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
D.“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
6.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1962年开始,铁道部、外贸部联合开通“一趟快车”,把货物从不同省市经深圳运抵香港和澳门,保障港澳市场农副产品供应稳定。这说明
A.改革开放促进深港澳经济往来 B.港澳地区发展得到祖国支持
C.中央对特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D.“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实践
7.从公报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万平方千米,比上年减少0.97万平方千米。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增加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调整 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
8.1979年5月安徽省农委干部周曰礼夜里11点走到官亭区金桥公社地界时,看到不少农民乘着皎洁的月光在田间紧张地忙碌。这主要是因为当地实行了
A.土地改革 B.互助合作 C.人民公社 D.包产到户
9.下图反映了1990年以后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的变化情况,这主要得益于(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理念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10.下图为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录(节选)。据此可知,该纲要
A.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反映了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的出现
C.调整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适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1.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弧刃针、高铁、共享单车、高温气冷堆,这些新时代的中国科技神器喷薄而出,意味着新一轮中国科技革命正澎湃而来。“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我们做科研提供了机会”,在未来科学大奖2017年颁奖典礼上,施一公、潘建伟、许晨阳三位获奖科学家共同向时代致敬。他们所说“时代机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D.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12.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并与俄罗斯、美、法等大国建立不同类型“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积极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中国政府此举意在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继续贯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D.构建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
13.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有领导、有步骤地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统管村级生产建设工作。这一举措适应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B.地方对简政放权的要求
C.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需求 D.乡镇企业发展的需求
14.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四大经济特区,其中珠海经济特区位于如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5.如图反映了澳门经济的阶段性发展状况。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澳门发展得益于“一国两制”的保障 B.澳门回归后GDP保持持续增长
C.澳门的发展取决于国际环境的改善 D.澳门的发展有利于香港的回归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其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之间一脉相承但同时赋予时代新任务。该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离不开特色理论的指导
B.特色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鲜活的历史使命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成就非凡
D.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发展和成熟并非一蹴而就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包租制租佃关系取得了支配地位。包租制租佃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地租数额固定,主佃双方“恪守丰歉两无加减”的约定,佃户相对较为自由,佃户甚至逐渐获得了永久耕佃即永佃的权利。他们还要求获得拥有转让所佃耕土地的的权利,形成了事实上的“一田二主”甚至“一田多主”现象。
——卞利《明清土地租佃关系与租佃契约研究》
材料二 2011年中国正式启动土地确权全国试点。土地确权是指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其他项权利的确定。确权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充分考虑历史背景等原则。土地确权可以有效化解土地纠纷,提高农民获得的征地补偿数额,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农村生产力,进而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到2018年底,除少数边疆民族地区以外,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确权工作。
——梁鑫《土地确权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租佃制的新发展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确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农村振兴应注意的问题。
18.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1)据材料,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2)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21世纪的500年,中西方发展从同一水平线,到差距逐步拉开,又在预期的将来重新衡,走了一段很长的弧形道路,这条道路积淀着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憧憬与希望。如果进行“五百年的中西比较”研究,按时代历史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从16世纪中叶到1840年。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西方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迅速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崛起和衰落构成了该段的主体内容。
第二段:从1840年到1949年。中西方在历史竞走中严重相撞。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抗争和探索,找寻救国的出路——冲击与探索成为该段的基本主题。
第三段:从1949年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追逐与竞争。中华民族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奋斗——挑战与奋起成为该段的中心思想。
请选择其中一段的主题,运用相应的史实编写该研究目录,并加以简要阐释。(要求:围绕所选择的主题,多角度选取史实进行中西比较阐释)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可以就现代化问题提出如下一组命题:
(1)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就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
(2)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个人解放)问题,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3)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就愈需要权力集中;
(4)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5)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现代化”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现代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前后(中国)。通过“小岗村”等关键词可以确定农村实行包干到户的改革政策,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项正确;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排除A项;1953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排除B项;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图中历史文件是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它的发表,表明中国政府改变了对台湾的基本态度,由原来的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故选A;“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是在该文件发表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故排除B;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两岸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不是冷战结束后,且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3.D
【详解】通过材料“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这一言论发表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A选项错误,排除;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C选项错误,排除。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自产自销的机构、人员和数量得到较大发展,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有所增强,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始于1984年,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不是“转移到工业”,D项错误。
5.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台海关系。“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是错误,两岸三通是2008年实现的,故D项错误;“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是错误的,达成了“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C项错误;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九二会谈”主要是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故B项正确。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汪辜会谈”
【名师点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
②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增加;
③1992年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
④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文件;
⑤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B
【详解】材料反映了1962年后,中央政府开通“快车”保障港澳地区农副产品供应,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港澳人民生活的关注,也说明港澳地区 的发展得到了祖国的支持,故选B;1962年中国尚未改革开放,故排除A;1962年港澳尚未回归、尚未成立特区,故排除C;1962年“一国两制”尚未提出,故排除D。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政策更多的是考虑到经济效益,即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有利于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材料政策制定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但是其本身不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组成部分,排除C;“因地制宜”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
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我国在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D正确;ABC均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排除。故选D。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国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B项正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召开,与材料中所给的1990年后时间上相距较远,排除A项;21世纪初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只和农村经济有关,而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还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是适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涉及了农村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绿色发展等多多方面多领域,有利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推动我国走向共同富裕,D正确;当前我国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且还涉及到绿色发展、文化发展等其他方面,B排除;题干并没有体现改变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C排除。故选D。
11.D
【详解】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强化了人们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了对科技的社会需求,它对科技也有多方面的作用,如科技体制改革、与国际技术交流的增多、教育发展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等等,D项正确;即使国家对科技迫切要求,没有经济的发展作为前提也是空谈,排除A项;科教兴国的战略也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不同地区组织和联合国进行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多种层次的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的这些努力意在构建全方位外交关系的新格局,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和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全方位合作的主要意图不是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A选项错误。中国和多个国家多个领域的合作,主旨不在贯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选项错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与发展技术合作、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等活动的主要意图不符,C选项错误。
13.A
【详解】根据材料“要求有领导、有步骤地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统管村级生产建设工作。”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改革农村中的政治体制,实行政企分开,A项正确;材料不是简政放权,排除B项;材料与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依据图片并结合四大经济区的地理位置来看,①处是珠海,A正确;②处是深圳,B错误; ③处是汕头,C错误;④处是厦门,D错误。故选A。
15.A
【详解】由图中数据可知,澳门回归以来地区生产总值总体呈快速发展态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一国两制”的保障密切相关,故A正确;GDP保持持续增长不符合2015年的态势,故B错误;澳门的发展取决于党和国家的政策,故C说法错误;香港回归早于澳门回归,是在1997年,故D错误。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一脉相承但同时赋予时代新任务,这说明这些理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其对前一理论的发展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鲜活的历史使命,B项正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离不开特色理论的指导”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的主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侧重的不是理论成就非凡,而是理论与时代的关系,排除C项;“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发展和成熟并非一蹴而就”与“它们之间一脉相承但同时赋予时代新任务”不相符,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发展和成熟的曲折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新发展:包租制租佃关系取得支配地位;永佃制的出现;佃农有权转让所佃土地。
评价: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质上依然是自然经济形态,佃农被剥削的地位没有改变
(2)特点: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政策和法律并用的原则;分阶段、区别不同情况处理原则。影响:推动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3)建议: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政府应强化扶持农村、农业的职能;农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要不断加强基层政权、农业经济、村规民约等全方位的建设。
【详解】(1)新发展根据材料一“包租制租佃关系取得了支配地位……逐渐获得了永久耕佃……要求获得拥有转让所佃耕土地的的权利”分别概括即可;评价根据材料一“佃户相对较为自由”结合所学知识从人身依附关系变化、对农产品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及租佃关系的本质进行阐述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充分考虑历史背景等原则”得出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及政策和法律并用的特点;根据材料“ 2011年中国正式启动……到2018年底除少数边疆民族地区以外,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得出分阶段、区别不同情况处理的特点;影响结合材料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从对土地流转、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农民收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3)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变革历程及现状,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府职能及农村基层政权、农业经济、村规民约建设等方面进行回答。
18.(1)50、60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语言朴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多为经验性总结。
50、60年代
原因: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的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观点:不需要。理由:口号属于意识形态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观点:需要。理由: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详解】(1)50、60年代:根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等口号可得出当时主观热情高;根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可得出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可得出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根据“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得出语言朴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多为经验性总结。50、60年代原因: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可得出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的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因:结合改革开放的内容可得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根据材料可什么问题选择一种观点,如选择不需要。理由:则可从口号属于意识形态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等方面概括。我喜欢的需要。则可从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等方面理解。
19.示例一 16世纪中叶到1840年 崛起与衰落
研究目录 1中国农耕经济发展与西方工业化的曙光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发展道路。
2中国封建专制顶峰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西方——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与西欧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但最终没有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
西方——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深刻的思想解放,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
示例二 1840—1949年 冲击与探索
研究目录 1西方强行叩关与中国经济结构变迁
西方——两次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倾销商品,争夺市场。
中国——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新经济成分出现(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西方民主制度冲击与中国救国道路探索
西方——资阶革命确立民主法制、十月革命俄式革命道路冲击中国传统政治观念。
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 西方思想文化引进与中国思想解放深入
西方——军事等技术、启蒙思想、进化论、马克思主义传入。
中国——学习西方技术、制度、思想,形成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示例三 1949—2049年 挑战与奋起
研究目录 1两极格局的世界与中国独立自主外交
世界——两极格局形成,西方对华孤立敌视政策,冷战思维影响国际关系。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提高国际地位。
2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西方——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布雷顿体系等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到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应对高科技竞争
西方——三科(核能、信息、基因、航天技术)发展,当代世界是综合国力竞争。
中国——双百、培养高科技人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发展。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式论题,解题时抓住设问要求“选择其中一段的主题,运用相应的史实编写该研究目录”运用所学知识中西知识回答即可。例如选择第一段“从16世纪中叶到184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确定论题为“16世纪中叶到1840年 崛起与衰落”,根据论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确立目录分别为“中国农耕经济发展与西方工业化的曙光”、“中国封建专制顶峰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与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等;结合目录的内容分别回答西方崛起的史实、中国衰落的史实即可,注意目录的主旨须和史实一致。另外学生还可选择 “第二段从1840年到1949年”、“第三段:从1949年到2049年”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主题依次为“1840—1949年 冲击与探索”“1949—2049年 挑战与奋起”,根据主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确立目录,围绕所选择的主题,多角度选取史实进行中西比较阐释即可。
20.示例一论题:中国现代化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论述:中国现代化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启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更需要依靠强大政权力量支持,且展过程比较艰难。
19世纪60年代,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在以洋务派为首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晚清工业现代化的历程。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一穷二白,为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一系列政策,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稳定物价、开展土地改革等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又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注意工业化。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依靠政权的力量,不仅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续发展。
总之,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工业落后的国家不仅在工业化启动时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而且在深入发展时同样需要国家政治的推动,促进工业的发展。
示例二论点: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农村势力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述: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农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壮大了中国革命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在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转变,继而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总之,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
【详解】本题为观点论证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首先,围绕“中国现代化”,根据材料“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可以提炼出论题“中国现代化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根据材料“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提炼出论题“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农村势力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围绕所提炼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论述,如:中国现代化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中国现代化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启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更需要依靠强大政权力量支持,且展过程比较艰难。19世纪60年代,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在以洋务派为首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晚清工业现代化的历程。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一穷二白,为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一系列政策,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稳定物价、开展土地改革等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又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注意工业化。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依靠政权的力量,不仅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或者,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农村势力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农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壮大了中国革命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在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转变,继而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论题的正确性,如:总之,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工业落后的国家不仅在工业化启动时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而且在深入发展时同样需要国家政治的推动,促进工业的发展。或者,总之,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