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二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二十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淄博模拟)下表所示为1913年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殖民地情况及其工业品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分析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国家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沙俄
殖民地面积(km2) 30 3 350 290 1 060 1 740
工业品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 32% 13.6% 14.8% 6.1% 8.2%
A.欧洲各国工业化基本完成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C.世界被大国瓜分完毕
D.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解析】选B。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美国的工业制造能力最强,但是其殖民地面积很小;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帝国和工业国,工业生产能力与德国接近,但是占有殖民地的面积最大;法俄两国工业生产能力排名靠后,但是殖民地广阔。这说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正确;材料时间是1913年,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工业发展迅速,但不能说明各国工业化基本完成,排除A;“瓜分完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一战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排除D。
2.1913年,德国军事作家伯恩哈迪在《德国与即将到来的战争》一书中写道:“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那样要对付如此多的困难和敌意……我们现在想要获得的东西必须用战争获取。”作者意在 (  )
A.对德国对外政策表达不满
B.表达对德国国际处境的担忧
C.揭示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
D.极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
【解析】选D。据材料“我们现在想要获得的东西必须用战争获取”可知,德国打算通过武力和军事扩张来实现自己的霸权,故选D;材料中作者对德国对外政策表达不满的目的是宣扬其侵略思想,推动德国对外扩张,排除A;据材料“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那样要对付如此多的困难和敌意”可知,作者对一战前德国处境担忧的主要目的是还是宣扬其武力获取霸权的思想,排除B;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是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材料所述通过武力获得霸权的主体不一致,排除C。
3.以下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变化统计,(单位:万人)。据此可知 (  )
国家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4年
俄国 79.1 67.7 116.2 128.5 135.2
法国 54.3 54.2 71.5 76.9 91.0
德国 42.6 50.4 52.4 69.4 89.1
奥匈帝国 24.6 34.6 38.5 42.5 44.4
意大利 21.6 28.4 25.5 32.2 34.5
A.法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
C.欧洲国际关系空前紧张
D.各国力量对比变化巨大
【解析】选C。由表格信息看出,1880-1914年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呈现增长趋势,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都在扩军备战,欧洲国际关系空前紧张,故选C;仅仅从法德两国的陆海军人数数据无法得出法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英德竞争是主要矛盾,排除A;表格无法体现两大军事集团,排除B;从表格数据看,俄国、法国、德国陆海军人数一直超过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各国力量对比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排除D。
4.三国同盟形成之初,德国曾向意大利许诺,将来由意大利接管英法的全部海外殖民地。1915年,英法秘密与意大利取得联系,表示如果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阵营,意大利可以获得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同年,意大利与英法签订《伦敦条约》,开始加入进攻同盟国的行列。这反映出 (  )
A.意大利外交的灵活性
B.一战的帝国主义性质
C.殖民争夺的手段更新
D.德意两国的利益冲突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一战爆发前和爆发后初期,德国和英法为拉拢意大利,随意划分殖民地和分割主权国家的领土,这反映出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体现了一战的帝国主义性质,B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意大利外交的灵活性,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当时殖民争夺的手段更新,排除C;材料反映了英法与德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排除D。
5.20世纪初,俄国急欲完成“占领海峡,控制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大斯拉夫主义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德国人也宣称“大日耳曼主义思维”。这表明一战前 (  )
A.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B.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
C.欧洲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解析】选C。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了一战前,德国、俄国都在积极宣传或者践行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泛滥,C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巴尔干地区的矛盾,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材料并未体现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
6.(2023·淄博模拟)图1、图2所示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两国征兵海报,其中的宣传语为“加入你祖国(英国)的军队”“我要你为国家入伍”。两国征兵参战的共同目的是 (  )
A.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参与争夺世界霸权 D.维护世界和平民主
【解析】选C。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英、美两国参战是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故选C;一战前,欧美没有爆发经济危机,排除A;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不是美国参战目的,排除B;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不能维护世界和平民主,排除D。
7.“一战华工”是个现代的称谓。在当代中国语境之下,该题材的现实意义愈显突出。在新语境下中国重建关于“一战华工”的论述,所面对的困境仍然是隐含在两类论述——国家角度与华工角度之间的内在张力中。此观点旨在 (  )
A.平衡华工生存诉求和政府目的之间的矛盾
B.强调华工对国家的重要贡献
C.平衡华工客观贡献和主观意图之间的矛盾
D.强调北洋政府对列强的妥协
【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角度”是指一战华工的客观贡献,“华工角度”指的是华工的主观意图。由此可知,材料观点旨在平衡华工客观贡献和主观意图之间的矛盾,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北洋政府目的和妥协,故A、D错误;强调华工对国家的重要贡献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
8.(2023·武汉模拟)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5月,威尔逊总统在某次演讲中说:“我们现在准备……在世界的战场上为人类自由的事业而战……在上帝的佑护下,美国将再一次有机会向世界证明,她生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威尔逊言论的实质是 (  )
A.为对德国宣战制造理由
B.争取民众对战争的支持
C.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D.掩盖对外战争的侵略性
【解析】选C。根据“我们现在准备……在世界的战场上为人类自由的事业而战……在上帝的佑护下,美国将再一次有机会向世界证明,她生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可以看出,美国试图通过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C正确;威尔逊发表演说时美国已经对德宣战,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争取民众,排除B;D也不是其实质,排除D。
9.(2023·大连模拟)1772年,波兰被俄、奥、普瓜分,原属于波兰的克维曾地区被划归至普鲁士王国。1920年,该地区在国联的监督下举行全民公决,由于该地大多为日耳曼人,故只有稍多于7%的人愿意回到波兰,最终国联通过决议,将该地区划给了战败国德国,这表明 (  )
A.国联的委任统治缺乏民意基础
B.国际联盟成为大国争霸的工具
C.凡尔赛体系忽视弱小国家利益
D.国际联盟尊重民族自决的结果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波兰的克维曾地区在国联的监督下举行全民公决,大部分人不愿意回到波兰,国联由此通过决议,把该地区划给德国,这说明国际联盟尊重民族自决的结果,D正确;国联通过决议,把克维曾地区划给德国,不属于委任统治,排除A;德国属于战败国,国联把克维曾地区划给德国,体现不出大国争霸,排除B;国联把克维曾划给德国,是在尊重克维曾民众意愿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排除C。
10.(2023·北京模拟)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签订了《九国公约》。条约的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第四款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以上条款签署的目的是 (  )
A.废止德、奥在华租界和侵略特权
B.维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C.纠正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D.取消日本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各项特权
【解析】选B。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是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各国签署《九国公约》的真实目的,即维护中国对各帝国主义国家“门户开放”、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故选B;废止德、奥在华租界和侵略特权是一战后中国外交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取得的外交成果,与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无关,排除A;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是纠正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侵犯的结果,而不是华盛顿会议上的《九国公约》,排除C;取消日本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各项特权是在华盛顿会议之外,中国代表团与日本谈判的结果,而不是《九国公约》签署的目的,排除D。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走向瓦解
B.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动摇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D.推动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
【解析】选D。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直接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D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直接促进了革命”,未涉及殖民体系瓦解的问题,排除A;材料未涉及思想意识领域的觉醒,而是强调“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排除B;材料未涉及世界格局的变化,排除C。
12.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这反映了一战 (  )
A.推动欧洲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B.使资本主义秩序受到挑战
C.造成欧洲人民极大的心理阴影
D.导致英国殖民严重的瓦解
【解析】选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欧洲的广大人民对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产生了怀疑、不满和反抗意识。这说明一战的惨烈后果使人们开始怀疑现行的社会制度,B正确;材料强调人民对一战后的资本主义秩序不满,没有涉及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排除A;一战给欧洲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但材料强调一战使资本主义秩序受到挑战,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排除C;材料强调人民对欧洲资本主义秩序不满,与殖民地体系无关,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六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
——摘编自[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8分)
【解析】第(1)题态度:材料一“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说明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是支持政府参战。理由:根据材料一“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可以从俄国和世界两个角度作答。第(2)题变化: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各国市民对战争的看法由为国家而战到“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再到“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进行概括。原因:从持久的战争给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破坏方面回答。角度:首先认识到的就是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的时候,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于塞尔维亚人民而言,战争就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但它改变不了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答案:(1)态度:支持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理由: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战争能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2分)
(2)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2分)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4分)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2分)
14.(12分)(2024·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与人类社会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影响了众多国家兴衰,改变了国际格局和文明的进程”进行合理解释。(12分)
【解析】本题目属于“合理解释类”,所要解释的对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影响了众多国家兴衰,改变了国际格局和文明的进程’”这一结论,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合理解释”,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众多国家的兴衰,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众多国家的兴衰”这一结论,可做如下解释:一战摧毁了德意志、奥匈、沙皇俄国、奥斯曼四大帝国,在欧洲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国家,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这一结论,可做如下解释:英法德等传统欧洲强国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欧洲的全球霸权地位开始丧失,后起的美国、日本在远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20世纪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冲突与并存竞争;一战也客观上影响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这一结论,可做如下解释:一战中坦克、飞机、潜艇等先进武器装备投入实战,影响了现代军事科技发展;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签订了非战公约;欧洲和平主义思潮泛滥。
答案:示例:
一战摧毁了德意志、奥匈、沙皇俄国、奥斯曼四大帝国,在欧洲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国家,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英法德等传统欧洲强国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欧洲的全球霸权地位开始丧失,后起的美国、日本在远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20世纪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冲突与并存竞争;一战也客观上影响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一战中坦克、飞机、潜艇等先进武器装备投入实战,影响了现代军事科技发展;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签订了非战公约;欧洲和平主义思潮泛滥。(12分)二十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淄博模拟)下表所示为1913年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殖民地情况及其工业品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分析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国家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沙俄
殖民地面积(km2) 30 3 350 290 1 060 1 740
工业品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 32% 13.6% 14.8% 6.1% 8.2%
A.欧洲各国工业化基本完成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C.世界被大国瓜分完毕
D.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2.1913年,德国军事作家伯恩哈迪在《德国与即将到来的战争》一书中写道:“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那样要对付如此多的困难和敌意……我们现在想要获得的东西必须用战争获取。”作者意在 (  )
A.对德国对外政策表达不满
B.表达对德国国际处境的担忧
C.揭示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
D.极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
3.以下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变化统计,(单位:万人)。据此可知 (  )
国家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4年
俄国 79.1 67.7 116.2 128.5 135.2
法国 54.3 54.2 71.5 76.9 91.0
德国 42.6 50.4 52.4 69.4 89.1
奥匈帝国 24.6 34.6 38.5 42.5 44.4
意大利 21.6 28.4 25.5 32.2 34.5
A.法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
C.欧洲国际关系空前紧张
D.各国力量对比变化巨大
4.三国同盟形成之初,德国曾向意大利许诺,将来由意大利接管英法的全部海外殖民地。1915年,英法秘密与意大利取得联系,表示如果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阵营,意大利可以获得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同年,意大利与英法签订《伦敦条约》,开始加入进攻同盟国的行列。这反映出 (  )
A.意大利外交的灵活性
B.一战的帝国主义性质
C.殖民争夺的手段更新
D.德意两国的利益冲突
5.20世纪初,俄国急欲完成“占领海峡,控制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大斯拉夫主义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德国人也宣称“大日耳曼主义思维”。这表明一战前 (  )
A.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B.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
C.欧洲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6.(2023·淄博模拟)图1、图2所示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两国征兵海报,其中的宣传语为“加入你祖国(英国)的军队”“我要你为国家入伍”。两国征兵参战的共同目的是 (  )
A.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参与争夺世界霸权 D.维护世界和平民主
7.“一战华工”是个现代的称谓。在当代中国语境之下,该题材的现实意义愈显突出。在新语境下中国重建关于“一战华工”的论述,所面对的困境仍然是隐含在两类论述——国家角度与华工角度之间的内在张力中。此观点旨在 (  )
A.平衡华工生存诉求和政府目的之间的矛盾
B.强调华工对国家的重要贡献
C.平衡华工客观贡献和主观意图之间的矛盾
D.强调北洋政府对列强的妥协
8.(2023·武汉模拟)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5月,威尔逊总统在某次演讲中说:“我们现在准备……在世界的战场上为人类自由的事业而战……在上帝的佑护下,美国将再一次有机会向世界证明,她生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威尔逊言论的实质是 (  )
A.为对德国宣战制造理由
B.争取民众对战争的支持
C.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D.掩盖对外战争的侵略性
9.(2023·大连模拟)1772年,波兰被俄、奥、普瓜分,原属于波兰的克维曾地区被划归至普鲁士王国。1920年,该地区在国联的监督下举行全民公决,由于该地大多为日耳曼人,故只有稍多于7%的人愿意回到波兰,最终国联通过决议,将该地区划给了战败国德国,这表明 (  )
A.国联的委任统治缺乏民意基础
B.国际联盟成为大国争霸的工具
C.凡尔赛体系忽视弱小国家利益
D.国际联盟尊重民族自决的结果
10.(2023·北京模拟)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签订了《九国公约》。条约的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第四款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以上条款签署的目的是 (  )
A.废止德、奥在华租界和侵略特权
B.维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C.纠正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D.取消日本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各项特权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走向瓦解
B.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动摇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D.推动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
12.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这反映了一战 (  )
A.推动欧洲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B.使资本主义秩序受到挑战
C.造成欧洲人民极大的心理阴影
D.导致英国殖民严重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六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
——摘编自[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8分)
14.(12分)(2024·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与人类社会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影响了众多国家兴衰,改变了国际格局和文明的进程”进行合理解释。(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二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