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通辽一中2023级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祝融”是目前文献中所见最早被若干族群共同认可的祖先。春秋战国时期,局部共祖现象普遍出现。春秋金文、战国竹简中存在不少有关追认“祝融”为祖的记载,《国语·郑语》出现“祝融八姓”之说。这可用于说明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初具规模
B.战乱频繁推动了民族间交往交流
C.炎黄共祖之说被最新考古成果否定
D.“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
2.汉初,除王国的太傅、相国、中尉由朝廷派遣外,其余百官,诸侯王均有权任免。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将诸侯王的管理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左官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这一变化
A.完善了官僚政治 B.淡化了宗法观念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奠定了盛世基础
3.唐太宗及其祖辈数代与鲜卑族保持通婚关系,即位后积极推行民族和解的政策。他认为“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一认识
A.消除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差异 B.表明唐代统治者华夷观念强化
C.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 D.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严格遵循
4.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
5.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由此可知
A.两宋士人以绘画为趣味追求 B.两宋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C.士人画成为两宋社会的主流 D.两宋绘画风格独具时代特色
6.有学者指出,元朝疆域辽阔,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因此,元朝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
A.边疆管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B.地方行政层级得到简化
C.地方体制调整的重要价值 D.制度建设汲取前代经验
7.《雍正起居注》中记载:“朕将内制皮匣发于诸臣,令其封锁奏达。盖取坚固缜密,他人不敢私开也。”这表明清雍正朝实行了密折制度,大臣亲笔书写后放入雍正颁给的带锁皮匣,并派亲信送往京师,直达御前。据此分析,密折制度
A.避免了朝廷决策出现失误 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取缔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D.削弱了内阁丞相行政权力
8.下表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对自身革命角色的历史判断。这些历史判断的演变表明中国共产党
时间 概况
1921年 做工人运动的“指导者",发挥对工人运动的技术指导功能
1922年 做革命联合战线中的“合作者”监督者”
1923年 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袖",中共是在这个“领袖"领导下的“同盟者”
A.顺应了民主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B.掌握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C.着力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 D.放弃了对民主革命纲领的贯彻
9.乾隆初年始有洋钱通行。乾隆五十年以后,苏州开始通行洋钱定价,而弃纹银不用,后逐渐流行于黄河以南各省。民间的纳粮、商贾交易也用银元,还出现了大量“番舶”以收购纹银贩卖银元为业。这侧面说明了
A.白银开始货币化 B.经济形势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
C.海禁政策已废除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地位
10.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11.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一些地方的红薯种植面积竟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0%至50%, 形成了“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局面,而“那些热衷于红薯生产的官员,则被冠以红薯专员、红薯县长、红薯书记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需要 B.左倾错误带来的经济困难
C.红薯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 D.农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
12.1985年,中共中央对农村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放弃除粮、棉、油之外所有农产品的计划控制,扩大市场调节农业生产的范围,县级以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由农户自主选择种植有市场销路的作物。这一调整得益于
A.国家产业结构优化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农村改革成效显著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13.古埃及的历史铭文记载:法老被视为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这些记载表明,古埃及
A.已经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B.是政教合一的古老帝国
C.王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D.重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14.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中,贵族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随意制定法律、铸造钱币、控制贸易、征收税款,而且彼此经常混战。这
A.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王权 B.导致不同程度封建分裂割据
C.刺激了庄园经济商业化 D.反映了领主已掌握最高权力
15.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A.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庄园经济形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武士集团形成,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
16.14世纪以来,货币成为西欧普遍的交换手段,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农民用货币缴纳地租,手工工场主、租地农场主和商人需要更多的货币以便扩大经营。这一状况
A.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反映了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
C.蕴含着新航路开辟主要动因 D.引发了西欧社会的价格革命
17.在《中国孤儿》中,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表达了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中国帝王被赋予开明家长的角色:我看到他的文化,教育了整个人类;他的君王的权力建筑在以德临民,为了驯服四邻,制定了优良礼法,治国不需要征诛,治人只凭着风化。伏尔泰意在
A.弘扬法治和社会教化 B.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C.打击法国的割据势力 D.讽刺法国专制王权
18.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这两场革命
A.都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体现了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
C.瓦解了亚洲的殖民体系 D.全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9.巴黎公社主张让国家政权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用社会所有制代替资产阶级所有制;宣布教会和国家分离,铲除僧侣势力对人民精神的钳制。这说明巴黎公社
A.获得了工农群众的广泛支持 B.致力于探索社会治理方案
C.建立了健全的民主监督体系 D.践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20.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其中《凡尔赛和约》规定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材料反映出
A.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B.一战极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
C.新秩序的建立保证了国际环境的和平 D.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彻底发生改变
21.如图是英国作家1945年2月创作的时政漫画《碎片的麻烦》,画面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站在铺有欧洲地图的桌前,就德国东部与波兰等东欧地区的版图正在玩着拼图游戏。该作品描绘的事件
A.成为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 B.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
C.隐含了大国间的利益之争 D.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气焰
22.1921年3月,苏共(布)颁布法令,规定粮食税的税额根据农户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贫困户可以减免,对恢复农业生产得力的农户以减税作为奖励;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这些规定
A.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 B.弥补了农业集体化不足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配合了苏联工业化开展
23.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针对这一现象,各国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 B.制订经济发展计划
C.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扩大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
24.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既有利于中国利用这个平台带动产业升级,解决中国产能和外汇储备过剩问题,也有助于扩大全球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复苏,促进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该观点可看出,当代中国
A.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B.多边外交的务实理性
C.立足改革全球治理体系 D.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2分)
25.(27分)【近代西书阅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15分)
2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创新成为近代英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是政治制度创新;其次是经济领域内的制度创新,表现为英国首创一种全新的工业生产力,通过工业革命率先进入工业化社会;最后还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创新。近代英国霸权的兴衰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个国家的振兴和强大必须依靠其制度创新。
材料二: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访谈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创新的具体表现。(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简析国家统一给德国发展带来的影响。(15分)
通辽一中2023级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检测
历史试题
答案
1D 2C 3C 4B 5D 6C 7B 8A 9D 10B
11B 12C 13C 14B 15C 16C 17D 18B 19B 20A
21C 22C 23C 24B
25.(27分)(1)阅读主体:由洋务人士、士大夫群体向民间扩散,呈现多元化;
阅读内容:算学等科学技术为主的西方时务书籍为主;
阅读背景:西学书籍的市场化和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阅读的影响:推动读书风气的变化和都市知识变迁。(每点3分,共12分)
(2)变化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西学东渐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性作用。(每点3分,共9分)
评价:为近代救亡图存提供力量;提升资产阶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维新思想传播,为维新变法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并未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有限。(每点2分,共6分,其中积极任答两点4分,消极2分)
26.(25分)(1)创新:确立君主立宪制(形成责任内阁制);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创立现代工厂制度;形成完整的力学体系;确立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每点2分,共10分)
(2)背景:长期的分裂局面妨碍了国家近代化进程,造成了德意志的落后;普鲁士实力强大;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实行武力统一。(每点3分,共9分)
影响: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工业发展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领导权,使得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两方面各3分,共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