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
A.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B.各国加强立法工作
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 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
2.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西方社会契约思想 ②提出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
③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 ④体现了对个人权利的保障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英国《大宪章》规定: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上述规定反映出( )
A.国王被剥夺了征税权 B.进一步强化了世俗王权
C.适当照顾了商人利益 D.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4.1524年,在德意志自治城市纽伦堡,市政府要求关闭圣奥古斯丁修道院,修道院的所有财产由市政府接管。院长弗里德里希·皮斯托瑞斯于次年结婚,马丁·路德特意写信祝贺,称其从此“走进乐园”。这体现了( )
A.信仰自由得以实现 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
C.神学迷信彻底消除 D.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
5.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罗马法( )
A.违背了人人平等原则 B.表明了法律灵活务实性
C.体现了立法中理性思考成分 D.反映了犯罪轻判的宽容理念
6.据统计,唐律直接引证《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注律者达五十余处,引其他儒家经典更超此数。由此可见,唐律( )
A.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先河 B.融合了理学思想的精华
C.体现了封建伦理基本精神 D.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7.
对比上述两则材料所得出结论,较为准确的是( )
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士人承担教化的重任
C.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 D.乡约逐步带有强制力
8.西塞罗服膺于希腊文教的精深与高妙,但又在作品中多次强调:父亲、家庭生活、实践经验以及罗马人的习俗、法律、制度和传统等,比希腊学校和书本对自己的影响更重要。其主张
A.开创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强调家庭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C.弘扬罗马民族的传统文化 D.体现自然法理念的深入人心
9.公元前242年,罗马增设了外事裁判官,专门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但是他们所依据的法律只能是过去的公民法。由于公民法中公法的内容较多,而外事裁判多与公法内容无涉,公民法就朝着更加独立完善的方向发展。据此可知
A.外事裁判官不负责公民的民事裁决
B.社会形势的变动推动了罗马法的调整
C.公民法没有涉及到私法的相关内容
D.公民法的发展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10.《法国民法典》颁布以来,共修改过一百多次。例如,1816年,法典中曾经废除了离婚制度,1884年又得以恢复。1970年废除了丈夫是一家之主的规定。法典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巩固法国革命的成果
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确立大陆法系的基础
11.“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若遇上这种情况,该适用什么法律呢?……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但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材料中“新的法律”是指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12.唐代《贞观律》规定:地方作出死刑判决后,须三次奏报皇帝批准,待批准下达一日后方可执行。未经三次奏报批准或批准后未满三日或超过三日执行的,均处以相应的刑罚。对京师判次的死刑案件要求更加严格,须经过“五复奏”。这反映了唐朝
A.理性司法的实践 B.司法体系较为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13.清朝绘画作品中女性读书图盛行,其中女性课子图居多,《夜纺授经图》是影响最为深远流传的一幅,其描绘的是一女子夜深人静一边纺纱一边教子读书的场景,该画由于得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亲自题诗赐序和王公大臣题跋而声名大噪,可谓是蔚为大观。清朝女性课子图备受推崇,本质上反映了( )
A.绘画艺术的题材丰富多样 B.对贤德女性的肯定与赞美
C.宣扬太平盛世的美好前景 D.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功能
14.1954年,全国人大首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后因各种原因数次中断。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这反映出中国
A.民法典立法工作不断推进 B.新时期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 D.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5.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明令禁止赌博,将赌博定位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950年2月,政务院公布《关于禁止鸦片烟毒的通令》,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等婚姻制度。这些措施( )
A.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全面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
C.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巨大变革 D.保障了宪法规定的公民权
16.《十二铜表法》中关于法律程序的规范占整个法律条文的1/4强,程序正义被视为“看得见的正义,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如在其第一、二、三表中就诉讼程序做了详细规定。这样的规定( )
A.表明罗马法日益教条和僵化 B.促进了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C.启迪了后世立法规范与实践 D.解决了贵族平民之间的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17.“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中国在专制走向民主的征途上最终取得了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
材料二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另辟他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的局限。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
(2)材料二中“另辟他路”指什么?选择这条道路的基本依据是什么?从中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在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治国策略中选用霸道,但他只是将法治置于极高的位置,并未忽略对礼治的选用。商鞅主张“圣人不法古,不循今”,认为在诸国争霸的乱世,一味沿用前代的礼乐制度和仁善教化的治国方略是不合时宜的,应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改革古礼古法,以争霸的具体形势制定新的准则。国家整体所应遵循的制度规范和限制的群体是除国君外的所有阶层。商鞅秉承“以刑去刑,国治”的法治思想,保证法令的严格执行力与权威,不会因先前的功与善而减轻刑罚。在“重刑轻赏”的理论构建中,商鞅并未否定“礼”的相关内涵,而是“礼”纳入到“法”的整体概念之中,以便更好地执行法令。商鞅所奠定的国家政治思想及其价值系统逐步内化于儒家学说,成为历代专制国家的内法外儒、霸王道杂之之学,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摘编自于广海《两汉治策中的礼法并用研究》
材料二 12—16世纪,西欧大陆各国兴起了一场研究和适用罗马法的运动。10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欧新兴城市开始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即主要基于民事和商事活动产生的社会关系。然而,已逐步沦为习惯法的日耳曼法简陋、注重形式等不适宜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不能承担调整新社会关系的重任。教会法目的在于维护教权统治,也不能满足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百年战争之后法王路易七世率先引用罗马法鼓吹君权至上,臣属皆卑的舆论。他在敕书中宣称“打击破坏公理的强权势力,维护驯服的臣属,使主权得到伸张,是国王的应尽之责”。到中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法学派试图将法律中包含的神学因素剔除以弘扬世俗法,使得罗马法复兴运动在西欧得到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崔明轩《论罗马法复兴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礼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16世纪西欧兴起研究和适用罗马法的原因。
19.法律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是罗马法。请列举两部罗马历史上的重要法律。
19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
(2)材料中的“第三次征服”是指什么?如果你要了解罗马法“第三次征服”的具体情况,你可以翻阅近代那些法律文献?
(3)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别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中央和地方、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的?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结合相关史实,以“教化与社会治理”为主题,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D C C D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B C C
1.C
【详解】材料中郑国、晋国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制性作用,故选C;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强制性作用,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诘奸除暴、惩贪黜邪”,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D
【详解】据题意可知,意大利人贝卡里亚认为在法官判决前,一个人都不能被推定为罪犯,由此可知体现了西方社会契约思想,提出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 ,体现了对个人权利的保障。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的英国。据材料“商人、皆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大宪章》是1215年国王约翰王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的,它确立了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的原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可得出,材料中关于商人的规定适当照顾了商人利益,C项正确;国王仍有征税权,且材料中只涉及符合条件的商人可免苛捐杂税,并不是国王被剥夺了征税权,排除A项;《大宪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根据材料可知,修道院的所有财产由自治市政府接管,这对自治市的资本主要发展有推动作用,即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D项正确;材料涉及到的主题是经济问题,与信仰自由、王权等主题无关,排除AB项;神学迷信彻底消除的表达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罗马。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民法大全》中以犯罪的证据来裁定某人是否犯罪,而不是基于怀疑。因此反映了立法中理性思考成分。C项正确;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排除A项;“灵活务实”“轻判宽容理念”说法错误,材料反映了罗马法以犯罪证据来裁定犯罪的理性精神,排除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唐律直接引证《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注律者达五十余处,引其他儒家经典更超此数”可得出唐朝的律法强调与儒家的礼相结合,体现了封建伦理基本精神,C项正确;律令儒家化开始于汉朝,排除A项;宋朝时期理学才兴起,排除B项;《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的先例,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两则材料对应的人物可以看出,第一则材料是乡绅提倡注重道德,第二则材料则是皇帝以行政命令进行道德劝谕,逐步带有强制力,D项正确;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非在宋代,排除A项;朱元璋不属于士人,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不属于家训,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西塞罗在称赞希腊文化的同时,更加强调罗马社会以及习俗、法律对自己的影响更大,这说明西塞罗是立足于民族立场,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意在弘扬罗马民族的文化,C正确;A错在“开创”,排除;B在西塞罗的主张中并未体现,排除;自然法理念的影响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
9.B
【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发展,加上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实践,罗马公民法逐渐发展为万民法,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社会形势的变动推动了罗马法的调整,故答案为B项。外事裁判官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排除A项;公民法也有涉及到私法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6世纪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排除D项。
【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10.C
【详解】材料反映了《法国民法典》颁布后不断修改调整,随着女子地位提高,废除丈夫是一家之主的规定,随着婚姻观念的变化废除或恢复离婚制度,由此可见,这些调整是伴随着法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而进行的,其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C;材料与自由平等无关,故排除A;1970年的调整与法国革命成果无关,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法国民法典》与大陆法系的关系,故排除D。
11.C
【详解】根据材料“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可知材料中“新的法律”是审理外国人的案件。结合所学可知万民法正是处理罗马人与外来民族关系的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公民法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故AB两项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D项错误。
12.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朝对地方死刑判决的批准时间较长,而且奏请要求严格,这说明唐朝司法审判实践具有理性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司法体系完善,排除B项;材料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死刑判决批准和奏请要求时间较长,不能说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是:女性课子图是清朝绘画作品中女性读书图的一种,体现了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功能,D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绘画艺术的题材丰富多样,排除A项;女性课子图是清朝绘画作品中女性读书图的一种,无法得出对贤德女性的肯定与赞美,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宣扬太平盛世的美好前景,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材料“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反映出2017年以后民法典立法工作迅速推进并最终完成,且与2000年以前的立法工作形成鲜明对比,故B项正确;民法典立法工作数次中断,故A项错误;基层民主建设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民法典通过无法体现“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据材料“明令禁止赌博,将赌博定位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关于禁止鸦片烟毒的通令》”和“废除包办、强迫等婚姻制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婚姻等社会风俗上产生了巨大变革,C项正确;1954年宪法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社会主义革命指的是三大改造,建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变化与社会主义革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详细的诉讼程序规定为后世立法在程序规范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启迪了后世立法规范与实践,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后续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范例,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而不是促进其转变,时间逻辑有误,排除B项;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贵族平民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局限:只是改朝换代,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
原因:推翻专制帝制,创建宪政共和。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依据: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内无民主外受压迫)
认识:革命道路选择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3)基本精神: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
【详解】(1)局限:根据材料一“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可知局限在于只是改朝换代,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原因:根据材料一“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可知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在于推翻专制帝制,创建宪政共和。
(2)另辟他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革命的实践和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依据:根据材料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可知中国是内无民主外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本本主义照搬他国理论是行不通的,必须认真的研究中国的国情,并认真的从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寻找经验,再次基础上发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
(3)基本精神:根据材料三“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知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材料三“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可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根据材料三“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可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根据材料三“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可知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的中国,在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国情并汲取世界发展的经验,不断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8.(1)内容:礼法并用,以法为重;否定贵族特权,强化君主的“人治”;执法严格,重刑轻赏;援礼入法;礼法殊途同旨。
评价:商鞅礼法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务实性;为秦国社会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代融礼入法、法律儒化开辟了道路;深刻影响后世的治国理政模式;但“以刑去刑、轻罪重罚”易激化社会矛盾。
(2)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重新兴起和市民阶级的壮大;当时法律状况极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世俗皇权和民族国家的需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法学家们系统的研究和传播。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内容:根据材料“但他只是将法治置于极高的位置,并未忽略对礼治的选用”可以概括出礼法并用,以法为重;结合商鞅变法内容且根据材料“国家整体所应遵循的制度规范和限制的群体是除国君外的所有阶层”可以概括出否定贵族特权,强化君主的“人治”;根据材料“保证法令的严格执行力与权威,不会因先前的功与善而减轻刑罚。在‘重刑轻赏’的理论构建中,……而是‘礼’纳入到‘法’的整体概念之中”可以概括出执法严格,重刑轻赏;援礼入法;根据材料“商鞅所奠定的国家政治思想及其价值系统逐步内化于儒家学说,成为历代专制国家的内法外儒、霸王道杂之之学”可以概括出礼法殊途同旨(共同成为专制国家的治理思想)。
评价:对于商鞅礼法思想的评价可以结合材料一及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该思想本身、对于当时的秦国社会、对于后世治国及消极之处几个角度思考作答。从该思想本身看,根据材料“商鞅主张‘圣人不法古,不循今’,认为在诸国争霸的乱世,……以争霸的具体形势制定新的准则”可得,体现商鞅礼法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务实性;从后世治国看,根据材料“历代专制国家的内法外儒、霸王道杂之之学,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可得,为后代融礼入法、法律儒化开辟了道路;深刻影响后世的治国理政模式;从消极之处看,根据材料“商鞅秉承‘以刑去刑,国治’的法治思想”并结合所学还可知,但“以刑去刑、轻罪重罚”易激化社会矛盾;从当时的秦国社会看,该思想为秦国社会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2—16世纪西欧。原因:根据材料“10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欧新兴城市开始产生新的社会关系,……。然而,已逐步沦为习惯法的日耳曼法简陋、注重形式等不适宜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中古时期特征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重新兴起和市民阶级的壮大;当时法律状况极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根据材料“百年战争之后法王路易七世率先引用罗马法鼓吹君权至上,臣属皆卑的舆论”还可以概括得出世俗皇权和民族国家的需要;根据材料“法国人文主义法学派试图……使得罗马法复兴运动在西欧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概括得出法学家们系统的研究和传播:同时结合该时期的思想运动所学可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
19.(1)《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
(2)征服: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法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文献: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民法典》。
(3)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代表国家主权,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大权,各州保留一定自治权。
实行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掌握。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部罗马历史上的重要法律是《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
(2)征服:根据材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及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法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文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法律文献包括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民法典》。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代表国家主权,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大权,各州保留一定自治权。为实现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实行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掌握。
20.(一)论题方向举例①中国古代乡约教化;②西方基督教伦理教化;③上述两个史实的综合阐述(阐述其他论题,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但必须以“教化与社会治理”为主题)
(二)史料实证
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
(1)中国古代乡约教化——明清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六谕”、“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2)西方基督教伦理教化—一基督教会介入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社会生活;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三)分数分配
(1)标题:有题目
(2)结构:价值升华:如中外教化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3)史实:史实表述必须准确(仅供参考)。
论题方向 图片信息; 结合所学;
①中国古代乡约教化 明清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六谕”、“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②西方基督教伦理教化 基督教会介入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社会生活。 基督教会保存古典文化,开办学校,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介入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的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③上述两个史实的综合阐述 综述上面两方面情况 综述上面两方面史实
(4)表述。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和近代的西方。根据第一幅图片内容可知,明清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六谕”、“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结合所学可知,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据此可拟定论题方向为中国古代的乡约教化,结合宋朝、明朝、清朝时期乡约教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论述即可。根据第二幅图片内容可知,基督教会介入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社会生活。结合所学可知,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据此可拟定论题方向为西方基督教伦理教化,结合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论述即可。第三种论题方向就是将中国古代的乡约教化与西方基督教伦理教化的发展情况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综述中西方各自发展的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