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 班级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培优】
一、单选题
1.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率先开进了南泥湾。不久,其他各团及三五九旅旅部也进驻了垦 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各直属单位随后也来到南泥湾参加垦荒。一时间,在南泥湾掀起了一个开荒生产 的热潮。这热潮的主要影响是
A. 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关系 B.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战线 D. 保障了华北百团大战供给
2.1940年7月,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在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成立;1941年6月,一批日本反战人员在八路 军山东纵队建立了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这反映了
A. 宣传战成为敌后战场主体战法 B. 根据地政权建设卓有成效
C.中共支持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D. 全民族抗战局面不断扩大
3.1937年7月11日,日本陆海军在作战计划中决定,以平津地区为主要作战地区,防止局势走向扩大或 进入胶着状态,同时要“极力避免对华中及华南使用兵力”,并要求在三四个月内争取结束战争。这一计划
A. 预示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B. 易导致日本侵华战线过长
C.成为日军作战基本纲领 D. 在淞沪会战中受沉重打击
4.1943年5月,蒋介石密令胡宗南以武力进攻陕甘宁边区。对此,毛泽东亲自撰文《中共“七七”宣言在重 庆被扣》《质问国国党×中国政治黑暗,抗战不力,英美盟邦大不满意》等,通报抗日战场信息,驳斥国 民党的作为与言论。中共对外宣传旨在
A. 揭露国民党的反共行为 B. 塑造中共的抗战形象
C. 挽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争取英美等国的援助
5.在日本进攻缅甸后,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起陆续开进缅甸。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 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这说明中国远征军人缅甸作战
A. 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要兵力 B.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C. 有力支援了盟军的对日作战 D. 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6.中国共产党曾在宣言中提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中国工农红 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以求中华民
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这一宣言的发表
A. 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推动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D. 反映中国正式对日本法西斯宣战
7.陕甘宁边区的许多乡镇、村庄都建起了《解放日报》读报小组,由工农兵通讯员、各级工作人员与知识 分子带领读报。到1944年,边区有1万多群众加入读报组。读报组的设立旨在
A. 践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提高民众政治觉悟
C.动员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 D. 宣传土地改革政策
8.1946年初,国民政府在重庆组织并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参会的党派与代表人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 这一时期
国民党 共产党 青年党 民主同盟 民社党
8人 7人 5人 2人 2人
救国会 职教社 村治派 第三党 其他无党 派
2人 1人 1人 1人 9人
A. 国民党积极构建民主政权 B.和平建国已成为人心所向
C.联合政府的构想得到践行 D. 国共内战存在避免的可能
9.1941年开始,八路军三五九旅经过两年奋战,把荆棘遍野、人烟稀少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带头开荒种地、学习纺线,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推动了大 生产运动的发展。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A. 打破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 B.推动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C. 有利于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D.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当攻下中国的武汉时,日本国民日夜狂欢。日本政府认识到,“汉口的陷落并非事变之终点”,中国的抗 战意志并未衰退,为进攻广州和武汉,日本向中国战场投入的军力已达当时日本兵力的极限,日本统治集 团一直在担心对华战争的军事被动态势的出现。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开始
A. 加强了对国民政府军队的进攻 B. 发动太平洋战争
C.破坏国共两党的联合抗日局面 D. 调整了侵华方针
11.1947年,随着内战的扩大,国统区物价猛涨,百姓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南京知识分子提出的全面改
革的要求被当局拒绝,引发了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南京爆发,全国众多高校积 极声援,全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运动与社会各界群众联系起来。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频发反映出
A.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策方针的不断发展 B.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和独裁政策日趋反动 C. 各派力量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一致呼声
D. 社会各界不满社会现实和改变现状的要求
12.茅盾和同伴四处散发传单,请各地百姓写下1936年5月21日(随机选定)这一天发生的事情,获得 各地、各阶层的回函三千余封。这些回函异口同声地严厉谴责蒋介石的新政策和意识形态,嘲笑新生活运 动的虚伪……,抨击那些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茅盾的调查
A. 有鲜明的随意性与倾向性 B. 反映了国民联共抗日的愿望
C.局限于国民党的统治区域 D. 是对民意心声的追诉与表达
13.解放战争后期,《人民日报》报道:“各地人民交由政府转送前方的本币达一亿七千余万元、金子一百 余两、白银两千余两..…安东市妇女已完成四万双军鞋….…各地学校及群众团体皆组织慰问队及剧团赶赴 前方慰劳。”材料意在表明解放战争
A. 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B.推动了妇女的拥军活动
C.赢得了各个阶级的配合 D. 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形成
14.1948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民政权——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根据《华北人民政 府组织大纲》设立了民政部、司法部、劳动局、财经委员会、法院等工作机构。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
A.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BE. 丰富了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C. 标志着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D.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做出有益探索
15.《申报》是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通过检索《申报》发现“民族”词汇使用频率为:1911年243 条、1925年502条、1928年1119条、1936年1507条、1939年2369条;而更具内聚性的“中华民族”1912 年首次出现,其后1912—1919年30条、1920—1924年68条、1925年81条、1928年183条、1939年372 条。“民族”和“中华民族”使用频率大幅增加反映了
A. 中日民族矛盾的加剧推动近代民族观念日渐成熟 B. 觉醒的民族独立意识深入人心 C.近代中国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报纸成为动员民众的主导力量 16.如表节选自(抗日根据地经济史)部分目录。据此可知,当时根据地
第一节 在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同时,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第二节 实行没收汉奸财产筹措经费的政策
第三节 国防经济政策,建立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
第四节 建立银行,发行货币
第五节 开源节流,克服财政经济困难
第六节 实行鼓励私人投资、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A. 实施多种措施使经济空前繁荣 B.得到了多种政治势力援助
C.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17.1940年10月蒋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时说,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国,实为最大错误,中国拥有大 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中国有资格和英美“平等合作”;此外在国民政府的努力下,1942 年10月9日美、英两国政府分别通知中国政府,声明愿及时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材料说明
A. 中国追求与英美有同等的国际地位 B. 中国向英美展示陆军强大的战斗力
C. 美英希望接纳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成员国D. 抗日战争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8.1948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工委发布《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2月25日和27日中共中央 分别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X 关于工商业政策》的指示。要求全党预防将农村中斗争地主富农 消灭封建势力的办法错误地应用于城市,要求对城市中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加以保护。该材料说明
A. 中共的反封建纲领只适用于农村 B. 中共力图维护城市的传统秩序
C. 中共探索城市治理方式 D. 中国革命已进人城市领导农村阶段
19.1945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布指示,要求军队在收复城市后严格“保护城市工商业,对于接收的企业, 凡是属于被敌伪没收的私人企业,一律发还原主,保护其继续经营”。这一措施的实施
A. 分化了国民党阵营 B. 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C.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D. 扩大了自身的阶级基础
20.为了使东北野战军和华北第二、第三兵团完成对“平、津、唐、张之敌”进行分割包围的部署,阻止国民 党军从海上逃离,中央军委命令淮海战场的解放军暂停对杜聿明集团的攻歼。材料反映出解放战争中
A.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默契合作 B.三大战场同时展开协同作战
C. 为策应平津战役发起淮海战役 D. 不同战役之间进行占战各配合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许多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
【图一主题:开天辟地】【图二主题:重要转折】
地点:上海(原)望志路106号地点:武汉市汉口鄱阳街139号
【图一主题:走向成熟】【图二主题:新中国从这里来】 地点:贵州遵义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注:①1948年党中央移驻西柏坡,“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依据材料,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为图片中的“革命圣地”撰写一篇解说词。(要求:任选其中2处革 命圣地,史实全面,逻辑清晰)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方面,规定地主应该普遍地域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 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改策的规定》
材料二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一切其他土地,按农材全部人口,不分 另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 及在特定亲件下出租的权利。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时期实行的 它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二中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有什么变化 它产生了什么结果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泥湾垦荒运动逐步实现了丰衣足食,减轻了人民负担,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作风,支援了边区建设,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为全军和各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 食”的榜样,A 项正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在八七会议上,排除B 项;材料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说法无关,排除C 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下半年,排除D 项。故选A 项。
2.C
【详解】
材料一批日本反战人员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建立了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体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感召下,一批日本反战人员和共产党人组建了反战同盟,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当时的宣传战 并非是主要的作战方式,排除A 项;材料与根据地建设无关,排除B 项;材料与全民族抗战局面无关,排 除D 项。故选C 项 。
3.D
【详解】
根据1937年7月11日”、“极力避免对华中及华南使用兵力”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意图“极 力避免对华中及华南使用兵力”,但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进行顽强的抵抗,使得日本在华中和华南地区不 断增大进攻力量,扰乱了日本的这一计划,D 项正确;1937年7月7日日本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排除A 项;这一计划是为了避免日本侵华战线过长,排除B 项;这一计划不是日军的基本纲领,排除C 项。故选D 项。
4.C
【详解】
国民党在抗战相持阶段进攻陕甘宁边区,面对这一情况,中共并未武装抵抗,而是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的 作为与言论,旨在挽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项正确揭露国民党的反共行为、塑造中共形象以及争取英美 等国的援助都不是中共对外宣传的目的,排除A、B、D 项。故选C 项 。
5.C
【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官兵的浴血奋战,不仅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把日军赶出了中
国西南大门,并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战,C 正项确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的主力,排 除A 项;材料没有强调远征军作战赢得了国际赞誉,排除B 项 ;D 项夸大了远征军的作用,排除D 项。故 选C 项。
6.C
【详解】
根据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 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和联系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 事变后,到1932年春,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民族矛盾上升,当时中共领导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反对 蒋介石的反革命围剿,但为了民族利益,发表了抗日通电,推动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C 项正确; 1935年《八一宣言》首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得到全国各阶层人 民的拥护和响应,排除A 项;西安事变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B 项;1941年12月9日,
中国正式对日本宣战,排除D 项。故选C 项 。
【点睛】
7.B
【详解】
《解放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宣传载体,通过设立读报组扩大影响,提高民众的政治 觉悟,故B 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理论,与材料时间不符,A 项错误;抗战 时期国共处于合作关系,C 项错误;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政策,D 项错误。故B 项正确。
8.B
【详解】
根据1945年10月签订的“双十协定”,1946年1月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党派广泛,表明和平建国符 合当时各界的共同愿望,故B 项正确;“假和平、真内战”才是蒋介石的真正意图,所以以蒋介石为首的南 京国民政府是不会建立民主政权,更不可能践行联合政府的构想,内战不可避免,故A 、C、D三项均错误。 9.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开展大生产运动,为八路军抗战提供了物质保 障,有利于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C 项正确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已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 除A 项;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有利于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推动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B 项;大生产运动指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实现经济自给自足,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的一场
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D 项。故选C 项 。 10.D
【详解】
结合“进攻广州和武汉”以及“攻下中国的武汉”可判断出这是1938年10月,结合所学,1938年10月,广州 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被迫改变侵华方针,对国民政府以诱降为主,用主要兵力对抗共 产党及其解放区的抗日力量,D 项正确;日军攻占广州和武汉之后,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有所减弱,A 项 错误;太平洋战争爆发是1941年,排除B 项;抗战相持阶段后,日军方针是诱降国民党,进攻共产党,C
项的表述有失偏颇。
11.D
【详解】
1947年,正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极力维护独裁统治,导致国统区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要求国民政府 停止内战,实施改革,是全国各界的一致呼声,D 项正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方针 政策,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发动,排除A 项;题干显示的信息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排 除B 项;实行民主政治并不是各派政治力量的共同要求,排除C 项。故选D 项 。
12.D
【详解】
茅盾随机散发的传单获得大量回复,主要诉求是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一些政策,抨击汉奸,这一调查以及调 查结果体现了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民众想要政府积极抗日的诉求,D 项正确;茅盾的调查并未体现出 倾向性,排除A 项;联共抗日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 项;材料中明确了“各地”,不能说明调查局限在国 民党统治区域,排除C 项。故选D 项。
13.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后期,各地人民将货币、军鞋等慰问品交由政府转送前方;各地学校及群众团体 皆组织慰问队及剧团赶赴前方慰劳,这表明解放战争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A 项正确;妇女的拥军活动 只是材料主旨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B 项;“赢得了各个阶级的配合”的说法过于绝对,解放战争反抗的 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排除C 项;材料无法体现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D 项。故选A 项。
14.D
【详解】
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设置了一系列的国家管理机构,这位后来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有益 探索,D 项正确;三大战役后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排除A 项 ;B 项内容与材料无关,而其毛泽
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发表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排除B 项;七届二中全会标志中共工作重心的转 移,排除C 项。故选D 项。
15.A
【详解】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随着民 族矛盾的上升,“民族”“中华民族”的使用频率上升,说明中日民族矛盾的加剧推动近代民族观念日渐成熟, A项正确;“民族独立”意识的发展强调民族独立,与材料的时间线不符,排除B 项;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 成为主要矛盾,排除C 项 ;D 项错在“主导”,排除D 项。故选A 项 。
16.D
【详解】
据材料可知,抗占时期根据地允许地主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可见当时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经 济政策,D 项正确;AB 项错在把党在根据地的经济政策解读为经济空前繁荣、得到了多种政治势力援助, 排除;大部分抗日根据地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创建的,排除C 项。故选D 项 。
17.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蒋介石的谈话表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性,这使英美放弃治外法权,显 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D 项正确;材料强调抗日战争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不是中国追求与 英美有同等的国际地位,排除A 项 ;B 项说法错误,没有体现中国向英美展示陆军强大的战斗力,排除B 项;1942年1月,中国已经是世界反法西斯成员国,排除C 项。故选D 项 。
【点睛】
18.C
【详解】
由材料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在收复城市后,要求不能将农村中消灭封建势力的办法错误地应用 于城市,注意对城市中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加以保护,说明中共已经认识到城市与农村的不同,已开始 探索城市治理方式,C 项正确;中共的反封建纲领只适用于农村,说法错误且过于绝对化,排除A 项;材 料体现了中共对城市中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要加以保护,并不是力图维护城市的传统秩序,排除B 项 ; 中国革命的城市领导农村阶段发生在七届二中全会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项。故选C 项 。
19.C
【详解】
中共要求军队收复城市后保护工商业,“对于接收的企业,凡是属于被敌伪没收的私人企业,一律发还原主, 保护其继续经营”,这样有助于工商业企业的顺利平稳营业,助推经济恢复,C 项正确;共产党的举措并不 是针对国民党,排除A 项;维护工商业的正常经营并不能得出当时已经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排除B 项; 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扩大阶级基础无关,排除D 项。故选C 项 。
20.D
【详解】
材料“完成对‘平、津、唐、张之敌”进行分割包围的部署”“命令淮海战场..…暂停对杜聿明集团的攻歼”反映 出解放战争中,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占战略配合,故D 项正确。A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A 项。材料只涉及 两大战场之间的协同作战,排除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的发起早于平津战役,排除C 项。故 选D。
21.示例图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者中 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 新。
图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派的总方针。会议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八七会议”在危急时刻做出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进 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中国革命策略由此转变。
图三: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中央红军到达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 议。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在革命危 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 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图四: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战略各决战的条件逐渐成熟,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在此指挥了三大战役, 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新民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做 出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占战略决策,并提出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为夺取全国 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作答需要结合材料所给事件,结合事件(中共一大、八 七会议、遵义会议及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及影响等角度展开说明即可,需要重点突出对中共民主革命进 行发展的助推作用
22.
(1)时期: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意义: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有利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利 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2)变化:由保留封建土地制度到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结果: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激 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详解】
(1)根据“规定地主应该普遍地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
得抗不交纳”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双减双交政策,这一政策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实行的。意义主要是有利于 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有利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2)变化:根据“农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 归各人所有”得出由保留封建土地制度到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结果是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培优)(含解析)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