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
1.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其诗作《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
A.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阀间的矛盾激化 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
C.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 D.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2.西晋富豪石崇在《金谷诗叙》中描写自己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的金谷园时写道:“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这说明( )
A.魏晋玄学影响当时社会风气 B.金谷园是民众的游玩中心
C.北民南迁推进士族制的发展 D.金谷园是士族的封建庄园
3.劝进是古代子劝说掌权者登上皇位的一种行为,劝进表的内容一般有为登基行为正名、为劝进对象颂名或表明臣子立场与态度,这一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突出。其客观原因是( )
A.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 B.学权者皆为非正当上位
C.劝进者为获取政治私利 D.儒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4.《史记》中描述江南为“楚越之地 饭稻羹鱼”;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江南“皆播麦菽”。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B.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C.饮食结构渐趋改变 D.稻麦轮作技术普及
5.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
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
6.马长寿先生在《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论及:“北周一朝除了朝廷的皇帝和将相是鲜卑和杂胡成分外,各州刺史、各县县令以及带领军队的都督、统军、别将,甚至宗教的官秩,大多数也是由鲜卑和杂胡充当的。”这一论述意在说明北周( )
A.集权政治受到威胁 B.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C.民族成分多样复杂 D.地方行政管理混乱
7.隋文帝在位时,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新规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都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而且必须使用外地人。隋文帝此举的目的是( )
A.抑制地方官员贪腐行为 B.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革除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D.防止豪强干预地方政事
8.“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所说的“此河”(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发展
C.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
9.贞观二年,公卿奏请陛下“营一阁以居之”,太宗以“靡费良多”拒绝;太宗下诏曰:“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分土之实存焉。”正式实施宗室刺史制度(皇子等皇室成员任州刺史);又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和灵活土地法令,鼓励农业发展。这些做法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隋末战争造成了社会动荡 B.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C.“仁政”思想的影响扩大 D.长期动乱阻碍农业生产
10.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下诏:“贫下之人,农桑之际。多缺粮种,咸求倍息,致令贫者日削,富者岁滋……天下诸州,每置农桑,令诸县审责贫户应粮及种子,据其口粮贷义仓,致秋熟后,照数征纳,庶耕者成业,啬人知劝。”这说明当时( )
A.政府限制高利贷以发展农业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C.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D.政府大力推广农桑作物以立国
11.唐玄宗时在皇宫内设立翰林院,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顾问机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了中书省的职权,为皇帝起草诏旨文书,后来,又逐渐取代了宰相权力,成为皇帝身边的决策中枢。贞元以后,人们称翰林学士为“内相”。唐朝“内相”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唐玄宗的个人喜好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中书省权力的下降 D.专制制度的本质使然
12.自唐代开始,原本产于中国南方地区的茶叶开始流向北方,许多贵族、士人开始享受饮茶的乐趣,在唐诗中,频频可见关于“贡茶”“饮茶”“种茶”的描述,这些描述也被后世的史学家当作研究唐代茶史的重要史料。这说明( )
A.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 B.豪门士族生活日益奢侈糜烂
C.唐诗全面反映了唐社会风貌 D.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源于唐朝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
材料二
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洛阳后面临挑战,并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汉军破匈奴右地,占据河西地区,朝廷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在此后百余年的经营中,西汉王朝通过布防军队、移民屯田、修筑长城和设置障塞亭燧等,使河西地区不仅成为重要的绿洲农垦区,而且在“断匈奴右臂”和连接西域与开辟丝路交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河西四郡在历代中原王朝的西北边疆战略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摘编自雍际春《河西四郡及其战略地位论要》
材料二:凉州在河西走廊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地“山川险阨,土田沃饶,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武德初,置凉州总管府。贞观年间,改都督府,督凉、肃、甘、沙、瓜、伊、芳、文八州,其所领之地,横贯今甘肃大部和新疆东部。凉州都督常奉朝命,行西北道安抚大使或安西都护,职权范围大大超越凉州。武德初,杨恭仁为凉州总管,他采取措施防御东突厥的进犯,妥善处置了瓜州刺史贺拔威的叛乱事件,在凉州镇守近7年,有效地守护了河西走廊。
——摘编自张雄《唐太宗经营河西走廊略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经营河西地区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河西四郡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方面的战略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信息体现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景,这说明当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推动了统一观念的增强,即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C项正确;三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况,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是蜀国和魏国都有统一国家的理想,但是并未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符合史实,且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概况可知:西晋富豪石崇在《金谷诗叙》中描写自己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的金谷园时描绘了其私人庄园从生活必需到娱乐项目应有尽有,反映了封建士族庄园的独立性和奢华,即金谷园是士族的封建庄园,D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选择A:据材料可知劝进是古代臣子劝说掌权者登上皇位的一种行为,这一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最突出,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政权更替频繁。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掌权者并非“皆为非正当上位”,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通过劝进获得政治私利的企图不是客观原因。排除D:以劝进为统治者正名受儒学思想影响,但不能证明儒学思想的发展。
4.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北方饮食,饮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C项正确;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排除A项,明朝后期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B项;宋朝时期稻麦复种制技术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政府在首都分区安置、接收各族人民,体现了德政与民本,反映出当时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B项正确;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与专门划定区域接收流民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北魏正统地位得到了被统治者的确认,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经济水平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周时期的政府官员,大多数也是由鲜卑和杂胡充当的,说明的是当时民族呈现融合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集权政治受到威胁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非民族成分多样复杂和民族成分多样复杂,排除CD项。故选B项。
7.答案:D
8.答案:A
解析:皮日休评价的是大运河。这一水利工程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A项正确;民族融合与大运河修筑无关,排除B项;隋朝灭亡是隋炀帝的暴政导致的,排除C项;唐朝盛世局面并不是由大运河导致,而且皮日休也并未做出此结论,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分土之实存焉。”“又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和灵活土地法令,鼓励农业发展”及所学可知,这些做法出现的历史背景是唐朝建立之初,社会动荡,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宗室刺史制度即皇子等皇室成员任州刺史(都督)以加强稳定地方的制度,该制度与“仁政”思想的影响不符,排除C项;“长期动乱阻碍农业生产”无法体现材料中的政治内容,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贫困的农民,在种植粮时候缺粮现象较为普遍,富人贷款剥削贫农的现象突出,导致贫农越来越贫困,富人越来越富有,故下诏书令各州“贷义仓”,体现了政府限制高利贷以促进农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富人通过贷款剥削贫农的问题,并未提及土地兼并,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关系,并未体现农民生活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推广农桑作物”材料不涉及,强调的是“农桑之际”,D项排除。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唐玄宗时设立翰林院,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顾问机构,其职权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宰相权力,成为皇帝身边的决策中枢,贞元以后,人们称翰林学士为“内相”,这主要是皇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体现,这是由中国的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项正确;唐玄宗的个人喜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是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书省权力,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唐诗中,频频可见.….被后世的史学家当作研究唐代茶史的重要史料”体现了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A正确;“贡茶”“饮茶”“种茶”和“奢侈糜烂”无关,排除B;唐诗并不能全面反映唐朝社会风貌,排除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3.答案:(1)挑战:移民与土著语言、风俗差异大;移民生计困难,威胁社会安定;移民怀念故都,对新都缺乏心理认同。
特点:实施果断、及时;具有系统性;除旧与立新相结合;汉化、封建化特征明显。(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经济影响:推动了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刺激了民间手工业(冶炼业、铸造业)的发展;推动了北方商品经济的复苏;为之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
解析:(1)挑战:根据材料“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可得出移民与土著语言、风俗差异大;根据材料“生产生活不能自立”,可得出移民生计困难,威胁社会安定;根据材料“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可得出移民怀念故都,对新都缺乏心理认同。
特点:根据材料“孝文帝当机立断”,可得出实施果断、及时;根据材料,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包括禁鲜卑语说汉语、规定死后要葬在河南、免除租赋、选拔充当禁卫军等一系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系统性;根据材料,孝文帝改革规定禁用鲜卑语,同时推广汉语,禁止还葬平城以消除对旧地的怀恋,同时通过免除租赋、选拔充当禁卫来培养对新都的认同,体现除旧与立新相结合;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有利于鲜卑民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有利于北魏采用汉族封建国家的制度,汉化、封建化特征明显。
(2)经济影响:根据材料“他们(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得出推动了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得出刺激了民间手工业(冶炼业、铸造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得出推动了北方商品经济的复苏;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4.答案:(1)相同之处:设置机构,加强管理;采取措施防范少数民族政权进攻;移民屯田;保护商旅往来。
(2)战略价值:有利于中央政府经略西北,巩固西北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有效管辖;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与整合;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中西汉王朝“反击奴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得出,设置机构,加强管理:根据“布防军队、移民屯田、修筑长城和设置障塞亭等”可得出,采取措施防范少数民族政权进攻移民屯田;保护商旅往来。
(2)根据材料,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有利于中央政府经略西北,巩固西北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有效管辖,从“使河西地区不仅成为重要的绿洲农垦区,而且在断匈奴右臂和连接西域与开辟丝路交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知河西四郡的设置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交流等价值及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再从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等角度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