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答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 B.如何统治汉人
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
2.自东汉以来,西、北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316年,西晋最终被哪一内迁的少数民族所灭( )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羯
3.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南宋
4.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5.“饮酪”一直是胡族典型的饮食习惯,汉族人鲜有饮酪者。十六国北朝时期,饮酪才慢慢在北方汉族社会生活中普及。这一变化表明( )
A.北方民族交流加强 B.胡族饮食结构更科学
C.南北经济联系扩大 D.中原畜牧业发展迅速
6.东晋时期,以太湖流域和浙东宁绍平原为中心的三吴地区成为江南最繁荣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出现了许多新兴富豪。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余姚县,仅县南就有“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这些“江南土豪”得以兴起的经济因素是( )
A.三吴地区坐拥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民南迁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均田制推动土地获得合理利用 D.东晋政权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7.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在军事上实行世袭领兵制。一支军队由某一将领固定带领,将领死后由其子或其他家族成员承袭。士兵对将领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一现象( )
A.成为中央权威衰弱的根源 B.标志着士族政治的形成
C.易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膨胀 D.加剧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8.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 )
A.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科举盛行,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C.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D.佛教盛行,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9.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占比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屯田制度的推行 B.封建朝廷的倡导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社会动乱的影响
10.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制作蒸馍与烙饼图 食用烧烤食品
A.西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 B.民族政权并立对峙的状态
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人口迁移和经济重心转移
11.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宜改姓元氏 …… ”,故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 )
A.传播了佛教文化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华夏认同 D.加剧了民族矛盾
12.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 )
A.从根本上杜绝土地兼并 B.提高了奴婢的政治地位
C.兼顾农民与地主的利益 D.促使中原租佃关系盛行
13.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南北对峙局面,完成天下一统,是那个时代英雄们心中崇高的理想和神圣的使命。但真正有能力将此付诸实践的多为北方的英雄们,如曹操赤壁战孙刘,司马南下灭东吴,苻坚淝水攻东晋,杨广挥师掳南陈。此时,左右这种现象的根本因素是( )
A.君主眼光是否远大 B.社会经济是否发达
C.综合国力是否雄厚 D.科技文化是否先进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盖东西之极盛……地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会上(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骨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负盐杞神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列传.卷五十四》
材料二: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末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院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早。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摘编自何德章《方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成帝乃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杨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旧当涂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
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北)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
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1)材料反映了(时期)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前秦统一北方,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羯族在十六国时期短暂建立的王朝是后赵,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成立东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A项正确;水利工程的修建、自然条件优越及政府的重视是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胡族饮酪习惯逐渐在北方汉族社会生活中普及开来,这表明北方民族交流加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对饮食结构进行评价,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社会生活,不涉及南北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东晋时期北民因战乱而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与劳动力,成为南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故选B项。再优越的自然条件也需要有人开发,排除A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时期的世族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孙吴时期的兵权由某一家族世袭享有,易导致相关的家族势力膨胀,故选C项;中央权威衰弱的根源在于享有经济特权的豪强地主削弱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项;士族政治形成于晋代,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项;三国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分裂局面并未加剧,故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C
解析:由示意图中的北周、北齐、后梁、陈等政权同时并存可得,图示指的是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乱加速了民族交融,同时门阀士族势力盛行,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排除A项;科举制是创立于隋朝,而图示中的南北朝还没有科举制,排除B项;市民文学兴起是在宋代,南北朝时期还没有市民文学,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之际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人口南迁的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故选D项;A、B两项均与材料现象无关,故排除A、B两项;北方汉族人口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转移,因果颠倒,故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烧烤方式,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作蒸馍和烙饼,体现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食物的变化,未涉及农耕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图片不能体现政权对峙的状态,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经济重心的转移和人口的迁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通过改革把鲜卑氏改为汉姓,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是鲜卑族华夏认同的表现,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华夏认同,C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改汉姓是鲜卑族汉化的表现,与传播佛教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鲜卑族改汉姓有利于推动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而不是加剧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题干材料“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及所学可知,均田制下丁男丁女都能得授土地,使得他们能够从事农业生产,但均田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未限制地主的利益,由此可见均田制兼顾农民与地主的利益,C项正确;均田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排除A项;均田制并未提高奴婢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均田制下将土地授予农民,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因此并不会导致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但真正有能力将此付诸实践的多为北方的英雄们”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国家综合实力更强,所以有能力的多为北方的英雄们,C项正确。根据材料“是那个时代英雄们心中崇高的理想和神圣的使命”可知君主们想完成南北统一,排除A项;社会经济是否发达是完成统一的要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因素,国家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排除B项;科技是否先进不是根本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1)表现:物产丰盈;粮食充足;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等进步明显;商业活跃。
(2)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
影响:促进江南经济开发;丰富了江南人民生活;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15.答案:(1)魏晋时期(西晋末东晋初);人口南迁(或衣冠南渡)。
(2)背景: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统治者的迁徙移民政策的推动。(任答两点即可)
(3)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巩固了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成帝乃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杨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1当涂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可知,魏晋时期(西晋末东晋初),人口南迁(或衣冠南渡)。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统治者的迁徙移民政策的推动等方面说明。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因影响:根据材料“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日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巩固了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等方面说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