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期初测试历史卷(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期初测试历史卷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对五四运动评价道:“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不曾有的姿态”是指(  )
A.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B.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C.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走向联合之路
D.五四运动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下列饼状图所示信息可用于佐证(  )
A.群众踊跃抗战是胜利的主要原因
B.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了决定作用
3.“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它同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战略区的反攻和进攻相配合(  )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解放了东北全境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
D.解放了华北全境
4.“它以购置和自造西式武器,并以此装备和训练新式军队为实施途径;继而为解决制造、购置和使用武器的原材料及资金困难(  )
A.自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民主科学 D.民主共和
5.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  )
A.促使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B.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最高峰
C.进一步加剧了中华民族危机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独立的主权
6.在历史学习中,折线图用数据变化反映出某一历史史实。根据下面折线图中民族工业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判断与历史史实相符的是(  )
A.①处民族工业的起步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
B.②处后民族工业总数增加是中华民国政府的鼓励
C.③处民族工业平均设厂数稳步增长是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
D.④处民族工业总数激增的原因是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
7.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学完“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单元,同学们根据史实归纳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一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一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③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一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近代某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
A.方便了英国殖民者打开中国市场
B.标志着列强侵略深入到中国腹地
C.导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见证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9.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创建初期遇到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下史实与古田会议精神相符合的是(  )
A.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
B.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10.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与碑文中“一千八百四十年”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如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A.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12.“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召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同胞们起来啊!”五四运动这一时期的宣传单(  )
A.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号召社会各阶层人士展开救亡斗争
C.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彻底性
D.说明商人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13.如图是1949—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图,其中1956年和1978年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周恩来上述发言表达的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但同时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B.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确立了临时性宪法 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16.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出现这样一段话:“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我国开始了(  )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社会主义的改造 D.经济体制的改革
17.如图是1984年7月19日《解放日报》的报道,该报道反映了(  )
A.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B.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
C.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D.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8.1971年10月在评价某事件时,国际社会有如下说法:“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真空”;“中国突然变成了一出戏的主要演员之一”(  )
A.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B.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美关系正常化
19.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差距继续缩小,……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财政补助力度,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党和人民(  )
A.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B.实行高质量发展
C.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D.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从下表可以看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演艺明星 迪丽热巴 古丽娜扎 阿朵 韩红 佟丽娅
所属民族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 土家族 藏族 锡伯族
A.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
B.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保障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21.杨振宁曾在悼文中写道:“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有(  )
A.发射成功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使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认为“这颗炸弹更多的是心理武器……亚洲那些多少已经依附它的人。将更加依附于它,那些害怕它的人将更加害怕。”这主要说明了原子弹的成功爆炸(  )
A.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
B.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威望
C.打破了两极格局的形势
D.提早结束了二战
23.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设想。2000年柴达木盆地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工程、中西部退耕还林(草)和生态建设及种苗工程等十大工程全部开工。2001年包括青藏铁路在内的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这一战略(  )
A.消除了东部与西部间的经济差距
B.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C.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D.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机遇
24.如图的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B.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C.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二、非选择题
25.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是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强弱之势易矣,是以虽当竭蹶之时
﹣﹣张之洞1889年所奏《筹设炼铁厂折》
材料二:抗战期间,荣氏企业呼吁群众不要去日商企业和工厂务工,不买日商产品。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支持前线的战斗,建成大小桥梁88座。荣氏兄弟还先后投资创办各级各类学校10余所。荣氏家族这系列的行为得到广大人民的赞誉。
﹣﹣孟德会《荣氏家族企业家精神实践及代际传承》
材料三:溢达纺织是苏州籍港商杨元龙创办的企业,1978年,杨元龙在内地设厂。随后将中国制造的成衣卖到美国,1980年,杨元龙斥资4亿多美金于广东佛山高明建厂,溢达成为最具活力和最先进的全球化纺织及服装制造商之一。
﹣﹣《探秘百亿王国﹣﹣溢达纺织的崛起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述张之洞的主张及提出该主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列举荣氏企业为抗战所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溢达纺织为何能与美国“做成第一笔生意”?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当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26.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闫一间,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报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赋予民族复兴断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从思想和组织两个方面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二,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27.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于多元,源于本土,但又是一个整体,多元一体是其显著特点。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统一后,在秦政权的内部和外部都普遍而客观地存在着潜在的分裂因素,主要是传统的分封思想和地域文化区别。
——魏明枢《论桑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等扶持政策,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自李波等《“这十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调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政权为消除“分裂因素”的采取主要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存在哪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口迁徙的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和国家为发展民族地区实施的扶持政策,并根据材料中的图表信息说明其成效。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28.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陈独秀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先锋……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则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毛泽东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毛泽东说“过去我们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越过不断变化的“急流险滩”时,“惊涛骇浪”也一波接着一波,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恢复国民经济并走上工业化的道路,这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大实践难题。
——摘编自赵明豪《从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时代历程》
材料四: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材料一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在革命力量的判断上有何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作出的努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指什么?“自己想问题”开始于哪一事件?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为破解材料三所描述的“重大实践难题”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是什么?并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0 BCAAC DBACC
11-20 CBDAB BCBDA
21-24 DBDB
25.(1)创办民用工业;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减少白银外流);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2)贡献:号召群众抵制日货和日商,支持抗战,捐款捐物,积极参与国家基础建设4.创办学校发展教育。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革命的推动。
(4)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为社会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危难时要敢于牺牲个人利益;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把握时代机遇。
26.(1)思想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组织方面: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随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史实依据: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27.(1)措施: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统 一文字。
(2)现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黄河流域,中原汉族大量南迁。特点:大规模、频繁和密切。
(3)政策: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等。成效:民族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
(4)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同时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合作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8.(1)分歧:陈独秀认为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则认为农民是重要的革命力量。
努力: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带领部队向敌人通知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在井冈山建立起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2)很大的损失: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事件:遵义会议。
(3)措施及成效:①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实施一五计划;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③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4)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事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期初测试历史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