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期七年级学校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农耕生活想象图 D.耧车
2. 考古学者在黄河上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发掘出距今5300年左右的彩陶,与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区域的彩陶造型相似。这说明( )
A.中原文化相对先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3. 《山海经》中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与这段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
A.涿鹿之战 B.盘古开天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
4. 在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的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上述材料说明甲骨文( )
A.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B.全部出自安阳和山东
C.记录了夏朝的历史 D.记录了商朝全部活动
5. 夏、商、周更替的历史中,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武王伐纣、国人暴动、盘庚迁殷、商汤灭夏
B.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国人暴动
C.盘庚迁殷、国人暴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D.国人暴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盘庚迁殷
6.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材料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国家的兵源 B.保证国家的财政
C.巩固周王的统治 D.分割诸侯的兵力
7.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鲁国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B.周王室地位日渐衰落
C.周天子依附于齐、晋等 D.鲁国定期朝贡周天子
8.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显赫)。”此项变法措施( )
A.提高了秦国的粮食产量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 D.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9. 根据《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表》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10.陆游在《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一诗中写道:“岷山导江书禹贡,江流蹴山山为动。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诗中描写的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西门豹渠 D.郑国渠
11.春秋时期有思想家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韩非 C.孔子 D.墨子
12.《史记·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 )
A.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
C.秦末农民起义的特点 D.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13.《汉书》描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情形,汉初统治者实行( )
A.大量征兵、催缴赋税 B.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C.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D.修筑长城、开拓交通
14.西汉政府将西域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以上说明西汉政府( )
A.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B.首次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
C.在丝绸之路沿线征收赋税 D.能够直接与大秦进行贸易
15.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绒圈锦、刺绣、麻布等丝麻织品,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丝织品,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这说明西汉时( )
A.纺织技术水平较高 B.统治阶级生活奢靡
C.已经出现丝麻制品 D.政府严格控制经济
16.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 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
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 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17.“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时局动荡不安 B.豪强地主势大
C.外戚势力膨胀 D.宦官把持朝政
19.学习历史需要了解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20.《三国志》记载:孙吴政权“比年(近年)以来,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浮舟百艘,沉滞津岸,贸迁有无(货物买卖,互通有无)。”材料反映了孙吴政权( )
A.改善民族关系 B.发展海外贸易
C.大力兴修水利 D.开发西南地区
21.汉魏之际,士人精神风貌有较大变化,由评论时政更多地转向个人生命的关怀,进而产生对万物和生命的怀疑。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故佛学传播渐广。这段话阐述了佛教( )
A.传播的原因 B.传播的方式 C.传播的范围 D.传播的影响
22.西晋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安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道德沦丧,唯利是图 B.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C.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D.重视门第,鄙视富贵
23.《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反映出东晋后期南方地区( )
A.农业超过北方 B.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经济得到开发 D.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24.贾思勰在《齐民要素》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反映了农业生产( )
A.要多修水利工程 B.要顺应天时地利
C.要重视选育良种 D.要改进劳动工具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2分)
材料一
⑴ 比较材料一中两幅地图,概括图中反映的历史变化并说明原因。(4分)
材料二
⑵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6分)
材料三
⑶ 根据材料三分别写出三幅图片反映的秦朝措施,并说出它们的共同作用。(8分)
材料四 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人……
——黄仁字《中国大历史》
⑷ 材料四认为秦帝国虽然灭亡了,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请结合两例史实进行说明。(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8分)
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7年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24年 汉武帝兴办太学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通西域
公元前117年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
公元前113年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相关史实,提炼出你的观点且加以阐述。(8分)
(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28.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2分)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图
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一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2分)
⑵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交融的方式,并列举出两例史实。(10分)
材料二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魏书·高祖纪下》
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要使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请列举孝文帝的汉化措施。(10分)
2023年秋期七年级学校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B A A B C B D A B C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A D D C C B A A C 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26.⑴ 变化:由分裂走向统一。(2分)
原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最终灭六国完成统一。(2分)
⑵ 措施:中央:建立皇帝制度,皇帝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皇帝之下,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4分)
地方: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2分)
⑶ 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6分)
共同作用:巩固统治。(2分)
⑷ 说明: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实行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度量衡,便利全国经济发展;统一文字的形式延续至今;秦的统一为汉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等。(4分)
27.(8分,观点2分,阐述6分)
观点: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阐述:政治上: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上: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军事上:北击匈奴,保护了国家安全。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28.⑴ 趋向:由北方向南方迁移(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和中原汉族迁往江南)。(2分)
⑵ 方式:战争、民族迁徙、出使、和亲、设立行政机构、经济文化交流等。(6分)
举例: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设立。(4分)
⑶ 原因: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了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状态,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统治。(4分)
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