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1.(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
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
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
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 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和中华文明的特点进行分析。
2.(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年终赴京奏事”“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等信息可以看出,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能监督职位比自己高的郡国官员,只对皇帝负责,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
宰相负责行政,而刺史负责监察,所以,并不是弥补宰相的才干,故排除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刺史是负责监察,而不是负责地方行政,故排除C;
刺史代表皇帝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而不是代表社会,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与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年终赴京奏事”“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3.(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可知,唐朝根据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民族政策,这体现了唐朝灵活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唐朝灵活的民族政策,不是唐朝对边境民族的社会治理,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
“因俗而治”政策强调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实施统治或者管理的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结合唐朝民族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佛道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而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体现的是儒家教化受到佛道的冲击,材料“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则更明确指出儒家和佛道的理想和追求是根本不同的,因此二者均主张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C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对法家的运用,排除A项;
材料重点是复兴儒学而非重建学风,而且“立足考据”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并没有体现儒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张载的主张,解答本题关键是在佛教、道教广泛传播的背景下分析李觏,张载的主要内容,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突出张姓的地位,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突出赵姓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者排序不同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影响,故D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时代的变迁,而不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故A项排除;
宋朝建立者姓赵,也属于武将出身,材料不能体现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故B项排除;
从唐末到两宋时期,社会流动在日渐加强,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变化,考生需要结合唐宋时期社会变迁的相关史实来回答,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辽朝都城布局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7.(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这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奏折在乾隆之前就已经出现,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而且奏折有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制衡皇权,B项错误;
奏折是由官员直接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结合清朝的奏折制度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B正确;
护乌桓校尉是西汉设置的,单于都护府是唐朝设置的,主要管理内蒙和外蒙地区,而西宁办事大臣是清朝设置的,主要管理青海地区,都与题意不相符,故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边疆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在于对所学知识的把握。
9.(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反映了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
明朝时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未被打破,A项错误;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
A.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体现经济繁荣与局限 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明清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B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
C错误,材料无关经济问题;
D错误,材料不涉及挑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疆域的奠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
11.(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航海活动( )
A.范围不同 B.规模不同 C.目的不同 D.技术不同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的航海是为了经济利益,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后还有无数的航海,而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逐渐销声匿迹了,C正确;
ABD都不是材料差别产生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郑和下西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12.(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其平分产品和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因此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依据材料“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矛头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扑灭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依据材料“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革命需要,称洪秀全为“英雄”、“豪杰”,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农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这一时期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大义凛然的。由此可知,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
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也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A项错误;
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B项错误;
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立场的差异,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表格中各个阶层的阶级立场分析对洪秀全不同评价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13.(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危局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主张按其出现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③“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1905年中国同盟的纲领;
②“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提出的;
③“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语出魏源的《海国图志》;
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是陈独秀说,1915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故顺序正确的是③②①④,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向西方学习,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行分析。
14.(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以下表格描述了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某些条款的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 )
相关条约 清政府的态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中英协定关税 每种货物应纳多少关税明白的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
领事裁判权 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B.“天朝上国”的观念
C.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D.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这些不平等条约条款体现了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是从清政府的态度来看,说明其对列强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A正确;材料未涉及天朝上国的观念,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列强侵华本质认识不清,C错误;材料与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的说法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本题以不平等条约为背景材料,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归纳。
15.(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图1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一只猴子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寓意当时的中国( )
A.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尊孔复古的逆流 D.君主立宪的追求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根据“猿猴”“共和”“专制”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揭露了袁世凯打着共和的旗号想要回到专制统治的阴谋,说明当时中国政治转型艰难曲折,A正确;
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是在强调袁世凯想要破坏共和;
C错误,尊孔复古的逆流是在1914年出现的,与材料不相符;
D错误,袁世凯追求的是专制,不是君主立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画中一只猴子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
16.(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1919年中国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期望而去,失望而归。中国代表团在会上的“失望”导致了(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二次革命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国民革命的高涨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期望而去,失望而归”分析可知,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C正确;
A错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15年;
B错误,二次革命的爆发是在1913年;
D错误,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五四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期望而去,失望而归”。
17.(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绘,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材料二
张择端,北宋绘画大师。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其留世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作由城郊、河桥、街市三个部分组成,把熙攘纷繁的人物、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摘编自袁行孺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就表现形式而言,指出材料一所示画作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
【答案】(1)实物史料
(2)史料价值:张择端生活于北宋东京,其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但是由于受其宫廷画师身份、画作属艺术作品等因素的影响,要客观了解北宋东京的经济社会状况,须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画作属于实物史料。
(2)分析实物史料的价值时,可从两个方面阐述:从内容上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画作由城郊、河桥、街市三个部分组成,把熙攘纷繁的人物、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可得出“其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从局限性上分析,画作受个人因素、政治因素等影响,需要结合其他史料的相互印证。
故答案为:
(1)实物史料
(2)史料价值:张择端生活于北宋东京,其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但是由于受其宫廷画师身份、画作属艺术作品等因素的影响,要客观了解北宋东京的经济社会状况,须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的文学艺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
18.(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宋朝代表华夏民族主流,创造了中华民族新辉煌,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以后, 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宋人发明 了诸多可以代替人力、畜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磨务”,管理水力机械。
——摘编 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巳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并简析其繁荣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作者关于宋代科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答案】(1)新气象: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农村市场快速发展;出现世界最早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区域性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海外贸易规模空前。
原因:两宋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局部统一,政权相对稳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层的扩大。
(2)特点:水力驱动应用到手工业生产。
影响:水力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
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1)新气象:根据材料“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可知,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根据材料“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可知,农村市场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可知,出现世界最早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根据材料“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可知,区域性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根据材料“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可知,海外贸易规模空前。原因:根据材料所处时代“两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局势、民族交融、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市民阶层的扩大等方面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可知,水力驱动应用到手工业生产。影响:根据材料“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可知,水力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3)观点:根据材料“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巳呈巅峰状态”可知,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技的具体史实包括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故答案为:
(1)新气象: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农村市场快速发展;出现世界最早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区域性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海外贸易规模空前。
原因:两宋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局部统一,政权相对稳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层的扩大。
(2)特点:水力驱动应用到手工业生产。
影响:水力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
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手工业、商业和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9.(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材料一
宜侯夨簋
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è) 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二
图4 图5
北魏初期,统治者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图4)造型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表情严峻。迁都至洛阳后,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龙门石窟,洞中的佛像(图5),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温和并作微笑状。
——摘编自何养明 《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宜侯夨簋”铭文体现的政治制度,说明其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的不同艺术表现特点,并简析造成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
【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巩固西周的统治)。
(2)不同: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
原因: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族交融加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得出“宜侯夨簋”铭文体现的政治制度是西周分封制。作用:根据材料一“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得出分封制的作用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不同: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造型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表情严峻”得出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根据材料二“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龙门石窟,洞中的佛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温和并作微笑状。”得出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交融加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制度:西周分封制。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巩固西周的统治)。
(2)不同: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
原因: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族交融加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考古成果和历史遗迹的研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20.(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顽固派认为可以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挽救濒于崩溃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认为“草率地向十一国宣战,其结果只能给国家与民族带来灾难”。1900年上半年仅上海一地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就减少一千三百万两,这对坐拥东南财富的洋务派官僚来说,是极其巨大的损失。义和团运动中所爆发出的“仇洋”心理和破坏力使列强极度恐惧。东南沿海地区是帝国主义列强较早入侵的地区,列强国家在该地区苦心经营多年。洋务派和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均希望维护自身在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被权重一方的地方督抚破坏,中央政府为依赖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赋予地方督抚更多的权力。张之洞在与友人的谈话中指出“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摘编自陈琨《浅析义和团运动中的“东南互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1
论题: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阐述: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东南地区对外贸易总值大幅减少,这对洋务派官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一方面,洋务派在东南地区创办了大批企业,在该地区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害怕富庶的东南地区受到战乱的波及;另一方面,义和团的“仇洋”心理和义和团运动的蔓延使列强担心自己在东南地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洋务派与列强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都希望维护东南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这说明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示例2
论题:东南互保反映出晚清中央集权的衰落。
阐述:晚清时期,东南地区由于地处沿海,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由于东南地区可为清政府提供广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于是清政府对东南地区更加依赖,这些地区的督抚也相应被赋予更多的权力,他们在坐拥权力的同时也获取了相应的经济利益。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帝国主义与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这一事件宣告了中央权力的式微和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反映出晚清中央集权的衰落。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本题为论述题,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根据材料“这对坐拥东南财富的洋务派官僚来说,是极其巨大的损失。义和团运动中所爆发出的‘仇洋’心理和破坏力使列强极度恐惧。东南沿海地区是帝国主义列强较早入侵的地区,列强国家在该地区苦心经营多年。洋务派和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均希望维护自身在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可总结出论题: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阐述:根据材料“洋务派认为‘草率地向十一国宣战,其结果只能给国家与民族带来灾难’。1900年上半年仅上海一地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就减少一千三百万两,”可知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东南地区对外贸易总值大幅减少,这对洋务派官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在东南地区创办了大批企业,在该地区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害怕富庶的东南地区受到战乱的波及;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中所爆发出的‘仇洋’心理和破坏力使列强极度恐惧。东南沿海地区是帝国主义列强较早入侵的地区,列强国家在该地区苦心经营多年。”可得出义和团的“仇洋”心理和义和团运动的蔓延使列强担心自己在东南地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根据材料“洋务派和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均希望维护自身在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可知洋务派与列强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都希望维护东南地区的繁荣与稳定。这说明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故答案为:
论题: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阐述: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东南地区对外贸易总值大幅减少,这对洋务派官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一方面,洋务派在东南地区创办了大批企业,在该地区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害怕富庶的东南地区受到战乱的波及;另一方面,义和团的“仇洋”心理和义和团运动的蔓延使列强担心自己在东南地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洋务派与列强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都希望维护东南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这说明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义和团运动缓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福建省莆田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1.(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3.(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4.(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5.(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6.(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7.(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8.(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9.(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10.(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
A.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体现经济繁荣与局限 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11.(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航海活动( )
A.范围不同 B.规模不同 C.目的不同 D.技术不同
12.(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13.(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危局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主张按其出现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③“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14.(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以下表格描述了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某些条款的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 )
相关条约 清政府的态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中英协定关税 每种货物应纳多少关税明白的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
领事裁判权 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B.“天朝上国”的观念
C.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D.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
15.(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图1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一只猴子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寓意当时的中国( )
A.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尊孔复古的逆流 D.君主立宪的追求
16.(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1919年中国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期望而去,失望而归。中国代表团在会上的“失望”导致了(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二次革命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国民革命的高涨
17.(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绘,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材料二
张择端,北宋绘画大师。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其留世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作由城郊、河桥、街市三个部分组成,把熙攘纷繁的人物、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摘编自袁行孺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就表现形式而言,指出材料一所示画作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
18.(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宋朝代表华夏民族主流,创造了中华民族新辉煌,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以后, 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宋人发明 了诸多可以代替人力、畜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磨务”,管理水力机械。
——摘编 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巳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并简析其繁荣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作者关于宋代科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19.(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材料一
宜侯夨簋
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è) 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二
图4 图5
北魏初期,统治者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图4)造型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表情严峻。迁都至洛阳后,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龙门石窟,洞中的佛像(图5),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温和并作微笑状。
——摘编自何养明 《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宜侯夨簋”铭文体现的政治制度,说明其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的不同艺术表现特点,并简析造成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
20.(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顽固派认为可以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挽救濒于崩溃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认为“草率地向十一国宣战,其结果只能给国家与民族带来灾难”。1900年上半年仅上海一地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就减少一千三百万两,这对坐拥东南财富的洋务派官僚来说,是极其巨大的损失。义和团运动中所爆发出的“仇洋”心理和破坏力使列强极度恐惧。东南沿海地区是帝国主义列强较早入侵的地区,列强国家在该地区苦心经营多年。洋务派和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均希望维护自身在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被权重一方的地方督抚破坏,中央政府为依赖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赋予地方督抚更多的权力。张之洞在与友人的谈话中指出“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摘编自陈琨《浅析义和团运动中的“东南互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
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
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
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 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和中华文明的特点进行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年终赴京奏事”“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等信息可以看出,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能监督职位比自己高的郡国官员,只对皇帝负责,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
宰相负责行政,而刺史负责监察,所以,并不是弥补宰相的才干,故排除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刺史是负责监察,而不是负责地方行政,故排除C;
刺史代表皇帝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而不是代表社会,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与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年终赴京奏事”“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3.【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可知,唐朝根据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民族政策,这体现了唐朝灵活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唐朝灵活的民族政策,不是唐朝对边境民族的社会治理,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
“因俗而治”政策强调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实施统治或者管理的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结合唐朝民族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佛道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而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体现的是儒家教化受到佛道的冲击,材料“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则更明确指出儒家和佛道的理想和追求是根本不同的,因此二者均主张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C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对法家的运用,排除A项;
材料重点是复兴儒学而非重建学风,而且“立足考据”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并没有体现儒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张载的主张,解答本题关键是在佛教、道教广泛传播的背景下分析李觏,张载的主要内容,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突出张姓的地位,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突出赵姓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者排序不同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影响,故D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时代的变迁,而不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故A项排除;
宋朝建立者姓赵,也属于武将出身,材料不能体现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故B项排除;
从唐末到两宋时期,社会流动在日渐加强,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变化,考生需要结合唐宋时期社会变迁的相关史实来回答,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辽朝都城布局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7.【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这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奏折在乾隆之前就已经出现,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而且奏折有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制衡皇权,B项错误;
奏折是由官员直接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结合清朝的奏折制度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B正确;
护乌桓校尉是西汉设置的,单于都护府是唐朝设置的,主要管理内蒙和外蒙地区,而西宁办事大臣是清朝设置的,主要管理青海地区,都与题意不相符,故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边疆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在于对所学知识的把握。
9.【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反映了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
明朝时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未被打破,A项错误;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明清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B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
C错误,材料无关经济问题;
D错误,材料不涉及挑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疆域的奠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
11.【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的航海是为了经济利益,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后还有无数的航海,而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逐渐销声匿迹了,C正确;
ABD都不是材料差别产生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郑和下西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12.【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其平分产品和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因此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依据材料“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矛头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扑灭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依据材料“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革命需要,称洪秀全为“英雄”、“豪杰”,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农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这一时期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大义凛然的。由此可知,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
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也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A项错误;
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B项错误;
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立场的差异,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表格中各个阶层的阶级立场分析对洪秀全不同评价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13.【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1905年中国同盟的纲领;
②“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提出的;
③“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语出魏源的《海国图志》;
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是陈独秀说,1915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故顺序正确的是③②①④,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向西方学习,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行分析。
14.【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这些不平等条约条款体现了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是从清政府的态度来看,说明其对列强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A正确;材料未涉及天朝上国的观念,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列强侵华本质认识不清,C错误;材料与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的说法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本题以不平等条约为背景材料,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归纳。
15.【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根据“猿猴”“共和”“专制”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揭露了袁世凯打着共和的旗号想要回到专制统治的阴谋,说明当时中国政治转型艰难曲折,A正确;
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是在强调袁世凯想要破坏共和;
C错误,尊孔复古的逆流是在1914年出现的,与材料不相符;
D错误,袁世凯追求的是专制,不是君主立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画中一只猴子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
16.【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期望而去,失望而归”分析可知,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C正确;
A错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15年;
B错误,二次革命的爆发是在1913年;
D错误,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五四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期望而去,失望而归”。
17.【答案】(1)实物史料
(2)史料价值:张择端生活于北宋东京,其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但是由于受其宫廷画师身份、画作属艺术作品等因素的影响,要客观了解北宋东京的经济社会状况,须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画作属于实物史料。
(2)分析实物史料的价值时,可从两个方面阐述:从内容上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画作由城郊、河桥、街市三个部分组成,把熙攘纷繁的人物、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可得出“其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从局限性上分析,画作受个人因素、政治因素等影响,需要结合其他史料的相互印证。
故答案为:
(1)实物史料
(2)史料价值:张择端生活于北宋东京,其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但是由于受其宫廷画师身份、画作属艺术作品等因素的影响,要客观了解北宋东京的经济社会状况,须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的文学艺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
18.【答案】(1)新气象: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农村市场快速发展;出现世界最早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区域性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海外贸易规模空前。
原因:两宋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局部统一,政权相对稳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层的扩大。
(2)特点:水力驱动应用到手工业生产。
影响:水力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
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1)新气象:根据材料“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可知,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根据材料“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可知,农村市场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可知,出现世界最早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根据材料“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可知,区域性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根据材料“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可知,海外贸易规模空前。原因:根据材料所处时代“两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局势、民族交融、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市民阶层的扩大等方面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可知,水力驱动应用到手工业生产。影响:根据材料“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可知,水力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3)观点:根据材料“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巳呈巅峰状态”可知,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技的具体史实包括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故答案为:
(1)新气象: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农村市场快速发展;出现世界最早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区域性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海外贸易规模空前。
原因:两宋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局部统一,政权相对稳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层的扩大。
(2)特点:水力驱动应用到手工业生产。
影响:水力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
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手工业、商业和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9.【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巩固西周的统治)。
(2)不同: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
原因: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族交融加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得出“宜侯夨簋”铭文体现的政治制度是西周分封制。作用:根据材料一“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得出分封制的作用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不同: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造型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表情严峻”得出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根据材料二“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龙门石窟,洞中的佛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温和并作微笑状。”得出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交融加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制度:西周分封制。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巩固西周的统治)。
(2)不同: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
原因: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族交融加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考古成果和历史遗迹的研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20.【答案】示例1
论题: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阐述: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东南地区对外贸易总值大幅减少,这对洋务派官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一方面,洋务派在东南地区创办了大批企业,在该地区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害怕富庶的东南地区受到战乱的波及;另一方面,义和团的“仇洋”心理和义和团运动的蔓延使列强担心自己在东南地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洋务派与列强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都希望维护东南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这说明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示例2
论题:东南互保反映出晚清中央集权的衰落。
阐述:晚清时期,东南地区由于地处沿海,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由于东南地区可为清政府提供广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于是清政府对东南地区更加依赖,这些地区的督抚也相应被赋予更多的权力,他们在坐拥权力的同时也获取了相应的经济利益。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帝国主义与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这一事件宣告了中央权力的式微和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反映出晚清中央集权的衰落。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本题为论述题,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根据材料“这对坐拥东南财富的洋务派官僚来说,是极其巨大的损失。义和团运动中所爆发出的‘仇洋’心理和破坏力使列强极度恐惧。东南沿海地区是帝国主义列强较早入侵的地区,列强国家在该地区苦心经营多年。洋务派和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均希望维护自身在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可总结出论题: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阐述:根据材料“洋务派认为‘草率地向十一国宣战,其结果只能给国家与民族带来灾难’。1900年上半年仅上海一地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就减少一千三百万两,”可知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东南地区对外贸易总值大幅减少,这对洋务派官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在东南地区创办了大批企业,在该地区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害怕富庶的东南地区受到战乱的波及;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中所爆发出的‘仇洋’心理和破坏力使列强极度恐惧。东南沿海地区是帝国主义列强较早入侵的地区,列强国家在该地区苦心经营多年。”可得出义和团的“仇洋”心理和义和团运动的蔓延使列强担心自己在东南地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根据材料“洋务派和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均希望维护自身在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可知洋务派与列强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都希望维护东南地区的繁荣与稳定。这说明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故答案为:
论题: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阐述: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东南地区对外贸易总值大幅减少,这对洋务派官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一方面,洋务派在东南地区创办了大批企业,在该地区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害怕富庶的东南地区受到战乱的波及;另一方面,义和团的“仇洋”心理和义和团运动的蔓延使列强担心自己在东南地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洋务派与列强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都希望维护东南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这说明东南互保是洋务派与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的自保之策。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义和团运动缓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