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3·福建·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2.下表为辽宋榷场贸易中商品交易种类与限制交易情况。这反映了宋辽时期( )
类别 内容
宋对辽输出的主要商品 茶、药材、布帛、瓷器、珍珠、象牙
宋对辽严禁输出的商品 铜钱、金、银、铜、铁等金属,硫磺、硝、书籍
辽对宋输出的主要商品 羊、骆驼、皮革、毛毡、盐、马具
辽对宋严禁输出的商品 马、粮谷
A.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
B.宋与辽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C.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3.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4.下表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辽夏金( )
记述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审吉:契丹古称)国……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 《辽史·太祖纪》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夏国传下》
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宜 《金史·章宗本纪一》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 B.强化文化认同促政权稳定
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 D.追述华夷共祖以强基固本
5.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6.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7.有学者论述中国古代一制度时,说“它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制度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8.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
9.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域边界划定最重要的两原则。秦朝时仍以山川形便为主,犬牙交错出入现象不过一二县,到宋朝已出入三四州,到元朝时,山川形便已被犬牙交错完全打破。据此可知 (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地方割据得以根绝
D.边疆治理呈制度化
10.“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汉人与契丹人分享政权
B.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C.辽朝实行蕃汉分治
D.契丹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
1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曾制定了一些别具民族特色的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猛安谋克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汉人和契丹人共同管理
B.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C.仿照唐朝官制而设置的官府
D.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组织
1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摘编自苏洵《嘉祐集》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是指什么
(2)从材料二可看出,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
(3)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 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3·福建·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答案:A
2.下表为辽宋榷场贸易中商品交易种类与限制交易情况。这反映了宋辽时期( )
类别 内容
宋对辽输出的主要商品 茶、药材、布帛、瓷器、珍珠、象牙
宋对辽严禁输出的商品 铜钱、金、银、铜、铁等金属,硫磺、硝、书籍
辽对宋输出的主要商品 羊、骆驼、皮革、毛毡、盐、马具
辽对宋严禁输出的商品 马、粮谷
A.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
B.宋与辽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C.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答案:C
3.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答案:A
4.下表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辽夏金( )
记述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审吉:契丹古称)国……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 《辽史·太祖纪》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夏国传下》
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宜 《金史·章宗本纪一》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 B.强化文化认同促政权稳定
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 D.追述华夷共祖以强基固本
答案:B
5.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答案:C
6.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答案:B
7.有学者论述中国古代一制度时,说“它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制度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答案:D
8.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
答案:C
9.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域边界划定最重要的两原则。秦朝时仍以山川形便为主,犬牙交错出入现象不过一二县,到宋朝已出入三四州,到元朝时,山川形便已被犬牙交错完全打破。据此可知 (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地方割据得以根绝
D.边疆治理呈制度化
答案:A
10.“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汉人与契丹人分享政权
B.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C.辽朝实行蕃汉分治
D.契丹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
答案:D
1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曾制定了一些别具民族特色的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猛安谋克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汉人和契丹人共同管理
B.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C.仿照唐朝官制而设置的官府
D.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组织
答案:B
1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摘编自苏洵《嘉祐集》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是指什么
(2)从材料二可看出,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
(3)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 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3·福建·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答案:A
2.下表为辽宋榷场贸易中商品交易种类与限制交易情况。这反映了宋辽时期( )
类别 内容
宋对辽输出的主要商品 茶、药材、布帛、瓷器、珍珠、象牙
宋对辽严禁输出的商品 铜钱、金、银、铜、铁等金属,硫磺、硝、书籍
辽对宋输出的主要商品 羊、骆驼、皮革、毛毡、盐、马具
辽对宋严禁输出的商品 马、粮谷
A.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
B.宋与辽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C.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答案:C
3.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答案:A
4.下表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辽夏金( )
记述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审吉:契丹古称)国……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 《辽史·太祖纪》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夏国传下》
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宜 《金史·章宗本纪一》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 B.强化文化认同促政权稳定
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 D.追述华夷共祖以强基固本
答案:B
5.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答案:C
6.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答案:B
7.有学者论述中国古代一制度时,说“它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制度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答案:D
8.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
答案:C
9.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域边界划定最重要的两原则。秦朝时仍以山川形便为主,犬牙交错出入现象不过一二县,到宋朝已出入三四州,到元朝时,山川形便已被犬牙交错完全打破。据此可知 (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地方割据得以根绝
D.边疆治理呈制度化
答案:A
10.“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汉人与契丹人分享政权
B.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C.辽朝实行蕃汉分治
D.契丹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
答案:D
1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曾制定了一些别具民族特色的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猛安谋克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汉人和契丹人共同管理
B.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C.仿照唐朝官制而设置的官府
D.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组织
答案:B
1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摘编自苏洵《嘉祐集》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是指什么
(2)从材料二可看出,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
(3)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 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答案:(1)“大宋皇帝”是指北宋皇帝宋真宗。“北朝”是指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
(2)特点: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历史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碰撞中交融:北宋与辽、西夏通过战争与和议,在边境建立贸易市场,经济文化得到交流,西夏仿效宋朝制度设置行政机构。
(3)目的:让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联系:材料一所述的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地纳岁币贿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证史”的背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