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5届高三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考古发掘表明在泰山为中心的海岱地区,分布着若干座史前城址,其中以焦家城址最具代表性。焦家城址范围内发现了城墙、壕沟、大型墓葬、祭祀坑等丰富的文化遗迹2000余处,出土玉器、彩陶、白陶、黑陶等各类文物万余件。据此推断,焦家城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2.《孙子》中说:“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愠而致战”,主张将领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孙斌认为战争的胜利必须讲“天时、地利、人和”,“三胜不得,虽胜有殃”。这些言论折射出
A.兵家理论融合儒道思想 B.兼井战争推动战术革新
C.诸子百家崇尚人本精神 D.分封礼乐制度全面蒯溃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秦朝在兴建公共工程时,工程效能非常高,如秦直道施工大体两年完成。汉惠帝时期,长安城的修建“四年就半,五年六年成就”,春季施工往往“三十日罢”。在工役调发的规模及工期的确定都很有节制。这一差异体现了秦汉
A.行政效能的优劣 B.经济实力的差距
C.集权程度的高低 D.施政理念的不同
5. 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的《In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是一部围绕长城描述中国古代北方边地的著作。这部书传入国内后,书名被译为《中国的边疆》或《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书名中的“中国”正确的理解是
A.地理概念:国家的中心城市 B. 文明概念:农耕文明的主体区域
C. 政权概念:全国性统一政权 D. 民族概念:华夏主体的中华民族
6.由东汉章帝统一儒家经义的《白虎通义》中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东汉士大夫据此以身作则、推行教化、忠孝成俗,许多官员崇尚简朴,反对奢华。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察举制度的形成
C.儒学主体地位的确立 D.士人阶层的壮大
7.下表为史书关于汉朝社会情况的一些记述。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出处 记述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汉书·论贵粟疏》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贡禹传》 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张禹传》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 B.豪强地主左右着国家政局
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 D.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8.北朝谱学以官修谱牒为主,侧重士族及其门第评定。唐前期三次官修谱牒,评定士族及其等级,“崇重今朝冠冕”。至唐后期,朝廷不再分定姓族、官修“氏族志”; 私撰谱牒,也不再注重士族评定,谱学转向关注姓源、姓望等姓氏知识。唐朝谱学的转变主要由于
A.选官制度的调整 B.人才观念的变化
C.阶层流动的增强 D.君主专制的强化
9. 下图是唐初行政区划调整图,据图可知
图1 唐高祖武德年间 图2 唐太宗贞观年间
A.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 B.强化了地方基层治理
C.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D.重视加强对边疆管理
10.在唐代,脱离原居地户籍流徙他乡的“浮户”,在新居地入籍后称为“客户”。到宋代,不论是否是外来户,凡居住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户,一概划为客户。唐宋“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土地政策的调整 B.人口迁徙的频繁
C.均田制度的瓦解 D.赋税制度的变化
11.南宋吴自牧《梦梁录》称临安“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喜爱麦食、羊肉乳类以及藏冰吃冰等风气也在临安兴盛开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趋于完成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政局变迁促使人口迁移 D.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包容
12.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位期间,法制“一依本朝旧制”。金熙宗完颜亶即位后,“所用刑法皆从律文”,同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制定新律《皇统制》,颁行中外。以上变化说明金朝
A.逐步认同中原治理模式 B.全面摒弃传统的政治体制
C.法治建设达到先进水平 D.社会发展与宋朝完全相同
13.中国画注重“写意”。唐朝的“意”,通常与“意气”、“神气”、“骨气”、“气力”、“气势”、“气象”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宋以后所说的“意”常常同“理”、“韵”、“趣”、“士气”、“书卷气”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时代风貌影响艺术创作
B.经济水平决定艺术风格
C.民族交融塑造多元文化
D.中华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14. 宋代人刻印书籍,往往在书的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刻一“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如图中的“牌记”写明“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盗版)”。下列对宋代“牌记”的解释正确的是
A.体现了程朱理学的主张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规范了活字印刷的流程 D.丰富了宋代书籍的内容
15.宋代程颢、程颐提出,“今日杂信鬼怪神异说者(信佛者),只是不先烛理(考察事理)”。在揭露、批判了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之后,他们力主立足于人的文化世界,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生的追求。据此可知,两位理学家
A.试图恢复儒学正统地位 B.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
C.反对佛教生死轮回思想 D.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
16.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真”,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C.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D.边防压力日益增大
17. 乾隆年间,西洋画家郎世宁奉命绘制《平定准喝尔回部得胜图》,该图“事以图详,军容森列”,被送至法国印刷,井分发至中央各处,上述行为意在
A.彰显皇帝文治武功 B.促进中西绘画交流
C.促进边疆民族交融 D.建立满蒙政治同盟
18.清代,江南地区以丝绸和棉布贸易为主体,形成了在周围府县和苏州府郊外进行收购、苏州府城进行批发的销售体系。其中苏州府城郊区的收购点大多选在了本就有棉布和丝绸贸易基础的市镇,这些市镇又进一步吸引了周围的棉户与桑户,形成了丝绸与棉布贸易的市镇。这表明清代江南地区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雇佣关系得到长足发展
C.专业化的市镇兴起 D.农耕经济逐渐走向衰落
19.中国古代的“丁”多指成年男性,但清中期以后某些册籍中表示“丁”的数量却出现了小数,如道光年间《保宁府志》载当地丁数实为“15232.6894664丁”,又或者对“丁”的统计使用“升”“合”“勺”“撮”等粮食计量单位。下列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A.户籍管理松弛散乱 B.实物折算银两征税
C.地主赋役转嫁佃农 D.赋役变革摊丁入亩
20.下图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A.促使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提高
二、非选择性试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下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图中碑文中写到:前汉 (即西汉)中宗 (汉宣帝的庙号)既获金人 (黄金制作的佛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注: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八幅佛教史迹画之一,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绘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的信息中找出两处史实“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
2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禾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明清两代江南市镇及其四乡生产的生丝、丝绸、棉纱、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行销海外,在全球化贸易中,遍及亚洲、欧洲、美洲。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二卷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二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
——《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
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明)姚士麟《见只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盛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材料二对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颍异于群儿”“稍长则便能武事”。神宗元年年间(1078~1085),先为保甲体制下的保丁,后赴京应试,“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得以“补三班差使”。哲宗绍圣二年(1095)前后,先后担任泾源路第四将队将、鄌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等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受改革派吕惠卿之案牵连,一度入狱,后无罪释放,被任命为“绥德军暖泉寒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在宋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功。徽宗政和四年(1114)去世,享年56岁。
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丰富而深刻。他提出“利在于民,犹在国”的原则,强调“天子不能与万物争权”“民得其利则财源通”。他还主张,对手工制造业、矿冶业和商业等行业,封建国家应“一税之后,不问其所之”。他还指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是常情也。……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认为应通过尊重人的本性来管理经济。他主张要“藏富于民”,指出“有生财之方,而后赋税可得而收也”。财政分配应兼顾中央和地方,要使“州郡有余”。发展社会经济要“与天下同利”,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这些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彩。
——摘编自田泽滨《顾炎武经济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主要经济思想。(6分)
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5届高三摸底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A C D B C D A C A C A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A C D B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有4小题,共50分)
21.【答案】壁画错误:①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汉武帝并非汉宣帝;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西域国家抗击匈奴并不是求取金人佛像名号。(4分)
解释说明——错误 1:可能由于作画者对历史知识不够熟悉造成的。
错误 2:可能是作画者有意改编的。初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佛教与之相争,对外交往频繁,丝绸之路畅通,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在中原与西域的交往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被司马迁称为“凿空”,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身处丝路枢纽敦煌的佛教徒借张骞的名人效应根据史实进行加工把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提前两百多年,赋予其引入佛教的新含义。《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是印证张骞出使西域的转手史料,反映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初唐佛道之争的一手史料,是研究初唐壁画艺术的实物史料,展示了敦煌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8分)
(另有错误:①汉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联系西域大月氏,以联合攻打匈奴;②张骞通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③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张骞通西域时未有佛教即佛像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开辟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首先,找出壁画的两处“错误”,据材料“前汉(即西汉)中宗(汉宣帝的庙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可知,错误1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汉武帝,而不是汉宣帝;据材料“既获金人(黄金制作的佛像)”可知,错误2是材料认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求取金人佛像,而事实上是为了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然后,解释原因,据材料“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可知壁画作者是后人描述前人事迹,可能因为作者对汉武帝和汉宣帝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不熟悉,导致了
记忆错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唐朝初年,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都一度盛行,而且敦煌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所以也有可能是佛教徒意图借“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著名历史事件来扩大佛教影响力;再结合唐初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而言,唐朝初期国力强盛,丝绸之路通畅,统治者也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客观上为相关艺术创作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最后,升华总结为:这幅壁画通过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功绩,也同时展示了佛教东传的历史进程,既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文物自身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交通便利;随着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中国被卷入全球贸易网(或世界市场)。(6分)
(2)研究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2分)
史料价值:材料二中第一则材料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体现江南地区农业、商业发展状况,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第二则材料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6分)
【解析】(1)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盛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原因:据“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和所学得出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交通便利;据“行销海外,在全球化贸易中,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得出随着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中国被卷入全球贸易网(或世界市场)。(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分析理解,归纳得出研究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史料价值:据“《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可知材料二中第一则材料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据“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并结合史料类型的价值可知,作为一手史实,体现江南地区农业、商业发展状况,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据“(明)姚士麟《见只编》”得出第二则材料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据“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和所学得出,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23.【答案】
(12分)【示例】
从田子茂的个人生平看北宋制度。(2分)
首先,宋朝大力发展科举,积极提倡文治。田子茂出生于一普通农家仍能赴京应试,充分反映了宋朝科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科举向全社会开放的史实,形成“取士不问家世”。
其次,宋朝崇文抑武。田子茂“稍长则便能武事”,但他依然选择赴京应试,这说明科举才是正途。后来科举“中第一”,以一文官的身份担任武将职位,这反映出的政府的崇文抑武政策和观念。
1105年,田子茂在宋军与西夏作战并立有军功,这反映了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列,民族政权之间有争战,从“收复”一词中可以看出西夏主动出兵,北宋深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边防压力较大。(9分)
田子茂的生平再现了北宋的某些历史场景,今天,我们能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研究北宋历史,以小人物定格大历史。(1分)
【解析】
据材料“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可得出,从田子茂的个人生平看北宋制度。 据材料“后赴京应试”“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可知,宋朝大力发展科举,积极提倡文治。据材料“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及所学可知,田子茂出生于一普通农家仍能赴京应试,充分反映了宋朝科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科举向全社会开放的史实,形成“取士不问家世”。 据材料“稍长则便能武事”“后赴京应试”可知,宋朝崇文抑武。田子茂“稍长则便能武事”,但他依然选择赴京应试,这说明科举才是正途。据材料“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先后担任泾源路第四将队将”可知,后来科举“中第一”,以一文官的身份担任武将职位,这反映出的政府的崇文抑武政策和观念。 据材料“在宋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功”可知,1105年,田子茂在宋军与西夏作战并立有军功,这反映了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列,民族政权之间有争战,从“收复”一词中可以看出西夏主动出兵,北宋深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边防压力较大。综合材料信息可知,田子茂的生平再现了北宋的某些历史场景,今天,我们能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研究北宋历史,以小人物定格大历史。
24.【答案】(1)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僵化;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和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顾炎武的社会实践。(6分)
(2)反对国家与民争利,主张与天下同利;主张封建国家减少对工商业的干预;利用人的私性来管理经济;发展生产是税收的基础;要兼顾地方的财政自主权。(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顾炎武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个人等方面组织答案。
(2)本题考查顾炎武的主要经济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他提出‘利在于民,犹在国 的原则,强调‘天子不能与万物争权 ”、“对手工制造业、矿冶业和商业等行业,封建国家应‘一税之后,不问其所之 ”、“应通过尊重人的本性来管理经济”、“财政分配应兼顾中央和地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