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中学2024-2025年度上学期初二入学考试试卷历史
范围:七下+八上(1—5课)
满分为80分 考试时间为7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 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这是对安润县的隋朝大运河遗址的抒怀,诗句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
A. 加速了当地造船业的发展 B. 有利于沿岸的科技进步
C. 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 加强对流域水质的保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诗句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C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内容,没有提及当地造船业的发展状况,A不符合题意;大运河的主要作用的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对科技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B不符合题意;大运河的作用不包括对流域水质的保护,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 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心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如割百姓的肉供养自身,腹饱而身毙。下列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A. 整顿吏洽裁减冗员 B.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C. 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D.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存百姓……”可知,这就要求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故D符合题意;整顿吏洽,裁减冗员,这是政治上的清明,故A不符合题意; 唐太宗重用魏征体现了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故B不符合题意;唐太宗使用房玄龄、杜如晦体现了重用贤才、知人善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 马球源于中亚,兴于唐朝。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说明唐朝时( )
A. 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B. 社会风气开放兼容
C. 中外文化交往频繁 D. 妇女地位显著提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结合题干“马球源于中亚”、“妇女都成为参与者”可得出唐朝时社会风气开放兼容,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商业贸易,排除A项;题干没有强调中外文化交往频繁,排除C项;妇女参与马球只是参与运动与娱乐,不能表明妇女地位显著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一千三百年前,崇敬佛法的日本国长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给唐朝众僧。袈裟上绣着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后来,鉴真和尚听闻此偈,很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材料体现出
A. 古代日本佛教文化传播广泛 B. 唐朝时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
C. 唐朝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气象 D. 鉴真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日本……布施给唐朝众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可知,这体现出中日两国的双方友好交流,故B符合题意;材料意在说明中日两国的交流,故AC均不符合题意;材料不仅在说鉴真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还在说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 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 )
A. 重文轻武 B. 冗兵冗费 C. 削弱相权 D. 积贫积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可知,这体现了北宋录取文士名额比武士多,重视文臣,轻视武将,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故A符合题意。冗兵冗费是指北宋军队数量和财政开支过多,故B不符合题意。 削弱相权是指分化宰相的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积贫积弱是指北宋财政和军事实力虚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 如图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可知,南宋、西夏、金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清明上河图》和宋代海外贸易图展现了宋代繁荣的城市经济、对外贸易,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进步,C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7. 唐宋之前,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造纸术的推广 B. 印刷术的革新 C. 对外往来密切 D. 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可得出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可以重复使用,便利了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魏晋南北朝得到进一步推广,排除A项;对外往来密切、文化交流频繁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8. 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用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元朝战争频繁 B. 元朝交通便捷
C. 元朝商业繁荣 D. 元朝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所。……正是用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可知,材料反映了元代的交通便捷,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元朝的战争频繁、商业繁荣和农业发展,因此,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A. 行省制
B. 科举制
C. 郡县
D. 厂卫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创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科举制使隋朝出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厂卫制是明朝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切入点,考查元朝巩固统一措施。学生要注意区分行省制、郡县制,两者对后世的影响都比较深远。
10. 《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 扩大六部权力 B. 改革丞相制度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根据题干信息“事皆朝廷总之”可知朱元璋罢丞相反映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ABC与材料反映的信息不符,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1. 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答卷的格式必须是“八股文”。这一举措
A. 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 有利于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
C.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 禁锢思想并阻碍科技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头脑,束缚了人的思想;选拔的人才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缺乏真才实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D符合题意;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与八股取士不符,A排除;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B排除;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C排除。故选择D。
12. 如图是小明同学在制作历史主题手抄报时搜集了下面图片,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中国古代农业政策 B.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C.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 D. 古代农业科技著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农政全书》徐光启所著的关于农业生产的科技名著,因此他们研究的共同主题是古代农业生产技术,C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关于国内农业生产的书籍和工具,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项;曲辕犁是农业生产工具,而非农业科技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以上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
A. 原因 B. 经过 C. 结果 D. 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明朝末年……催征如故。”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原因。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激化了阶级矛盾,明末农民起义发生。A选项符合题意;明末农民起义的经过、结果、影响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CD。故选A。
14. 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 廷杖制度 B. “文字狱” C. 八股取士 D. 特务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可知当时的文人唯恐其所著涉及政治问题,害怕躲避国家大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禁锢;由“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阳刚之气,长柔媚之风”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精神文化受到了极大的禁锢。结合课本所学,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文字、词语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案,很多人被处死。被称“文字狱”。B项符合题意;廷杖制度指皇帝在朝廷杖打大臣。始于汉明帝,此后各代均有廷杖大臣之事,明后期尤甚,杖死者亦不少,A项不合题意;明朝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C项不合题意;明朝为了监管臣民的监视、侦查,成立特务机构。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依据题干“清王朝”可知是发生清朝的史实,“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可知发生在文人之间的史实。结合课本所学,清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对文人大兴文字狱。
15. “它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被誉为‘国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材料中的“它”是
A. 徽剧 B. 昆曲 C. 元曲 D. 京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被誉为‘国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是中国的国剧,吸收了各种戏曲的特点被誉为国粹,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D符合题意;徽剧、昆曲、元曲都是我国的戏曲文化,但都不是“国剧”,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6. 我国第一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1987年联合国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第二天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这是为了纪念“全球禁毒第一人”( )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鸦片,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A项正确;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殉国的清军将领,排除B项;左宗棠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排除C项;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殉国的清军将领,排除D项。故选A项。
17. 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认为:“19世纪,英国主张的国际系统和清朝所主张的对外系统,都有非常强大的自我中心主义,英国不愿意从清朝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清朝不愿意从英国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加速了战争的爆发。”据此可知,她认为( )
A. 英国欲打开中国市场加速鸦片战争爆发 B. 两国的不同理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C. 林则徐虎门销烟促使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D. 战争源于清朝统治者的自我中心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都有非常强大的自我中心主义,英国不愿意从清朝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清朝不愿意从英国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加速了战争的爆发”可知蓝诗玲认为中英两国都以自我为中心,这加速了鸦片战争的爆发,B项正确;蓝诗玲认为是中英双方的不同理解加速了鸦片战争爆发,而不是中国或英国单方面的责任,排除AC项;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8. 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江南提督率众抵抗,身负重伤,最终壮烈牺牲。这位“提督”是( )
A. 关天培 B. 陈化成 C. 严复 D. 张之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江南提督率众抵抗,身负重伤,最终壮烈牺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于描述的是鸦片战争中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B项正确;关天培战死虎门,排除A项;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提出“开眼看世界”,排除C项;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创办民用工业,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获得更多赔款
C. 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足鸦片战争获得的利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可知,根本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D项正确;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和赔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 中国近代史上,不费一兵一卒,就成为列强中“割地最多”的国家的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沙俄 D. 法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是侵占我国领导最多的国家。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共40分)
21.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智慧。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赓续发展。从下面两组历史人物中分别任选一人,简述其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成就。
一组: 图一关汉卿像 图二曹雪芹像 二组: 图三李时珍像 图四宋应星(邮票)
(2)【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根据下面提示信息写出卡片中相关的历史人物,并概括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统领的部队“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两度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人物1:____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他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他平定了浙东、福建和广东的倭患。 人物2:____
(3)【民族智慧】民族智慧指引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结合下面图文信息,简述长城的功能和故宫的建筑特点,并归纳它们反映的共同精神内涵。
【答案】(1)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清代小说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代表作。《红楼梦》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李时珍是明朝著名的医药学家,代表作《本草纲目》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明朝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人物1:岳飞;人物2:戚继光;精神品质:热爱人民,忠于民族或国家;以家国安危为己任,不追求功名利禄;保卫家园的精神。
(3)功能:防御功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筑特点:整个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规模宏大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整体上是木结构建筑;建筑形象肃穆、庄严、壮丽、雄伟,象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共同精神内涵: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等。(任意一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人物及成就:关汉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他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疾苦。《窦娥冤》写了一个与婆婆相依为命的年轻女子窦娥,遭受无赖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窦娥无处申冤,临死发出誓愿: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她的誓愿感天动地,竟然实现。关汉卿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
曹雪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作者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问世以后,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李时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草纲目》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还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宋应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小问2详解】
人物:1:根据题干信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并结合所学岳飞的事迹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所以人物l描述的是岳飞。
2:根据题干信息“他平定了浙东、福建和广东的倭患”并结合所学戚继光的事迹可知,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所以人物2是戚继光。
精神品质:结合所学岳飞抗金和戚继光抗倭知识,从家国情怀、保家卫国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热爱人民,忠于民族或国家;以家国安危为己任,不追求功名利禄;保卫家园的精神。
小问3详解】
功能: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建筑特点: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北京城的建筑整体上是木结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建筑形象肃穆、庄严、壮丽、雄伟,象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共同精神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和故宫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艰难的环境下修建而成,具有极高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
22. 经济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魏时期,马均改进前代汲水工具翻车。翻车需要人们踩动或摇动拐木,大轴即带动齿轮和板链围绕行道板上下循环运动,把水刮上田岸。 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1)材料一中筒车相比翻车最大的进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筒车用于农田灌溉的意义。
材料二 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唐朝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峰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2)概括材料二中三次移民的共同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 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许多城市恢复了明代后期的繁盛。在当时西北各地也出现了很多商业的城市,它们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各族人民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清朝的对外贸易比以前也更加繁荣了,在嘉庆以前,清朝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出超地位。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进步:由人工转动变为流水冲击转动。意义: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灌溉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2)特征:因逃避战乱而迁移;总体趋势是由北方向南方迁移。(答出任意一点)影响:为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了南方农业文化的进步。(任意一点)
(3)表现:城市逐渐繁盛;对外贸易繁荣;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原因:政局稳定为商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往来;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进步:根据材料一“曹魏时期,马均改进前代汲水工具翻车。翻车需要人们踩动或摇动拐木,大轴即带动齿轮和板链围绕行道板上下循环运动,把水刮上田岸。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可以筒车相比翻车最大的进步是:由人工转动变为流水冲击转动。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筒车有利于农业灌溉。因此,筒车用于农田灌溉的意义是: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灌溉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小问2详解】
共同特征:根据材料二“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唐朝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峰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可概括出材料二中三次移民的共同特征是:因逃避战乱而迁移;总体趋势是由北方向南方迁移。(答出任意一点)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因此,三次移民的影响是:为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了南方农业文化的进步。(任意一点)
【小问3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三“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许多城市恢复了明代后期繁盛。在当时西北各地也出现了很多商业的城市,它们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各族人民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清朝的对外贸易比以前也更加繁荣了,在嘉庆以前,清朝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出超地位。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可概括出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城市逐渐繁盛;对外贸易繁荣;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从清朝前期政治局势的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人口的迅速增长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是:政局稳定为商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往来;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等。
23. 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真谛,启迪人生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建立,不仅使隋朝丝绸之路的主线西移,又形成众多支线。唐太宗时丝绸之路向西南延伸,从长安出发可到西藏再到印度。海上丝绸之路也有新发展。大运河的开通连接了南北,运河沿岸的扬州面对出海口,连接陆路丝绸之路,沟通南北往来,成为国际交往的门户。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还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62艘,官兵27800余人,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多种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材料四 乾隆九年,清政府制定《管理澳夷章程》,防范来华外国人。乾隆二十二年,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它的执行,使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历史的进程,也使统治者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而不自知。
——摘编自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变化,并谈谈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表现:陆上丝绸之路主线西移,路线增加;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延伸至波斯湾等。
(2)原因:宋朝经济繁荣为海外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陆上贸易通道受阻,海路交通发达;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等。
(3)特点: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取得伟大成就等。
历史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变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启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积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一“唐代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建立,不仅使隋朝丝绸之路的主线西移,又形成众多支线”可得出,陆上丝绸之路主线西移,路线增加;根据材料一“大运河的开通连接了南北,运河沿岸的扬州面对出海口,连接陆路丝绸之路,沟通南北往来,成为国际交往的门户”可得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根据材料一“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可得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延伸至波斯湾等。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和“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从经济的繁荣、航海和造船技术、陆上通道受阻、政府的鼓励和重视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宋朝经济繁荣为海外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陆上贸易通道受阻,海路交通发达;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等。
小问3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可得出,时间早;根据材料三“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62艘,官兵27800余人,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多种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可得出,规模大;根据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可得出,范围广;根据材料三“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可得出,取得伟大成就等。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郑和下西洋的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小问4详解】
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唐代丝绸之路、宋代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和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可知,体现的中国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启示: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历史上对外开放和闭关锁国的影响、积极对外开放、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开放国兴、闭关国衰;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积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等。
24.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张老师以“中华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梳理表格——体会和谐盛世】
(1)在中国较长的封建社会里。曾多次出现“治世”或“盛世”的景象。他们都带有明显的“和谐”社会的色彩。请你完成下表①处内容的填写,并归纳这些治世或盛世局面在社会经济与政治方面的共同特征。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朝 唐朝 清朝
“治世”或“盛世”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开皇之治 ① 康乾盛世
共同特征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任务二【解读图片——了解民族关系】
(2)下面场景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什么方式?请你任选其一写出简介。
任务三【识读地图——见证国家统一】
(3)观察下面地图,以西藏地区和台湾地区为例说明元朝和清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答案】(1)①贞观之治或开元盛世。
共同特征:经济方面:经济发展繁荣。
政治方面: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2)方式:图一——订立盟约(友好往来),图二——平叛战争(武力冲突)。
简介:唐朝时期,唐蕃两度和亲,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自称“甥”,称唐朝皇帝为“舅”。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见证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乾隆皇帝下令调兵征伐,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对西藏实行充分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清朝:册封达赖、班禅,确立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解析】
【小问1详解】
补填:据材料“唐朝‘治世’或‘盛世’”可知,材料①应为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或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
共同特征:据所学可知,“治世”或“盛世”的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发展繁荣;政治上,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等。
【小问2详解】
方式:图一:据材料“图一唐蕃会盟碑及其局部拓片”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之间订立盟约(友好往来)。
图二:据材料“图二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可知,材料反映的清朝时期平定新疆地区回部叛乱,即平叛战争(武力冲突)。
简介:图一:据所学可从唐朝时期,唐蕃两度和亲,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自称“甥”,称唐朝皇帝为“舅”;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见证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回答。
图二:据所学可从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乾隆皇帝下令调兵征伐,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等角度回答。
小问3详解】
贡献:元朝:据图三“元朝形势图”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对西藏实行充分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清朝:据图四“清朝疆域图(1820年)”可知,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册封达赖、班禅,确立册封制度雍正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丰城中学2024-2025年度上学期初二入学考试试卷历史
范围:七下+八上(1—5课)
满分为80分 考试时间为7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 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这是对安润县的隋朝大运河遗址的抒怀,诗句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
A. 加速了当地造船业的发展 B. 有利于沿岸的科技进步
C. 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 加强对流域水质的保护
2. 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心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如割百姓的肉供养自身,腹饱而身毙。下列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A. 整顿吏洽,裁减冗员 B.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C. 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D.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 马球源于中亚,兴于唐朝。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说明唐朝时( )
A. 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B. 社会风气开放兼容
C. 中外文化交往频繁 D. 妇女地位显著提升
4. 一千三百年前,崇敬佛法的日本国长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给唐朝众僧。袈裟上绣着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后来,鉴真和尚听闻此偈,很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材料体现出
A. 古代日本佛教文化传播广泛 B. 唐朝时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
C. 唐朝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气象 D. 鉴真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
5. 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 )
A 重文轻武 B. 冗兵冗费 C. 削弱相权 D. 积贫积弱
6. 如图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7. 唐宋之前,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造纸术的推广 B. 印刷术的革新 C. 对外往来密切 D. 文化交流频繁
8. 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用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元朝战争频繁 B. 元朝交通便捷
C. 元朝商业繁荣 D. 元朝农业发展
9.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A. 行省制
B. 科举制
C. 郡县
D. 厂卫制
10. 《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 扩大六部权力 B. 改革丞相制度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加强君主专制
11. 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答卷的格式必须是“八股文”。这一举措
A. 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 有利于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
C.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 禁锢思想并阻碍科技的进步
12. 如图是小明同学在制作历史主题手抄报时搜集了下面图片,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中国古代农业政策 B.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C.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 D. 古代农业科技著作
13.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以上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
A. 原因 B. 经过 C. 结果 D. 影响
14. 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 廷杖制度 B. “文字狱” C. 八股取士 D. 特务统治
15. “它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被誉为‘国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材料中的“它”是
A. 徽剧 B. 昆曲 C. 元曲 D. 京剧
16. 我国第一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1987年联合国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第二天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这是为了纪念“全球禁毒第一人”( )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17. 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认为:“19世纪,英国主张的国际系统和清朝所主张的对外系统,都有非常强大的自我中心主义,英国不愿意从清朝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清朝不愿意从英国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加速了战争的爆发。”据此可知,她认为( )
A. 英国欲打开中国市场加速鸦片战争爆发 B. 两国的不同理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C. 林则徐虎门销烟促使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D. 战争源于清朝统治者的自我中心主义
18. 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江南提督率众抵抗,身负重伤,最终壮烈牺牲。这位“提督”是( )
A. 关天培 B. 陈化成 C. 严复 D. 张之洞
19.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获得更多赔款
C. 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0. 中国近代史上,不费一兵一卒,就成为列强中“割地最多”的国家的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沙俄 D. 法国
二、综合题(共40分)
21.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智慧。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赓续发展。从下面两组历史人物中分别任选一人,简述其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成就。
一组: 图一关汉卿像 图二曹雪芹像 二组: 图三李时珍像 图四宋应星(邮票)
(2)【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根据下面提示信息写出卡片中相关的历史人物,并概括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统领的部队“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两度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人物1:____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他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他平定了浙东、福建和广东的倭患。 人物2:____
(3)【民族智慧】民族智慧指引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结合下面图文信息,简述长城的功能和故宫的建筑特点,并归纳它们反映的共同精神内涵。
22. 经济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魏时期,马均改进前代汲水工具翻车。翻车需要人们踩动或摇动拐木,大轴即带动齿轮和板链围绕行道板上下循环运动,把水刮上田岸。 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1)材料一中筒车相比翻车最大的进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筒车用于农田灌溉的意义。
材料二 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唐朝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峰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2)概括材料二中三次移民的共同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 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许多城市恢复了明代后期的繁盛。在当时西北各地也出现了很多商业的城市,它们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各族人民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清朝的对外贸易比以前也更加繁荣了,在嘉庆以前,清朝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出超地位。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3. 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真谛,启迪人生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建立,不仅使隋朝丝绸之路的主线西移,又形成众多支线。唐太宗时丝绸之路向西南延伸,从长安出发可到西藏再到印度。海上丝绸之路也有新发展。大运河的开通连接了南北,运河沿岸的扬州面对出海口,连接陆路丝绸之路,沟通南北往来,成为国际交往的门户。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还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62艘,官兵27800余人,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多种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材料四 乾隆九年,清政府制定《管理澳夷章程》,防范来华外国人。乾隆二十二年,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它的执行,使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历史的进程,也使统治者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而不自知。
——摘编自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变化,并谈谈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24.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张老师以“中华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梳理表格——体会和谐盛世】
(1)在中国较长的封建社会里。曾多次出现“治世”或“盛世”的景象。他们都带有明显的“和谐”社会的色彩。请你完成下表①处内容的填写,并归纳这些治世或盛世局面在社会经济与政治方面的共同特征。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朝 唐朝 清朝
“治世”或“盛世”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开皇之治 ① 康乾盛世
共同特征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任务二【解读图片——了解民族关系】
(2)下面场景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什么方式?请你任选其一写出简介。
任务三【识读地图——见证国家统一】
(3)观察下面地图,以西藏地区和台湾地区为例说明元朝和清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丰城中学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