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随堂测试(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唐代的蒙学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官宦士大夫之家,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开始注重对儿童进行启蒙,不仅在京师州县有官办的小学,在偏僻的乡村也有学生家长集资延师设立的小学校,唐代这种“圣人之教”遍于乡野现象的出现折射出( )
A.私学开始兴起 B.科举制度的作用
C.官僚政治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下表是对历史上某一赋税制度的看法
陆贽:“阅稼以莫税,度产以衰征,料丁壮以计庸,占商贾以均利”。 《资治通鉴》:“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评价的是( )
A.租庸调制 B.租调制 C.均田制 D.两税法
3.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维护了士家大族特权
4.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下列选项描述了这一变化的是( )
A.“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
B.“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C.“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D.“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5.《资治通鉴》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反映出两税法的实施( )
A.扩大了收税的对象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D.增加了财政收入
6.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这体现出唐朝时期( )
A.书籍印刷业发展繁荣 B.追逐封侯拜爵的社会风气
C.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D.科举制推动读书风气形成
7.魏晋南北朝时期,“寒人”指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如表为南朝时期“寒人”势力上升的三种途径。“寒人”地位的变化( )
途径 史实
掌管军权的将帅 沈攸之,少孤贫,后以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
掌管机要 戴法兴商贩出身,官至中书舍人
掌管典签 “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
A.得益于科举制的实施 B.动摇了重农抑商观念
C.推动了监察制度完善 D.折射出中央集权加强
8.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下列图片所反映文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秦王朝官方文字小篆的实物见证
B.②中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特例商高定理
C.③见证了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
D.④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实物证据
9.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员官素质
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
10.白居易的诗作《赠友》中描述了这样的现象:“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卖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该诗作反映出白居易( )
A.主张废除租庸调制度 B.认为两税法加重人民负担
C.抨击唐官员贪污腐败 D.认为安史之乱后经济衰退
11.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改革( )
A.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
C.导致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瓦解 D.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1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唐)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则送尚书省执行。”这一制度本质上反映出唐朝( )
A.践行了原始民主的传统 B.皇帝专制权力遭到削弱
C.注重中枢决策的科学性 D.中枢运作程序过于复杂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曹丕颁布的九品官人法,定品时家世门第逐渐成为最重要因素。隋炀帝时,实行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的科举制。
——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加大了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还实行了殿试,巩固了封建统治。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拔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科举制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14.赋税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农户大半选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土地兼并严重,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据材料,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及从中获得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唐代的蒙学教育……集资延师设立的小学校”可知,唐代蒙学教育发展,士大夫及平民百姓均重视蒙学发展,这与唐代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采取考试的形式有关,故选B项;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私学开始兴起,与材料“唐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郡县制标志着由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与材料“唐代”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唐朝因科举制而重视蒙学教育,注意教育的发展,此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是两税法。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可知,故选A,其他选项均与材料无关。
4.答案:D
解析:“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反映的是唐朝实行的两税法,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简化税收名目,D项正确;“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是在西汉时期的,排除A项;“机户出资,织工出力”是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排除B项;“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反映的是租庸调制,其是建立在均田制实施的基础之上,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两税法。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实行后,“租、庸、调、杂徭悉省”“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说明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两税法扩大了收税的对象,A项错误;两税法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财政收入的变化情况,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中的诗歌“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推动了社会上重学风气的兴起,材料中杜牧写给侄子的诗中就是勉励侄子多读书,这正是科举推动尚学风气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书籍印刷业发展是否繁荣,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用功读书以期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不能得出追逐封侯拜爵的社会风气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推动了重学风气,体现不出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发展,世家大族控制官场,影响政治,威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材料反映一批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成为高官,反映朝廷通过选拔重用“寒人”来加强对选官权力的控制,制衡和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项正确;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开始实施,排除A项;寒人地位的变化反映政治体制变化和社会阶层的流动,与重农抑商观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寒人的职位涉及军事、政务、监察三个方面,C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③反映了租庸调制,C项正确;里耶秦简的时代是战国至秦朝,上边所书文字不一定是小篆,排除A项;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特例商高定理的是《周髀算经》,不是《九章算术》,排除B项;④文物上有“中书省”、“中统”等信息,可知其为元朝,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及第之后,还需要吏部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授予官职,说明对官员的要求在提升,客观上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升,B项正确;这一举措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但不能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排除A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C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项;这一举措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掀起了民众健身的热潮,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卖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及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白居易对两税法的批判,两税法改革盲目决定,采取货币税,未能考虑改革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导致币值波动程度较大,实际上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重了农民的税负,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此时租庸调制度已经被废除,唐朝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该诗作反映出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加重人民负担,未涉及唐官员贪污腐败,排除C项;该诗作反映出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加重人民负担,“认为安史之乱后经济衰退”在诗句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说明不以人身作为主要的征税标准,而是以财产或者土地作为主要的征税标准,这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故选A项;以土地或者财产作为主要的征税标准,意味着土地兼并得到了发展,所以并没有抑制土地兼并之风,排除B项;杨炎的两税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不是导致其瓦解,排除C项;题干没有与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关的内容,所以不能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1)标准: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家世门第;科举制的标准是才学。
(2)新变化:录取范围放宽;名额扩大;重视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实行殿试。
(3)评价: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解析:(I)标准:根据材料“定品时家世门第逐渐成为最重要因素”可知,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家世门第;根据材料“实行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的科举制”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才学。
(2)新变化:根据材料“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可知,录取范围放宽;根据材料“名额也成倍增长”可知,名额扩大;根据材料“加大了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可知,重视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根据材料“还实行了殿试”可知,实行殿试。
(3)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14.答案:(1)措施:编造手实、户籍;按人丁分田定税;加强政府监管。
作用: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政权。
(2)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原因: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认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赋税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
解析:唐朝财政制度的演变,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从户籍、定税、政府监管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对农业发展、对政府收入及政局的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及所学说明征收依据的变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从安史之乱的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政府收入、社会矛盾等方面概括。第三小问谈认识,表述合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随堂测试(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