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内容主要涉及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睡虎地秦简” ( )
“睡虎地秦简”(部分)
A.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秦代社会状况 B.填补了秦朝社会研究的空白
C.佐证了秦代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 D.是研究秦代历史的一手史料
2.下图分别是战国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
A.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
C.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了统一 D.秦朝已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完成了改制更化,“成文法”“流官制”“军功爵制”“郡县体制”等,都随着秦军的东出而扩散弥漫。至秦完成统一、国家政治实现了“周秦之变”。据此可知,“周秦之变”的主线是( )
A.国家治理由人治到法治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地方官员由世袭到任免 D.选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
4.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政治
5.下图为秦简牍出土地示意图。其中云梦睡虎地秦简一千余枚,其中多是秦律及法律问答。龙山里耶秦简三万余枚,是一个县的档案,主要为政令与文书。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两湖地区秦制更为突出 B.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
C.历史解释依赖一手史料 D.秦有效推动了文书治国
6.关于秦灭亡的原因,众学者看法不一。《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中记载:“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该材料能证明以下哪一观点( )
A.秦法严苛残暴导致六国反抗 B.文化差异使关东地区不服秦朝的统治
C.秦的法律在地方无法落实 D.东方六国法制与秦国大相径庭
7.秦朝建立后,一方面对六国贵族实行杀戮、迁徙和流放,拆除各国间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另一方面“悉纳六国礼仪”,创建博士议政制度,吸收六国士人担任政府官员,让他们参议朝政。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B.反映治国理念的矛盾
C.服务于大一统的局面 D.旨在加强对基层治理
8.有人常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评定天下,海南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B.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实行暴政,导致秦短暂而亡
D.采取“焚书坑儒”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秦在这些边远地区设立郡县,并且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这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C.地方经济发展 D.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10.秦始皇接受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自称以“水德”君临天下,“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更名河曰德水。”秦始皇此举旨在( )
A.禁锢民众的思想 B.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
C.提升皇帝的地位 D.践行阴阳五行的思想
11.下表为秦朝九卿的职责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秦朝九卿的设置( )
名称 职责 名称 职责 名称 职责
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 太仆 负责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郎中令 宫殿警卫 宗正 负责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卫尉 宫门警卫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和官府手工业 廷尉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A.旨在分散中央各部的权力 B.完善了中央行政部门职能
C.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色彩 D.改变了各部门的混乱现状
12.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上述规定的制定旨在( )
A.规范官吏从政 B.完善监察机制
C.严格控制民众 D.树立法律权威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往君王死后,臣子根据他生前的品行功过论定谥号。贏政不允许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废除谥号制度改以数字为序,自己为始皇帝,后世子孙相沿为二世、三世,希望秦的统治可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王贏政从此变成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诏”,印称“玺”。这些称谓均为皇帝专有,其他人若使用就是“大逆不道”,将被处以极刑。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丞相,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采取的措施,简析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三公的职权,结合所学概述三公对君权统治的作用。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睡虎地秦简”是出土的秦代竹简,属于一手史料,故选D,其他选项的说法都不够准确,故A、B、C均排除。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所以各国之间普遍修筑有长城。秦朝完成统一,分布于列国之间的长城都被拆除,这体现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和历程,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所以A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秦朝已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无关,所以D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成文法”“流官制”“军功爵制”“郡县体制”可知,秦的统一,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建立起官僚政治,B项正确;秦代的统治仍然是“人治”,排除A项;地方官员任免属于“周秦之变”的一个方面,不属于主线,排除C项;科举制的确立说明选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可知,嬴政大规模迁徙豪富,有助于削弱其对地方的影响力,进而有利于中央派出的官员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有利于中央集权,D项正确;秦统治中心为关中地区,经济在当时一直较为发达,因此迁徙豪富至关中地区不能促进经济均衡,且该说法错误,排除A项;秦朝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官僚政治建立,且贵族等级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步瓦解,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地图显示出土秦简牍的区域多为楚地,其内容又基本为法律和管理文书,说明秦在新征服的地区,有效推行秦律,大量文书档案和详细的秦律,一同体现出文书治国的特点,D项正确;出土更多只说明了当地文物历史上遭受破坏较少,而不代表实践更为突出,排除A项;材料未能提供地域文化的信息,无从判断文化取代问题,排除B项;一手史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但“依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选择B:根据题干可知,因各地不同民俗可能对国家治理存在危害,所以国家制定法律以化民成俗、导人向善,但民众对秦的法律政令持抵触态度而按故俗行事,究其原因是“私好、乡俗之心不变”,文化差异使关东地区不服秦朝的统治与材料内容相符。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秦朝建立后,一方面打击六国贵族,另一方面,吸收六国士人担任政府官员,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服务于大一统的局面,C项正确;“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都有利于巩固统一,不能体现治国理念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2000年来历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了重大的制度贡献,A项正确B项,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而非发展商业,排除C项,秦朝暴政而亡是对秦朝的消极评价,排除D项,“焚书坑儒”不利于文化繁荣,不能作为积极评价排除。故选:A。
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可以看出秦朝已经在南海等地设置地方行政制度,直接中央任命郡守和县令,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强化君主个人独裁与地方行政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排除C项;没有统一之前说地方割据势力,此说法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秦始皇的统治。A.根据材料“以水德..…...水德之始”可知,秦始皇认为秦以水德取代周火德,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其目的不是禁锢民从的思想,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以水德......水德之始”可知,秦始皇认为秦以水德取代周火德,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彰显统治的合法性,故选项B正确;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建立时,皇帝就掌握全国政治军事大权,故C项错误;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治思想是法家,不是阴阳五行思想,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九卿各司其职,其不是对权力的分散,排除A项;B项中的“完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秦朝的九卿官员是政府官员,但是其既负责国家事务,也负责皇室事务,这说明当时家国不分,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C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断定之前各部门行政混乱,排除D项。故选:C。
12.答案:A
解析:材料“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体现的是对官员执政行为的规范,A项正确;B项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严格控制民众、树立法律权威的说法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3.答案:(1)措施:废除谥号制度,以数字为序称历代皇帝;皇帝专用“朕”“制”“诏”“玺”等称谓。目的:树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2)职权: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管群臣奏章及监察。
作用:形成了以三公为核心的官僚体系,辅佐皇帝统治国家;强化了监察体制,加强了皇权。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于是废除谥号制度,改以数字为序,”可分析出废除谥号制度,以数字为序称历代皇帝;根据材料“........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诏””,印称'“玺’。”可分析出皇帝专用“朕”“制”“诏”“玺”等称谓。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出目的是树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2)职权:结合材料“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可分析出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根据材料“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可分析出太尉管理军务;根据材料“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可分析出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管群臣奏章及监察。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三公形成了以三公为核心的官僚体系,辅佐皇帝统治国家,
14.答案:(1)变化趋势: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逐步被军功爵制取代,之后又出现察举制;专业文官集团与皇帝共治天下。影响: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有利于官吏的选拔和决策的科学
(2)原因:贵族政治下,皇帝公选较容易;领土范围扩大后不易于皇帝公选。皇帝个人专制的需要;部分人民的奴性深远影响: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极权主义根深蒂固。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郡县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专业文官集团等方面简述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官更的选拔和决策的科学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本题根据材料三“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人民方面之奴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领土范围扩大、皇帝个人专制、部分人民的奴性等方面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君主专制、极权主义等方面分析其深远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