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元代,著名回回诗人薛昂夫在定居江南后,执弟子礼于江南硕学耆儒,“事笔砚,读书属文,学为儒生,发而为诗、乐府”,以诗人知名。赵孟頫为其诗集作序时,曾说“其风俗本是‘服旃裘,食渾酪,居逐水草,驰骋猎射,饱肉勇决’,定居江南之后,却气质迥异祖辈”。这可以用来佐证元代( )
A.中原文化向心力减弱 B.传统的华夷观念瓦解
C.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 D.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
2.1133年,金太宗徙东北女真族猛安谋克人居中原,筑寨于汉族村落之间,不属州县,计其户口,授以官田,平时耕作,战时出丁入征。该制度下,曾“有一家一口三十顷者”,但“岁输粟不过一石”;且“不令家人农作,尽汉人佃莳(租田耕作),取租而已”。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女真族封建化趋势加强
②女真族开创兵农合一制度
③猛安谋克积贫积弱严重
④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①
3.金熙宗(1119~1150年)统治时期,不仅“罢汉、渤海千户谋克”,对保留的猛安谋克也进行重新编制,以纳入州县系统。此外,他还将“禁苑隙地分给百姓”“以西京鹿囿为民田”,并对狩猎行为予以严禁,以免破坏庄稼的现象出现。金熙宗的这些改革举措( )
A.利于推动金国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B.反映了女真已被汉族同化
C.旨在消除女真与汉族的民族矛盾 D.体现了金朝的“因俗而治”
4.元代将部分儒士编为儒户,给予优免部分差役的世袭待遇。明代废除了儒户的优免资格,但给予国子监及地方各级学校生员优免权。这一变化( )
A.引导了社会阶层流动 B.基于对儒学基本态度的不同
C.将理学提升为官方独尊 D.推动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5.辽太宗时期,辽朝征服中原地区,“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这一做法( )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消弭了民族区别
C.提升了农业生产 D.减弱了汉化历程
6.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50名,其中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7.元代行省职责广泛,举凡行政、军事、司法、赋税无不统揽,代中央收权、代中央节制路府州县的作用相当显赫,但是其人事权、任官权则微乎其微,即便是行省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要经吏部铨选。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强化皇权 B.实现了地方权力的集中
C.兼顾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D.根除了地方叛乱的隐患
8.辽代统治者为应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政治上实行( )
A.定期迁徙行营 B.猛安谋克制 C.南北面官制 D.四等人制
9.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官治宫账、部族等,南面官治汉人州县。西夏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金太祖定燕,学习辽南北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据此可知三者官制设置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汉蕃分治 C.交流互鉴 D.学习吸收
10.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这一决定( )
意见一 独尊宋统,仿照《晋书》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
意见二 以辽金为《北史》,两宋为《宋史》,实际上以宋和辽金为南北朝。
意见三 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
A.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 B.造成了国家的长期分裂
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D.反映了汉法治国的策略
1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 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行省制度( )
A.与郡县制有本质区别 B.实际是为了行政方便
C.开始的时间就是元代 D.使皇帝加强君主专制
12.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二、材料题
13.城与都
材料一: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材料二: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
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线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
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评价“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性。
(2)说明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祖以来,海内用兵,宁岁无几。重以海陵无道,赋役繁兴,盗贼满野,兵甲并起,万姓盻盻(盻盻:怒视).国内骚然,老无留养之丁,幼无顾复(顾复: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爱,颠危愁因,待尽朝夕(待尽朝夕:危在旦夕)。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孳孳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卷8《世宗纪下》
(1)材料反映了______(民族)的_____________之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宗治国思想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些流派。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宗纪下》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回族诗人在定居江南后,收到儒家文化影响,学习儒家文化,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表明元朝时期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渐趋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说明中原文化的向心力增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华夷观念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未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不能得出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猛安谋克制度在中原地区推行,女真与汉族杂居,开始农耕生产,因此体现了女真族封建化趋势加强和汉族与女真族的民族交融加深,①④正确,C项正确;②与史实不符,排除AB项;材料未体现猛安谋克积贫积弱严重,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金熙宗时期推行的改革逐步将金朝治下的人民纳入州县的管辖系统中,同时还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金国社会的封建化转型,A项正确;女真已被汉族同化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旨在巩固王朝统治,排除C项;材料与因俗而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时期(中国)。据材料“元代将部分儒士编为儒户,给予优免部分差役的世袭待遇,使优免权受到血缘影响,而明代废除了儒户的优免资格,但给予国子监及地方各级学校生员优免权。”可知,元代只有部分儒士有世袭的差役优免待遇,使优免权受到血缘影响,而明代的做法则使得享受优免待遇的范围扩大了,有利于更多人习儒,引导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元明两朝统治者对儒学基本态度基本相同,排除B项;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到官方独尊,排除C项;这一变化仅是微小调整,并没有推动赋役制度重大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可知,辽太宗时期,辽朝征服中原地区,借鉴唐朝的制度,设立了中原地区的官制,这一做法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A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消弭了民族区别”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减弱了汉化历程”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少数民族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与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D项;材料指出元朝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并不涉及民族歧视政策,排除A项;B项“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只提到科举这一种选官办法,无法得出其更加公平的结论,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元代行省职责广泛,举凡行政、军事、司法、赋税无不统揽,代中央收权、代中央节制路府州县的作用相当显赫,但是其人事权、任官权则微乎其微,即便是行省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要经吏部铨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掌管地方大权但又受制于中央,这说明行省的设置兼顾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C项正确;行省掌管着地方行政、军事、司法和经济等方面权力,并不是地方权力分散,排除A项;行省的人事权、任官权归中央,并未实现地方权力集中,排除B项;行省制并未根除地方叛乱隐患,“根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辽朝在政治上推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C项正确;材料内容未体现辽朝统治者定期迁徙行营的制度,主要体现了辽朝南北面官制,A项错误;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元朝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并且材料未体现四等人制,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根据“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官治宫账、部族等……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可得出,三者在官制方面是相互吸收借鉴,D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元代修史采纳辽、金、宋“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的史观,表明元朝统治者承认当时民族政权并立的事实,给予民族政权相对平等的历史地位,这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项;元朝在修史中并未突出宋政权的正统地位,且元朝本身为民族政权,没有强调华夷之辨,排除A项。元明清三代以来,国家长期统一绉势不断巩固,故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修史中给予“三国’相对平等地位,并未明确突出汉法治国的倾向,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行省制与郡县制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没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行省划分的特点是犬牙交错,实际上是为了军事控制,B项错误。行省的出现早于元代,但行省制度正式成为制度是元代,故开始的时间是元代,C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反映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皇权无关,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可知,北宋与西夏战争,北宋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最终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说明榷场贸易有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D项正确;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夏对北宋在经济方面的依赖,没有体现相互依赖,排除B项。故选D项。
13.答案:(1)重要性: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幽州是重要的边境城市,军事地位重要;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频繁,经济地位重要。
(2)作用:辽统治者在辽南京仿照汉制进行建章立制,促进了契丹族政治制度的发展;辽在南京发展农业、手工业等促进该地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辽南京积极与中原地区交流往来,促进这一地区与中原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北京)。
重要性:根据材料“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可知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根据材料“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可知幽州是重要的边境城市,军事地位重要;坚持了“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可知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频繁,经济地位重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北京)。
作用:根据材料“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可知辽统治者在辽南京仿照汉制进行建章立制,促进了契丹族政治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可知辽在南京发展农业、手工业等促进该地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根据材料“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可知辽南京积极与中原地区交流往来,促进这一地区与中原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4.答案:(1)女真;大定
(2)道家;儒家。
(3)《世宗纪下》是二手的文献史料,其编写离金世宗所处的年代较近,真实性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金朝前期的政治情况;可用于研究金世宗的社会治理措施和效果;可用于研究宋金关系和民族交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