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作业(一)
七年级历史
(建议完成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都是我国境内距今上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典型原始人类。我们现在了解他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 )
A.神话传说 B.文字记载 C.考古发掘 D.专家推测
2.右图为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装饰品,它由兽骨和贝壳穿孔制成。这可以说明山顶洞人 ( )
①已经有了爱美意识
②开始农耕生活
③外貌与现代人接近
④掌握钻孔技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考古人员在中国境内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大面积的木建筑遗址和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该遗址最可能是 ( )
A.河姆渡遗址 B.陶寺遗址 C.龙山遗址 D.大汶口遗址
4.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出现了超大规模都邑、被称作“王陵”的高等级墓地,以及标志王权和军权的豪华玉钺。这说明当时 ()
A.贫富分化非常严重 B.玉器工艺世界领先
C.城市规划十分完美 D.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5.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 )
A.多元一体 B.起源最早 C.别具一格 D.延绵不断
6.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领袖就是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 ( )
A.黄帝和蚩尤 B.尧和炎帝 C.黄帝和炎帝 D.尧和蚩尤
7.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努力,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这体现了大禹的 ( )
A.乐观主义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勇于创新精神 D.团结合作精神
8.二里头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在此遗址中,除了发现前所未见的大型宫殿式建筑基址外,还有中、小型地面房基,以及更多的陷入地下的地穴式房屋,面积最小的勉强可供二三人栖息。以上内容说明夏王朝 ( )
A.制定了比较成熟的刑法 B.进一步完善了礼乐制度
C.明确了国家机构的职能 D.社会等级差别十分明显
9.有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商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
A.平王迁都洛邑 B.大禹建都阳城 C.武王定都镐京 D.盘庚迁都殷
10.在商代,奴隶可用来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或为死去的奴隶主殉葬。如河南安阳的一座商王大墓中,殉葬的奴隶有400多个,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这说明商代 ( )
A.奴隶都愿意为主人陪葬 B.奴隶与牲畜同等重要
C.奴隶社会地位低下 D.奴隶成为商品
11.西周分封制规定,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这说明 ( )
A.诸侯权力和义务相交织 B.诸侯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C.西周只在商朝故地分封 D.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12.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导致“国人暴动”,被国人驱逐。“他”是 ( )
A.周厉王 B.周公旦 C.周文王 D.周幽王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
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带是在干旱条件下形成的,其环境以干燥为主,而这一特点很适于粟类农作物生存。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粟的皮壳,其中一个地窖里有高达18厘米的腐朽的粟堆。
(1)材料一图A化石发现于云南元谋,距今约 万年;(1分)图B是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的第一个 人头盖骨化石的复原头像;(1分)图B人类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该人类已经会使用 ;(1分)长江中下游和 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河流域种植粟的条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半坡居民主要的房屋类型。(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早期中华文明的认识。(2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品德才能俱佳)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是到夏朝时,这种传位方式发生了变化,《三字经》中记载:“夏(禹)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材料二:由于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压榨、掠夺也更为残酷······纣王又作“炮烙之法”,企图用严刑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纣王使得统治集团陷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这对于商政权的覆灭也起了加速的作用。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西周分封制下,“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摘编自(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1)材料一反映出从部落时期到夏朝,传位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夏朝这一传位方式从哪位国君开始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政权覆灭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商朝灭亡的决定性战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2分)
15.(14分)春秋时期,社会在变化中不断发展。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政治变化】
材料一: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发生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2分)
【社会变化】
材料二: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打着“攘夷”旗号成为春秋首霸的诸侯,(2分)并简述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经济变化】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何影响?(2分)
(4)请你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2分,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作业(一)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
1.C 2.B 3.A 4.D 5.A 6.C 7.B 8.D 9.D 10.C
11.D 12.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
13.(10分)(1)170;(1分)北京;(1分)火;(1分)淮河。(1分)
(2)条件:气候干旱,环境干燥,适于粟类农作物生存。(2分)类型:半地穴式房屋。(2分)
(3)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等。(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14.(12分)(1)变化: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分)国君:(夏)启。(2分)
(2)原因: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大肆压榨和掠夺奴隶、平民;设置严刑峻法以镇压人民。(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战役:牧野之战。(2分)
(3)特点:封国主要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1分)姬姓封国势力强大。(1分)作用: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15.(14分)(1)变化: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朝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意思相近即可得2分)原因:周王室衰微,仅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已无力控制诸侯,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意思相近即可得2分)
(2)诸侯:齐桓公。(2分)影响:打破了各民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密切了各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导致许多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3)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2分)影响: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使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使人口不断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步。(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4)主题: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变革;春秋纷争 社会革新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