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大多骁勇善战,同时也很重视儒生、爱好儒学。比如汉政权创立者匈奴族人刘渊,自幼就在洛阳太学学习;后赵开国皇帝羯族人石勒,重用汉族儒生张宾;前秦天王氐族人苻坚,重用汉族谋士王猛等等。材料所述现象( )
A.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北方各民族之间融合
C.深受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使得北方民族矛盾大大缓解
2.下图反映了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变化的情况( )

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B.江南士族垄断政权
C.皇权与士族特权间相互制衡 D.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
3.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低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 )
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 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 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
4.下列措施反映了(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玄宗改革 D.王安石变法
5.《晋书》云:“百姓因秦、晋之弊,迭相荫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依托城社,不惧熏烧,公避课役。”这一史料可用于说明( )
A.士族的形成 B.邻保制的出现 C.里甲制的出现 D.坞堡的形成
6.北魏宣武帝朝(499—515年),彭城王元想(孝文帝之弟)“撰自古帝王贤达至于魏世子孙……名曰《要略》”孝明帝朝(515—528年),宗室元晖“招集儒士摧鸿等撰录百家要事,取名为《科录》。……上起伏羲,迄于晋,凡十四代”。这体现了当时(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史书编撰体例不断创新
C.华夏认同不断获得发展 D.黄河流域已经实现统一
7.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
①出现了几次局部的统一 ②民族交融加强 ③南北长期对峙 ④北方政权逐渐强大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即位之初,便令朝野皆束发加帽,紧接着又置五经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并令称县大索书籍汇集平城,五年后又设王、公、侯、伯四等爵位并置散官五等累积九等官阶,随后还从中央到地方安排人手“辨其宗党,品举人才”。这些举措( )
A.体现出北方民族交融的深化发展 B.全盘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
C.完成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缩小了北魏内部的阶级差别
10.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11.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西晋诗人左思出身寒微,他的《咏史》诗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对其诗义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不满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②文人寒士希望从军立功
③寒门士人的高傲和自尊 ④下层民众抨击统治阶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他采用马谡“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严明军纪,不许烧杀欺辱当地少数民族。诸葛亮和夷族酋帅孟获作战,七擒七纵,直到孟获心服口服地说“南人不复反矣”。局面平定后,“皆即其渠帅(首领)而用之”,不留兵不置官。以下对诸葛亮处理民族问题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取得了对于孙吴的军事优势 ②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
③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④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南朝王肃投奔北魏,孝文帝“雅相器重,朝野属目”。史载王肃“为魏制官品百司,皆如江南之制”,历隋唐到元而不变;王肃“为魏始制礼仪”改变了“稍僭华典,胡风国俗,杂相揉乱”的现状。这表明,北魏( )
A.封建化源于中央官制改革 B.缓解了胡汉习俗间矛盾
C.强化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14.魏晋以降官分清浊。有些官尽管官品较高,但因职任繁剧等种种原因,不为士族所喜,被视为“浊官”,士族宁可担任品级较低、职任清闲的“清官”。当时士族依据自己的文化趣味(清浊之分)重构了官僚的等级及其迁转次序。这一现象( )
A.说明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导致士族庄园盛极一时
C.表明察举制仍是选官主流 D.一定程度上侵夺了皇权
15.东晋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确立了宗主督护制,承认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这一制度的实施( )
A.奠定了北魏均田制的社会基础 B.发挥了维护基层治安的作用
C.加速了北魏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D.瓦解了北方豪族的庄园经济
二、材料分析题
16.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时期北魏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此后,历代中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孝文改制,不断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
————李文梁《孝文改制及其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编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史料二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平城时代是北魏势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随着北魏帝国的发展,平城已不再适宜作为都城。493年秋,迁往洛阳。洛阳素有“王里”之称,却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礼盛周宣《斯干》(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之制,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城中有“户十万九千余”,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自诧升平之象。强宗大族,以侈相尚……部落心离,是北魏速亡的原因。
——摘编自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活动。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根据材料“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大多骁勇善战,同时也很重视儒生、爱好儒学。”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学习儒学和重用儒生是汉化改革的重要方面,这有利于胡汉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十六国在北魏之前,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C项;“北方民族矛盾大大缓解”夸大了材料所述现象的作用,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高门士族占比48%、78.4%,东晋与西晋相比,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高门士族占比提升,这也反映出九品中正制正盛行,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专制皇权相对弱化,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士族擅权,垄断政权,排除B项;门阀士族占比高能反映出皇权弱化,君弱臣强,无法得出皇权与士族特权间相互制衡,C项正确;士族并非和皇权进行分权,只是门阀士族是扶植皇权的重要力量,且材料未体现出政府统治力如何,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并结合所学可知,刘渊试图通过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等行为,是为了获得汉人对自身政权的认同,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原故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对比,无法得出其依然强势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为了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并非借鉴具体的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和民族矛盾的缓和,D项表述夸大了材料所述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北魏(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说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B项正确;商鞅变法、唐玄宗改革以及王安石变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晋朝(中国)。由“百姓因秦、晋之弊”(时空信息)等,可得出当时战乱频繁,百姓结成了防卫城社,公开逃避赋役,这就形成了坞堡,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百姓”,并非士族,排除A项;邻保制出现于唐朝,排除B项;明朝实行里甲制,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北魏(中国)。依据材料,北魏贵族编修的史书都是从古帝王讲起,到前朝或当代,将中华历史连贯叙述,体现了华夏历史认同的发展,C项正确;用儒士来写史书,不等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史书体例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体现了曹操受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国的对比,排除A项;曹操并不代表东汉政权,排除C项;曹操的改制并没有持续下去,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本题要求分析原因。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包括,出现了几次局部的统一,民族交融加强和北方政权逐渐强大等,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南北长期对峙是国家分裂的表现,并非孕育统一的因素,说法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项。故本题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令朝野皆束发加帽”、“五等累积九等官阶,随后还从中央到地方安排人手‘辨其宗党,品举人才’”可知,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政治文化,体现出北方民族交融的深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了学习汉族政治制度的九品中正制,没有反映学习其他制度,不能反映“全盘学习”汉族的制度,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时期继续学习汉族文化,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此时“完成了”封建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据材料“九等官阶”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扩大了北魏内部的阶级差别,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强调是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并未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政策的推行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并未导致门阀士族制度消失,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晋(中国)。据材料“西晋诗人左思出身寒微”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作者对世家大族累世公卿的局面不满,①符合题意,“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体现了作者虽然出身寒微,但仍旧有强烈的自尊,反映了寒门士人的高傲和自尊,③符合题意,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文人寒士对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不满,但没有涉及希望“从军”,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材料诗歌抨击的是世家大族,并非统治阶级,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诸葛亮南征,严明军纪,不许烧杀欺辱当地少数民族,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②符合题意;诸葛亮的措施有利于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③符合题意;诸葛亮和夷族酋帅孟获作战,七擒七纵,直到孟获心服口服,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征伐和融合,无法判定是否取得了对于孙吴的军事优势,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孝文帝器重汉人王肃,并对北魏官制和礼仪依照汉制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推动民族融合,这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北魏封建化进程是中央官制改革、语言体系、思想文化、土地制度等多方面变革综合作用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北魏官制及礼仪的封建化改革,未涉及改革结果,无法得出北魏“缓解了胡汉习俗间矛盾”,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确实起到了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的作用,但是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以后(中国)。根据材料“士族依据自己的文化趣味(清浊之分)重构了官僚的等级及其迁转次序”等可以看出,土族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官的“清浊”做了区分,重构了其迁转次序,而选官用官权力本属于封建皇权,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专制皇权,D项正确;材料只说士族重构了官僚等级及其迁转次序,并未表明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A项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A项;庄园经济是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但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魏晋时期选官用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察举制是汉代的主流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题干所示为南北朝时期,北魏实行了宗主督护制,因为当时的豪族拥有很大的势力,北魏政权不得不依靠其力量维持基层统治。宗主督护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基层治安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其统治,故后来被三长制取代,B项正确;“奠定了北魏均田制的社会基础”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均田制实行的时候,北魏采取的是三长制,排除A项;均田制和租调制加速了北魏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排除C项;宗主督护制维护了北方豪族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16.(1)中国: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并给予优待;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罗马: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有很强的自治性。
(2)中国: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中国:根据“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根据“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得出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罗马:根据“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地方基本自治。”得出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同罪不同罚,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有很强的自治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罗马帝国和魏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得出魏晋时期民族的融合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可从制度及社会治理方面概括得出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西欧:结合所学可得出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
17.(1)变化:迁都。
(2)影响: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封建化以及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3)特点:相互学习,彼此交融;涉及面多。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
据材料“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迁都。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
据材料“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得出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封建化以及民族融合;据材料“历代中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孝文改制,不断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得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
据图示信息,从民族交融角度分析,得出相互学习,彼此交融;从胡人穿汉服以及汉人胡食角度分析,得出涉及面多。
18.(1)推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和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逐步深化。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
影响:根据材料“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可知,推进了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可知,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和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
变化:从材料中的生产方式及饮食来看,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逐步深化。
19.(1)特点: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规划整齐);重视礼乐。
(2)评价:积极作用:使洛阳重现生机;为后世都城建设提供借鉴;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耗费财富和民力,增加民众负担;重建洛阳崇尚奢侈,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孝文帝时期(中国)。据材料“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规模宏大。根据材料“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可知布局严谨(规划整齐)。根据材料“礼盛周宣《斯干》(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之制。”可知重视礼乐。
(2)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孝文帝时期(中国)。
积极作用:根据材料“洛阳素有‘王里’之称,却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孝文帝‘营洛务求壮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活动使洛阳重现生机。根据材料“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可知为后世都城建设提供借鉴;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根据材料“涂饰虚伪……糜天下于无实之文,自诧升平之象,以侈相尚……部落心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活动,耗费财富和民力,增加民众负担;重建洛阳崇尚奢侈,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