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十选挥性必修1前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蜘
合题目要求。
1,图1所示是战国时期的四种货币,除蚁鼻钱主要在楚国流行外,其他三种类型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往
郎
往能得到魏、赵、燕等多个诸侯国(甚至包括周王统治的地区)互认。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
戡
长
K
环钱
辐
煎
布币
密
图1
A,铸币业被富商大贾控制
B.黄河流域青铜文明鼎盛
C,南方社会转型速度较慢
D.经济发展地域特征明显
2.据里耶秦简记载,迁陵县的政令下达后,接收单位不仅要认真执行,而且要将执行中出现的各
种情况进行详细汇报,即使是县政府经过核实认定不符合政令的情况,也有书面汇报文件记
录。这体现了秦朝
A.官僚政治的成熟性
B.行政管理的严密性
C.监察体制的周密性
D,政令传递的保密性
3.有学者提出,唐宋哲学发展的总脉络是从以佛教为首的三教鼎立,到以儒家为主的三教融合,
器
再到后来形成的完整的新儒学体系。最适合作为其依据的是
A.从武则天崇佛到后周世宗大举灭佛
B.韩愈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抨击佛教
C.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
D.理学与心学的争论中蕴含禅学认识论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25-106B·
4.雍正帝答允减免一半南方黎族地区的赋税,并告诫黎族地区文武官员对黎民须加抚绥德化,
不得擅自征剿。道光年间的《广东通志》中也有乾隆帝命地方官以德行化事,能使黎民心悦归
附的记载。这些做法
A着眼于增进国家认同
B.促进了广东经济发展
C.传播了“华夷一体”思想
D.有利于加快“改土归流”
5.1903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三江师范学堂,学堂的行政组织架构与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
和自强学堂的模式相近:然而1904年正式颁行的“癸卯学制”对学堂行政组织架构的规定与
这些学堂的实际大相径庭。材料有助于解释,清末
A推广学堂选官的艰巨性
B.反思洋务运动的滯后性
C,全面学习西方的迫切性
D.依法管理教育的虚假性
6.1921年6月,有刊物发文质问:“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国民在这彷徨歧路之中,哪一派人是
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
这些质问
A.透露了共产党人发动革命的缘由
B.控诉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倒行逆施
C,表达了对于政党竞争现实的失望
D.折射出南北政坛分庭抗礼的局面
7.1931年10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将“在国际力量保障之下,使
日本撤兵”作为重要方针。亦有中央委员发言称:“中国如有力量,把日本人打出去就得,还有
什么问题?只是现在我们的军队不太好…”这主要缘于,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B.国民党仍顽固推行内战政策
C,.开展全国抗战缺乏客观条件
D.日本政治诱降分化了国民党
8.1957年,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这部法律经过数
年的起草、修改,但其命名直到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时还存在争议。据亲历者回忆,“最终
还是加了‘管理两个字,为的是突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这部法律的制定历程
A.宣传了权力制衡的观念
B.彰显了人大立法的高效
C.践行了民主立法的原则
D.体现了科学立法的追求
9.图2所示为某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的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1978一2022
年)。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25%
20%
15%
10%
5%
0
-5%
注:國圈表示物价上涨高峰,方框表示物价跌入低谷
(图片据吴文鑫《改草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波动分析及对当前的启示》编绘)
图2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D【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楚国的流行货币和北方各诸侯国的流行货币存在较为明显的不
同,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各诸侯国的青铜俦造业和商业贸易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故选D
项:单凭材料信息无法得知这些货币由官方铸造还是由私商铸造,故排除A项;战国时期已
进入铁器时代,故排除B项;货币形制存在特殊性并不意味着社会转型的速度慢,故排除
C项。
2.B【解析】秦朝不仅要求官员严格按文书执行政令,还必须如实上报政令的实施情况,这反
映了秦朝行政管理的严密性,故选B项:单凭文书行政的要求,不足以体现官僚政治的成熟,
故排除A项;单凭向上级进行书面汇报的做法不足以判断监察体制是否周密,故排除C项;
材料并未涉及政令传递的保密性,故排除D项。
3.D【解析】南宋时期,理学和心学的争论中,两大学派的观点均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佛教的
认识论,这是唐中后期以来,儒学吸收佛教的理论因素,推动自身复兴的结果,故选D项:
政府对佛教的政策不能作为哲学发展的依据,故排除A项;韩愈抨击佛教无法体现不同思想
流派的“融合”,故排除B项;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是在元朝,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排除C项。
4.A【解析】减免赋税和加强德行教化的做法都有增进国家认同的意图,故选A项;材料只涉
及黎族地区,并没有涉及整个广东的经济发展,故排除B项:对少数民族推行特殊政策,并不
能传播“华夷一体”思想,故排除C项;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等地,并不是清朝前中期推行“改
土归流”的地区,故排除D项。
5,A【解析】1903年设立的三江师范学堂,本应是贯彻清末新政思想的前沿阵地,但其行政组
织架构与洋务学堂的差别不大,并不能立即适应“癸卯学制”颁布后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
途”的要求,故选A项;从学校性质来看,三江师范学堂已经和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养兵练
兵之法为主的洋务学堂有了明显区别,故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学习西方的迫切性,故排
除C项;三江师范学堂筹建时间早于“癸卯学制”的出台时间,不能作为清政府没有依法管理
教育的证据,故排除D项。
6.C【解析】材料中这些质问反映了时人认为各派政党通过议会政治背景下的竞选来改变中
国命运已无可能,照搬西方的议会政治和政党竞争模式令人失望,故选C项:当时中国共产
党尚未成立,且质问的发出者也并没有明确指出革命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故排除A项;这些
质问不仅仅针对北洋军阀政府,也包括其他参加议会政治的政党和政治势力,故排除B项;
1921年中国并不存在南北政坛分庭抗礼的局面,故排除D项。
7.B【解析】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剿共”视为头等大事,面对日本的侵略,以各种借口不加
抵抗,主要寄希望于西方列强的干预,故选B项:材料只能体现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的国民党的妥协性,并不能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故排除A项;当时日本尚未发起全
面侵华战争,因而无法判断全国抗战的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故排除C项:当时国民党内部存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5-10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