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2024-2025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试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试题
1.(2024九上·凤山期中)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独具特色。其中,与“尼罗河的馈赠”相对应的是(  )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伦 D.中国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尼罗河的馈赠”和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这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A项符合题意;
B:故印度诞生于印度河流域,B项不符合题意;
C:古巴比伦王国诞生于两河流域,C项不符合题意;
D:古中国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九上·凤山期中)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形成的肥沃的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所以此处文明发源地被称为(  )
A.月球文明 B.月亮之家 C.新月沃地 D.月宫圣地
【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形成的肥沃的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和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因形似一轮弯月,土地肥沃,有“新月沃地“之称,C项符合题意;
A:月球文明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月亮之家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月宫圣地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河流域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九上·凤山期中)古代印度,富商的儿子与镇长的女儿相恋却无法结婚。其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年龄差距太大 B.种姓制度禁止
C.双方家长阻止 D.彩礼数额太高
【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印度”“富商的儿子与镇长的女儿”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不同种姓之间不得通婚,因此材料中的婚姻被阻止最有可能是因为种姓制度,B项符合题意;
A:年龄差距太大不是可能阻止其结婚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C:双方家长阻止不是可能阻止其结婚的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彩礼数额太高不是可能阻止其结婚的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种姓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九上·凤山期中)雅典人口总数约40万人,拥有参政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约2.2万人。这说明雅典民主具有(  )
A.广泛性 B.权威性 C.虚伪性 D.局限性
【答案】D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雅典人口总数约40万人,拥有参政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约2.2万人”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但是,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这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D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与广泛性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雅典民主的权威性,B项不符合题意;
C:仅从题干无法说明雅典民主的虚伪性,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4九上·凤山期中)识图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图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东罗马帝国
【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示意图“马其顿”“亚历山大”“印度河”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后建立了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及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B项符合题意;
A:波斯帝国主要在现在的伊朗高原上,与材料不相符,A项不符合题意;
C: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地中海成为其内海,与材料不相符,C项不符合题意;
D:东罗马帝国都城在君士坦丁堡,与材料不相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帝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九上·凤山期中)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法规定奴隶主可以完全支配奴隶。到罗马帝国后期,调整后的罗马法已经禁止奴隶主随意虐杀奴隶。这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  )
A.维护奴隶主利益 B.提高奴隶主地位
C.震慑奴隶的造反 D.缓和社会的矛盾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法规定奴隶主可以完全支配奴隶。到罗马帝国后期,调整后的罗马法已经禁止奴隶主随意虐杀奴隶”和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对奴隶主权利的限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奴隶的苦难,从而可能减少了因奴隶受到不公待遇而引发的社会不满和冲突,这一调整确实有助于缓和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D项符合题意;
A:罗马法对奴隶主权利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对奴隶有利,A项不符合题意;
B:罗马法对奴隶主权利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对奴隶有利,但并不能说明提高奴隶主的地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说明奴隶造反的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九上·凤山期中)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丰富多彩。如果要了解早期希腊社会,最佳的研读著作是(  )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神曲》 D.《浮士德》
【答案】A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如果要了解早期希腊社会,最佳的研读著作是”和结合所学可知《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欧洲社会和迈锡尼文明的重要史料,A项符合题意;
B:《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B项不符合题意;
C:《神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创作的长诗,不能反映早期希腊社会,C项不符合题意;
D:《浮士德》是19世纪德国诗句作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荷马史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4九上·凤山期中)老子在《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人要认识自己。古希腊与他观点相似的是(  )
A.柏拉图 B.修昔底德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强调人要认识自己”和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这位哲学家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C项符合题意;
A:柏拉图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与题干“强调人要认识自己”没有联系,A项不符合题意;
B: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和雅典十将军之一,以其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而在西方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题干“强调人要认识自己”没有联系,B项不符合题意;
D: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他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与题干“强调人要认识自己”没有联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4九上·凤山期中)当今全球通用的公历原本是基督教历法——儒略历。儒略历编制的最初参照蓝本是(  )
A.太阳历 B.太阴历 C.黄帝历 D.农历
【答案】A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A项符合题意;
B:太阴历简称阴历,据可靠史料记载,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都是在数千年前先后制定和运用了太阴历,我国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阴历,B项不符合题意;
C:黄帝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与欧洲的儒略历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农历是中国现行的传统历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儒略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九上·凤山期中)下图是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残币。币面的头像人物曾被誉为“罗马人的皇帝”。该人物是(  )
A.伯里克利 B.亚历山大 C.查理大帝 D.穆罕默德
【答案】C
【知识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罗马人的皇帝”和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C项符合题意;
A:伯里克利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政治家,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A项不符合题意;
B:亚历山大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他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B项不符合题意;
D: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查理大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九上·凤山期中)某次欧盟大会结束时,一位德国代表拍拍相邻两国代表说:“我们过去曾是一家人,现在又是一家人了。”这位德国代表相邻的两国代表很有可能来自(  )
A.英国、法国 B.法国、意大利
C.意大利、希腊 D.希腊、匈牙利
【答案】B
【知识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相邻两国”和结合所学可知,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符合过去是一家人。法国和意大利都与德国相邻,符合“现在又是一家人了”,B项符合题意;
A:英国并不与德国相邻,A项不符合题意;
C:希腊并不与德国相邻,C项不符合题意;
D:希腊和匈牙利都不与德国相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查理曼帝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九上·凤山期中)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的审判程序并非由领主决定,而是由“庄园惯例”决定。这种“惯例”指(  )
A.罗马法令 B.帝国法律 C.庄园法 D.习惯法
【答案】D
【知识点】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的审判程序并非由领主决定,而是由‘庄园惯例’决定”和结合所学可知,庄园法庭根据习惯法处理事务。西欧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法庭审判根据习惯法或村法,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
A:罗马法令不是习惯法是成文法,与“庄园惯例”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帝国法律不是习惯法是成文法,与“庄园惯例”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庄园法与“庄园惯例”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法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九上·凤山期中)12世纪的西欧庄园,农奴仍受尽领主的剥削压榨。他们要获得自由,唯有逃到城市住满(  )
A.101天 B.201天 C.1年零1天 D.2年零1天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13世纪的西欧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能获得市民的身份。当时,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因为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C项符合题意;
A:101天与史实不相符,A项不符合题意;
B:201天与史实不相符,B项不符合题意;
D:2年零1天与史实不相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九上·凤山期中)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募集巨款赎买了自治权,但领主挥霍完赎金后,又取消自治权。愤怒的琅城人民揭竿而起,最终取得自治权。这说明琅城人民为争取自治权采取的方式是(  )
A.金钱赎买 B.武力斗争
C.长期和平请愿 D.金钱与武力结合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募集巨款赎买了自治权,但领主挥霍完赎金后,又取消自治权。愤怒琅城人民揭竿而起,最终取得自治权”和结合所学可知,琅城人民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获得了自治,D项符合题意;
A:金钱赎买只是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不全面,A项不符合题意;
B:武力斗争只是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不全面,B项不符合题意;
C:长期和平请愿与题干“琅城人民揭竿而起”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自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九上·凤山期中)“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这描述了《查士丁尼法典》的(  )
A.编纂背景 B.编纂目的 C.具体内容 D.历史影响
【答案】C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叙述的是《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了债务清偿的具体内容,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项符合题意;
A:《查士丁尼法典》编纂背景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和拜占庭帝国的统治秩序,避免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内容驳杂,使用起来诸多不便的弊端,与题干材料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目的是巩固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D:《查士丁尼法典》历史影响是,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相对完备阶段,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查士丁尼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4九上·凤山期中)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而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
A.独具特色 B.东西交融 C.保守狭隘 D.大胆创新
【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和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位于欧亚交界处,交通发达,它是古希腊文化的保存者,又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特点。因此,拜占庭文化具有兼容东西文化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
A:如果只是独具特色,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它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
C:如果保守狭隘,拜占庭文化就不会出现东方色彩、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的是拜占庭文化的融合东西文化的特征,与创新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拜占庭文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4九上·凤山期中)9世纪的日本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这逐渐导致(  )
A.中央丧失对地方控制力 B.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
C.中央与地方凝聚力增强 D.中央与地方各自为政
【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直接导致了中央逐渐丧失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出现了弱化的现象,A项符合题意;
B:题干内容削弱了了中央集权,无法说明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B项不符合题意;
C: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使中央与地方凝聚力减弱,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央与地方各自为政,仅从题干无法说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4九上·凤山期中)比较学习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相似之处是(  )
A.都制定了完善的法律 B.都维护奴隶主统治
C.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D.都奉基督教为国教
【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拜占庭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和结合所学可知,他们都是疆域辽阔的大帝国,都曾经地跨欧亚非三大洲,C项符合题意;
A:罗马和拜占庭帝国制定了完善的法律,A项不符合题意;
B:罗马和亚历山大帝国是奴隶制帝国,维护奴隶主的统治,而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封建帝国,B项不符合题意;
D:阿拉伯帝国信奉伊斯兰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相同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4九上·凤山期中)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璀璨辉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非文明发源地分布图
材料二
图一:金字塔 简介: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 为自己修建的锥体状陵墓, 它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图二:____________ 简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 简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四:_____________ 简介: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前4世纪)他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一完成亚非文明发源地A、B、C、D四处内容。观察这些文明发源地有何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参照图一示例,任选图二至图四中的一件文物,写出名称,并完成简介。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有哪些 中国对外交往一贯采取哪种方式
【答案】(1)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中国。特征:都地处北纬20-40度之间,都处于大河流域,气候都温和湿润。
(2)图二:《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它用楔形文字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的法律内容,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图三:释迦牟尼佛像,他创立的佛教传播到了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图四: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之一,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3)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中国一贯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交往方式。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亚非文明发源地分布图和结合所学可知,A位于北非,是古埃及;B位于两河流域,是古巴比伦;C位于南亚,是古代印度;D位于东亚,是古代中国;自然地理特征:结合材料地图可从纬度、地形及气候角度分析,它们都地处北纬20-40度之间,都处于大河流域,气候都温和湿润。
(2)根据材料二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图二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它用楔形文字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的法律内容,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图三是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像,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传播到了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图四是中国的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之一,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3)根据材料三“他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帝国”“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可知,古代文明交流互鉴可通过暴力冲突实现;根据材料三“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古代文明交流互鉴还可通过和平交往实现。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一以贯之的态度是独立自主的和平交往。
故答案为:
(1)【分析】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中国。特征:都地处北纬20-40度之间,都处于大河流域,气候都温和湿润。
(2)图二:《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它用楔形文字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的法律内容,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图三:释迦牟尼佛像,他创立的佛教传播到了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图四: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之一,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3)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中国一贯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交往方式。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亚非文明、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内容:根据材料分布图及所学可知,A位于北非,是古埃及;B位于两河流域,是古巴比伦;C位于南亚,是古代印度;D位于东亚,是古代中国;自然地理特征:结合材料地图可从纬度、地形及气候角度分析,它们都地处北纬20-40度之间,都处于大河流域,气候都温和湿润。
(2)简介: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图二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结合所学可知,它用楔形文字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的法律内容,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图三是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像,结合所学可知,他创立了佛教,传播到了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图四是中国的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之一,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3)方式:根据“他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帝国”“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可知,古代文明交流互鉴可通过暴力冲突实现;根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古代文明交流互鉴还可通过和平交往实现。
方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一以贯之的态度是独立自主的和平交往。
20.(2024九上·凤山期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任务。初三6班围绕“古罗马兴衰”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第一组绘制的时间轴
【史料实证】
材料二 第二组搜集的史料
【历史解释】
材料三 罗马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祀团所垄断。遇有诉讼,法官徇私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 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
——摘编自周柑《罗马法原论》
(1)完成材料一①、②两处内容。
(2)请将材料二第二组搜集的史料,按史料类型分类。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十二铜表法》制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律文献制定的意义。
【答案】(1)①罗马共和国;②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
(2)①②⑤;③④
(3)原因:罗马共和国初期习惯法被贵族垄断、曲解和滥用,损害了平民利益;平民反抗,要求制定成文法。
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前509年到前27年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因此①为罗马共和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因此②是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
(2)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中母狼育婴像、屋大维雕像及罗马角斗场都是实物史料,第1空、①②⑤;而《罗马史》《高卢战记》为文献史料,因此第2空、③④。
(3)根据材料三“罗马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祀团所垄断。遇有诉讼,法官徇私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习惯法被贵族垄断、曲解和滥用,损害了平民利益;平民反抗,要求制定成文法。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的形式将法律固定下来,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根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故答案为:
(1)①罗马共和国;②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
(2)第1空、①②⑤;第2空、③④。
(3)原因:罗马共和国初期习惯法被贵族垄断、曲解和滥用,损害了平民利益;平民反抗,要求制定成文法。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根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罗马帝国、罗马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509年到前27年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因此①为罗马共和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因此②是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
(2)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母狼育婴像、屋大维雕像及罗马角斗场都是实物史料,①为①②⑤;而《罗马史》《高卢战记》为文献史料,因此②为③④。
(3)原因:根据“罗马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祀团所垄断。遇有诉讼,法官徇私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 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习惯法被贵族垄断、曲解和滥用,损害了平民利益;平民反抗,要求制定成文法。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的形式将法律固定下来,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21.(2024九上·凤山期中)中世纪泛指欧洲封建时代,这一时期欧洲发展颇具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的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中世纪)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保留,称为“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一般每周要在自营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庄园图解》
材料三
1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和阿拉伯文化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取得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中世纪大学课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君臣关系形成的纽带及其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封建等级示意图,指出欧洲封建国家中最大和最小的封建主分别是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庄园人口和土地的基本构成情况。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条件。并分析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答案】(1)纽带:土地的封赐或分封;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最大封建主:国王;最小封建主:骑士。
(2)人口:领主与佃户;土地:自营地和份地。
(3)条件:经济的发展、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不断传入、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特点:反映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实用性;课程覆盖领域广,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开设神学,受基督教会影响或带有宗教色彩。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的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和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君臣关系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根据材料一“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可知,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根据材料一封君与封臣等级示意图可知,最大封建主是国王;最小封建主是骑士。
(2)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保留,称为‘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可知,西欧庄园的人口分为领主与佃户;西欧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
(3)根据材料三“1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和阿拉伯文化不断传入西欧”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条件是经济的发展、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不断传入;根据材料三“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条件是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根据材料三“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和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大学课程的设置反映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实用性;课程覆盖领域广,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开设神学,受基督教会影响或带有宗教色彩。
故答案为:
(1)纽带:土地的封赐或分封;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最大封建主:国王;最小封建主:骑士。
(2)人口:领主与佃户;土地:自营地和份地。
(3)条件:经济的发展、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不断传入、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特点:反映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实用性;课程覆盖领域广,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开设神学,受基督教会影响或带有宗教色彩。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庄园,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纽带:根据材料一“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的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君臣关系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特点:根据材料一“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可知,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
人物:根据材料一封君与封臣等级示意图可知,最大封建主是国王;最小封建主是骑士。
(2)情况: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保留,称为‘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可知,西欧庄园的人口分为领主与佃户;西欧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
(3)条件:根据材料三“1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和阿拉伯文化不断传入西欧。”可得出,经济的发展、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不断传入;根据材料三“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可得出,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
特点:根据材料三“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大学课程的设置反映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实用性;课程覆盖领域广,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开设神学,受基督教会影响或带有宗教色彩。
22.(2024九上·凤山期中)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民族崛起的重要途径之一。请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
国家 好学的日本 智慧的阿拉伯帝国
背景 7世纪初阶级矛盾尖锐,部民制衰落;645年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建立革新政权,孝德天皇即位,着手主持改革。 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632年结束分裂,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遣唐使次数 13次 37次
内容 参照中国典章制度进行封建性质改革;广泛汲取唐朝文化和社会习俗内容,全面改造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 (建筑、文字、饮食、服饰、节庆、礼俗等)各领域全面“唐朝化”。 与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频繁而活跃,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火药术、印刷术先后传入。9世纪建立智慧宫,消化吸收来自中国、印度、希腊、波斯等地先进文化后,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影响 使日本由落后的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使阿拉伯帝国独具特色并走向辉煌。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和阿拉伯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异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的交流互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炼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观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至少两例,论述充分,行文流畅,表述完整)
【答案】(1)同:都虚心向其他先进的国家、民族学习;异:日本几乎全面吸收大唐王朝的先进文化,阿拉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还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小论文:观点: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论述: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中国大唐王朝先进的文化辐射到了日本,直接助推了日本社会的改革、发展和进步;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先后传入阿拉伯帝国,再传入欧洲、非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吸收了印度梵文数字,经改造后形成了“阿拉伯数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字,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兼收并蓄,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为世界各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总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对世界各地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知识点】大化改新;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参照中国典章制度进行封建性质改革;广泛汲取唐朝文化和社会习俗内容,全面改造日本”“与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频繁而活跃,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火药术、印刷术先后传入”可知,日本和阿拉伯帝国都虚心向其他先进的国家、民族学习;根据材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建筑、文字、饮食、服饰、节庆、礼俗等)各领域全面‘唐朝化’”“9世纪建立智慧宫,消化吸收来自中国、印度、希腊、波斯等地先进文化后,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可知,日本几乎全面吸收大唐王朝的先进文化,阿拉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还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根据材料“使日本由落后的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使阿拉伯帝国独具特色并走向辉煌”可知,好学的日本、智慧的阿拉伯帝国可拟定观点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根据拟定的观点,可从亚历山大东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阿拉伯文化的基本史实进行论述。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中国大唐王朝先进的文化辐射到了日本,直接助推了日本社会的改革、发展和进步;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先后传入阿拉伯帝国,再传入欧洲、非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吸收了印度梵文数字,经改造后形成了“阿拉伯数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字,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兼收并蓄,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为世界各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总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对世界各地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故答案为:
(1)同:都虚心向其他先进的国家、民族学习;异:日本几乎全面吸收大唐王朝的先进文化,阿拉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还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小论文:观点: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论述: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中国大唐王朝先进的文化辐射到了日本,直接助推了日本社会的改革、发展和进步;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先后传入阿拉伯帝国,再传入欧洲、非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吸收了印度梵文数字,经改造后形成了“阿拉伯数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字,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兼收并蓄,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为世界各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总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对世界各地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日本和阿拉伯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异同点,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异同点:根据材料“参照中国典章制度进行封建性质改革;广泛汲取唐朝文化和社会习俗内容,全面改造日本。”“与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频繁而活跃,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火药术、印刷术先后传入。”可知,日本和阿拉伯帝国都虚心向其他先进的国家、民族学习;根据材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 (建筑、文字、饮食、服饰、节庆、礼俗等)各领域全面‘唐朝化’。”“9世纪建立智慧宫,消化吸收来自中国、印度、希腊、波斯等地先进文化后,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可知,日本几乎全面吸收大唐王朝的先进文化,阿拉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还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观点:根据材料“使日本由落后的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使阿拉伯帝国独具特色并走向辉煌。”可知,好学的日本、智慧的阿拉伯帝国可拟定观点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论述:根据拟定的观点,可从亚历山大东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阿拉伯文化的基本史实进行论述。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中国大唐王朝先进的文化辐射到了日本,直接助推了日本社会的改革、发展和进步;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先后传入阿拉伯帝国,再传入欧洲、非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吸收了印度梵文数字,经改造后形成了“阿拉伯数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字,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兼收并蓄,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为世界各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总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对世界各地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试题
1.(2024九上·凤山期中)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独具特色。其中,与“尼罗河的馈赠”相对应的是(  )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伦 D.中国
2.(2024九上·凤山期中)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形成的肥沃的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所以此处文明发源地被称为(  )
A.月球文明 B.月亮之家 C.新月沃地 D.月宫圣地
3.(2024九上·凤山期中)古代印度,富商的儿子与镇长的女儿相恋却无法结婚。其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年龄差距太大 B.种姓制度禁止
C.双方家长阻止 D.彩礼数额太高
4.(2024九上·凤山期中)雅典人口总数约40万人,拥有参政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约2.2万人。这说明雅典民主具有(  )
A.广泛性 B.权威性 C.虚伪性 D.局限性
5.(2024九上·凤山期中)识图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图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东罗马帝国
6.(2024九上·凤山期中)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法规定奴隶主可以完全支配奴隶。到罗马帝国后期,调整后的罗马法已经禁止奴隶主随意虐杀奴隶。这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  )
A.维护奴隶主利益 B.提高奴隶主地位
C.震慑奴隶的造反 D.缓和社会的矛盾
7.(2024九上·凤山期中)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丰富多彩。如果要了解早期希腊社会,最佳的研读著作是(  )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神曲》 D.《浮士德》
8.(2024九上·凤山期中)老子在《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人要认识自己。古希腊与他观点相似的是(  )
A.柏拉图 B.修昔底德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9.(2024九上·凤山期中)当今全球通用的公历原本是基督教历法——儒略历。儒略历编制的最初参照蓝本是(  )
A.太阳历 B.太阴历 C.黄帝历 D.农历
10.(2024九上·凤山期中)下图是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残币。币面的头像人物曾被誉为“罗马人的皇帝”。该人物是(  )
A.伯里克利 B.亚历山大 C.查理大帝 D.穆罕默德
11.(2024九上·凤山期中)某次欧盟大会结束时,一位德国代表拍拍相邻两国代表说:“我们过去曾是一家人,现在又是一家人了。”这位德国代表相邻的两国代表很有可能来自(  )
A.英国、法国 B.法国、意大利
C.意大利、希腊 D.希腊、匈牙利
12.(2024九上·凤山期中)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的审判程序并非由领主决定,而是由“庄园惯例”决定。这种“惯例”指(  )
A.罗马法令 B.帝国法律 C.庄园法 D.习惯法
13.(2024九上·凤山期中)12世纪的西欧庄园,农奴仍受尽领主的剥削压榨。他们要获得自由,唯有逃到城市住满(  )
A.101天 B.201天 C.1年零1天 D.2年零1天
14.(2024九上·凤山期中)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募集巨款赎买了自治权,但领主挥霍完赎金后,又取消自治权。愤怒的琅城人民揭竿而起,最终取得自治权。这说明琅城人民为争取自治权采取的方式是(  )
A.金钱赎买 B.武力斗争
C.长期和平请愿 D.金钱与武力结合
15.(2024九上·凤山期中)“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这描述了《查士丁尼法典》的(  )
A.编纂背景 B.编纂目的 C.具体内容 D.历史影响
16.(2024九上·凤山期中)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而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
A.独具特色 B.东西交融 C.保守狭隘 D.大胆创新
17.(2024九上·凤山期中)9世纪的日本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这逐渐导致(  )
A.中央丧失对地方控制力 B.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
C.中央与地方凝聚力增强 D.中央与地方各自为政
18.(2024九上·凤山期中)比较学习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相似之处是(  )
A.都制定了完善的法律 B.都维护奴隶主统治
C.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D.都奉基督教为国教
19.(2024九上·凤山期中)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璀璨辉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非文明发源地分布图
材料二
图一:金字塔 简介: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 为自己修建的锥体状陵墓, 它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图二:____________ 简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 简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四:_____________ 简介: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前4世纪)他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一完成亚非文明发源地A、B、C、D四处内容。观察这些文明发源地有何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参照图一示例,任选图二至图四中的一件文物,写出名称,并完成简介。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有哪些 中国对外交往一贯采取哪种方式
20.(2024九上·凤山期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任务。初三6班围绕“古罗马兴衰”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第一组绘制的时间轴
【史料实证】
材料二 第二组搜集的史料
【历史解释】
材料三 罗马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祀团所垄断。遇有诉讼,法官徇私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 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
——摘编自周柑《罗马法原论》
(1)完成材料一①、②两处内容。
(2)请将材料二第二组搜集的史料,按史料类型分类。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十二铜表法》制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律文献制定的意义。
21.(2024九上·凤山期中)中世纪泛指欧洲封建时代,这一时期欧洲发展颇具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的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中世纪)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保留,称为“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一般每周要在自营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庄园图解》
材料三
1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和阿拉伯文化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取得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中世纪大学课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君臣关系形成的纽带及其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封建等级示意图,指出欧洲封建国家中最大和最小的封建主分别是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庄园人口和土地的基本构成情况。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条件。并分析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22.(2024九上·凤山期中)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民族崛起的重要途径之一。请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
国家 好学的日本 智慧的阿拉伯帝国
背景 7世纪初阶级矛盾尖锐,部民制衰落;645年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建立革新政权,孝德天皇即位,着手主持改革。 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632年结束分裂,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遣唐使次数 13次 37次
内容 参照中国典章制度进行封建性质改革;广泛汲取唐朝文化和社会习俗内容,全面改造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 (建筑、文字、饮食、服饰、节庆、礼俗等)各领域全面“唐朝化”。 与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频繁而活跃,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火药术、印刷术先后传入。9世纪建立智慧宫,消化吸收来自中国、印度、希腊、波斯等地先进文化后,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影响 使日本由落后的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使阿拉伯帝国独具特色并走向辉煌。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和阿拉伯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异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的交流互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炼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观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至少两例,论述充分,行文流畅,表述完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尼罗河的馈赠”和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这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A项符合题意;
B:故印度诞生于印度河流域,B项不符合题意;
C:古巴比伦王国诞生于两河流域,C项不符合题意;
D:古中国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形成的肥沃的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和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因形似一轮弯月,土地肥沃,有“新月沃地“之称,C项符合题意;
A:月球文明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月亮之家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月宫圣地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河流域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印度”“富商的儿子与镇长的女儿”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不同种姓之间不得通婚,因此材料中的婚姻被阻止最有可能是因为种姓制度,B项符合题意;
A:年龄差距太大不是可能阻止其结婚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C:双方家长阻止不是可能阻止其结婚的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彩礼数额太高不是可能阻止其结婚的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种姓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雅典人口总数约40万人,拥有参政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约2.2万人”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但是,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这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D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与广泛性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雅典民主的权威性,B项不符合题意;
C:仅从题干无法说明雅典民主的虚伪性,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示意图“马其顿”“亚历山大”“印度河”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后建立了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及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B项符合题意;
A:波斯帝国主要在现在的伊朗高原上,与材料不相符,A项不符合题意;
C: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地中海成为其内海,与材料不相符,C项不符合题意;
D:东罗马帝国都城在君士坦丁堡,与材料不相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帝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法规定奴隶主可以完全支配奴隶。到罗马帝国后期,调整后的罗马法已经禁止奴隶主随意虐杀奴隶”和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对奴隶主权利的限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奴隶的苦难,从而可能减少了因奴隶受到不公待遇而引发的社会不满和冲突,这一调整确实有助于缓和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D项符合题意;
A:罗马法对奴隶主权利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对奴隶有利,A项不符合题意;
B:罗马法对奴隶主权利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对奴隶有利,但并不能说明提高奴隶主的地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说明奴隶造反的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如果要了解早期希腊社会,最佳的研读著作是”和结合所学可知《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欧洲社会和迈锡尼文明的重要史料,A项符合题意;
B:《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B项不符合题意;
C:《神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创作的长诗,不能反映早期希腊社会,C项不符合题意;
D:《浮士德》是19世纪德国诗句作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荷马史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强调人要认识自己”和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这位哲学家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C项符合题意;
A:柏拉图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与题干“强调人要认识自己”没有联系,A项不符合题意;
B: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和雅典十将军之一,以其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而在西方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题干“强调人要认识自己”没有联系,B项不符合题意;
D: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他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与题干“强调人要认识自己”没有联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A项符合题意;
B:太阴历简称阴历,据可靠史料记载,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都是在数千年前先后制定和运用了太阴历,我国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阴历,B项不符合题意;
C:黄帝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与欧洲的儒略历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农历是中国现行的传统历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儒略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罗马人的皇帝”和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C项符合题意;
A:伯里克利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政治家,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A项不符合题意;
B:亚历山大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他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B项不符合题意;
D: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查理大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相邻两国”和结合所学可知,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符合过去是一家人。法国和意大利都与德国相邻,符合“现在又是一家人了”,B项符合题意;
A:英国并不与德国相邻,A项不符合题意;
C:希腊并不与德国相邻,C项不符合题意;
D:希腊和匈牙利都不与德国相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查理曼帝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的审判程序并非由领主决定,而是由‘庄园惯例’决定”和结合所学可知,庄园法庭根据习惯法处理事务。西欧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法庭审判根据习惯法或村法,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
A:罗马法令不是习惯法是成文法,与“庄园惯例”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帝国法律不是习惯法是成文法,与“庄园惯例”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庄园法与“庄园惯例”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法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13世纪的西欧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能获得市民的身份。当时,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因为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C项符合题意;
A:101天与史实不相符,A项不符合题意;
B:201天与史实不相符,B项不符合题意;
D:2年零1天与史实不相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募集巨款赎买了自治权,但领主挥霍完赎金后,又取消自治权。愤怒琅城人民揭竿而起,最终取得自治权”和结合所学可知,琅城人民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获得了自治,D项符合题意;
A:金钱赎买只是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不全面,A项不符合题意;
B:武力斗争只是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不全面,B项不符合题意;
C:长期和平请愿与题干“琅城人民揭竿而起”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自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叙述的是《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了债务清偿的具体内容,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项符合题意;
A:《查士丁尼法典》编纂背景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和拜占庭帝国的统治秩序,避免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内容驳杂,使用起来诸多不便的弊端,与题干材料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目的是巩固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D:《查士丁尼法典》历史影响是,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相对完备阶段,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查士丁尼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和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位于欧亚交界处,交通发达,它是古希腊文化的保存者,又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特点。因此,拜占庭文化具有兼容东西文化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
A:如果只是独具特色,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它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
C:如果保守狭隘,拜占庭文化就不会出现东方色彩、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的是拜占庭文化的融合东西文化的特征,与创新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拜占庭文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直接导致了中央逐渐丧失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出现了弱化的现象,A项符合题意;
B:题干内容削弱了了中央集权,无法说明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B项不符合题意;
C: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使中央与地方凝聚力减弱,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央与地方各自为政,仅从题干无法说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拜占庭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和结合所学可知,他们都是疆域辽阔的大帝国,都曾经地跨欧亚非三大洲,C项符合题意;
A:罗马和拜占庭帝国制定了完善的法律,A项不符合题意;
B:罗马和亚历山大帝国是奴隶制帝国,维护奴隶主的统治,而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封建帝国,B项不符合题意;
D:阿拉伯帝国信奉伊斯兰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相同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1)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中国。特征:都地处北纬20-40度之间,都处于大河流域,气候都温和湿润。
(2)图二:《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它用楔形文字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的法律内容,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图三:释迦牟尼佛像,他创立的佛教传播到了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图四: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之一,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3)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中国一贯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交往方式。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亚非文明发源地分布图和结合所学可知,A位于北非,是古埃及;B位于两河流域,是古巴比伦;C位于南亚,是古代印度;D位于东亚,是古代中国;自然地理特征:结合材料地图可从纬度、地形及气候角度分析,它们都地处北纬20-40度之间,都处于大河流域,气候都温和湿润。
(2)根据材料二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图二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它用楔形文字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的法律内容,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图三是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像,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传播到了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图四是中国的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之一,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3)根据材料三“他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帝国”“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可知,古代文明交流互鉴可通过暴力冲突实现;根据材料三“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古代文明交流互鉴还可通过和平交往实现。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一以贯之的态度是独立自主的和平交往。
故答案为:
(1)【分析】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中国。特征:都地处北纬20-40度之间,都处于大河流域,气候都温和湿润。
(2)图二:《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它用楔形文字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的法律内容,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图三:释迦牟尼佛像,他创立的佛教传播到了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图四: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之一,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3)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中国一贯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交往方式。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亚非文明、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内容:根据材料分布图及所学可知,A位于北非,是古埃及;B位于两河流域,是古巴比伦;C位于南亚,是古代印度;D位于东亚,是古代中国;自然地理特征:结合材料地图可从纬度、地形及气候角度分析,它们都地处北纬20-40度之间,都处于大河流域,气候都温和湿润。
(2)简介: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图二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结合所学可知,它用楔形文字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的法律内容,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图三是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像,结合所学可知,他创立了佛教,传播到了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图四是中国的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之一,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3)方式:根据“他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帝国”“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可知,古代文明交流互鉴可通过暴力冲突实现;根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古代文明交流互鉴还可通过和平交往实现。
方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一以贯之的态度是独立自主的和平交往。
20.【答案】(1)①罗马共和国;②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
(2)①②⑤;③④
(3)原因:罗马共和国初期习惯法被贵族垄断、曲解和滥用,损害了平民利益;平民反抗,要求制定成文法。
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前509年到前27年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因此①为罗马共和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因此②是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
(2)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中母狼育婴像、屋大维雕像及罗马角斗场都是实物史料,第1空、①②⑤;而《罗马史》《高卢战记》为文献史料,因此第2空、③④。
(3)根据材料三“罗马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祀团所垄断。遇有诉讼,法官徇私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习惯法被贵族垄断、曲解和滥用,损害了平民利益;平民反抗,要求制定成文法。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的形式将法律固定下来,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根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故答案为:
(1)①罗马共和国;②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
(2)第1空、①②⑤;第2空、③④。
(3)原因:罗马共和国初期习惯法被贵族垄断、曲解和滥用,损害了平民利益;平民反抗,要求制定成文法。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根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罗马帝国、罗马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509年到前27年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因此①为罗马共和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因此②是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
(2)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母狼育婴像、屋大维雕像及罗马角斗场都是实物史料,①为①②⑤;而《罗马史》《高卢战记》为文献史料,因此②为③④。
(3)原因:根据“罗马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祀团所垄断。遇有诉讼,法官徇私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 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习惯法被贵族垄断、曲解和滥用,损害了平民利益;平民反抗,要求制定成文法。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的形式将法律固定下来,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21.【答案】(1)纽带:土地的封赐或分封;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最大封建主:国王;最小封建主:骑士。
(2)人口:领主与佃户;土地:自营地和份地。
(3)条件:经济的发展、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不断传入、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特点:反映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实用性;课程覆盖领域广,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开设神学,受基督教会影响或带有宗教色彩。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的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和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君臣关系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根据材料一“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可知,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根据材料一封君与封臣等级示意图可知,最大封建主是国王;最小封建主是骑士。
(2)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保留,称为‘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可知,西欧庄园的人口分为领主与佃户;西欧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
(3)根据材料三“1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和阿拉伯文化不断传入西欧”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条件是经济的发展、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不断传入;根据材料三“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条件是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根据材料三“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和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大学课程的设置反映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实用性;课程覆盖领域广,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开设神学,受基督教会影响或带有宗教色彩。
故答案为:
(1)纽带:土地的封赐或分封;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最大封建主:国王;最小封建主:骑士。
(2)人口:领主与佃户;土地:自营地和份地。
(3)条件:经济的发展、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不断传入、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特点:反映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实用性;课程覆盖领域广,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开设神学,受基督教会影响或带有宗教色彩。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庄园,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纽带:根据材料一“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的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君臣关系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特点:根据材料一“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可知,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
人物:根据材料一封君与封臣等级示意图可知,最大封建主是国王;最小封建主是骑士。
(2)情况: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保留,称为‘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可知,西欧庄园的人口分为领主与佃户;西欧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
(3)条件:根据材料三“1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和阿拉伯文化不断传入西欧。”可得出,经济的发展、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不断传入;根据材料三“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可得出,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
特点:根据材料三“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大学课程的设置反映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实用性;课程覆盖领域广,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开设神学,受基督教会影响或带有宗教色彩。
22.【答案】(1)同:都虚心向其他先进的国家、民族学习;异:日本几乎全面吸收大唐王朝的先进文化,阿拉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还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小论文:观点: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论述: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中国大唐王朝先进的文化辐射到了日本,直接助推了日本社会的改革、发展和进步;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先后传入阿拉伯帝国,再传入欧洲、非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吸收了印度梵文数字,经改造后形成了“阿拉伯数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字,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兼收并蓄,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为世界各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总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对世界各地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知识点】大化改新;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参照中国典章制度进行封建性质改革;广泛汲取唐朝文化和社会习俗内容,全面改造日本”“与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频繁而活跃,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火药术、印刷术先后传入”可知,日本和阿拉伯帝国都虚心向其他先进的国家、民族学习;根据材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建筑、文字、饮食、服饰、节庆、礼俗等)各领域全面‘唐朝化’”“9世纪建立智慧宫,消化吸收来自中国、印度、希腊、波斯等地先进文化后,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可知,日本几乎全面吸收大唐王朝的先进文化,阿拉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还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根据材料“使日本由落后的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使阿拉伯帝国独具特色并走向辉煌”可知,好学的日本、智慧的阿拉伯帝国可拟定观点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根据拟定的观点,可从亚历山大东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阿拉伯文化的基本史实进行论述。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中国大唐王朝先进的文化辐射到了日本,直接助推了日本社会的改革、发展和进步;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先后传入阿拉伯帝国,再传入欧洲、非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吸收了印度梵文数字,经改造后形成了“阿拉伯数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字,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兼收并蓄,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为世界各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总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对世界各地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故答案为:
(1)同:都虚心向其他先进的国家、民族学习;异:日本几乎全面吸收大唐王朝的先进文化,阿拉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还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小论文:观点: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论述: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中国大唐王朝先进的文化辐射到了日本,直接助推了日本社会的改革、发展和进步;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先后传入阿拉伯帝国,再传入欧洲、非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吸收了印度梵文数字,经改造后形成了“阿拉伯数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字,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兼收并蓄,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为世界各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总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对世界各地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日本和阿拉伯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异同点,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异同点:根据材料“参照中国典章制度进行封建性质改革;广泛汲取唐朝文化和社会习俗内容,全面改造日本。”“与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频繁而活跃,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火药术、印刷术先后传入。”可知,日本和阿拉伯帝国都虚心向其他先进的国家、民族学习;根据材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 (建筑、文字、饮食、服饰、节庆、礼俗等)各领域全面‘唐朝化’。”“9世纪建立智慧宫,消化吸收来自中国、印度、希腊、波斯等地先进文化后,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可知,日本几乎全面吸收大唐王朝的先进文化,阿拉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还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观点:根据材料“使日本由落后的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使阿拉伯帝国独具特色并走向辉煌。”可知,好学的日本、智慧的阿拉伯帝国可拟定观点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论述:根据拟定的观点,可从亚历山大东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阿拉伯文化的基本史实进行论述。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中国大唐王朝先进的文化辐射到了日本,直接助推了日本社会的改革、发展和进步;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先后传入阿拉伯帝国,再传入欧洲、非洲等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吸收了印度梵文数字,经改造后形成了“阿拉伯数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字,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发展进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兼收并蓄,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为世界各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总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对世界各地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2024-2025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