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七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历史卷(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该记载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2.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A.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B.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
C.南北政权始终对峙 D.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3.隋文帝虽大行改革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而炀帝虽然功绩斐然,但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已名义,滥用皇权终引发大乱。由此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A.隋炀帝改革币制 B.隋文帝实行改革
C.隋炀帝急于求成 D.隋文帝滥用权力
4.如图(来源: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页)所示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工程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A.开凿于隋统一全国之前 B.以长安为中心贯通南北
C.使隋朝的统治日趋稳固 D.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隋文帝的历史存在感相对较低,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却将他与秦始皇、忽必烈一起编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A.正式确立科举制 B.开通京杭大运河
C.缔造“开元盛世” D.实现国家大一统
6.《隋书》说杨坚“天性沉猜(猜疑),素无学术,好为小数(计较小事情),不达大体”,而在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最伟大历史人物评选中,杨坚竟位列其中。下列能成为《时代》周刊评选依据的是
A.开通了大运河 B.创立了科举制
C.完成国家统一 D.开创诗歌黄金时期
7.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光芒四射”的成就包括
①统一全国 ②创立科举制 ③开凿大运河 ④修筑万里长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古人们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此材料重点强调大运河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巩固隋王朝的全国统治 D.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9.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诗中的“君王”
A.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B.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C.开凿运河,贯通南北 D.厉行节俭,统一币制
10.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认为:“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诏书肯定了新撰“五代史”的成就。其中提到“不预于中兴”“莫通于创业”。这体现他在位时注重
A.虚怀纳谏 B.劝课农桑 C.知人善任 D.戒奢从简
11.它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其建筑布局被诗人描述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座城市是
A.隋东都洛阳 B.唐长安城 C.北宋开封 D.元大都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论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它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下列文物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赵秉忠的状元卷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阎立本的《步辇图》 D.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13.7—9世纪,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团,并指派专门的官员担任团长。在唐期间,遣唐使们学习了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并将它们带回日本。日本此举
A.体现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B.消除了中日交流的障碍
C.提高了幕府统治的权威 D.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14.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
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
15.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A.推动了基层自治 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有益于社会教化
16.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大食派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40多次,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上述现象反映了
A.政治制度创新 B.经济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繁荣 D.中外友好往来
17.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下面三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原始农业的兴起 B.铁器牛耕的出现
C.冶铁技术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进步
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对材料中唐代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选官标准仅限于门第 B.自由报考无任何限制
C.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 D.这一制度是唐朝首创
19.“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
A.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B.创立殿试制度
C.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D.加重人民负担
20.据如表内容可知,唐朝前期统治者
姓名 人物概况
马周(601年—648年) 出身寒门,担任宰相
高仙芝(?—756年) 高句丽人,担任安西节度使
李光弼(708年—764年) 契丹人,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A.虚心纳谏 B.整顿吏治 C.广纳人才 D.勤于政事
21.如图为晚唐时期的越窑青釉皮囊式壶。该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制水囊的器形,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是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这主要反映出
A.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B.唐朝对外政策十分开明
C.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唐朝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22.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分别应填
A.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C.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23.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二十窟初唐“西方净土变”中舞伎图,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它可用于说明唐朝
A.政治稳定清明 B.文化包容开放 C.妇女地位低下 D.经济繁荣昌盛
24.太宗谓侍臣曰: “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 “甚难。”太宗曰: “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策略有
①以民为本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减省刑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阅读下列材料(7分)
材料一
隋朝建立后,文帝将此前混乱的中央中枢政治体制加以整理,……设立了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唐初统治者致力于国家制度建设,……为唐前期的持续发展繁荣提供了政治制度上的保证。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隋朝已恢复汉朝在竞争性统考的基础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完全形成后,由在一连串复杂的仪式中举行的一系列考试组成……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全球通史》
(1)隋朝建立于何时?据材料一指出“文帝”整理“中央中枢政治体制”后实行的措施。结合所学,在此基础上“唐初统治者”是如何“致力于国家制度建设”的?(2分)
(2)材料二中隋朝采用哪一制度来“选拔官吏”?该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指出该制度“完全形成后”实施的主要方式。列举武则天完善这一制度的措施。结合所学,概述这一制度创立的意义。(4分)
(3)综上所述,概括隋唐制度创新的作用。(1分)
26.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得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
——吴兢:《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能照抄材料原话,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吾”为避免“一朝而败”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2)材料二中的“朕”是谁?(1分)“朕”接受魏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
(3)据材料二分析,“朕”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取得了什么效果?(2分)
27.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它多元开放的风范,开拓创新的气魄,昂扬进取的精神,影响至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分)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2分)
材料二
贞观初年,太宗同意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
——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编译
(2)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1分)
材料三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3)阅读材料三,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2分)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唐朝中外交流典型事例。根据材料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28.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我心目中的隋唐”为主题,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6分)
【杰出帝王】
材料一
图1 隋文帝 图2 唐太宗 图3 唐玄宗
【重大工程】
材料二
图4 大运河 图5 长安城
【制度创新】
材料三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对外交流】
材料四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1)材料一中三位杰出帝王,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位,概括说出其主要功绩。(1分)
(2)根据图4,要将一批粮食通过大运河从涿郡运到洛阳的洛口仓,所通过河段名称是什么?图5长安城在当时唐朝和世界有怎样的地位?(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哪些“突破性进展”?(2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唐朝外交活跃的的原因。“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请以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加以说明。(1分)
参考答案
1-10 CACDD CADCA
11-20 BAACD DDCBC
21-24 CDBA
25.(1)581年;设立了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度(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一系列考试;创立殿试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教育的发展。
(3)为持续发展繁荣提供政治制度上的保证;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26.(1)穷奢极欲,酷虐残暴。虚心纳谏;选贤用能;完善制度,革新措施;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重视法治;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对外交流等。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3)统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边疆各族顺服等
27.(1)皇帝:唐玄宗。
称誉:诗史。
(2)完善制度、虚心纳谏、善于用人、爱惜民力。
(3)办法:民族平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4)典型事例:“胡风盛行”(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文化特点:博大精深(或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28.(1)图1隋文帝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或者隋文帝统一全国后,采取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图2唐太宗虚心纳谏,知人善任,推行了改革科举制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图3唐玄宗励精图治,实行了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改革措施,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唐朝国力空前强大,进入鼎盛时期。
(2)名称:永济渠;地位:长安既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3)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文化:诗歌繁荣,名家辈出(或者: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等方面成就斐然)。
(4)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先进的文化吸引;
史实与说明: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鉴真传播中国医药、文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七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历史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