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某学者认为,以择中立宫、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为准则的都邑制度,从5000年前的南佐都邑一直延续至明清;体现礼乐制度的鼓、磬等打击乐器组合,肇始于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至夏商周三代逐渐成熟并长期延续。这可用以研究( )
A.儒家学说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B.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C.贵族等级分封制的形成演进
D.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进程
2.据历史记载:东汉庄园主春天“振赈贫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秋天“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以救其寒”;人冬以后“敕丧纪,同宗有贫久丧不堪葬者,则纠合宗人共与之,以亲疏贫富为差”;岁末则“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以笃恩纪”。材料表明,东汉庄园( )
A.构建了家族式内部生活保障体系
B.形成了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
C.创立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管理模式
D.摆脱了汉朝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
3.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曰:“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是《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材料旨在说明“五经”( )
A.是儒家思想形成的全部来源
B.是各种文体产生的文化渊源
C.对历代文体的演变作用巨大
D.应该成为各种文体的教科书
4.据统计,晚唐入新旧《唐书》的官员中,寒族地主比重仅占13.8%。而在《宋史》有传的北宋1953人中,以平民或低官出身而入仕者占55.12%;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这说明北宋时期( )
A.重文轻武提高了寒族地主地位
B.社会贫富分化出现新的趋势
C.封建统治基础得到进一步扩大
D.政府官员素质明显低于晚唐
5.清代前期,因军事战争的需要,统治者十分重视马政的建设。面对西北复杂的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朝廷在西北设立一些马政机构,逐渐完善了有关的马政制度。材料所述做法( )
A.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B.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C.有利于扩大边疆的政治影响
D.体现了改土归流的影响
6.据统计,首批留美学生归国后,大都从事工矿、铁路、电报、海防、教育等。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中,有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外交行政者24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据此可知,这批归国留美学生( )
A.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桥梁作用
B.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C.都得到了清朝政府的任用提拔
D.都实现了报效祖国的人生理想
7.辛亥革命时期,国内外同情、拥护、支持、参加推翻清朝统治斗争的中华儿女中,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赞成程度是有差别的,完全赞成“三民主义”者最少,赞成“二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者其次,赞成“一民主义”即民族主义者最多。这反映出( )
A.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B.三民主义代表了各阶层的利益
C.清朝政府已经失去统治基础
D.民主共和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
8.1928年4月,国民政府发布通告规定:在大学院编审中小学课本时,注重编人提倡国货的内容;由工商部速筹振兴工业的计划,严禁商人以外货冒充国货;由财政部实行保护国货政策;除图书机器及其他为中国所无而必须购用外货者外,应一律购用国货。这些规定( )
A.旨在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维护了官僚资本在全国的主导地位
C.反映出法币改革对于经济的影响
D.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建国初期,党在争取团结科技人才的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改造,但“这种思想教育必须是长期地耐心地来进行的,必须是在尊重他们的科学工作,发扬他们的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的前提下,而不是以损伤他们的自尊心的方式来进行的。”可见,这一时期党对科技人才的改造( )
A.加速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B.扩大了“双百方针”的社会基础
C.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D.弘扬了“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10.下图为十二届全国人大的代表组成结构变化情况。这一结构变化有利于( )
A.保证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国家行政管理
B.改善全国人大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
C.建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的决策方式
D.加强人大代表与基层人民群众的联系
11.古希腊哲人以敏锐的眼光关注到城邦的重大问题,认为城邦要有利于和造福于公民,不可缺少优良的政体,应以优良政体实现和谐,应以遵从和依靠法律规制实行法治。古希腊哲人意在说明城邦( )
A.居民参政的基本形式 B.直接民主的表现方式
C.司法规范的主要环节 D.民主治理的实现途径
12.阿拉伯帝国建立后,实行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还颁布了航运法律以鼓励运输和交通。奥斯曼帝国建立后,采取了与阿拉伯帝国类似的政策,还与西方商人签订优惠的商业条约,以发展对外贸易。据此可知,两大帝国的举措都有助于( )
A.亚欧经济格局的稳定 B.统治经济基础的扩大
C.文明交流成果的巩固 D.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13.下表为哥伦布时代的西班牙硬币及其折算表。这可以佐证当时( )
名称 折合马拉维迪 重量(克) 含金量(克) 全1934年美元值
布兰卡铜币 0.5 5 $0.0035
马拉维迪铜币 1.0 96 $0.007
里亚尔铜币 30.0 67 $0.123
杜卡特金币 375.0 65 3.48 $2.32
金卡斯特亚诺 或金比索 435.0 50 4.55 $3.025
埃克斯赛伦特 金币 870.0 25 9.1 $6.05
A.欧洲发生商业革命 B.西班牙社会矛盾尖锐
C.欧洲发生价格革命 D.西班牙资本主义发达
14.1747-1748年间,达朗贝、克莱罗和欧拉三位当时最知名的数学家由于研究三体问题而一致宣称万有引力定律并非完全准确,但到下一年却又不约而同,非常尴尬地承认各自计算的错误。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数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物理学
B.启蒙运动的发生得益于科学革命
C.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较为完整
D.牛顿理论已被接受为物理学基础
15.1932年7月,英国和它的殖民地、自治领签订了《帝国特惠协定》,其中规定,殖民地、自治领要降低英国制成品的关税,殖民地、自治领提高区域外商品的进口关税。美国和法国则在1933年分别形成了美元集团和以法国为首的金本位集团。日本等国家实行了外汇管制。这些做法( )
A.加剧了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
B.勾画了关贸总协定的轮廓
C.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D.降低了经济大危机的危害
16.1949年7月,苏联中央宣传鼓动部呈送给斯大林关于“发行反美题材电影”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要将高尔基的反美小说改编成电影,并称已经安排好拍摄与上映的时间表。苏联中央宣传鼓动部这一做法( )
A.有助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B.反映了大国间的对峙
C.使苏联赢得了冷战的主动权
D.壮大了第三世界力量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是有关我国古代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的史料及其出处:
史料 出处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 《汉书·景帝纪》
(宋)富商大贾,得以交通王侯;而乡曲豪右,无别于贵近。自后世有所由来,而较之今日,而殆将不止于是者,车服上僭官闹,家室略拟都邑,辇毂之下,四方之所观瞻。而此风益炽,上下恬然,相视不以为怪 【宋】卫泾《后乐集》
(1)根据材料,分别提取汉代农业和宋代工商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则史料出处的史学价值。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演进表
时间 特征 内涵
1840~1895年 外强入侵:古典王朝国家的认同危机 随着外国列强入侵,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
1895~1912年 民国创建:民族国家认同的初步确立 由民族主义促动,民族国家观念渐为国人接受,国人逐渐明确自己所属国家之性质、作为国民之权利以及对国家之责任
1912~1927年 地域认同:民族国家认同的“挑战” 各地方力量表现出来的政治诉求与地域认同,成为当时国家认同的主要“挑战”
1927~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完成 在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意义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最终完成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以来,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中国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农村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在这些保健站最先建立起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具体办法是:在乡政府领导下,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群众和医生共同出资建立保健站;坚持自愿原则,每个农民每年缴纳2角钱的保健费,就可免费享受预防保健服务,患者接受治疗免收挂号费、出诊费等;保健站负责所属村民的卫生预防和医疗工作;保健站的经费来源于农民缴纳的保健费、农业社公益金提取15-20%、医疗业务收入;保健站医生的报酬,一般通过记工分和发现金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这种“合医合防不合药”的医疗制度,得到了卫生部的肯定和推广,并被誉为“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
——摘编自宋士云《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1949-200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建立的意义。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发明和推广,大大改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印刷书籍给文学插上了一双翅膀,迅速地把人文主义的种子播撤开来,并且处处生根开出花朵。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无疑推动了文艺复兴高潮的来临。印刷书籍使学术思想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内涵也不断加深,思想交流变得非常便利。印刷书籍不仅推广了学术知识,还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艺术思想和形式的外传。意大利的各种图书馆也在文艺复兴时期获得了新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摘编自王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图书馆》
材料二 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先城后乡”的区域发展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城市公共图书馆的迅速发展,乡村与城市在公共图书馆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1919年,为了推动乡村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英国立法规定县议会是乡村公共图书馆的领导机构,承认了非城市区域公共图书馆可以扩充,这不仅使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小城镇和大村庄能建分馆,还能在小村庄和居民点建立图书交换站。英国城乡公共图书馆的不平衡格局得到有效改善。
——摘编自郝庆合《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分析》
材料三 人类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图书和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发展。随着文明的演进和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在先人的基础上,我们才慢慢地拥有了如今完备的图书馆体系。图书馆是人类记忆的工具,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基地,是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实体图书馆将逐渐被实体与数字相结合的新型图书馆所取代,但回顾历史,纸质书籍与实体图书馆光芒依然。
——摘编自【英】爱德华·爱德华兹《世界图书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基本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图书馆与文化事业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C A B C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C D A B
17.(1)信息:汉代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民生格外关注;宋代工商业有较大发展,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影响:为国家政权提供了税收支持;有利于满足民众生活;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史学价值:《汉书·景帝纪》是官方正史,《后乐集》是宋代学者著作,都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可分别用于研究西汉、宋代历史;但都是间接史料,具有一定主观性,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证。(言之成理即可)
18.〖示例〗甲午战后至民国成立时期中国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初步确立。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也推动了民族国家观念的增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民主观念逐渐为民众所接受,民族国家观念得到了初步的认同,家国情怀得到增强。
总之,甲午战后至民国成立时期,由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运动的推动,民族国家认同得到了初步确立。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19.(1)背景:三大改造,尤其是农业合作化的顺利进行;保健站纷纷在各地农村出现;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2)意义:农民就医有了基本的保障,农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维护;有利于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20.(1)主要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还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发明和推广;印刷书籍的出现和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基本特点:以“先城后乡”为发展模式;得到国家立法的大力支持;发展方式灵活多样。
(3)认识:图书馆是文化事业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