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
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长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填写于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并按要求粘贴
条形码。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超出作答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陶寺遗址M22大墓中发掘随葬品“漆木圭尺”:学者推断时人以圭尺观测四方,定“四
时”制历法、之后“寻中”或“求中”选定合适的观象台址,在其中心祭坛建立“王都”。
这反映了
A.早期王权源于神权
B.逻辑思维与政治思维的交叉
(.早期国家重视农业
D缘政汾与神权政治的结合
2.公元30年,光武帝刘秀下诏罢郡国都尉官,取消专门统帅军队的武官,将军权归并于
守、相,此情况多限于内郡,边郡因多事仍置都尉,以佐太守,分部领兵。此举旨在
A解决武将专权局面
B,施行柔道治国理念
C.减少官员拥兵隐患
D.防范地方割据作乱
3、表1为两则唐人墓志。这些信息
表1
乐天幼好学,长工文,累进士、拔萃、制策三科…外以儒行修其
白居易墓志
身,中以释教治英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
上元三年,迁秘书少监,又奉救兼知国史事…古今未有此比,文
刘府君墓志
学者用为美谈。
A.反映了唐代儒释道融合
B.有赖于学者阐释其价值
C.可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
D,真实描述了墓主人生平
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4考古学家在摩加迪沙发掘到带有唐代年号的古铜钱,在桑给巴尔还挖掘出大量印有
“熙宁通宝”“庆元通宝”等字样的古钱币。这一发现而以证明
A.东非地区冶金业的发展
B.丝绸之路的经贸交流
C.中非之间存在茛接窥易
D.东方文化的优势地位
的初将全国户籍按职业分为民、军、医、匠、站、灶等种类,按户籍承担不同的赋役,“各
守本业”,世代相承。明中期以后,匠、站、灶等户的差役改为折银征收,其中站户的差
役折入全民赋役中,与民户“一体当差”。这一变化的集要因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B.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
C.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征税方式灵活性加强
6清鞍财政意义上的“外销”,指的是不必依例报部核销,而由外官自行销用者。晚清以
来,外销财政局面愈演愈烈,中央官员无法掌握其详细款目和真实收支数据,难以有
效监控,收支主导权掌握在行省手中。这表明
A.官僚集团腐败问题严重
B.政府无力应对列强侵略
C.地方与中央离心力加强
D.当时农民运动发展迅速
表2为1920年、1936年中国交通运输业产值估计(单位:万元),这反映了
表2
1920年
1936年
铁路运输
22374
48342
汽车运输
7102
轮船运输
6003
19140
木帆船运输
25594
48800
人畜力运输
4332
10822
航空运输
514
邮政
1523
4278
电信
1111
2661
合计
60937
141659
注:*指含车站码头搬运
A.区域经济联系加强
B.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C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人民生活方式的近代化
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一次模拟考试
参考答案(历史)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
答案BDCBCCAADACD
B
A
17.(1)转变:由消极防范到积极建设。(2分)
原因:江南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扬州军事地位增强;宋代对地方
的控制力加强;旧城亟待修整。(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突出价值:体现了北京城市发展史;中国礼仪文化传统的见证;体现了独特的建筑
风格和城市景观价值;体现了数百年中国传统都城格局的传承与创新。(每点2分,任答
三点得5分)
18.(1)原因:毛泽东对舆论风向的指正;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
抗战路线;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
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
(2)意义:破除西方舆论误导,中国共产党掌握了舆论主导权;肯定了人民在抗日战争
中的作用;理性认识了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坚定了全国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利于争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胜利。(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19.(1)原因:印度传统教育落后;印度有识之士的呼吁;英国殖民当局推动;西方近
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7分)
(2)理解:甘地认识到了英国在印度推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殖民统治;英国对
印度的教育改革摧残了印度的传统文化,造成文化断层;甘地的思想对印度民族解放运
动起到推动作用;但甘地的观点未能全面认识其对印度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正反两个
方面,任答三点得6分)
20
题目(0-2分)
明确且正确(2分)较明确且较正确(1分)错误或没有(0分)
史实准确,论证充分(6-8分)史实较准确,论证较充分(3-5分)
阐述(0-8分)
史实不准确,论证不充分(0-2分)
表达(0-2分)
表达清晰(2分)较清晰(1分)不清晰(0分)
示例:当代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是基于漫长的中国历史时空形成的。
从华夏文明产生至明清时期,历史建构了中国人对“文化中国”的认同及其独特的国
家观念。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不断发展,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逐渐
丰富,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这一方面构成了中
华民族的共同心理与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维系和保证了国家大一统特性的精神与信念基
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从对传统帝国的认同转向对现代国家历史的认同。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近代中国
民族工业产生,实业救国思想推动民族工业艰难发展;中国人民在近代反侵略过程中,
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时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