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长江中学2024-2025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八年级第二学期历史3月月考
天安门广场原本是皇家专用的一块禁地,不准百姓通行。1949年9月,政府下令整修天
安门广场场地,以供群众集会使用。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庆祝新
中国成立。天安门广场用途的变化反映了(  )
A.人民的地位得到提高 B.中国已经彻底消灭剥削阶级
C.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胶济铁路曾先后被德国和日本攫取,直到1949年才真正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其命运表明(  )
A.民族独立是维护主权的前提 B.民族民主革命进程艰难曲折
C.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D.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手段
3.据南通籍老战士陈雪章回忆,因土改翻身,他的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保家卫国的号召,送其参军。接着,他到达接近战争前沿的辽宁安东参加训练。他将参与的“战争”是(  )
A.百团大战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抗美援朝
4.魏巍在《火线春节夜》中写道:“有人指着自己的一缸子白雪,几片肉,一块朝鲜打糕,还有早晨剩下的米饭说‘你看,这还不是好几个菜吗!这年过得蛮不坏哩!’”这体现了志愿军的(  )
A.严明纪律观念 B.武器装备精良 C.革命乐观主义 D.业余生活丰富
5.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关系图。对其中重合部分(用阴影表示)理解正确的是(  )
A.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6.以下是小林收集到的一些五十年代的年画,可以反映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是(  )
A.《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 B.《养小鸡捐飞机》
C.《拖拉机来咱社代耕了》 D.《庆祝新宪法诞生》
7.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个“新制度”(  )
A.有助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 B.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C.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确定明确方针
8.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每成长一分,前进一步,这里面都渗透着党的亲切关怀和苦心栽
培。”观察雷锋生平大事记,他在1954年的人生经历得益于(  )
A.实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开展三大改造 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图1和图2的两期封面人物,共同展现的时代风尚是(  )
A.劳动光荣 B.见义勇为 C.勤俭节约 D.尊老爱幼
10.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意在强调(  )
A.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B.农业合作化落后于工业化
C.土地改革存在严重不足 D.人民公社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11.1927年,由无锡人王云清在三凤桥堍开设了慎馀肉庄(三凤桥肉庄前身),经三凤桥传人蔡杏根、王阿林二位名师精心烧煮,其烧煮的肉骨头骨酥肉烂、鲜美可口,是第一批“中华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三风桥在生产、销售、开发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国家对三凤桥的改造形式是(  )
强制没收 B.互助合作 C.自主经营 D.公私合营
12.如图是1956年的一幅宣传画,描绘了纺织工人生产的场景。该作品(  )
《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
A.宣传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表达了人民工业建设的热情
C.展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成就 D.揭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13.民谣作为一种流传于人民之中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自身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图这首民谣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 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 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A.三大改造的进行 B.土地改革的开展
C.改革开放的深入 D.人民公社的兴起
1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等举措。这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解放农村生产力
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以公有制为主体
15.最能体现在如图组历史人物事迹的主题是(  )
焦裕禄 王进喜 雷锋 邓稼先
A.开天辟地换新颜 B.当家作主献良策
C.保家卫国立国威 D.艰苦创业促发展
16.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同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摘自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材料一中的“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材料二
(2)材料三的时间轴中B段“变革”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在C和D这两个时间段内,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3分)
材料三
①《开国大典》原始影像 ②电影《上甘岭》 ③新中国第一枚“国印”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证 ⑥《人民日报》社论
(3)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辨别整理以上材料,将符合要求的材料序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多选、错选不得分)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属于音像史料的是:______。(3分)
(4)在新中国的建设与探索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误。请你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1分)
17.中国的工业化
八年级某班准备开展以“中国的工业建设”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根据要求解决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摘编自何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起步时的特点及原因。(3分)
材料二
经过五年经济建设,不仅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1.5%提高到1957年的56.5%,而且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到60%以上。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成本降低29%。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2)据材料二概括“五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年经济建设”在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图1 1958—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工业成就取得的历史意义。(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对中国下一步的工业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1分)
八年级第二学期历史3月月考
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C C D B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D B D
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10分)
16.(1)变化: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分)
理解: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2分)
(2)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1分)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答出任意两例即可。)(2分)
(3)文献史料:④⑥;
实物史料:③⑤;
音像史料:①。(少选一项不得分)(3分)
(4)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
17.(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1分)
原因: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同时又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孤立。(2分)
工农产值比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工业自给率提高。
(2分)
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分)
(3)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分)
(4)建议:注重轻重工业比例协调;注重地区分布平衡;注重科技创新等(任答1点)(言之有理即可)(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长江中学2024-2025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