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重三中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75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胡阳县官员成功挫败了一起冒充朝廷大臣冯毋择之子进行诈骗的案件,理应受到上级的表彰,然而,由于冯毋择的爵位为“卿”,而胡阳县的奏谳文书称其为“五大夫”,结果,审理此案的官员因此受到处罚。由此可见,秦国( )
①官员分工明确 ②法律执行严格 ③吏治有过必纠 ④文书制度完备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雅典执政官需要在卫城与广场两处进行就职宣誓,在誓言中,他们需要向神明表明自己将公正执法,严肃从政,且绝不因职务方便而谋私利,若有违背,则需立一座金像献给神明,以赎罪过。如此宣誓之后方能上任。雅典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捍卫民主政体 B. 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D. 可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
3. 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6号汉墓出土的上计文书木椟《集簿》,详细记载了辖区面积、吏员总数、人口总数、一岁钱谷出入数等。《集簿》在收、支、存上建立了科学的等式数量勾稽关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三柱账”模式,即:收入一支出=结存。这反映出汉代( )
A. 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B. 地方政治清明
C. 严格地方人口管理 D. 强化财政控制
4. 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首次使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后来,牛津大学也开始实行书面考试。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任用方面采用了书面考试录用的方法。这些措施( )
A. 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兴盛 B. 源于工业资本主义的推动
C. 照搬了科举制度的程序 D. 促进英国选官制度的变革
5. 近代某法律规定了公民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 法律颁布的第二年,考试院成立,戴季陶任院长;第三年,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举行,实际应考人数为1872人,其中女性20人,年龄自20到50多岁,籍贯涉及20多个省。据此推断这一法律可能颁布于( )
A. 晚清政府统治时期 B.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6. 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利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反映出罗马法( )
A. 宣扬人民主权学说 B. 维护皇帝至高权威
C. 注重保护公民权益 D. 肯定奴隶制的存在
7. 新中国制定的某部宪法确认了中国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的四种经济形式,并且分别规定了国家对四种经济形式的政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A.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B.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局面 D. 社会主义改造正在顺利进行
8. 有学者指出:纵观封建王朝,当一个政权的领土包括农业区和牧业区,国民有多种成分、疆域有新的扩展时,就会在某些政区实行特殊的政策。以下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有( )
①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②唐代设置羁磨州
③辽代南、北面官制 ④金朝猛安谋克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9.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从单纯结束过去的战争进至一种防止未来冲突的安排。它既有战胜的反法同盟各国重建和确立欧洲和平……的目的,又有列强重新划分欧洲政治地图和海外殖民地的意图。”与此次会议直接相关的国际关系体系( )
A. 体现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特征
B 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护战后政治秩序
C.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D. 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完善集体安全体制
10. 据一份档案披露,1962年以来,中法贸易活动日趋活跃。这一时期中法贸易活动特点是官方半官方接触往来增多,民间贸易活动活跃,1963年下半年出现了贸易活动的高潮。这一时期的中法贸易( )
A. 有利于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 得益于建设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C. 极大地拓展了我国外交活动舞台 D. 源自于阿尔及利亚解放战争的胜利
11. 如下图是《唐代礼宾图》(7世纪末),描绘的是唐代官员迎送外国使节情境。这些嘉宾中可能有( )
A. 西罗马帝国商人 B. 拜占庭帝国使者
C. 马其顿帝国使者 D. 巴黎大学访问学者
12. 宋代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很多俗曲“其言至俚”“街巷鄙人多歌”,备受士大夫的青睐。苏东坡对“街谈市语”,“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
A.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 士大夫与平民审美旨趣趋同
C.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风格 D. 理学世俗化推动文化的创新
13. 苏码又称“花数”“码子字”“苏州码”,是明清时期在民间契约文书中广泛用于记账和标价的数字符号,如下表所示。其使用( )
大写数字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捌 玖
苏码
A. 依托于官方的大力推广 B. 适应商业发展现实需要
C. 有利于契约文书的保存 D. 推动汉字书写日趋规范
14. 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 )
天津武备学堂 (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 天津中西学堂 (1895年,综合性学堂)
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 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
A. 百日维新的成效 B. 统一学制的建立
C. 社会制度的演进 D. 洋务人士的反思
15. 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全面开展立法工作,颁布的土地法与劳动法有《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婢令》《湖北临时工场条例》等。针对原为汉口、九江的租界区,武汉国民政府制定的涉外法有《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缔外国人办学条例》等。这说明当时( )
A. 国民党训政得到充分展开 B. 大革命的目标发生了偏离
C. 国民党右派背叛民主革命 D. 新三民主义得到一定落实
16. 从1915年到1960年,英国各类农场总数从32万个减少到29万个,到1983年进一步减至18万个,其中300英亩以上的大型农牧场所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7.8%提高到54.3%。这一变化( )
A. 表明英国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B. 使土地更加集中从而激化了英国社会矛盾
C. 是英国农牧业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
D. 表明农牧业在英国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减少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337年开始,英格兰与法兰西由王位而引发了百年战争,在国王的鼓动下,一系列爱国口号在英格兰流传开来。战争结束后,英法间国家界限逐渐明朗化,国家主权也逐渐清晰。由于法语成为了敌人的语言,英国人产生了创立民族语言的想法。16世纪,在宗教仪式中英语逐渐取代拉丁语的地位。15世纪,英国两大贵族家族就王位的归属爆发了战争,他们相互残杀,贵族势力消灭殆尽。之后都铎王朝建立了绝对专制王权制度。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后,国王成为了世俗界与宗教界的双重首领。同时不断推进的国家机构的改革,为英国民族国家所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袁广雪、张士昌《论英国民族国家的成因》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政府以东印度公司贸易为平台,相继征服了印度各邦。印度全境第一次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这成为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的首要条件。英语最终作为共同的交流语言,加强了各地区的相互理解和民族沟通,促使他们产生了休戚与共的认同感。最早出现的一批懂英语的精英阶层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后,通过报纸、演说、编写小册子和群众集会等方式宣传民族主义和西方的民主和平等观念。他们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成为领导民族主义运动的政治代表。
——摘编自马忠玲《英语在印度:谁的选择》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英语在印度的推广产生的客观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官吏休假种类及规定
例行假日 节气假日 立春、立冬、春秋分、三伏(初中末)各1天;夏至3天、冬至7天
民俗节日 元日7天、清明4天、正月初七1天、上元节中元节各1天、晦日1天、春秋二社1天、上巴节1天、端午节1天、七夕1天、重阳节1天.十月一日1天
旬假日 10天一休
田假,授衣假 各15天,有田苗者可以收制之后再返回官衡。官员可以回家办理私事、休息省亲、料理农事、筹置冬衣
诞日假 每至皇帝降诞日,天下亦皆休假1天或3天不等
事故假日 祭祀假 私家册庙和四时祭祀各给假5天和4天;国忌日5天;私忌日给假1天
省亲假 官员离家远任,朝廷会在一定年限内给予假期回乡探亲以尽孝心
冠礼假 官员本人有官爵,行冠礼时给假3天,若官员五服之内亲属行冠,则给假1天
婚嫁假 官员自己婚假9天,根据亲疏远近参加其他家族成员的婚礼还有不同的假限
病假 唐代病假期限规定为百日,官吏因病请假超过百天须停职
装束假 被任命到偏远地区的官吏在赴任前准备穿戴用品,时间期限要视路程远近而定
丧假 父母去世服丧三年,本家族五服以内亲属及授业老师去世,视关系远近给假
朝假 皇帝取消朝会免去朝参,大臣获得变相休假
——摘编自王利利《唐代官吏休假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官吏休假制度的特点。
(2)分析唐代官吏休假制度的影响。
19. 中国古代法律
材料一 夫自轩辕以来,代有刑官,而五刑之法渐著,其详弗可复知。逮魏文侯师于李悝,始采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汉萧何加以三篇,通号《九章》。曹魏刘劭又衍汉律为十八篇。晋贾充又参魏律为二十篇。唐长孙无忌等又取汉魏晋三家,择可行者,定为十二篇,大概皆以《九章》为宗。历代之律,至于唐亦可谓集厥大成矣。
——【明】刘惟谦等《进大明律表》
材料二 明代法律形式包括《大明律》《大诰》和榜文等。
《大明律》吸收了《唐六典》《元典章》以职官分类编制法典的长处,创立了以六部分类的新体例。《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以下,分别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六篇。其在定罪量刑上侧重尊君。《大明律》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
《大诰》是由朱元璋编订的特别法。朝廷规定,每家每户都要有一本《大诰》。如家里不收藏《大诰》、不遵守《大诰》,要“迁居化外,永不令归”。读书人要向普通百姓宣讲《大诰》,科举考试也要从其中出题。
榜文是明初一种文告形式的单行法规。朱元璋创造了“教民榜文”之类的普及政教法令于民间的制度,让“里老人”宣讲简明扼要的“圣谕”,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并把这些内容刻石立碑,以为教民之用。
——摘编自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
(1)结合所学,给材料一中法律编纂的历史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 容闳
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的贫困农家,幼时就读于澳门的一所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和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又兼习《四书》《五经》。后来容闳在校长的资助下进入美国马萨诸塞州一所学校就读,阅读了大量西方著作,尤爱读《爱丁堡评论》(苏格兰启蒙派的重要阵地)。1854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决心用自己的新知识改造旧中国。
容闳回国后,把改造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1860年他拜会洪仁玕时提出创办新式学校,创立现代银行、金融制度等建国之策。但经过一番考察,容闳对太平天国相当不满和失望。1863年,容闳受曾国藩“三请”,帮助建立制造来复枪的工厂。容闳认为,中国最需要的不是制造枪炮的工厂,而是制造“机器母厂”。曾国藩采取这一建议并付诸实施。1854年至1872年,历经18年的不懈努力,容闳最终促成首批30名官派幼童留学生赴美。留美幼童受到西方文明影响后发生巨大变化,被顽固派诬告为“毫无管束,遂致抛荒本业,纷纷入教”。1881年,首批留学生被强令回国。人数不多的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困难重重的转型中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1898年,容闳参加了保国会成立大会。后来,容闳认识到难以在体制内改革清政府,于是走向了暴力革命,积极筹款支持革命派。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给他写亲笔信,邀请他担任要职。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容闳的个人经历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北重三中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英法百年战争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英语的形成与普及;宗教改革的影响;王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机构的日益完善。
(2)促进了民族主义(民族意识)的兴起;传播了西方的民主思想;为印度的独立和统一奠定基础。
(3)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凝聚民众,促进国家发展;过分强调本民族利益,导致对外侵略扩张。
【18题答案】
【答案】(1)特点:唐代官吏假期种类多,累计时间长;重视节令农时,节气性假日多;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民俗节日是假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儒家礼法制度的影响,尊崇皇权、尊师重孝色彩明显;假期规定制度化、较为人性化;继承了前代假期设置并有所创新。
(2)影响:强化了农业立国的思想,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重视尊祖重孝、提倡礼治等儒家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规范调整了作息时间,保证了政务运作的正常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强化了皇权和专制色彩,维护了统治秩序。促进了传统节假日活动的兴盛,推动了整个社会休闲娱乐的时尚和风气,丰富了社会生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9题答案】
【答案】(1)阶段和理由:
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和法典编纂。子产铸刑书,法家思想传播。
汉至魏晋时期:法律儒家化阶段。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渗透到法律思想中。
隋唐:中国古代法律成熟。《唐律疏议》使得唐朝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系统化。
(2)特点:借鉴前代法典优势;体系完善、内容翔实;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注重法律教化
原因: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容闳的个人经历折射出中国近代的艰难转型。容闳就读于教会学校并留学美国的求学经历折射出中国人逐步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中国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容闳建议曾国藩建立制造机器的工厂,被采纳并付诸实施,折射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容闳建议并推动清政府派遣留学生,但遭到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以及中国教育近代化举步维艰;容闳为实现救国强国的政治理想,先后向清政府提出种种方案,并考察、参与或支持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及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折射出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孜孜以求的爱国情怀和中国由专制走向民主的艰难历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内蒙古包头市第九十三中学(北重三中)2024-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