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与考生本人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4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距今约5500年,出土遗物中有碳化粟和黍,还有大量的陶器和少量石器,尤其是彩陶鱼纹盆(见图)非常罕见。据此可知,该遗址时期( )
A. 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小农经济已经产生
C. 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 D. 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2. 阴阳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发展是按照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德性的循环更替来进行;每一种德性都有其盛衰周期,朝代更替也与这些德性的变化密切相关。据此可知,这一学说( )
A. 吸收借鉴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B. 为朝代更替提供了科学依据
C. 受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D. 蕴含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因素
3. 东汉末年,汝南郡人许劭、许靖兄弟主持了对当时多个阶层的人物或诗文字画等进行品评和褒贬的评议活动,因评议常在每月初发表,故称“月旦评”,其评议结果广受关注。这一活动( )
A. 引发了党锢之祸 B. 维护了豪强利益 C. 抵制了佛道冲击 D. 有利于选官公平
4. 《新唐书·食货志二》记载:“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反映出两税法( )
A. 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 B. 彻底废除了人丁税
C. 延续了租庸调制的征税标准 D. 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5. 《宋史》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这反映了宋代( )
A. 中央集权强化 B. 皇权进一步加强 C. 官僚机构冗杂 D. 三省六部制完善
6. 明清时期,“一田二主”现象在我国南方逐渐盛行,田底主(拥有土地的人)具有土地所有权;田面主(承租土地的人)享有耕作权和土地的其他使用权;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买卖。这一现象( )
A. 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 B.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加速了传统社会转型 D. 导致了新经济因素萌发
7. 清末以来,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的新式地图在我国逐渐盛行,商务印书馆译印了《西洋历史地图》《万国舆图》等教学地图,受到了中小学教材市场的欢迎;其基于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展开而出版发行的《最新满州朝鲜地图》则成为了当时有代表性的时务地图。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A. 以追求市场效应为首要目标 B. 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的确立
C. 适应了当时社会转型的要求 D. 提升了近代西学东渐的层次
8. 辛亥革命不仅改观了“皇帝倒了,辫子剪了”社会形式,而且一些报刊上更是不时有以“公民某某某”的名义,向军政府提出有关政治、经济、文教方面建设或改革的禀文刊出。材料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 推动了近代传媒发展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冲击了封建传统陋习 D. 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
9. 某一列强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与中国军队在边境地区爆发冲突,很快突破中国防线,并进一步威胁到中国内地的安全,引发国际社会关注,清政府紧急调兵应对。材料所述的这场战争( )
A. 诱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 加速了清政府中央集权瓦解 D. 直接激起民众盲目排外的情绪
10. 阅读下表可知,1842—1913年间( )
年份 1842年 1860年 1894年 1913年
中国土布生产中使用机制洋纱(比重%) 040 0.56 23.42 72.33
中国棉布消费中机织洋布(比重%) 0.46 3.18 14.15 34.83
1842—1913年中国洋纱使用和洋布消费比重表
A. 政府重视鼓励兴办实业 B. 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
C. 中国近代纺织业较发达 D.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1. 《北洋时代:政治与文化的碰撞》中提到:段祺瑞执政时,大量向日本借款,并将东北等地的铁路修筑权、矿产开采权等让给日本,以换取军事和经济支持。这反映出北洋政权( )
A. 重视维护国家主权 B. 积极推动经济建设
C. 依附列强以保统治 D. 努力拓展外交舞台
12. 《时代曙光:中共早期奋斗》中说:“中共一大的代表们缺乏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而中共二大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党在早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这一转变表明党( )
A.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B. 转移了革命工作重心
C. 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D. 深化了对国情的认识
13. 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国立浙江大学2000余名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历时两年多,行程2600多公里,完成了从浙江西迁至贵州的历程,其路线与红军长征上半段路线基本吻合,后人称之为“文军长征”,这一事件( )
A. 开启了西南教育的现代化 B. 体现了学界强烈的民族情感
C. 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范围 D. 配合了革命中心地区的转移
14. 阅读下表,其所评论的历史事件( )
评论 内容
1 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2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村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部分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
A.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 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C. 使土地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D. 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模式
15. 观察如图,其中③处现象的出现,说明我国( )
A. 迎来了首次建交热潮 B. 外交政策日益走向成熟
C. 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 D. 特色大国外交成效显著
16. 2024年11月,刘德华在台北演唱会上一曲《中国人》唱响民族魂;以马龙为代表的大陆高校师生访问团访台引爆两岸情。这些现象( )
A. 增进了海峡两岸民众民族认同
B. 奠定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实基础
C. 扫清了台湾回归祖国的思想障碍
D. 表明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
——摘自班固《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自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经略西北边疆措施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经略西北边疆的共同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明清时期,类书《永乐大典》、辞书《康熙字典》、丛书《四库全书》均为中国乃至世界相关典籍之最。此外,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潮别开生面,但在皇权高压下,此种思潮只能暗流潜行,且在清中叶沉寂百余年,嘉道间的龚自珍、魏源重振其说,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前导。明清小说、戏曲繁荣,文学活跃于市井勾栏,为雅士俗众共赏。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以明清为最。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
——摘编自冯天瑜《袭常与新变的明清文化》
(1)评析材料一两幅图片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文化的特点。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以“民族精神”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国初期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战略——“优先战略”和“平衡战略”思想。优先战略是一种防御型的经济措施,它一般是快速提高国家当前所急需产业部门的实力,扭转国家在重要产业部门长期处于劣势的局面,其发展方向是具有针对性的;而平衡战略则是一种全面型的经济措施,这种战略必须是在国家安全得以充分保障和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下才能实现。
——摘编自黄翰鑫《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战略问题的宏观探析》
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调整了轻重工业比例关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和食品以及其他轻工业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期轻工业有了较充分发展后,发展重点再次从轻工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工业。对外开放不仅使中国加快了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紧跟世界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而且使中国能够参与全球化发展,从世界市场获取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等投入品,扩大制成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摘编自刘戒骄等《中国工业化百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建设选择的战略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工业化建设与建国初期相比发生的新变化,并谈谈新时期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经验。
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相同点:设置机构管理;运用武力征服。不同点:①汉朝设置郡县进行直接管理;唐朝设置羁縻州县进行间接管理。②汉朝迁移被征服民族离开其原有居住地,弱化其势力影响;唐朝因俗而治,赋予被征服民族较大的自主权。③在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数量和范围上,汉朝在军事险要之地设置四郡;唐朝在边疆多地设置众多羁縻府州。④汉朝采用移民实边等多种手段进行管控;唐朝以羁縻手段进行管控较为突出。
(2)共同作用: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经验。
【18题答案】
【答案】(1)史料价值:《耕织图》《盛世滋生图》均是图片史料(或者一手史料或者图像史料);可据此研究清朝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以及绘画的艺术风格和水平;绘画属于艺术作品,其描述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历史,应辩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做到与其他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
(2)特点:承古萌新;成就领域多元;总结性成果突出;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相结合;思想上反传统反封建突出;市民文学兴盛。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精神的不断发展。
阐述:近代中国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鸦片战争战败,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开眼看世界;甲午战败催生戊戌变法,唤起民众关注;义和团运动彰显民众抗争;辛亥革命传播共和理念;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五四运动高举爱国进步旗帜;中共的诞生,革命焕然一新;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这些事件从政治、文化等方面推动民族意识觉醒和发展,从上层改革到民众抗争,再到思想解放,层层递进,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近代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历程。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发展推动了民族精神的成长和强大,激励中国人民团结抗争追求独立富强,是近代中国摆脱列强压迫、走向复兴的精神基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
【示例二】
论题:近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阐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救亡图存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推进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发展。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形成了红船精神,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7年,毛泽东等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井冈山精神,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936年长征胜利形成了长征精神,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945年抗战胜利形成了抗战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精神风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努力奋斗;载人航天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再次展示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推进抗洪救灾和抗击疫情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综上所述,近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推进了国家的进步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其他答案,符合要求,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20题答案】
【答案】(1)战略:“优先战略”思想。
原因: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包围封锁;维护国家安全;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实现工业化的要求。
(2)新变化:实行平衡战略;重视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重视科技创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重视平衡发展;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坚持科技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