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北教研联盟(洛平许济)2024-2025学年
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对应位置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属于“邦国时代”的龙山文化,筑城自守的小型城址林立。但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随着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都邑崛起,各地城址相继废毁。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文明由部落向国家演变 B.夏王朝的政治统治趋于稳定
C.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的遗存 D.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隐士即隐居不仕之士,他们往往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无意仕途。下表为史书中关于隐士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晋书》卷九四《隐逸传》 永康初,惠帝博求清节俊异之士,太守仇馥荐任旭……旭以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行。
《宋书》卷九三《陶潜传》 义熙末,征(潜)著作佐郎,不就。
A.隐士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B.隐士崇奉佛道思想
C.社会动荡导致隐士的出现 D.隐士反对君主专制
3.580年,杨坚下令把北周时期改为鲜卑姓氏的汉族将领的姓氏还原为汉姓。次年,又废除北周官爵制度,恢复汉魏旧制,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六部尚书中汉人与胡人出身者也各占一半。这些改革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B.沉重打击了汉族世族势力
C.阻碍了各民族交融的进程 D.有利于推进国家政治统一
4.《唐律疏议》根据“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制定了“八议”制度,即八种有特殊身份的人如若犯罪可以酌情减免处罚;还规定官员如若犯罪可以用官品抵当一定的刑罚(即官当制度)、民间帮助家族内犯罪者藏匿、逃跑等可以免除处罚。这些规定反映出唐代法律
A.秉持宽仁慎刑的理念 B.注重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C.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D.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5.从嘉靖年间开始,在南北二京及许多新兴的工商业市镇中,聚集了众多因退休、赶考、交游而闲居的士人,他们使不同的学术和政见得以交流;还聚集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富商大贾,他们以财富的力量冲击着传统礼制和风俗。这些材料可用于说明
A.明末思想文化活跃的背景 B.市民文化兴起的社会环境
C.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条件 D.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原因
6.19世纪下半叶,一部分中国士大夫率先意识到铁路的救国价值。20世纪初,以绅商阶层为主的民众纷纷参与到路权回收运动中。辛亥革命后,国人对铁路外债、所有制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些变化反映了
A.国人的主权意识开始觉醒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 D.近代交通的迅速发展
7.下图为1920年《解放画报》发表的一幅名为《靠不住的》的漫画,画面中一位妇女背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碑,支撑石碑的细木条即将断裂。这反映了当时
A.封建礼教遭到民众的普遍反对 B.五四运动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C.妇女积极参加反封建民主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动摇封建伦理
8.1942年10月以来,陕甘宁边区的互助合作运动有了较大发展,各种劳动互助组织纷纷建立。至1944年,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劳动力占农业总劳动力的45%。这一时期劳动合作运动的开展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
C.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制性质
9.下表为1949至1955年我国私营工业部分数据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私营工业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户数 123165 133108 147650 149571 150275 133962 88809
职工人数(千人) 1644 1816 2023 2057 2231 1796 1310
总产值(亿元) 68.28 72.78 101.18 105.26 131.09 103.41 72.66
资产净值(亿元) 20.08 21.11 28.34 25.98 29.41 19.65 12.93
A.得到持续不断发展 B.增长速度超过国营工业
C.适应了新形势需要 D.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
10.1983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复了《关于在重庆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报告》。随后对重庆的工业管理体制、财政、流通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还试行市领导县的体制,这是一次在大城市中进行的综合改革实验。这次改革
A.说明我国城市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B.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
C.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11.古城西帕尔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属于古巴比伦时期的140多个土地买卖合同的泥板文书,这些土地买卖合同的基本格式如下:
(1)土地面积的大小、位置和邻接的土地。
(2)买方和卖方-“从A手中,B买下了它”。
(3)土地的价格。
(4)对交易完成仪式的描述-“木杵被传递,交易结束”。
(5)声明对交易满意,将来任何一方不得对交易提出争议,诉讼。
(6)起誓、证人、日期。
据此可知,古巴比伦时期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订立契约成为普遍现象
C.土地私有大量存在 D.土地租赁关系相当成熟
12.8世纪的西欧,马蹬的使用使骑兵取代步兵成为军队主导力量。由于职业骑兵需要大量装备和前期训练,而封建领主则可以为其提供这一支持,二者逐渐结成一种以土地为纽带的契约式关系。这一关系
A.加剧了西欧政治上的分裂 B.促进了西欧封建专制王权的强化
C.推动了西欧封建制的产生 D.减轻了骑士与领主间的依附关系
13.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1516年法国国王同教皇缔结“波伦亚协定”,明确规定国王有权任命本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教士征税等。这表明英法
A.拉开宗教改革序幕 B.努力实现教会民族化
C.封建王权高于教权 D.民族国家已初步形成
14.有学者这样论述19世纪中期的英国:广大民众举止得体,公开拥戴君主制;有产阶级成员对自己感到庆幸,40年代的紧张的革命气氛,在50年代转为平静,到60年代已经变得非常自信。该论述主要基于当时的英国
A.经济发展提升了政治包容性 B.君主立宪政体的完善
C.工业革命产生重要社会影响 D.福利制度的成效显著
15.1920年,苏维埃政府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次年,政府下令允许私营企业雇工20名;随后又下令把20人以下的国有化小企业归还原主。这些举措
A.改变了苏俄的经济基础 B.意在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D.缓解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16.1993年欧盟委员会的一份关于出口贸易的报告指出,在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品领域,欧盟、美国、日本占各自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26%、30%、35%。与此同时,新兴工业国家制成品出口的冲击也让欧盟深感忧虑。为此,欧盟
A.深化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进程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统一加征关税保护本土产业 D.主导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官督商销是其运销的主要形式,政府控制食盐专卖权,招商认引(卖盐凭证),按引领盐,划界行销,承包税课(税收)。在这一制度下,(新增)盐商只能在规定的盐场买盐配运,在规定的引地销售,这就导致了不同区域盐价的不同。清代盐课岁入与田赋收入相当,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间的盐课盐厘岁入为13,659,000两。清代盐商获利丰厚,雍乾之际的徽商汪交如“守财帛,富至千万”。
-摘编自郭正忠《中国盐业史·古代编》
材料二 1913年6月至1918年2月,北洋政府对盐务进行了改革。其主要措施有五:一、公布《盐务署稽核总所章程》与《盐务署稽核分所章程》,建立了盐务稽核机构,并建立了一套适合近代需要的盐税稽征制度。二、执行先课后盐政策。盐商运盐,均须于未起运前将盐税缴纳完毕,始得运销。三、划一税率。将从前各项课税名目一律删除,改征统一税。四、取消卤耗。所有运盐一律按实际重量征税,试图堵塞官商勾结、贪污舞弊的漏洞。五、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废除封建专商垄断的运销体制,允许公民个人或经济实体平等、自由地参与食盐贸易。
-摘编自刘洪升《北洋初期的盐务改革与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盐业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作用。(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泰东日报》是大连市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创刊于1908年11月3日。
报道标题或内容 编号
军阀横行中之民怒勃发……以京汉铁路为中心之反抗军阀之运动 ①
此次中国因山东问题演成排日之风潮,继之各校之同盟罢课,与各城工商之同盟罢业,……四百兆民众异口同声,以惩办国贼为目的,曹章之免职,又岂得已。 ②
八时半鸣炮开会,举行庆祝式及追悼式,由联合会委员长傅立鱼主席致词,略谓今天是第十三个国庆纪念日,大家来此祝贺参与游行都是好国民的爱国表示,我们中国现在虽然有内乱…… ③
轰动全球之汉口事件,英兵首先刺杀徒手演讲群众,武汉人民之愤慨。……英政府迫于压力,将在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交还中国。 ④
-摘编自陈秋旭《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宣传报道研究》
(1)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①②③的报道事件进行排序,并简要阐述理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特点并指出各阶级进行的革命探索。(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古中期的欧洲,随着贸易活动的频繁与贸易规模的扩大,自由的商品交易与领主的管理约束相互冲突,在反抗领主的斗争中,逐渐产生了城市。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是自由的象征,城市还拥有租税权、司法审判权、行政和军事等独立的自治权利。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在城市中拥有话语权,通过选举和市民大会参与城市的管理和监督。中国的城市往往是因为统治当局的因素,自上而下建立的。城市的空间结构、建筑布局、功能定位无不体现当权者的意志。封建的官僚、贵族和高利贷者的消费活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他们通过封建的地租和税赋对周围的农村进行剥削,对封建体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摘编自畅童娜《古代中西方城市比较》
材料二 世界早期城市的选址和分布与水资源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早期殖民国家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多个近海地区建立了贸易据点,这些贸易据点逐渐向殖民城市演变,进而兴起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近海贸易城市和港口城市。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那些位于全球产业链节点的城市成为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的集中地,大量人口也随之聚集,逐渐发展成为区域中心。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信息革命的加速发展与现代交通运输的变革,区域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进一步强化,世界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在城市化密集地区形成了都市圈和城市群。
-摘编自何一民《从“内陆农业经济时代”到“海洋工业经济时代”全球城市发展和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西方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如果说发展是20世纪人类所创造出的世界历史的主题,那么代价则是这一主题下难以割舍的衍生物。发展的辉煌与代价的深重造成了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令人瞠目的巨大反差。发展与代价是一对孪生双胞胎,在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它们已表现出一种从非同步运动到同步运动的发展趋势。发展与代价成为贯穿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主线,20世纪世界历史正是以发展与代价这对矛盾的同步运动过程展现在21世纪人类的回眸与反思的视野中。
-摘自程洪《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发展与代价的同步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豫西北教研联盟(洛平许济)2024-2025学年
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A 2.A 3.D 4.C 5.A 6.B 7.D 8.B9.C 10.D
11.C 12.A 13.B 14.C 15.C 16.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18题14分,19、20题12分)
17.(14分)
(1)特点:盐业管理继承前代制度;官督商销为主要运销形式;实行政府专卖;盐的运销带有区域色彩;盐税是国家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盐商积累了较多财富。(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2)作用:建立盐税稽征制度,推动了盐务管理的近代化;实现先课税和统一税率,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取消卤耗,有利于抑制了腐败;推行自由贸易,冲击了旧的专卖体制。(每点2分,任意4点8分)
18.(14分)
(1)排序:②①③(2分)
阐述:①依据“军阀”“京汉铁路”,可推断是1923年2月7日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排序第二。②依据“山东问题”“罢课”“罢业”,可得知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排序第一。③依据“第十三个国庆纪念日”“内乱”,中华民国是1912年1月1日建立的,“第十三个国庆纪念日”就是1924年。排序第三。(阐述正确1项给1分,3项给4分,共4分)
(2)特点: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2分)
探索:无产阶级-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继续开展武装斗争,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3分)
资产阶级-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3分)
19.(12分)
(1)不同:从中西方城市的起源来看:古代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封建体制内的产物;而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是在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工商业者在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产生;
从古代中西方城市的制度特征来看:欧洲城市有很多自治权力;古代中国国家对城市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从城市的功能看:古代中国的城市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古代西方以经济功能为主。
从城市布局来看:古代中国的城市布局规整,功能分区明显;古代西方的城市布局相对自由、随意。
从城市发展动力看:古代中国城市主要来自政治因素,古代西方城市来自商业和贸易。(任意三个方面6分)
(2)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新航路开辟及其殖民扩张;商品贸易活动的繁荣;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现代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国家战略与国家政策等。(任意三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20.(12分)
示例一:
观点:发展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主题,代价是其衍生物。(3分)
论述:发展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主题,具体表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二战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我调节,实现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新兴国家在政治独立后,在现代化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在发展的这一主题下,代价是难以割舍的衍生物。例如20世纪上半叶,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这一时期的发展是以牺牲亚非拉地区为代价的。此外,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引发了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最终酿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灾难。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危机、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20世纪后半期,世界还发生了冷战以及多次局部战争,还存在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民族矛盾等。
总之,20世纪世界的历史,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得21世纪人类的深刻反思。(评分要求:从两个以上角度阐释“发展”给6分,对“代价”进行阐释并有总结给3分。)
示例二:
观点: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与代价表现出从非同步运动到同步运动的发展趋势。(3分)
论述:20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代价表现出非同步运动的特点,即发展在前,代价在后。例如,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随后,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纷至沓来,此外,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得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和摩擦加剧,并最终酿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3)到了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进程则表现出发展与代价同步运动的特点,即同时
并存,相生相伴。例如,二战结束后,虽然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但美苏冷战导致世界的紧张局势、局部战争。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虽然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但社会不平等在不断加大、对黑人、妇女的歧视依旧存在等。再放眼社会主义国家,其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体制的弊端突出,最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在这一时期遭遇严重挫折。二战后,伴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新兴民族国家尽管在现代化建设领域获得了显著成就,但发展中国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等。(3分)
综上所述,整个20世纪,发展与代价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而生,由不同步到同步。(3分)
(如学生有其他论题如: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发展与代价呈现非同步或后半期呈现同步趋势或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与代价是一对孪生兄弟等皆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济洛许平)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